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张作霖,从小名字就特别惹人注意,我是1936年1月8日出生。土改之前家里有父亲、母亲、我、两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一共有六个人。土改前,父母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才生的我,土改前那会儿父母已经年过五十岁了,解放前大姐已经出嫁了,大姐的儿子只比我小一岁的,二姐比我大三岁,是1933年出生的,土改前还没出嫁,土改分完地才出嫁的,弟弟比我小三岁,1939年出生的。

祖父很早之前在外地开过一个小店,所以父母也跟着会做点生意,后面年纪大了,不去做生意就在家养猪。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就是种地。弟弟当时年纪也还小,就在家玩或者帮着做点轻松的农活和家务。我二姐会的很少,就做点家务事。

(2)劳动力和负担情况

土改前,父母年纪较大,不能干重活,算不上劳动力。大姐在土改前就嫁出去了,也不算是家里的劳动力。当时我也还小,和比我大三岁的姐姐都只能算半个劳动力。弟弟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更算不上是劳动力,所以家里主要干活的还是我和二姐两个人。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和生活来源

土改的时候,我才十四岁,土改之前我还是个小男孩,我1949年高小毕业,在读书之余也只能在家帮忙种地,干点农活。家里主要靠种地谋生,有时候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但是家里没种过别人家的地。父母延续祖父的生意,偶尔也会出去做点小生意,但是一年下来赚得也不多。母亲和二姐在家里养猪,也能补贴一点家用。1949年解放前,我们自己杀只猪去卖,也只能卖四毛七一斤,一百五十斤左右一只猪,价格上调的时候能增加五毛一一斤,一年下来也就能赚差不多两三百块钱。家里这种情况,在村里算是中下水平,生活很苦,地主富农家里条件很好。

(2)生活压力

当时压力不大,但是也不是没有压力,生活慢慢维持慢慢过,父母年纪大,又很看重我们几个孩子,看我比较能干,不肯放我去外面,叫我多读书,否则1953年的时候我可能都出去当兵了。

土改前,我年纪还小,每天做点农活,然后就是读书,放学回来有吃的就够了,感觉除了吃饭养活一家人,家里也没其他生活开支。家里种了一两亩地,经常不够吃,所以还到会上[18]借过粮食,但是钱没借过。借的粮食不算多,家里种的地也就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借粮还不清,一年推一年,收成好的时候就能还完,不好的时候就下一年还。不过好在租的地是自己姓下面公家的,利息也不算太高。还有一个我们村姓张的读书不要钱,我们姓下面有很多土地,会收租,姓下有保和会和议和会[19],资助孩子读书和帮助一些贫困家庭。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前,我家里有两亩多点地,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家里没买过地,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豆子,水稻亩产大概六百斤,但是产量肯定有多有少,勤快种得好的就多,懒的三百斤都打不到。当时种地还要交税,交钱交粮都可以,都要自己交到粮站去,粮站不会来收。

(2)牲畜和农具

土改前我家里没有牛,父亲不会养牛耕地,农忙的时候都得牵亲戚家的牛耕地,主要借舅舅家的牛。家里的农具不是很齐全,小农具有,大的农具有犁,没有耙,没有的农具得出去借,借农具还是比较简单,种地的人家里农具基本都有。

(3)生产合作

在土改之前,我还会和村里的老百姓换工,但是当时我们还小,没多少人愿意和我换。忙不赢就互相帮忙,当时互助组还没开始搞,除了自发的换工,没有其他的组织加入进行互相帮忙,一般都是自己做得多。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我很少与别人发生争执,做人是最重要的,和其他人的相处也很重要。不管是村里的其他农民还是家族里比较富裕的农户,家里和他们的关系都还可以。但是那些家庭富裕的农户也不会因为我们遭遇灾荒或者遇到困难就救济我们,要也是借给你,还得收利息。所以说,当时的差距还是很大,有地主富农,他们把地给你种,好地就一亩要收三石租粮。

土改前家里也有宗族,那些宗族长老都是姓下面辈分最大的。当时我们家族有很多人,男劳动力有六十多个。宗族之间不会互相帮忙,村里会讲你姓我姓,都是各自生活,但是宗族内部同姓之间还是会互相帮忙,在遭遇灾荒和家里遇到困难时,都会互相救济。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和看法

