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现状

二、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现状

虽然彝族舞蹈文化在国内研究领域成果斐然,但是在其对外译介的翻译层面依然存在着缺失与不足。根据现有彝族舞蹈文化翻译的文献素材来看,其文化翻译研究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涉及彝族舞蹈文化翻译的研究较少。已有彝族舞蹈文化研究多以国内受众为主,其中文化内涵多以精神崇拜、地域性质和舞蹈类别差异作为区分,还有很多彝族舞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没有完全挖掘,尤其在涉及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层面,文化内涵的译介空缺较大。

第二,已有的彝族舞蹈翻译多集中在舞蹈背景、舞蹈动作和舞蹈内容方面,舞蹈文化内涵的解析与拓展方面涉及不多,如彝族舞蹈中精神情感来源、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等。

第三,经过对彝族舞蹈文化翻译的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彝族舞蹈文化翻译研究有个别舞蹈文化的“扎堆”现象。以《“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的翻译研究为例,这一舞蹈文化翻译研究首先在2017年由云南农业大学英语笔译专业发起,随后引发了该舞蹈文化翻译的研究风潮,形成了一系列彝族舞蹈文化翻译的研究成果。

当然,从彝族舞蹈文化研究的整体来看,这种现象仅仅属于个别,很多有价值的彝族舞蹈文化翻译都需要形成这种良好的研究“圈子”,这样有助于彝族舞蹈文化翻译领域自身“话语权”的形成,也有助于彝族舞蹈文化更快地实现“走出去”的宏伟目标。

总之,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的缺失是当前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客观存在的现实困境。但是,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是大势所趋,面对世界的亚洲舞蹈交流,或许可以期待的并不是亚洲文化的多元性或中国表演艺术能在全球有多少优势,而是期待在艺术家身上所产生的直接碰撞、冲击后的深化,迫使艺术家不得不再次面对——对自我主体的寻找、对亚洲与自身历史反思这些基本命题[70],这也是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的目标。

通过对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缺失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在这一环节所存在的不足,也深刻认识到从理论上构建起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已有一些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研究,但是笔者结合已有的与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相关资料与案例,发现当前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研究并未形成规范体系,相关翻译的指导原则与策略研究也几近空白。从目前搜集到的与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有关的文献来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资料有《“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翻译研究系列和Li Beida于2007年著的Danc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还有一些研究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的文献资料,但鉴于其较为分散且特色并非十分明显,因此,下面就以上述两种资料中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策略的实践可行性。

《“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71]是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秦莹于2010年出版的关于彝族舞蹈“跳菜”相关文化研究成果,也是迄今唯一一部以“南涧彝族跳菜”这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飨宴礼仪作为主题的专著,在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意义和学术交流价值。该专著在彝族舞蹈文化翻译研究层面具有代表性,被众多学者选作为翻译领域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徐倩在其文章中使用了“生态翻译理论”[72],在涉及“跳菜”这一舞蹈具体翻译研究时指出了译者应该能够以不同的、具体的、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从而达到翻译的完美,并揭示了翻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译者仔细深入地探索翻译文本及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再运用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译文[73]。在具体的“跳菜”舞蹈文化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彝族舞蹈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内涵定位。《“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中对“跳菜舞”的艺术文化有着一个事先的文化定位,即“跳菜”为什么可以作为彝族舞蹈文化?其文化内涵体现在哪里?为此,其中有着这样一段描述: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最深刻的社会生活根基,实地跳菜即是这样一种始终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跳着舞上菜体现了实地跳菜为饮食服务的最终目的,而上菜的音乐舞蹈则呈现出实地跳菜鲜明的艺术性。因此,如果要给实地跳菜一个明确定位,理应是“饮食活动艺术化的典型”。它既是饮食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又是艺术生活化的具体表现[74]

对于《“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中“跳菜舞”这一文化内涵的定位,译者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其进行翻译的,翻译内容如下:

Art stems from life but is beyond life.Any form of art has its most profound social foundation of life,so field“dish-serving dance”is such an art integrated with life from time to time.It reflects its ultimate purpose of catering services that the performers always dance when serving the dishes,while the music and dance performed when serving the dishes show its typical art characteristic.Therefore,if we want to define it accurately,it should be“the typical art of the diet activities”.It is not only a special form of the diet art,but also the manifestation of artistic life[75].

