彝族舞蹈需要视觉化传播
视觉化传播是当代大众传播的时代特征。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媒介技术的演进史。从口头传播、印刷传播到电子图像传播,媒介技术伴随着历史的演进一直都在发生变化。在当代大众传播语境中,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不断进步,以图形、视像为主要符号形式的视觉传播(Visual Communication)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视像性质的信息内容得到自由、充分甚至过度传播,而且大量非视像性质的信息也力图通过图像化等方式以视觉符号的形式进行传播。视觉传播是与(有声)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相对而言的,其特点在于所使用的传播符号是视觉的而非听觉的,是图像性的而非文字性的。一般来说,视觉符号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静态图像,包括绘画、摄影图片,以及人工或电脑绘制的各种图画,如漫画、卡通画等;一部分是动态影像,包括摄像、电影、电视、网络FLASH等[28]。
在传播学视角下看待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可视觉化传播是彝族舞蹈对外传播的首选方式。
首先,彝族舞蹈具有可视觉化传播的主客观条件。究其主观原因,彝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首先表现的是以视觉符号为主导的文化传播形态,即通过一定的肢体动作、服装道具、舞台效果以及舞蹈行为的时间流变和空间图式上所产生的视觉形象等视觉符号展示其舞蹈的内在文化。究其客观原因,传统的彝族舞蹈对外传播多以舞蹈对外交流演出的方式进行,传统的传播媒介就是舞者。而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撑,有力地改变了彝族舞蹈对外传播的单一模式,多元化传播方式开始重构传统的传播思维,视觉化正成为中国舞蹈艺术,包括彝族舞蹈艺术传播的现实转向。当今,国内外观众对彝族舞蹈的认知与舞蹈经验除了民间拜师学艺或直接现场观看以外,开始逐渐接受电影电视、短视频、杂志封面、插页、巨幅广告牌,甚至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娱乐综艺节目等当今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视觉媒体,人们对于这些新媒体的视觉观看要多于以往传统的现场认知。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的可视化现代影像表达方式,一方面使人们对传统民族舞蹈有了些许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为民族舞蹈的生存与发展争取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彝族舞蹈的当代“勃兴”与“对外传播”同眼下的“视觉文化”时代的联系成为可能,视觉文化的崛起与图像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不得不对电子视像技术和现代世界观念支持下的彝族舞蹈视觉化转向现象展开研究。
其次,可视觉化传播对彝族舞蹈对外传播起着正向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视化传播可以构建彝族舞蹈形象,展示民族精神气质。形象是视觉文化的基本单元,具有生产性[29],彝族舞蹈形象的构建,对于促进彝族文化走出去和民族精神的展示具有重要作用。对彝族舞蹈形象的正确认知与定位,是彝族文化传播的前提。舞蹈形象是人们通过大脑和心理活动形成的想象物,对应的是社会客体对舞蹈形象的主观印象和主观想象。这种形象的主要特征是可观、可感受的,除了舞蹈元素以外再无他物。在彝族舞蹈传播中,视觉传播构建出的直接性舞蹈视觉形象,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能带给观众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并使之产生跃跃欲试的感受。
第二,可视化传播可以打造彝族文化印象,寻求彝族舞蹈文化认同。彝族舞蹈文化,不仅彝族群众可以懂,可以欣赏,国内其他民族群众也能欣赏,类似于中国书法、中国武术、中国画,这些都是绝大多数人中国人可以欣赏的,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是世世代代经久不衰而流传下来的,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多多少少都会对这些文化留有些许印象。印象是人们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其头脑里留下的迹象。印象是结果,建构是原因。要让人们对文化产生印象,就需要先建构客观事物的传播途径。视觉影像传播以最易于被人接受的方式,超越国籍、超越种族向世界进行传播,从而降低“文化折扣”,实现跨文化传播[30]。
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直接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趋之若鹜。较之慢条斯理的传统文化,人们更愿意投入更直观的视觉狂欢中,这一点从当下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愈演愈烈的娱乐产业等大众流行文化就可以看出。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全息缩影,内涵多而广,涉及彝族宗教、彝族道德观、彝族历史、彝族传统哲学、彝族文化美学等范畴,传播时难以一蹴而就、面面俱到,这就出现了彝族舞蹈传播的浅层次、中层次和深层次之说。浅层次传播是中层次传播、深层次传播的基础,可以促使人们对彝族舞蹈产生兴趣、产生印象,并学习彝族舞蹈,进而主动探索彝族舞蹈中层次、深层次的韵味和内涵,寻求彝族舞蹈包含的多元文化内涵。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能够让我们看到之前看不到或者忽略掉的东西,而视觉化传播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野转变”,不断增加、修正、丰富、深化我们对彝族舞蹈以及彝族文化的认识。