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需要学会“讲”故事

二、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需要学会“讲”故事

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讲”故事是在“编”故事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实际上也就是如何将已经构建好的叙事性彝族舞蹈译介展现给观众的过程。舞蹈本身具有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的显著特点,通过最直接的肢体动作可以将情感以最真实、最形象、最彻底的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仅仅抒情对于舞蹈文化的对外展现和传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会用舞蹈“叙事”这一重要技能。在时空条件具备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来阐明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树立人物形象、营造艺术氛围,使舞蹈情感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加全面和彻底的展现。在叙事性舞蹈的舞台表现手法上,就有“身体叙事、音乐叙事和舞美叙事”[38]等多种方式,这可以看作是舞蹈“讲”故事的“配件”,而真正深入理解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讲”故事的内涵,还需要从掌握彝族舞蹈的叙事策略方法,认识彝族舞蹈叙事的特点和把握叙事的基本规律入手,以实现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讲”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一)运用彝族舞蹈“讲”故事需要把握好叙事策略

对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讲”故事的策略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顺叙”[39],这一方式主要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对于一个包含有完整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叙事性舞蹈,其“讲”故事的过程是按照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的顺序进行阐述的,通过一系列的“顺叙”达到描述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目的。

2.因果倒置叙事

因果倒置即“倒叙”[40],在彝族舞蹈译介实施“倒叙”策略过程中,要注意将剧情中最重要的、最具有戏剧冲突性的因素提炼出来,与“顺叙”合理搭配,实现与彝族舞蹈译介受众的思想共鸣效应。

3.插叙与补叙

可合理运用“插叙”[41]和“补叙”[42]的叙事方式。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过程中使用插叙和补叙是通过回忆和时空调节的方式,对故事剧情的一种重构,合理的插叙与补叙能够使舞蹈的故事情节更加丰满,能够使彝族舞蹈受众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4.同时空向度叙事

采取同一时空向度上的叙事,即“分叙”[43],也称为平叙。在舞蹈“讲”故事的过程中,采用一条主线、多条分线、多元视角的方式将复杂的人物情感简单化处理,从而实现故事内涵的充分表达。

5.综合性叙事

综合性叙事即多种叙事方式的综合应用,在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叙事实施过程中,不管是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还是分叙,要根据舞蹈故事剧情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可以单一使用或者综合性使用,其最终目的在于将彝族舞蹈文化内涵在观赏者面前充分完整的展现。

(二)运用彝族舞蹈“讲”故事需要把握好维度

就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过程中叙事的特点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讲”故事的维度特征:

第一,舞蹈叙事讲究对空间维度的运用。这主要是指彝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方向空间上的运用,通过上下左右打造三维空间的立体叙事模型,空间视角的不同,其所突出故事的内涵就会有所差异,如通过“构图”的方式在垂直和水平空间上形成舞台调度和画面感,形成舞蹈队形的线性位移,增加美感的同时还增加剧情的演绎效果。

第二,舞蹈叙事讲究对叙事维度的建构。舞蹈叙事讲究使用“镜头感”表达方式,实际上就是对叙事维度的构建,“镜头感”实际上是借鉴电影艺术中对空间向度的叙事方式,空间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人们要谈论叙事就不可忽视它。叙事型舞蹈与电影的表达方式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叙事性舞蹈也需要对环境背景进行特写,通过环境能够让受众了解人物、地点、事件的全貌,舞蹈细节展现过程可以像镜头切换一样,不同空间的切换连接不同的舞蹈话语,形成舞蹈表演上的“蒙太奇”,而基于舞蹈与电影同属于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共存的表现性艺术,叙事舞蹈的叙述方式借鉴和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是必要的。由此来看,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讲”故事的策略特征与空间维度密切相关,这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彝族舞蹈如何在对外译介中“讲”好故事的认知。

(三)运用彝族舞蹈“讲”故事需要把握好规律

认识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叙事的基本规律是发挥其成效的关键所在,对于彝族叙事性舞蹈来说,每一个舞蹈都有其独自的节奏和感情基调,两者是自由相连的,通过情感与节奏之间起承转合的编排,配合音乐的效果,叙述饱满的故事情节。彝族舞蹈的基本叙事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铺垫阶段。该阶段是展现舞蹈作品的基本元素环节,通过选择将要表现的主题情节和内涵,将舞蹈的主题立意、动作动机、人物塑造等一一展现,剧情的铺垫、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动作动机的演示也在这一环节基本完成,为舞蹈叙事做好必要的铺垫。

第二阶段,叙事阶段。该阶段属于舞蹈叙事和语汇的发展阶段,重点表现情感冲突,通过音乐、色彩和动作韵律带动观赏者。这一方面是对第一阶段任务塑造和剧情准备上的进一步延伸,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阶段的剧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过程。