其次,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过程中需要界定其文化内涵的主题。《“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对“跳菜舞”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方向何在,如何凸显其文化价值是这么描述的:

舞蹈的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而人体动作是一种精微的代码——一种不曾写在什么地方也不为什么人所知而又人人皆知晓的代码,即一种非语言象征符号,它可以指称其他事物和人的情感。上述三个村寨实地跳菜的每一个舞蹈动作,无论简单还是繁复,都是彝家人独特的身体语言,在一个个跳菜舞蹈动作的动静和谐展示中,诉说着沟通人神、人际平等、族群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南涧彝族礼赞生活的特殊情感。

在饮食中,人们不仅讲究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赏心悦目。要吃得开心,方法可谓众多,达官贵人附庸风雅以歌舞伴餐来获得饮食的开心,平民百姓逢年过节以改善生活而品尝饮食的快乐,你开心我快乐,似乎歌舞伴餐成了阳春白雪的专利,而改善生活才是下里巴人的奢侈。然而,南涧彝族寻常百姓人家的实地跳菜却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山里人同样可以用乐舞来佐餐,而且能将乐舞巧妙地融合在饮食活动中,成为饮食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说阳春白雪的歌舞伴餐尚有附庸风雅之嫌,那么南涧彝族的实地跳菜则是对铅华洗尽之生活的挚爱[76]

显然,在原著中作者已经对彝族“跳菜舞”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凸显了其舞以载道、动静结合、人际平等、族群认同和礼赞生活等多元主题,表现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和追求平等的价值观念。当然,这一价值观念在翻译过程中并未有太大难度,译者对上述文字描述的翻译如下:

The essence of dance is the art of human actions.Human actions,however,is“a subtle code—a kind of code that not be written anywhere or be known to anybody,but everyone knows about it”.That is,it's a symbol of non-verbal,which can refer to the emotions of something and someone else.No matter concise or redundant,each action of serving dance above in three villages is distinctive body language of the Yi people.The display of the harmony between being dynamic and static in various actions mentioned above tells the world view and the sense of worth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and God,equ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ethnic identity,as well as the special emotion of appreciating life.

Regarding the diet,people pay attention to not only eating enough,but also eating in a healthy and graceful way.There are numerous methods of eating happily.Those high officials and noble lords who are arty enjoy the joy of eating by being accompanied with music and dance.Those civilians have a happy meal with abundant food in important festivals.It seems that eating joyfully with music and dance is the patent for people with highbrow art and literature,while eating for better life is a luxury for those with popular art and literature.However,the field serving dance by the Yi people in ordinary people's family in Nanjian County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The ordinary people in mountains can not only eat with music and dance,but also combine music and dance with activities in the diet to make it an essential link in diet activities.It may be arty for highbrow art and literature to eat with music and dance,but the filed serving dance by the Yi people in Nanjian County is the true love for simple life.[77]

综上,结合《“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一书中的第三章第二节的翻译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从国内受众的视角了解到“跳菜”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宴席舞蹈文化内涵。然而,以上这些翻译是在有文本可以参照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舞蹈表演的时候,在没有文本可以参照的情况下,如何译介彝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是译介工作者们需要挑战的难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翻译层面的更多细节问题。比如说,该书在描述彝族在舞蹈中的舞步时用到的是“苍蝇搓脚”“麂子蹬腿”“斑鸠点头”,这样的表达被直译为“Flies rub the feet”“Muntjacs kick up their heels”“Turtledoves node their heads”,没有任何注解和说明,目标受众也许难以看到彝族舞蹈文化内涵在这些翻译里面的体现。再比如,书中在描述彝族求亲时提到的“媒人”,被直接译为“Matchmaker”,但不同地方的“媒人”是不一样的,应借助注解或者“意译”的深度翻译策略进行补偿说明。