人们可以通过彝族舞蹈的视觉化传播产生一种印象:这就是彝族舞蹈,或者说,彝族舞蹈原来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视觉化传播从视觉上改变了人们心中对彝族舞蹈的单一印象和记忆,通过打造不同类型的彝族舞蹈形象,为人们寻求彝族舞蹈文化认同甚至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视觉化传播可以释放想象空间,表达彝族舞蹈艺术魅力。彝族舞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表现了彝族这一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现代社会中,彝族舞蹈的时代价值不仅包括舞蹈动作的技艺化意义,而且指向韵律生动的艺术魅力和以舞化人的精神力量。彝族舞蹈的舞韵之内涵融合艺术之墨,共同构成彝族舞蹈的艺术魅力。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化的核心领域,同时也是舞蹈艺术化程度最高、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彝族舞蹈表演动作的视觉化传播中,舞蹈动作已然不是单纯的套路表演,而是将动作艺术化处理后,在独特的技法、艺境与意境中展现艺术魅力。比如说,彝族舞蹈动作中的“侧边”,舞蹈动作围绕着“火”进行的一系列的动作,都可以利用视觉化媒进行艺术加工,使彝族舞蹈原有的“质朴”和“原生态”穿上新的视觉想象的外衣,展示其舞蹈文化的艺术魅力。
在媒介技术全新的时代,视觉文化占领着新媒体的半壁江山,电影、短视频、动漫、抖音等视觉影像纷纷登场,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彝族舞蹈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选择以影像为主的传播形式在海内外传播,并以视觉表现形式来契合人们的艺术喜好,在开启舞蹈传播的视觉模式的同时,重构观众的认知模式和知识系统,革新舞蹈艺术属性的传统表现形式。这些视觉影像能够为彝族舞蹈传播提供更为新鲜、更为好看、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通过最接近民族本色的服装、最炫的舞台设计、最煽情的文字语言、最动人的故事,展现彝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使观众释放出关于彝族舞蹈的更多的想象空间。
第四,可视化传播可以提高影像认知,开发彝族舞蹈教学资源。如今,在教学活动中,视觉影像化教学变得日益重要,视觉性教学因为具有时尚性、创新性、直观性,能够贴合大众文化的需求,逐渐在教育领域流行,课堂中已经不需要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投影技术等新的视觉化媒体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开发,提高了教学质量。
彝族舞蹈视觉传播带来的“视觉快感”能够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影像认知。通过视觉体验来“亲历”传统文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视觉技术在传统舞蹈教学课堂中的介入,能够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全新的感觉,让学习者可以在“不在场”的环境下体验“在场”的感受。视觉教学还通过改变舞蹈“你教我学”单一的教学形式,使传统舞蹈知识产生丰富视觉表现力、冲击力,使舞蹈的学习和训练更具直观化、多样化,使舞蹈教学更具时尚性、娱乐性,从而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视化媒介技术带来的教育技术革新能够促进舞蹈教学资源的开发。彝族舞蹈在利用教育资源来优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主动与视觉文化的主要载体——影像符号融合,挖掘彝族舞蹈无限丰富的影像信息,例如:制作彝族舞蹈不同地区各个种类的舞蹈教学片、纪录片,国外少数民族舞蹈的纪录片,知名舞蹈家的访谈记录等。
第五,扩大彝族舞蹈文化消费,促进彝族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消费行为作了论述。他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是实现自我梦想,消费核心不是对商品的实际选择、购买和使用,而是对想象性愉悦的追求,真正消费的主要是这种精神上的享乐主义的产物。随着视觉文化的到来和传播技术的更新,视觉化思维为彝族舞蹈消费穿上了新的外衣——视觉想象。借助视像化,彝族舞蹈能够以一种“他者外视”的传播形态出场,为消费者营造舞蹈消费的视觉想象和符号认同,同时,形成相关产业链,推动彝族舞蹈文化产业化发展。消费社会的市场逻辑也促使彝族舞蹈转换为商品或符号,在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各个领域形成新的生产力,进而形成多元化的“舞蹈文化消费”。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丰富的视觉文化传播环境中,民族舞蹈的影像文本不断推新,加速了人们对彝族舞蹈文化的日常消费和符号消费。
在视觉化传播带给彝族舞蹈译介正向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防止彝族舞蹈过于表面化、娱乐化、儿戏化及其带来的某种程度的污名化。多元文化的扩大化传播和融合得到现代意义上实现的同时,这种大规模的融合复制也容易使文化传播中出现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在文化传播当中,同质化主要指文化的来源、标准、视角以及呈现的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同,呈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我们应当在彝族舞蹈视觉化传播的同时防止文化同质化和过度视觉娱乐化的不良因素,推动彝族舞蹈的有效对外传播,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