第三阶段,升华阶段。该阶段重点突出的是再现与回归,即舞蹈的叙事和语汇重新回归到第一阶段所表现的任务和主题上来。这是一种前后呼应的手法,也是保持舞蹈作品整体情感基调一致的重要方式。这并非对第一阶段过程的重复,而是对主题立意、情感内涵、动作形象等基础因素的强化,当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要根据内容设定做其他方面的调适。

综合来看,以上的规律探讨仅仅是对彝族叙事性舞蹈一般意义上的构架方式的展现,虽然本身不具有绝对性,但可以为许多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对于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讲”故事的具体实践,我们选择彝族烟盒舞剧目《红蜻蜓》和彝族舞蹈诗《红河》作为两个彝族舞蹈的典型案例,把如何用彝族舞蹈“讲”故事的过程尽可能明晰地展示出来,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初衷。

第一个案例,彝族舞蹈作品《红蜻蜓》。

《红蜻蜓》是一部以云南红河地区石屏烟盒舞为素材的彝族舞蹈作品,于2012年8月创作完成,在第十届全国文化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崭露头角。该作品以夏季异龙湖[44]为背景,从动作基调入手,采用意境叙事手法用短短6分钟的舞蹈构建了“黎明薄雾”“日出东方”“正午时光”“雷雨急袭”和“月之幻影”一系列富有极强表现力的诗意情调和艺术审美。

舞蹈通过五幕讲述最单纯的意象:第一幕“黎明薄雾”,通过舞台道具和光影效果实现“清晨第一缕阳光开湖震荡,一层白白的雾弥漫湖面,渐渐四处飘散而去,小荷若隐若现微露尖角,有蜻蜓悄然飘然而立”的意境,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第二幕“日出东方”,音乐旋律响起,轻盈的蜻蜓逐渐活跃起来,动态嫣然,此时太阳出来了,带来一种整个大地复苏了的感觉;第三幕“正午时光”,以烟盒舞为核心的肢体动态开始完全展现,灵动的节奏配合欢快的翩翩起舞,营造一种轻快、自由的正午时光的氛围;第四幕“雷雨急袭”,该阶段舞台道具与光影效果再次发挥功效,雷雨来袭,天水相连,微风细雨淅沥沥飘然而下,一种蜻蜓在雷雨交加中,在湖面上飞飞停停、起起落落,时而躲避,时而栖息在脱俗的荷叶丛中的景象昭然若现,又是一番别样的诗画意境;第五幕“月之幻影”,新的意境再次构建,雨后天晴,荷叶露珠,清风拂来,彩虹映天潇然即逝与天际间形成光影桥,蜻蜓如花瓣飘飞在湖面,似胭脂,又似落在湖里的彩霞,湖里荷花,泛舟湖上,蜻蜓点水,阵阵彝族歌声在湖面上空荡漾,让观众置身于这一美轮美奂的情境中,感受彝族舞蹈触动心灵的美丽[45]

总体来看,彝族舞蹈《红蜻蜓》是一部精美的意境叙事作品,纯净的意境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作品在对外译介过程中更能够让受众体验到彝族舞蹈文化的魅力。

第二个案例,彝族舞蹈诗[46]作品《红河》。

彝族舞蹈作品《红河》是一部地域特色浓郁、个性鲜明、色彩斑斓的舞蹈诗,是集哈尼族、彝族历史文化、人文风采、自然风貌、风情习俗为一体的艺术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47]

作品《红河》有几大特色。第一,《红河》由多个舞蹈作品组成,包括《火》《踩云彩》《马锅头》《栽秧鼓》《跳月亮》《长龙宴》《白鹇鸟》等。这些舞蹈相互串联成《红河》这一主体,又各自具有独特的逻辑构架。这种总与分的结构布置首先让人明晰整个作品的主旨,各个独立的舞蹈再对这一主旨进行阐释。这很符合舞蹈文化对外译介的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受众接受。第二,该作品各个部分主题鲜明,整体以“水”作为整个主题的串联,在各个部分舞蹈作品中以“火”“云”“马”“秧苗”“月亮”“宴会”和“鸟”的主题与《红河》相对应,全部分主题都是为总主题“水”服务的,通过不同元素的衬托,红河的山美、水美、人美、自然美等文化艺术精华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示。而这些结构部分在对外译介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构成彝族舞蹈文化的体系化内容,即是一种“打包”传播的意蕴,通过对一部舞蹈诗的精准译介,实现对彝族舞蹈文化在“质”和“量”上外宣的双重实效。第三,《红河》创作手法别具一格,有一定的创新性。它将多种艺术文化融合在舞蹈韵律之中,像影视剧一样系统阐释了彝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兼备时代气息,同时实现了舞蹈“讲故事”的功能实效。就舞蹈技艺和舞蹈创新手法来看,这类作品也更容易走进西方国家的艺术领域。如何在译介实践中把这种创新手法和文化内涵凸显出来,实现舞蹈艺术表演和文化译介实践上的双赢,是对彝族舞蹈译介工作者提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