Li Beida于2007年著的Danc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一书中也有一些关于彝族舞蹈文化翻译的译介策略探讨。由于该书为全英文版,描述的彝族舞蹈文化和上一个案例形式有所不同,表达文化内容的方法选择上自成一体。该书中的ChapterⅢDances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South China中用英文谈到了彝族的“阿细跳月”和“三步烟盒舞”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很好地把握了舞蹈文化交流中的“翻译”并非仅仅是文字上的翻译,还是一种存在于舞蹈动作与文字语言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跨文化翻译。该书中关于彝族“烟盒舞”的文化内涵描述如下:

In the past,the Yi people used to carry heavy loads on their backs,such as fertilizer,firewood,water and other daily necessities.To keep these goods stable while walking long-distance,they put the cargo in a basket tied to their shoulders,and fasten it with a strap made of cow skin.Suffering from the enormous strain on their shoulders,they usually hold their upper-bodies upright and rigid,hands either crossed on their chests or griping the strap tightly.To lessen the strain,they also developed the habit of turning their hips upwards against the basket.With the elapse of time,this walking feature evolved into the Yi's dances,where the dancers usually maintain a similar posture.[78]

从目的语受众的视角,读者可以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如下情况:过去,彝族人背着沉重的货物,如化肥、柴火、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为了使这些货物在长途行走时保持稳定,他们把货物放在绑在肩上的篮子里,用牛皮做的带子固定,由于肩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通常上身挺直,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或者紧紧抓住带子。为了减轻压力,他们还养成了臀部向上靠着篮子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走方式演变成了彝族舞蹈,舞者通常保持类似的姿势。

从上述对彝族“烟盒舞”的源流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文化译介方式的独特之处。相较于第一个案例中的“跳菜舞”,这里的“烟盒舞”的文化内涵描述并没有直接性的归纳、总结和概括,而是通过简易、抽象和更加接近生活的事实描述和衬托,以凸显“三步烟盒舞”的文化内涵。从上述翻译的内容来看,虽然全篇没有提到“文化”二字,但是通篇都是在对“三步烟盒舞”文化的反映,简单而朴素的描述能够让受众更加快速地融入其中,也能够让“三步烟盒舞”文化内涵牢固地深入人心。这正是作者对于彝族舞蹈文化译介的高明之处,也是创新之处,以朴实之间反映真情流露更能够打动受众,更容易实现彝族舞蹈文化的传播实效。关于“三步烟盒舞”文化内涵的内容部分,该书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

In general,the Three-Step Tobacco Case Dance is a group performance,which requires dancers to have a high degree of skill.It is usually danced with the purpose of self-entertainment or for public entertainment.Suitable for dancing throughout the year,the Three-Step Tobacco Case Dance is particularly popular when young people gather to sing,dance and chat.A superb opportunity for the youths to find love,the fair attracts many Yi people,including teenagers,and those in their twenties and thirties.In the past,in order to make themselves stand out in a group,the Yi people even gave up their daily responsibilities to practice the skills of the Three-Step Tobacco Case Dance.The Three-Step Tobacco Case Dance can be performed where ever for whatever occasion.[79]

从这样的翻译中,读者可以知道:一般来说,“三步烟盒舞”是一种集体表演,要求舞者具有较高的技巧。它通常是为了自我娱乐或公共娱乐,适合全年跳舞,尤其是当年轻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和聊天时,“三步烟盒舞”特别受欢迎。这是年轻人寻找爱情的绝佳机会,吸引了许多彝族人,包括十几岁的青少年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过去,为了使自己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彝族甚至放弃了日常的责任,练习“三步烟盒舞”的技巧。“三步烟盒舞”分为三步,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表演。

