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我叫朱礼兰,生于1933年,祖籍是崇义县长庆村。父亲早亡,我有一个伯伯,他不喜欢我们家的人。我自己家里是两兄弟,我和弟弟。我的妻子在出生四十天的时候被娘家人抱过来,因为她娘家女孩子太多了。

家里的劳动力就是父母还有我,妻子那时候也可以干活了,弟弟在读书,我们不怎么花钱,主要就是供他读书。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土改之前我家情况有点复杂。爷爷的土地本来是要传给我伯伯与父亲的,但是我的大伯比较厉害,不给我爸爸土地,我们就只好在大伯家里干活,或者给地主家里干活谋生。我和我妻子那时候住在牛棚里,就是因为大伯不喜欢我们。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我家一直以来都是没有土地的,但是我的大伯没有生儿子,他在外面抱养了一个。1949年的冬天,大伯得病死了,我们就拿了他家里的土地,还有他家里的牛。我们大概得到有四亩地,条件这才开始好起来,他的儿子也和我们一起生活。后来大伯的儿子去当兵了,(退伍后)直接回到了他的亲生父母家中。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换工现象的确存在,我们桥头这边很少,那时候桥头就我家一户人,谁会大老远跑到我家来给我换工,我倒是经常下去杨屋那边,那里人多,可以找活干。至于宗族关系,只有杨屋那边会有祠堂,我们姓朱的比较分散,大家往来不是那么多,就不太注重了。土改之前富裕户和村里普通农户差距不太大,他们都好节省,不会吃大鱼大肉。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当时就是真的很想有一片自己的土地,毕竟总是寄人篱下,尤其是大伯很不待见我和我妻子,我们住在牛棚里面,天天都是一身牛的味道,后来大伯死了我们就有土地了。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更心安,去地主那里,看着自己种了那么多东西,到头来却不是自己的,我也想过去租一点,但是钱不够啊。地主家里田多山多,人家就是命好,生来就带财。

崇义县在七月一号宣布正式解放,大街上贴满了标语。我早就听过一点土改的消息了,我们这边虽然没有正式土改过,但我内心还是有一点期待的。共产党那时候都很有名了,我们去上街就能听到人家在讨论,可是具体怎么样我们没有接触过,也是说不上来啊!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951年土改工作队进村的,有好几个人,这个我记不清了。宣传的时候要晚上开会,我都去参加了会议,知道土改就是要斗那些非因农业劳动而致富的人,就是剥削的,他们啊,借了一石谷到时候就要还两石回来。

扎根串连是一个工作方法,这样就能激起农民的情绪。那时候说话最响亮的就是陈景优、陈景强,他们后来都提上去当干部了,他们就在镇里面选的一些成分好的人,为人民服务,一级一级报上去,我们通过审核就是民兵了。我记得村里面就是没有农会,没有听过这个组织,也可能是我记不得了。

2.划分阶级成分

我家成分是中农,上面的人根据每家农户田土的多少,以及生活上方便否,按照这两个标准给我们评级。怎么划分其实我真的是记不得了,我脑子现在都很混乱。我们长庆村地主有杨集成、朱慈茂、张光潜。杨集成是良善地主,在高坌那边有很多的田土,后来就是被收了,现在他的后代想要回那些田土,上面就说只要拿出证据来就可以,可是那时候的证据都被火烧了,就没有办法了,那边山上的东西都是他家的。

3.挖苦根,斗地主

我是民兵,诉苦大会一般都要参加。诉苦时候说地主的坏事,一定下谁是地主,民兵就过去地主家里,封了地主家里的房子,不准他们进去,我们就可以去搜索他家里的东西,然后事先定一个日子,到了就一起去抄家。有的地主也是会反抗的,他们会破口大骂,我们就把他们绑起来,有的还要关起来,就和现在坐牢一样。

以前的地主有好厉害的,我们民兵不去,他根本就不怕,我们就端着枪,要他跪下来,开会的时候大家的成分就差不多知道了。领导班子就是土改工作队,他们叫地主分子来开会,这样人多,地主就没有办法造反。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有一些地主是真的很坏,我还去过陈远桥他们家斗地主,他们是新地主,他们家就一个小孩子,之前是漏划的地主,后来才查出来,因为那时候有些亲戚朋友会相互包庇,那时土改时候开会经常到半夜两三点。那时候是大约五十亩土地给我们桥边的人平均,我们家好像就是分到了两亩。至于其他的东西我们家里真的就没有分到,那些牛都被雇农分了,农具我们家里也分不到。