土地改革之前,地主和大户家的地很多,穷人家没钱用,可能会因为好吃懒做或者突发情况而把地卖给地主,地主家买地的钱肯定也有不正当的来路。看到大户买土地,我家没有想过,因为没钱买不起,家里没劳动力,买了也种不了。我家就两亩来地,村里还有家里一点地都没有的农民,没地也要生活下去,但是我没有觉得自己会比他们地位要高,都是穷人家,不会分地位高低。

(2)对土改的反应

听说要土改,虽然当时年纪还小,对土改不太懂,也很少有顾虑,但是有人知道,我只觉得应该是件好事,觉得土地肯定也要解放了。但是,我知道土改是毛主席的选择,贫下中农被主席看重。这就是共产党,农民可以得到共产党的支持,共产党也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1950年土改工作一开始,就有市里的土改工作组下到村里,具体人数记不清楚了。土改干部都是政府和外地来的,必须有经验和能力才能完成,当地的人办不到,土改是大运动,没有强势的力量实施不下去。

(2)土改宣传

土改工作开始的第一步就是开宣传大会,大会上给村民介绍土改政策,也会告诉土改有哪些好处。共产党的政策出来不久,要经过向村民宣传这一个过程,让村民了解实际情况。当时我年纪还小,没有参加过会议,但是也会在旁边听一听,很多都能够听得懂。

(3)扎根串连

贫雇农的串连,大概就是把贫下中农团结在一起,打倒地主、富农。地主和富农都有剥削,富农剥削达到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剥削就算地主。在土改工作中,还会选工作积极的土改积极分子,积极分子要阶级成分好,还要支持党的政策和路线,支持土改工作,地主富农不能评积极分子,不过具体如何评有相应的政策。

(4)成立贫农协会

村里成立了贫农协会,由土改工作组组织成立,主要职责是配合他们在村里进行土改工作。家里穷一点的贫农和雇农一起组织形成农会,还选了农会主任和代表主任,作为贫农协会的主要负责人。贫农会的成员要求是穷人家,最少要贫农身份,阶级高的不能参加,所以地主富农不是里面的成员。贫农协会一般承接土改工作组交给的任务,配合工作组的工作,他们作为当地的人更了解当地的情况,他们参与到土改中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划分成分时,家里被评为贫农,一家人评的成分一样。被评为贫农是因为我家没田没地[20],没有政治问题,长辈年纪大,住的房子一间。对于被评为的贫农成分,家人没有不认同,也没有不同意,工作组和贫农协会的说了算,且都有政策规定。

(2)成分划分

土改评成分由工作组和贫农协会一起评定,他们组织成立有专门的评论委员会。工作组成员才来村里不久,当地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所以需要当地贫农协会的协助。

村里划分成分的标准是根据土改法规定的要求进行的,比如你家有五个人,地都是自己种,地超过了五亩就能算是中农;贫农是一个人不到一亩地;雇农比贫农更苦,家里一点地都没有,靠帮别人做长工谋生;富裕中农家里的地更多一点,比如说一亩五到两亩地,还不能租给别人种,否则可能要被评为富农;还有一个小粮出租,家里缺少劳动力,一部分地租给别人种,他们可以评中农也可以评富农,评中农是因为缺乏劳动力才给别人种他家的地;最后地主和富农有剥削,富农剥削达25%,30%以上就算地主,这些标准我都记得很清楚。

村里被评为地主的大多数都是国民党的干部。当时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被分成了两派,要是当了保长,当了乡长,生死[21]就是地主。国民党要抓壮丁,在外面当官的,家里的地租给其他人,剥削人家,一定会被评为地主,他的党派就是国民党。共产党“共产”就是要把所有财产共有。我们本姓张的有一个当了保长,有一个当的乡长,他们家里还请了长工,所以都被评为了地主。其他人都不会同情他们,同情也没用,共产党掌握了当局,村民都更拥护共产党的政策。

(3)划分结果

村里一共有六个姓氏,分别是张、曹、李、稂、欧阳、彭,整个村共有四个地主,曹姓有一个,我们张姓有两个,稂姓有一个;富农就一个;贫农比中农多一些,具体多少户我给忘了;雇农也只有一个,那个雇农还经常在村里讨饭,他父亲抽鸦片,把母亲都给卖了。成分划分了一次,划分完了就张榜公示,公榜后没有进行调整。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划分完成分之后,开始对四个地主进行批斗,具体批斗了多少次记不清楚了,当保长和乡长的地主跑了,他们的老婆就该死[22],把他们老婆抓起来批斗。实际上当保长和甲长的收入也很少,就因为他们在国民党当官,而国民党和共产党又是对立的。