从上述对“三步烟盒舞”的翻译,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些具有彝族舞蹈特色的文化内涵。首先,彝族舞蹈“三步烟盒舞”是一种多人集体舞,这与有些彝族舞蹈有所区别,彝族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多种类别,通过这一细节能让受众对“三步烟盒舞”有一个预先的舞蹈类别定位,为后面舞蹈文化内涵的展示奠定了基调;其次,“三步烟盒舞”的舞蹈氛围与舞蹈对象的界定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其针对的人群范围就决定了其文化内涵的受众范围,从上述译文中我们可以确定烟盒舞主要是针对青年人,那么这一主要受众对象的确立就决定了烟盒舞本身富有青春活力的灵动内涵;最后,从整个翻译的内容来看,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修辞,仅仅采用简单的介绍即将“三步烟盒舞”的一些特色的文化内涵展示。这里译者采用的策略方式和上一个案例是截然不同的,整体采用托物言志加上言简意赅的旁敲侧击的描述手法,灵活地将“三步烟盒舞”的文化内涵融入字里行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的翻译,对受众而言基本能够实现老少皆宜,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一译介文字中领略到彝族舞蹈烟盒舞的文化内涵,这也是译者选择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策略的高明之处。当然,该书除了对“三步烟盒舞”文化内涵进行展示外,还涉及了另一种彝族特色舞蹈“阿细跳月”,对于“阿细跳月”这一彝族舞蹈的文化内涵阐述,译者又采用了另外的创新方式,书中有过这样两段相关描述:

Asi Dance Under Moonlight is called Garspi in the Yi language or Chosipi in the Asi language,both having the meaning“dance joyfully”.The Asi people,together with the Sani people,live mainly around Mile and Lunan areas.The youths of the two sub-groups,enjoy,in particular,dancing under the moonlight on lawns or hillocks,and the name of Asi Dance Under Moonlight comes from this scene.Accompanied with flutes and three-stringed instruments,the dance is performed to a light and energetic tune coupled with strong rhythms.Enchanted by the bright moonlight,the youths let themselves go and dance without inhibition.While the girls sway their legs and jump in alternate directions,the boys roll their hips with one leg in a half-squat stance.Sometimes,boys dance into a dancing group accompanied by music played by themselves.Wherever a dance is held,the atmosphere is extremely thrilling.[80](月光下的阿斯舞在彝语中被称为“高斯比”,在阿斯语中被称为“乔斯比”,两者都有“快乐地跳舞”的意思。阿希人和萨尼人主要生活在英里和卢南一带。这两个小团体的青年,特别喜欢在月光下在草地上或小山丘上跳舞,而月光下的阿细舞就是来源于这一场景。伴随着长笛和三弦乐器,舞蹈以轻快和充满活力的曲调和强烈的节奏进行。小伙子们被明亮的月光迷住了,尽情地跳起舞来。当女孩们摇摆她们的腿和跳跃交替的方向时,男孩们以半蹲的姿势转动他们的臀部。有时,男孩子们在自己演奏的音乐伴奏下组成一个舞蹈队伍。无论在什么地方举行舞会,气氛总是令人激动不已。)

Legend has it that long ago a big fire broke out in the area inhabited by the Asi people.Since the ground became too hot to stand on,people had to hop to and forth,so as to dash around to put out the fire.During the rescue,ashes fell and covered people's feet.To shake off the ashes,people stamped their feet hard on the ground and their shouts sounded like“Azizi”.Finally,the fire was put out and the heroic activities were preserved in folk dances.With the elapse of time,the dance evolved into the present form of the Asi Dance Under Moonlight.[81](传说很久以前,一场大火发生在阿细人居住的地区。由于地面太热,人们不能站在上面,所以他们不得不来回跳来跳去,以便冲过去扑灭大火。在救援过程中,灰烬落了下来,覆盖了人们的脚。为了抖去灰烬,人们使劲地跺着脚,他们的喊声听起来像“阿兹兹”。最后,大火被扑灭,民间舞蹈中的英雄活动得以保留。随着时间的流逝,舞蹈演变成现在的月光下的阿细舞。)