分土地其实我们这里就是点水稻的茬,一株一株数着过去,这样就很准确,像现在去买东西一样,每一个多少钱,买了几个就多少。那时候全部都是先点有多少株,然后就牵过绳子来丈量土地,再拿人口来算,一下子就清楚了。

那时候好像就是放了三张榜,差不多就把地主家里的东西分完了。

5.土改复查

1953年的时候就是土改复查,复查的时候我去当兵了,家里怎么样我不知道。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15]

我家分田得到两亩,总共便有六亩田,那就完全够吃了,我的伯伯解放那年过世了,我们一处理完他的后事就正式解放了。我家便五六个人一起吃饭,我们夫妇加上小姑子、小叔子,还有父母。就是那时候的水稻种子和现在的不同,产量没有这么高,精心耕耘都比不上现在随便种加点化肥,这就是科学啊,我们都用笨方法去给田施肥。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954年是小姑子出嫁的时候,我也很拼,准备了四块盐猪肉、四斤海带结、两斤鱼干,给她当娘家的东西风风火火嫁出去。我小叔子娶老婆后,我年年砍猪肉送过去,公公都说,不用弄得这么好,我表示至少待客的时候要拿出来招待客人。那段时间我抓了六只鸡过去,结果弟媳妇的母亲还说我们这个当嫂子的没有送东西去,我气坏了,小叔子的岳母太不懂事了!我送过猪肉去,想要他们自己处理,结果小叔子岳母说要我(把)猪肉晒干,做成腊肉,唉!晒在房梁上,老猫飞檐走栋,我就说还是快点收下来,免得被猫抓坏了相不漂亮。趁着过年我把腊味送过去,我用一个扁担担着,别人还笑话我走得慢,我还不是一个人扛起来了。在路上喘气,又是年货,又是猪肉,我记得当时是准备了三十差不多四十斤的猪,还是在慈玉家里面杀的猪。我请了一个子嫂[16]回来,人家都说,我招个子嫂真是受气。记得办酒席的那天拖到中午一两点,饭菜都没准备好,小叔子的岳父临时炖肉,客人去的时候才开始做,可把那些喝酒的人气坏了,本来那时候就没有什么粮食,还办了十九桌宴席,真是,唉!

地主就比较辛苦,划了不好的成分就要干涉他、督促他干活,让他们住在寒屋里,不准住在原来的大房子里,他们的财产全部被没收到村政府去了,还要专门设一个保管员或者会计,因为他有很多金银细软。

我家的母牛每年可以生小牛卖钱,按照粮食来算,一条小牛可以换四五百斤谷子。如果老牛不生小牛了,就会卖掉老牛。我们一大早晨就要放牛出去吃草,吃露水草的就长得更好,我们一般会去小河边上放,有时候也会去石壁下。如果生了小牛就要磨豆浆给母牛吃,用的自己种的豆子,如果牛要生小牛了,就算人吃的差点,也要买豆子来做豆浆给母牛喝。我去过埠街上开会,就拿五毛钱,饿的时候买一点豆饼、云片吃一吃,充饥就好了,豆饼五分钱一个,虽然便宜实际上却吃不饱,于是我喝一些水进去,让豆饼在肚子发胀慢慢就饱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可以吃,以前什么也没有见过,不知道什么可以吃。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土改之后大家的关系都不错,生活条件也都差不多。干部很好,作风也是很优良。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大家都是一样多地土地啊,这样就是很公平。大家也很团结,那时候的干部很关心,接触群众,很好处理关系。土改之后我弟弟要娶老婆,原来家里的泥巴房子怎么够住啊,政府就给我们拨了新的房子,我弟弟他们就住过去。还有什么变化就是,孩子们建造起来了沼气,养猪、种脐橙、抓蛇、做油漆,什么都去尝试了,儿子出去打工又记挂着我们,后来我被介绍过去林场工作。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土改之后慢慢进入了初级社、高级社,我们的生产资料要入社,什么都上交,不可以私自搞副业。在集体的时候自己要干什么都要请假,还不一定能请到。土地承包后就自负盈亏,什么东西自己计划就好了,像我们很能吃苦,就很容易搞好生活。那时候也有人天天偷懒,结果没什么吃,只好再去买。有人就问我们家,为什么种什么什么都好,就像现在种脐橙,我家的更多、更大,我就说啊,这还不是花的力气多啊,我家儿媳妇上半年总是去山上铲杂草,别人家里的都没有我们家的这么勤快,儿媳妇还在家里带小孩,有时间也会挑菜到集市上换钱,她经常都走上八里路去上街哦,尽管坐车才两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