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契合性分析
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存在方式,它正以其独有的生命形态和创造力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文化面貌、生态结构和生存方式[18]。文化并非现实中的无形之物,它可以间接影响生产力,同时也可以成为直接的生产力。随着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加深,文化产业已经不再仅仅是博物馆展览的“花瓶”,而是可以衍生出影响深远的、动态的可以构建国家、民族未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资源。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和产生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活用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不仅重新模塑了当地文化,同时也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特色文化已经突破被传承和保护的传统,成为可以带动区域性经济活动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性视角来看,民族舞蹈对外译介就是这种意识形态下具有代表性的良好实践。
(一)民族舞蹈文化内部镶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舞蹈文化是普遍意义上民族文化的典型,有着广义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符合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质,属于民族从起源到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的产物。除了舞蹈文化,民族文化还包括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体育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艺术创作、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风尚等[19]。虽然说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分类,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区分开来,这取决于它们之间存在的文化共性,如舞蹈文化就与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风尚等文化密切相连。以彝族舞蹈为例,彝族舞蹈与节日、婚礼、丧事、劳动、宗教等文化联系密切,其舞蹈表现形式已经融入彝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可以说是彝族文化内部之间的交融,也可以说是彝族舞蹈文化对彝族文化的镶嵌。
从狭义的民族文化来看,民族文化是民族群众创造出来的一切精神文明的集合,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表现出了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文化,是各民族群众一种共有心理状态的描写,有着极强的凝聚力。民族舞蹈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所要求的重要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具有代表民族特征的符号象征,具有地域性风情,具有与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审美价值。如:彝族舞蹈的出现就与彝族的起源紧密相连,彝族舞蹈的动作、服饰和道具等具有典型的彝族特色,不同地区的彝族在跳同一类彝族舞蹈时也会凸显出地方特色。同时,彝族舞蹈表演能够被搬上舞台,走进现代剧院,传播到世界上其他文明国家,展示其时代性内涵。可以说,彝族舞蹈不仅仅代表着彝族舞蹈文化,还是彝族文化的符号代表,这正是彝族舞蹈文化对彝族文化镶嵌的现实反映。
(二)民族舞蹈文化代表民族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资本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一个特定地区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办法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强做大优势产业,要在国际分工协作中获得地位和席位,必须用优势开路、用实力说话[20]。民族舞蹈文化产业仅仅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面对整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也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被动发展的恶性循环。尽管如此,这一现状并不能掩盖民族舞蹈文化属于民族文化重要文化资本的现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宏观的复杂性课题,其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资本的视角来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要变被动为主动。以民族舞蹈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资本完全可以以自我创新发展为着力点,以点带面,成为助推民族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有效支撑。
民族舞蹈文化属于民族特色文化,因其本身附带的民族性、历史的传承性以及作为文化资本的相对稀缺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民族舞蹈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产品符号价值产生的原材料,在生产性保护开发实践下,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好的市场前景。通过民族舞蹈相关文化产品的包装物化能够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形态,尤其是通过译介加工过的民族舞蹈文化产品可以让大众广泛性参与进来,实现民族文化的消费性,进而凸显出隐藏在其身后的经济价值。对民族舞蹈文化与时俱进的加工行为,能够有效地挖掘文化背后的资本,从而以文化资本助推文化的传承与再发展,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良性循环。总之,抓住民族舞蹈文化的文化资本属性,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符合民族地区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的特性,可以充分地激活文化资源的潜力,形成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互动与转化,将民族地区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优势,推动民族地区整体向前发展。
(三)市场途径是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族文化要进入国际主流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市场这个途径,这是一条被认可的途径,也是市场经济下最可行的途径。民族文化一旦成为特色产业,就必然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挂钩,那么,走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就不可避免。当前,民族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就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复兴带来机遇,产业化不仅仅可以让民族特色文化本身变得更加完善,还可以推动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最重要的是可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整合和创新起到关键性驱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既是资源,又是路径,助推的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的是民族地区整体文化发展水平。所以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既是纯粹的,也是无价的,保护民族特色文化看似没有利益,甚至是赔钱的工作,比如民族特色文物、特色古籍的收集整理,民族特色古迹遗址的保护等,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可以带来很大利益的,市场化巧妙的包装能为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前景。
民族文化发展与市场存在互利共赢的关系,民族文化壮大市场的文化资本,市场提升民族文化品质与地位。其实,对民族文化来说,市场也可以比作“形形色色的镜”。有时它是“放大镜”,不起眼的小东西,如一方织锦、一个绣球、一款服饰,一旦进入大市场,其价值就成百上千倍地增长,从个人的手工劳动变成一种产业;有时它是“显微镜”,以前认为没有价值或只有精神价值,不值什么钱的东西,从市场的角度一“照”,便会显现其中巨大的“含金量”[21]。整体来看,民族文化的市场潜力巨大,是值得利用的发展资源。但是,我们要警惕在发展民族文化过程中把市场当作“哈哈镜”的行为,即过于注重资本和利益。为了实现经济的赢利而随意的改变、捏造、歪曲、虚构一些“民族文化”行为,这不仅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也会对民族团结造成不良的冲击,最重要的是损坏了民族文化的市场形象,破坏了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途径。当前民族舞蹈的对外译介正是通过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加工与对外输出,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市场化发展的。民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的实践方法、经验、策略等是可以模仿和借鉴的,尤其是针对民族舞蹈翻译、民族地区旅游、文艺演出等,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当前,民族地区需要加强对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文化市场走出一条文化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