从上述对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描述,我们能够发现其对彝族舞蹈文化译介策略的几个特点:第一,从舞蹈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中凸显其文化内涵,就阿细跳月这一舞蹈名称而言,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的草地上或小山丘上跳舞的情形,而月光下的阿细舞恰恰就是来源于这一场景,简单的场景凸显舞蹈唯美的意境,其表现的文化内涵自然就离不开“真善美”的核心主题。这一译介的策略能使目的语受众具有相同认知感受,能够很好地实现彝族舞蹈文化传播的实效。第二,从彝族舞蹈的背景出发,以其渊源、传说和传承的角度对彝族舞蹈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如阿细跳月舞蹈的传说,与该舞蹈的动作特点和舞蹈动律完美契合,所以,在受众面对阿细跳月舞蹈时,既能够领略到这一舞蹈的舞蹈美感,也能体验到舞蹈背后的文化美。这种译介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超越彝族舞蹈本身的文化传播效果,是值得译介者大力推崇的策略。第三,良好的译介表达方式和主题选择非常重要,但彝族舞蹈文化翻译过程环节同样值得关注,良好的文化内涵翻译在于译介主题之间的无缝衔接,也在于内容阐述的主次有分。完美的译介简单而不失风雅,细微而不缺内涵,这是我们每一个译介工作者们应该努力共同追求的目标。

从前面几个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译者为了有效地传播彝族舞蹈文化,把舞蹈背后的文化尽量用陈述性语言翻译出来,或者用描述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彝族文化,这样的翻译方式谓是比较行之有效的。但如果作为专业的彝族舞蹈译介文本,这样的翻译还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前面探讨的彝族舞蹈舞名和舞蹈动作的翻译,笔者认为,彝族舞蹈的文化内涵翻译可以采用“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Thick Transl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Appiah Kwame Anthony在Thick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Appiah Kwame Anthony是在受到美国阐释人类学家Clifford Geertz的“thick description”的启发而提出这一概念的。深度描写应适用于观察、理解、解释、描述和书写另一种文化。深度描写强调阐释落实在翻译,译文本身为阐释留出的空间有限,而学术阐释的任务就只能大量由随文注释或评注来承担。翻译本身是一种阐释,也是翻译学认可的命题[82]。国内学者进一步阐释了对“深度翻译”的理解:深度翻译,就是通过注释、评注等方法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语言环境中,使源语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目的在于促进目的语文化对他者文化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尊重[83]。“深度翻译”指的是一种“学术翻译”,即通过注释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语言环境中,使源语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84]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的翻译宜采用“深度翻译”翻译策略。按照“深度翻译”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彝族的“披毡舞”时,除了舞蹈名字和舞蹈动作的译介以外,还需要加入文化内涵的注释翻译,深度解释彝族人民的舞蹈披毡文化是因为彝族人民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区,常年的劳作和天气原因需要披毡以抵御寒冷和便于背重物,因此,彝族披毡舞重脚步的变换,上身的肢体动作却变化不大,甚至是几乎不动的姿态。再例如彝族的“达体舞”是围绕着火堆进行的集体性舞蹈,除了“达体舞”的舞名翻译和动作翻译以外,也需要深度翻译“火”对彝族文化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人们迎着熊熊的篝火跳起打歌、烟盒舞、火把舞、阿细跳月等舞蹈,也展示了彝族人民“火”一样的性格及对火崇拜的民族心理特性[85]。在原始自然崇拜中,火是人们很崇拜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图腾,几乎所有的民族古老传说中都有有关火的故事,即便在西方世界,也有古希腊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的故事。而彝族的原始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又因为彝族生活在高寒山区,因此,对火的狂热崇拜也尤为突出,光是火神就有三个。这些彝族文化内涵,都通过舞蹈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了,但受众能否真正通过这些肢体语言了解彝族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还需要译者在译本中通过“深度翻译”的翻译策略体现出来,同时,对民族文化背景进行深度描写,也有利于让受众对彝族舞蹈背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加透彻,达到彝族舞蹈文化传播的目的。

传统是每一个文化类型存在的精华,没有传统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将在现实中迷失自己[86]。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彝族舞蹈,正是在继承自身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才使得自身获得发展,从而体现自身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如何有效地传递出这些特殊性的舞蹈文化需要我们广大学者一起努力。虽然彝族舞蹈文化的对外译介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并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也无法提供充分的经验和策略指导,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彝族舞蹈对外翻译策略的大胆尝试。无论是彝族舞蹈的舞名翻译,还是彝族舞蹈动作及形体中的符号翻译,抑或是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的深度翻译,都是我们秉承彝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彝族舞蹈对外翻译中,我们要敢闯、敢干和坚持干,为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实现“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注释】

[1]刘进.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J].学术界,2010(12):156-163+287.

