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的重要性

一、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的重要性

舞蹈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各种文化因素,会在舞蹈的动态形象、表演程序、服饰、道具以及场地设置中得以遗存,成为相对稳定的、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并流传下来,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它特有的社会功能[65]。传统的民族舞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每一民族与地域的文化尽管富有多样性,但总有一个带有历史性和行动一致性的价值秩序或主导精神贯穿始终,它作为一种典型性的目的,指导一个民族从文化的大系统中选择了某些东西,排除了另一些东西,这种选择可以渗透到文化的不同层次,体现在文化的各个单元中[66]。可以说,舞蹈文化是从多方面来综合体现的。就舞蹈的创作起源而言,其本身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节日、婚葬、游戏、劳作等密切相连,这一系列因素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最终融合在舞蹈艺术文化中,并借助舞蹈艺术将这些文化展示给观众。就与舞蹈艺术相关的文艺工作者而言,舞蹈是需要由专门的舞蹈者来进行创作、展示和表演的,那么舞蹈艺术工作者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个人爱好就会在表演的时候随之而演绎出来,即舞蹈艺术工作者的情感因素会融入舞蹈艺术之中,成为舞蹈文化中的一部分。再比如说舞蹈译介所涉及的文学翻译,译介者的舞蹈音乐、文化素质和临时情感因素也会浸润到舞蹈艺术文化之中,成为舞蹈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正是由于舞蹈文化内涵的广阔性与包容性,才造就了少数民族舞蹈这一如此丰富多彩、和谐一体的民间文化财富,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依然兴盛不衰。

彝族舞蹈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关于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研究,国内学者成果突出。其中,刘晔在《“火”象征的彝族舞蹈文化论析》一文中就指出,彝族为山地民族,地理环境的严酷促使彝族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其民族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火的意蕴,长期以来,沐浴在特定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彝族舞蹈,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特定的民族地理环境、劳作方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彝族独特的火文化的熏陶,其在舞蹈的姿态、动律、造型、风格等方面充分彰显了“火”的特质[67];并指出要从继承彝族舞蹈文化中的特色传统和挖掘彝族舞蹈文化中的审美因子来繁荣和发展彝族舞蹈文化。李先利在《浅谈弥勒彝族阿哲支系舞蹈文化》中就以弥勒彝族阿哲支系舞蹈为例,指出阿哲支系的舞蹈是在充分吸收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接受外部文化元素的熏染,发展成为内涵丰富、配乐巧妙、具备显著个性特征的一种舞蹈形式。阿哲舞蹈所具有的特征在于弥勒彝族阿哲支系的舞蹈大都来自祭祀、喜庆、民间传说,源于阿哲人的生活,歌舞结合,有舞必有歌,有歌必有乐[68]。在文化内涵方面他强调了阿哲支系舞蹈反映了弥勒彝族阿哲人民的精神信仰、风俗、民族风情和婚恋观。车晓夏在《彝族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及发展思考》中运用舞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69],指出彝族传统舞蹈具有朴实之美、粗粝之美、起伏之美、尚色之美;并根据彝族舞蹈服饰审美具有盛装艳服、美饰纹样和美化形象的特征,认为当前彝族舞蹈发展应从“文化自觉”入手。

总之,彝族舞蹈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隗宝,其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彝族特色风采,因此,如何译介彝族舞蹈,更重要的是如何译介彝族舞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重点和难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专属的民族文化,彝族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另一种负载方式,其本身就承载了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等具有民族特殊性的文化内涵,彝族舞蹈要想在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和表演的时候不沦为杂耍式的游戏表演,演出结束即游戏结束的结局,就需要翻译的介入,在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都要给观众留下文化印记,并让观众喜欢并接受,进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这也是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价值体现。显而易见,文化内涵的传播和接受才是彝族舞蹈真正走出国门的意义所在。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的译介是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