除批斗大会之外,也开过诉苦大会和公审大会,会议在大坝子上进行,贫雇农轮着上台说话,忆苦思甜,真正的贫下中农诉说地主恶霸以前的作恶,但是也有一些村民上了台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在诉苦大会之后,进一步清算地主恶霸的罪行和剥削,他们的罪行和剥削公开算,剥削了多少,欺诈了多少,都有相关村民的论述和证据。

(2)斗地主

在批斗地主的时候,没做坏事的地主就不会打他们,一般就是在台下骂的比较多。你种了别人家的地,就得交租金或租粮,是双方自愿的,主要在于地主富农收的租金比较高。揭露地主罪行的是那些受过他剥削的人,家里没受到地主剥削,所以我没有说过地主家的坏话。没有人会去同情他们,也不敢公开帮地主富农说好话,地主富农家的亲戚们估计会在私底下帮助他们说好话。

4.没收和分配土地和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没收土地和财产是由贫农会和土改工作队组织进行,没收之后再组织分地分果实,家里土地达不到每个人一亩标准的村民就要给他分,达到了标准的就不会分,所以主要的分配对象是贫农和雇农,中农一般分不到。没收上来的东西集中放置,分类分级别,然后在会上一起分。因为年纪较小,没收的事情不会让我们参与,所以对于没收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但是能肯定的是在没收过程中,没有地主和富农不配合的情况出现。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土地按人头计算,家庭土地数量达不到标准的在分地过程中要让其达到人均一亩地的标准,达到了标准的不再给他分地,所以中农一般分不到地,收上来的土地都分给了贫农和雇农;分财产也是一样,中农分不到果实,从最穷的村民开始选。将地主的地集中然后分好,根据各家差地的数量补,差多少补多少。

我家之前有两亩半左右的地,家里有五个人,按照每个人有一亩地的标准,分地之后,家里就有五亩多地。我分到的地原来是公堂会上的,不是地主家的,分到的好地有两亩,那两亩地灌溉很方便,灌溉不到的地就差点,就是靠天上下雨,这种地家里也有一亩多;中等地也有一亩多。地主家里不种地,也没有牛和农具,所以也就没有可以分给其他人的多余的东西。我家分到了一个水车,几家人一起共用。我家除了分到三亩地和一个水车之外,其他的都没分到,对已经分到的东西,没有不满意的,总比自己的东西被分和没有东西分好。

土地按人头分,每户分到的土地不一样多,因为每户人的数量不一样多。当然分到的好田坏田数量也不一样多,家里种的地好他们就不会拿出来分,分的时候只补齐家里少的地,分给贫雇农的都是地主家的地,分到哪里就是哪里。当时公家的族田族山也和地主家的地一起分了,但是祠堂和祖屋不会分,即便是分了也没人要。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的时候,土改工作组和贫农协会的干部会组织大家一起看田和丈量土地,他们事先通知大家何时一起去地里,然后当场说好划好,后在全村人面前直接分配。分的时候有些干部会出现自私和腐败行为,为自家谋取更多的利益,尽管这样,大家在分的时候没有发生过争执,和谐地分完了。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我们这1950年开始土改,1952年上半年结束土改工作,下半年进行土改复查。土改复查时没有查出漏网地主和被划分错了成分的人。土改分到土地之后,政府还给我们发放了土地证、房产证,自此农民们心里更有底了。

(2)查田定产

土改之后,工作组还组织过查田定产,田亩的产量按照田的好坏决定,我觉得定的还算合理。除了定了产量之外,也定了村民向国家交公粮的标准,公粮数量按产量多少计算,交的公粮不多,依旧存在一定的压力和负担,但是比土改之前家里的负担小了很多。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我家有五亩多地,比土改之前多了三亩多,全部种满,够一家人吃饭。地里依旧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点豆子,产量好的时候能达到六七百斤,不好的时候就两三百斤。我家的产量算中等水平,但比土改之前的产量稍微高一些。

