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的特点
彝族舞蹈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彝族舞蹈的特点与彝族这一民族的特点也是密不可分的。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参与人数多
彝族舞蹈多是民众参与类型的舞蹈,多反映彝族基层大众文化,具备广泛的彝族群众基础。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彝族舞蹈的队形中,由于参与舞蹈的人数较多,因此需要维持一定队形,既要体现出舞蹈的形态之美,又要凸显舞蹈的协调性。传统的彝族舞蹈通常有圆形和横排两种队形,如众人围圆起舞的“达踏”、一字排开的“扯格”等都是参与人数较多的舞蹈类型。广大的彝族民众是舞蹈的享有者,也是传承者,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彝族舞蹈的传承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历史悠久
彝族舞蹈伴随着彝族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从彝族的渊源来看,无论是彝族古氐羌人说,还是彝族云南土著说,在彝族舞蹈中都有所反映。同时,在川、滇、黔等地出土的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文物中,有很多铜鼓、铜葫芦等乐器,并且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刻有各种各样的乐佣舞蹈的形象,其舞蹈动作形态与传承下来的彝族舞蹈相似度极高,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也说明了彝族舞蹈具有较长的历史。
(三)自娱性
在彝族传统舞蹈中,流传最广和最受大众所喜爱的舞蹈,当属不拘于时空限制的自娱型舞蹈。在对彝族舞蹈进行分类时,其中之一便是“自娱舞蹈”。自娱舞蹈凸显其娱乐的特性,如凉山彝族有“每逢喜庆,则跳锅庄”的传统,其跳法主要是围绕锅庄、食物或者火堆,牵手环绕按节奏转动,并且有歌乐相伴,是典型的且歌且舞的踏歌形态,营造出一幅众人欢乐祥和的氛围场景。由此可见,彝族自娱舞蹈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娱乐,同时也是娱乐他人的一种舞蹈形态。
(四)地域性
彝族舞蹈主要分布在彝族聚居区,是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舞蹈。也正是由于受地域性的影响,彝族舞蹈在不同的区域表现略有差异。加上与外界交流程度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彝族文化在彝族舞蹈上展现出不同风采。
(五)民俗性
彝族舞蹈受到民俗影响,并体现出相应的民俗活动、民俗特色等。彝族舞蹈的民俗性体现在彝族人民生活的细节之中,有逢喜庆之时跳的自娱型舞蹈,有再现生产、生活特点的游戏舞蹈,有火把节专门跳的节日舞蹈“都火舞”,有伴随婚事过程的婚事舞蹈,有举办丧事仪式的丧事舞蹈,还有专门驱鬼招魂的祭祀舞蹈,各色舞蹈搭配不同的民族服饰,并且有各自专门的舞蹈形态,是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六)功能性
舞蹈原本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对于彝族舞蹈而言,其功能性主要体现为以舞娱己、以舞娱人、以舞驱鬼、以舞娱神和以舞育人等。以舞蹈来反映彝族社会生活和表现彝族群众的思想感情,这表现了彝族舞蹈在微观层面的功能作用。在更广阔视野下,彝族舞蹈体现的是凝聚民族、团结群众、鼓舞士气和净化心灵的社会效应。正是彝族舞蹈的这种强大的功能性,使得彝族舞蹈能够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七)歌舞结合
彝族的舞蹈与彝族音乐是相生相伴的,它们的产生均与彝族的精神信仰和祭祀仪式密切相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交融,舞蹈与音乐不断产生新的演变,形成了现今彝族的歌舞文化。彝族的歌曲主要包括叙事歌、风俗歌、情歌、劳动歌和儿歌等。彝族的乐器主要包括口弦、月琴、马布、巴乌、葫芦笙、三弦、铜鼓、烟盒等。在彝族舞蹈中,歌唱和乐器的加入既营造了艺术美感,又丰富了舞蹈的内涵,歌舞的结合也使得彝族舞蹈的文化艺术内涵更加深厚。
【注释】
[1]彝族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后面加“泼”,彝语意为“人”)。由于彝族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有纳罗泼、迷撒泼、濮拉泼、濮瓦泼、阿西泼、撤尼泼、里泼、葛泼、罗泼、罗武泼、阿哲泼、六米、勒苏泼、山苏、阿租泼、格濮、阿武、他鲁苏、撒摩都、六得濮、纳查、拉乌苏、纳若、咪西苏、罗罗、白罗罗、黑罗罗等几十种称呼。“诺苏”“纳苏”“聂苏”均为彝语,“诺”“纳”“聂”是各地方言语音差别所致,都是“黑”的意思。黑色在彝族人们的观念中包含有深、广、高、大、强、多、高贵、主体等意义,“苏”是群体、人们、家族的意思,“诺苏”“纳苏”“聂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族”。
[2]杨正权.彝族文化史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3]“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分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不能确定。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分和族称混乱的状况,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分。
[4]虽然彝族的文字历史悠久,但是文字主要掌握在少数当权者或者是“毕摩”等的家族手上,普通的老百姓很少有人掌握文字,所以,彝族的历史大多数是传说的历史,久而久之,彝族的迁徙路程和历史也就变成了传说的历史,很难找到确切的年份等具体信息。
[5]羌人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和汉族、藏族的关系较深。其以羊为图腾(早先以畜牧业为主),关于“羌”的文字记录见于商代。
