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动作的翻译现状
关于舞蹈动作的翻译,理论界涉足这一内容的较少,但不乏对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如许锐[52](2018)就指出舞蹈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翻译,还是深刻存在于舞蹈动作与文字语言两个不同层面的跨文化“翻译”,当前舞蹈文化对外译介过程中,字面上的语言障碍已经不是主要问题,重点突出的是舞蹈动作语言上的深入交流,即是一种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Translating the Hidden Meaning in Movement and Language(跨文化翻译:探寻动作和语言背后的意义)。当然,他同时还指出了舞蹈动作翻译学中涉及的中文与英文最重要的区别:中文注重意义上的理解与连贯,而英文则注重语言形式上的逻辑与连接,一个比较注重感性,一个比较注重理性,也就是意合(Parataxis)与形合(Hypotaxis)[53]之间的区别。
但是,对于彝族舞蹈肢体动作的翻译而言,彝族舞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其舞蹈动作与大多数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有着共同的基础,舞蹈的基本动作对其有着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笔者经过一番搜索和调研发现,关于彝族舞蹈动作的翻译,主要还是分散地体现在综合性的舞蹈术语参考工具书中,如邓佑玲主编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的《舞蹈术语词典》、金浩主编的《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郑璐主编的《中国汉唐古典舞术语词典》和张小群主编的《音乐剧术语词典》等。
彝族舞蹈动作是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的内容之一,完美的舞蹈肢体动作形态配合舞台、灯光、场景、服饰等各种元素,能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审美和观赏价值,而完美的舞蹈动作的翻译正是将这种文化价值完整再现给观众的关键。与彝族舞蹈舞名翻译现状类似,彝族舞蹈动作翻译同样面临理论研究不够充足和实践有待加强的困境,已有的彝族舞蹈动作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国内彝学文化研究领域,与彝族舞蹈动作翻译相关的研究内容也相对比较分散,总体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曾爽爽[54](2018)从彝族舞蹈动作审美视角出发,对彝族舞蹈动作的魅力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彝族舞蹈的形体动作极具原始古朴之美、纯真质朴之美、朴素简洁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以及情感细腻之美。
还有学者专门就彝族舞蹈体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意[55]进行研究,在涉及彝族舞蹈肢体语言时,采用“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这一文字符号。当然,这也仅仅是针对彝族舞蹈动作的文化性层面的翻译研究,对彝族舞蹈动作的直接翻译研究仍旧比较缺乏。通过对近年来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的文献梳理来看,直接对彝族舞蹈肢体动作翻译的资料几近空白,但我们不能否认彝族舞蹈动作对外译介的资料是散落在彝族舞蹈众多对外译介的作品之中的,彝族舞蹈肢体动作的翻译客观存在,仅仅是暂时无法形成规模和统一规范,也无法凸显其已经达到的成效。
所以,就当前彝族舞蹈肢体动作语言的翻译现状,我们可以做出几个方面的总结:
第一,彝族舞蹈动作的翻译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具有分散性,暂时未形成规范性体系,且当前涉及舞蹈动作的研究均从宏观角度出发,如对某一大类的民族舞蹈动作进行分析,或对某一热点舞蹈领域的动作进行分析,微观性研究缺乏,研究空间和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挖掘。
第二,已有研究实效不强,研究主题和内容多以国内受众为主,未充分考虑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这一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在译介的执行效率上难以满足外界受众的现实需求,并且由于彝族舞蹈动作在对外译介的实践应用层面缺乏理论层面的支撑和指导,在涉及具体的翻译时就难免出现彝族舞蹈作品翻译成品良莠不齐的现象。
因此,基于这一现状,在今后的彝族舞蹈动作翻译上追寻跨文化的翻译需要共同探寻舞蹈动作与肢体语言背后的意义,这一过程任重道远,需要广大译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