(2)生产合作

二姐分田之后就出嫁了,家里就剩我和弟弟两个劳动力,还是像土改之前一样劳动力不够用,所以我们还参加了类似互助组的互助小组,这种帮扶是短期的,只是在农忙的时候才会大家一起帮忙。在农业生产中,除了劳动力不够用之外,家里没遇到其他特别的困难,一些小困难和麻烦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3)收成情况

土改之后种地需要给国家交粮食,我家五亩多地要交三百多斤稻谷,交完之后,家里的粮食差不多够一家人吃。交的公粮都是早稻,晚稻在当时还没有开始种,各家需要上交的粮食都得自己交到粮站去。

家里有地了,种地热情比土改之前更足了,村里基本上看不到荒地。土地是大家的命根子,除非遇到不可抗拒的灾难,否则都不会买卖。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和收入变化

土改之后,我除了在家种地,还会出去帮别人做挑工,增添家庭收入来源。自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变多了,家里的人能吃饱饭了,生活压力没有之前重了,只要想着如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没有其他的压力。村里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之间的差距比解放前、土改前小了很多,但是差距依旧存在,人有勤懒之分,勤快的家里肯定就搞得好些,普遍看来,大家发家致富的信心比以前更足了。

(2)农户关系和村户关系

土改分地,家里饭够吃了,村民的身份地位普遍都有所提高,俗话说“国家是大家,我们个人是小家,没有大家也没有小家,大家搞得好小家就好”。在村里,我养了几十年的鱼塘,从来不和别人争吵,不管是和其他农民之间,还是被划分为地主和富农的人,关系一直都很好。土改之后,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好了,不像之前地主富农和贫雇农之间的剥削压迫,大家都有了土地,还会互相帮助。斗争完了,土地也分了,都忙着自家的劳动生产,不会经常把成分都挂在嘴边,彼此之间相处都一样。

土改后,家里和村里的干部联系不多,有事才会去找他们,相处方式和其他人差不多。和宗族之间还是一家,没有发生变化,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家族内部关系好,整个家族就好,一家人得团结一致。“有田有饱”,村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就少了很多,所以土改后,村里面的风气也好了起来。

3.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土改分地,按照每个人分得一定数量的标准来分配,每家每户因人数不一样而分到不一样多的土地,这种分法比较公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想不到更好的分配方法了。土改分地和分田单干感觉不一样,土改分地之后,地是自己的,分田单干分到的地依旧是集体拥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2)人际观

我觉得一家人的关系好很重要,家族成员之间关系好,整个家族就好。虽然说土改时期要打倒地主,分地主的田地,分完之后,大家依旧是种地的老百姓,自己勤劳和懒惰则成为主要影响一家人生活水平的原因,勤快赚的钱就多,懒惰赚的钱就少,才会出现你好我差的局面。

(3)社会观

土改后,我修过水库,也参加过修路,集体劳动都会参与其中。修水库的时候,大家都不敢不去,因为是乡里下的死命令,家中有成年男性劳动力的都必须去。1968年我们被派去修水库,整个乡所有村的劳动力都在修这个水库。修的时候很累,但是对后代的造福不浅。共产党做了很多好事,比国民党统治好,共产党不抓壮丁,不交月捐。

(4)土改观

土改时,我年纪还小,疑虑和疑惑都有干部在解决,土改在我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富农的土地分了,少了剥削,农民自己有土地可以种了,局面变化真的很大。我觉得土改得人心,被所有贫苦百姓所拥护,共产党为国为民,真正为人民百姓着想。

4.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1952年土改结束后开始进入互助组,持续了一年,1954年进入初级社阶段,初级社由一个个互助组结合形成。初级社持续了两年,到1956年进入高级社,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阶段。农业集体化从互助组开始,到加入初级社、高级社和最高级的人民公社,每家的土地、大型的生产工具和牲畜都上交给集体,自家不能保留,留下来也没地方用。

(2)对集体化的认识和对土改的再认识

自耕的效率和集体的效率相比较,我觉得自耕的效率更高。实际情况是集体的产量更少,效率肯定要低,集体里很多人要偷懒,导致整个的效率降低。对比土改,我觉得集体化对农业生产好处不多,或许还是导致后面闹饥荒的原因,集体的政策一出来就着急实施下去,没有充分得到农民的认可。此外,集体化让我觉得之前打土豪分田地也白搞了,农民的土地冤枉分了,从土改前在地主手里变成统一到集体手中。不过这并不是小老百姓能改变的,上面政策让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听共产党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