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对外译介是一种“文化生产”

一、彝族舞蹈对外译介是一种“文化生产”

文化生产是人类为了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精神生产[20]。对于“文化生产”这一概念,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其内涵,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概念在霍克海默和阿诺多所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中首次被提出,它集中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将娱乐性的大众文化进行商品化推销给人们并借此操纵大众意识的现实。显然,“文化工业”并非我们所追求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基础,文化工业下的社会大众意识是被资本主义的文化产品所控制的,文化工业不仅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履行着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职能,大众的思维、思想和价值观被动地为文化产品所左右,成为丧失自我的文化受体,难以解放自己成为“解放”的主体。

从文化生产到文化工业的概念和内涵的转变,表明了文化被资本“异化”的客观现实,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意识形态的融合,“文化工业”给艺术带来的后果就是让艺术走向没落,因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这在当前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显然有违文化生产的目的与初衷。因此,笔者对“文化工业”这一理念是持批判态度的。

然而,我们在批判“文化工业”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文化本身对社会大众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当我们探讨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表现特征时,就不得不承认文化不仅具有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整合力和文化辐射力,它实质上还是一种生产力。因为文化本身一旦与经济挂钩,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这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之处。就艺术领域的文化价值而言,一幅画可以被拍卖到千万甚至上亿元,这并非画本身的价值,其实质在于画背后所附加的文化价值。那么,抛开“文化工业”的极端资本化目标,文化自身的经济利益还是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路径。这一理念下,国家的优秀思想文化观念以文化产品作为载体将会传播得更加广泛,市场经济的适当带动能够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地发挥其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整合力和文化辐射力,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目标。

彝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对外译介过程实质是一种“文化生产”的过程。彝族舞蹈本身的舞蹈价值是一方面,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又是另一方面,那么,彝族舞蹈就可以像其他文化艺术一样,以明晰化的产业性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文化生产”的过程来看,彝族舞蹈实现对外译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文化全球化的过程,需要与彝族舞蹈文化本土化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彝族舞蹈在成为一种“文化产品”时,首先的受众目标是本土人民,在本土化“文化生产”过程中考虑受众的心理预期,通过修饰、增删、变换等各种方式融汇彝族舞蹈各个方面的精华部分,充分地展现彝族舞蹈的魅力,使得彝族舞蹈这一文化产品更加容易在心理上被“消费者”接受。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就相当于在彝族舞蹈文化实现本土化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对彝族舞蹈进行深入的加工。这种加工并非趋向于资本和利润的性质,而是让这一文化被世人知晓、接受。这一加工的最终文化产品可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走出去”。这样看来,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实践在“文化生产”理念下是切实可行的,其实践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及资源的投入,我们也相信彝族舞蹈在“文化生产”理论下有着无限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