[2]张杏玲,王珍.生态学翻译视域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探析[J].现代交际,2019(3):86-87.

[3]任琦.沙呷阿依的彝族舞蹈编创——以作品《五彩云霞》《情深谊长》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3):72-75.

[4]李达泷.土家族《摆手舞》造型动漫衍生品研究应用[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8.

[5]昂旺琼杰.藏族舞蹈创作中的神圣性与艺术性——以西藏乐舞《珠穆朗玛》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6]任彦.浅析傣族舞蹈发展中的现代化呈现——以剧目《蚕》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3):120-121.

[7]张习.中国民族民间舞“元素”在创作中运用的重要性——以蒙古族作品《马鞍的记忆》为例[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9.

[8]王璐璐.广西桂北地区苗族舞蹈特征研究——以原创舞蹈《花腰带,长哟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9]易姗姗.壮族原生态舞蹈符号解读——以音乐舞蹈诗《花山》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10]周密.羌族舞蹈律动溯源及创作应用——以《哭嫁·女》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11]李帆.学习迁移在舞蹈表演中的实例分析——以维吾尔族女子独舞《丝路魅影》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

[12]胡博.试论满族舞蹈文化的剧场形态嬗变——从《莽势空齐》《珍珠湖》到满族风情舞蹈小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6):118-123.

[13]刘璐.桑植白族仗鼓舞舞台化作品《仗鼓欢歌》的表演实践分析[D].吉首:吉首大学,2018.

[14]桂溶.论朝鲜族舞蹈作品《归根》的“意”与“象”[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6.

[15]雷达.舞蹈名称集萃[J].语言教育,1992(9):61.

[16]周柯宇.弥勒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传播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

[17]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1):39-41+27.

[18]李怀奎,李怀宏.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用等效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1):32-35.

[19]Exploring China:A Culinary Adventure[EB/OL].(2015-12-19)[2020-02-24].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1lwkp3.

[20]王向远.以“迻译/释译/创译”取代“直译/意译”——翻译方法概念的更新与“译文学”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5):132-142.

[21]高洁,梁兰芳.论外宣翻译的直译方法——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6,29(2):43-46.

[22]胡翠娥.作为五四浪漫主义运动的“直译”之经典化历程——兼论“直译、意译”之争[J].中国翻译,2016,37(4):42-48.

[23]方仪力.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J].上海翻译,2012(3):16-20.

[24]穆诗雄.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50-52.

[2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6]陆晓君.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的比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55-57.

[27]高洁,梁兰芳.论外宣翻译的直译方法——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6,29(2):43-46.

[28]穆诗雄.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50-52.

[29]杜敏.从传播学视角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翻译策略——以河南非遗名称为例[J].海外英语,2019(9):121-122.

[30]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兼论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3,34(3):99-104.

[31]张萍.中国舞蹈著作权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32]“先验性”是一种把认识看作是先于人的经验的唯心主义认识学说。其主要是指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人们只能通过先天的形式或手段才能获得。而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认识来自某种“神的启示”,是先天赋予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人们心灵的创造,是头脑中固有的。

[33]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兼论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3,34(3):99-104.

[34]王世德.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J].戏剧,2001(1):49-60.

[35]刘璇.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36]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7]吕红周,单红.从翻译符号学看新时期外宣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8,31(2):44-46.

[38]王铭玉.翻译符号学的学科内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9(5):1-10+18+159.

[39]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9-30.

[40]吕红周,单红.从翻译符号学看新时期外宣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8,31(02):44-46.

[41]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常宁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2]感情张力(Emotional Tension)指一种感情的投射,通过视觉手段或者内心震颤的心态,去产生突如其来的完整动作,这一动作表现过程无需过渡性动作进行衔接,它是连接内心感情和内在驱动力合理的、正确的动作表现形式。

[43]科布利.劳特利奇符号学指南[M].周劲松,赵毅衡,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4]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5]周雨潇.彝族烟盒舞蹈形态分析[J].大众文艺,2019(14):47-48.