[6]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一个术语。在后殖民的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则被称为“殖民地的他者”,或直接称为“他者”。“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的世界视为“他者”,将两者对立起来。所以,“他者”的概念实际上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宽泛地说,“他者”就是一个与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
[7]“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在通过彝区时,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人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的。
[9]陈国光.走进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彝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
[10]马锦卫.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1]火塘,又叫“火坑”,有的地方也称“火铺”。以前,火塘里立有三块石头,以备烧火煮饭之用。后来都改用铁三脚架。主火塘裏终年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取暖。燃料为木柴。对许多少数民族来说,如傣族、侗族等,火塘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
[12]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4]闻一多.说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15]土风舞一词由英文Folk Dance翻译而来,其字义为富有乡土风味之舞蹈。其意义则指自然形成的,受地理、地形、气候、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历史背景等影响的,为地区人民深爱,与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有自己独特舞姿的舞蹈。
[16]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跳乐”“跳三步弦”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
[17]“打歌”彝族每逢丧事、建房、庙会、节庆时跳的一种以彝族为主的彝语支民族的一种自娱性舞蹈,有芦丝、笛子、三弦伴奏,边跳边唱。
[18]“罗作舞”,是彝族舞蹈,彝语称“罗作比”,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元阳、金平一带,是当地青年男女的主要娱乐活动,随时可跳,尤其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和十二月三十更要尽情歌舞。
[19]苏天祥.彝族舞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20]“达踢”舞是四川凉山彝族民间一种古老的舞蹈,跳舞时男女排成一行或围成一圈,以踏脚为主。
[21]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2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24]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5]苏天祥,胡紫燕,刘金吾,等.彝族舞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26]陈国光.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彝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
[27]“朵洛荷”是彝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意为火把节之舞。彝语“朵”即火,引申为火把,“洛”为唱。
[28]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9]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0]对脚舞,彝语为“西则且”,也称彝族对脚舞,是以脚部动作为主的舞蹈,原为节庆、丰收、婚礼等聚会时跳的集体舞蹈,是达体舞的一种,新中国成立后已发展为群众自娱性的舞蹈,为青年们所喜爱。有人把此舞被称为“东方踢踏舞”。
[3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32]荞子又称荞麦,属于双子叶植物纲的蓼科栽培植物,具营养保健价值,被称为用途广泛的21世纪型作物,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
[33]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4]曾令士.彝族火把节的“都火”歌[J].中国音乐,1998(2):3-5.
[35]凉山彝族群众有一年四季披毡不离身的传统,在婚礼时亦是如此,在舞蹈过程中手握披毡,身体协调晃动形成独特的舞动披毡的舞蹈动作形态,即为“披毡舞”。
[36]雷波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金沙江下游北岸,东南隔江与云南省永善县相望,北与宜宾、乐山地区相邻,西接美姑县,西南紧连昭觉县、金阳县,总面积2838平方千米。
[37]四川省雷波县志编纂委员会.雷波县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38]“断口角”彝语称“凶肯补”,“凶肯”意为他人咒骂、诽谤自己,“补”意为返还、还击,因此“凶肯补”为“还击咒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