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需要大众文化传播
传播学的中的大众传播指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36]。大众传播的效果客观上受传播者、传播机制、传播载体和传播媒介等客观社会因素影响,主观上受受传者的动机、状况等主观人为因素影响。彝族舞蹈文化传播同其他大众传播呈现出相似的特征,担任传播者的政府和社会组织机构在我国民族舞蹈文化传播时提供的信誉和专业性、传播机制的通畅与否会从根本上影响整个彝族舞蹈文化的有效传播效果;传播媒介形式的改变会影响着彝族舞蹈文化传播速度的改变,甚至造成传播者和受传者身份的互换;彝族舞蹈文化传播载体将会改变受传者对彝族舞蹈文化的认知,会影响受传者的彝族舞蹈文化需求,进而改变其行为。国内外彝族舞蹈的受传者数量目前仍然很不理想,除了专业的舞蹈表演者以外,群众的参与度并不高,导致这一情况的因素既有客观社会因素又有主观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因素共同促进才能实现我国彝族舞蹈文化传播的持续发展。
而现实的情况是彝族舞蹈在国内受欢迎的程度赶不上外来舞蹈,在国外大众文化中也是一种很少能接触到的异质文化。在国内,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古典舞”的广告宣传和各种相关舞蹈培训机构,彝族舞蹈只能在“民族舞蹈”中支离破碎地存在,专门的彝族舞蹈培训更是在市面上寻不到踪迹。在国外,中国民族舞蹈能走进大众视野更多的是对外交流活动中的舞蹈演出,由于时间短,表演参与的舞蹈种类繁多等原因,导致彝族舞蹈没有太多机会进入大众视野,更不用说引起大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的有效传播了。因此,彝族舞蹈要真正“走出去”,大众文化传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传播选择方式,而彝族舞蹈也具备大众文化传播的条件。
首先,彝族舞蹈独特的民族审美是大众文化传播的基础。彝族由于居住在寒冷偏远的高山地区,在长年的生产生活中,彝族人民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与休闲方式,最具代表的娱乐性形式就是彝族舞蹈。彝族舞蹈相对于彝族古籍文献更具生动性,相比用文字记载自己生活和劳动的历史,彝族人民对更具欣赏性与娱乐性的舞蹈更情有独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人们的文化需求也与日俱增。在多元文化大兴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种艺术形式与休闲方式可供人们挑选,人民群众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度和对特质文化的接纳度也大大提高,彝族舞蹈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具备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客观条件。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加大,彝族人民聚居区的发展潜力慢慢被发掘出来。独特的充满民族特色的彝族舞蹈自然也需要加入文化需求的队伍中。在此之前,一些具有民族特质性的舞蹈形式,在大众传播的领域已取得卓越成效,如云南傣族“孔雀舞”在杨丽萍等优秀舞者的努力下,被国内外观众熟知和欣赏;还有蒙古族的“骑马舞”等。这些饱含民族风情和特质文化的民族舞蹈对大众人们眼球的吸引,是民族舞蹈由小范围向大众视野转变的基础。
其次,彝族舞蹈散发的人性美是其大众文化传播的精神支撑。彝族舞蹈是彝族群众生活劳作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彝族人民自身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灵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生活的溢美之情淋漓尽致地体现于舞蹈之中,通过舞蹈肢体语言、精致的民族服饰和道具,再糅合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朴音乐,展现出彝族人民独特的生活艺术风貌,讴歌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吃苦耐劳、本性善良等民族品格,舞蹈动作的编排也正是遵循彝族人民这些精神风貌、民族品格来进行的。因此,除了彝族人民自身的体会以外,配合文字语言符号的解读,其他欣赏者也能在彝族舞蹈表演中体会到彝族舞蹈中所要传达的价值理念,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容易引起大众心理共鸣,是彝族舞蹈走向更大舞台的精神支撑。
最后,大众传播是少数民族舞蹈彰显民族美与人性美的桥梁。以往彝族舞蹈的受众局限为本民族内部或者专业研究者,范围与影响程度极其有限,再加上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与外界沟通甚少,导致外界对彝族的生活习惯与艺术成果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彝族舞蹈和文化了。然而,随着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对外开放,经济物质与文化传播条件的发展,彝族地区已具备传播其舞蹈文化的基础条件与保障。随着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大众文化传播逐渐成为彝族舞蹈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彝族舞蹈可以通过文艺汇演、电视网络放送、智能手机官方账号推送、报纸杂志的记录报道、抖音短视频等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彝族舞蹈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被外界熟知。大众文化传播成为架起彝族舞蹈与外界大众了解彝族舞蹈民族美与人性美的桥梁。
另外,笔者认为在彝族舞蹈进行大众文化传播具有可行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几点:第一,大众传播模式认为,大众传播者与受众构成了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反馈有助于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并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37]。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部门,注重反馈信息的收集,及时了解传播现状,以调整下一阶段传播计划。第二,夯实彝族舞蹈文化传播载体的实质内容,促进彝族舞蹈文化受传者的文化认同。大众传播模式认为,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并非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有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筛选,传播者只有了解受传者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需要,并设计与此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才能使大众传播产生良好效果[38]。第三,做好彝族舞蹈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有效整合。在彝族舞蹈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做好多元传播媒介的有效整合,让不同的传播媒介满足不同受传者的诉求,共同服务于同一目的。在彝族舞蹈文化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现阶段,可以积极引导数字媒体关注彝族舞蹈,通过弹幕、直播、表情包、抖音等各种新、奇、鲜的“新玩法”,众筹、UGC等各种各样的“新方式”,实现彝族舞蹈文化的快速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