[46]谢玉.砚山县阿细支系弦子舞动作初探[J].文艺生活,2019(3):158.

[47]自由步,又称悠心弦或者“约伴”,弹奏的乐曲相当于阿细人民的情歌。

[48]“两步弦”的音乐欢快热烈,节奏感强,通常是左脚先起,有一步一踢脚(由脚后跟擦地踢出)和一步一跺脚。

[49]“三步弦”主要由小三步、音乐节奏为“四六拍”的“前三后一(前三步后一步)”的步伐和音乐节奏为“四四拍”的“三步一跺脚”组成,“三步一跺脚”可往身前、身后行进,往身前行进时上身会上扬,往身后移动时,上身则前倾。

[50]“四步弦”即跑步弦,两者的曲调和步伐是一致的,但也有差别,因此做了不同命名,以便区分:在音乐节奏慢的时候,舞蹈动作也随之慢下来,而且仅走步配闪腰,带有胯部前后摆动的山地民族的动律,不跺脚,这时便称为四步弦。但如果音乐节奏快起来,舞蹈动作随之加快,幅度加大,四步弦由“走”变成“跑”则可称为“跑步弦”。其曲调步伐与四步弦一模一样,左脚先起,并且四步弦或跑步弦都是男女配对,男右女左,女方右臂挽着男方左臂跳相同的舞步,行进时可前可后,上身体态同三步弦。

[51]雷睿.凉山彝族舞蹈素材收集整理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52]许锐.跨文化“翻译”——探寻动作和语言背后的意义[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3(3):54-57+72.

[53]此处的“合”指关系。一句话当中可能有若干小句,小句之间的关系可隐可显,如果关系是隐性的,便好似那无缝的天衣,我们称之为“意合”;如果关系是显性的,便会在形式上清晰严格地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形合”。

[54]曾爽爽.审美视角下彝族舞蹈动作的魅力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2):109-112.

[55]杨俊.彝族舞蹈体语与在不同语境的语意分析[J].黄河之声,2016(8):106-107.

[56]代琳娜.云南“两姚”彝族葫芦笙舞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1-36.

[57]Li Beida.Danc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M].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6.

[58]周柯宇.弥勒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传播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

[59]Li Beida.Danc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M].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6.

[60]徐倩.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第三章第二节)翻译报告[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61]李晖,于善安.武术动作名称翻译的美学考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89-94.

[62]许锐.跨文化“翻译”——探寻动作和语言背后的意义[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3(3):54-57+72.

[6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4]刘晔.“火”象征的彝族舞蹈文化论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0-63.

[6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62-68.

[66]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7]刘晔.“火”象征的彝族舞蹈文化论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0-63.

[68]李先利,苏峰.浅谈弥勒彝族阿哲支系舞蹈文化[J].前沿,2013(12):176-178.

[69]车晓夏.彝族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及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54-156.

[70]唐坤.为“翻译”而创——不能承受的亚洲舞蹈之轻[J].舞蹈,2019(1):30-32.

[71]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72]“生态翻译理论”是翻译领域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是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来对翻译作品进行选择,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循环原作固有的生态结构来在另一种语言中进行再现,它不片面强调翻译过程,所以,生态翻译注定带有特色。生态翻译作为一个跨学性的途径,是运用生态理性、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

[73]徐倩.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第三章第二节)翻译报告[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74]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75]徐倩.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第三章第二节)翻译报告[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76]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77]徐倩.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第三章第二节)翻译报告[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78]Li Beida.Danc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M].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6.

[79]Li Beida.Danc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M].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6.

[80]Li Beida.Danc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M].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6.

[81]Li Beida.Danc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M].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6.

[82]黄小芃.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14(2):72-76.

[83]王雪明,杨子.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为例[J].中国翻译,2012(3):103-108.

[84]章艳,胡卫平.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翻译的启示——“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1(2):45-49+62.

[85]刘晔.“火”象征的彝族舞蹈文化论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0-63.

[86]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