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赵桂芝,出生于1936年10月,今年八十二岁。出生地是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刘家河,后随丈夫住到龙泉村。土地改革时因为家中人口众多以及山多开荒地,所以当时被划分为富农。土地改革前后家中除了父亲母亲外还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三个妹妹,一共十一口人,但有两个妹妹不是土地改革时期生的。当时大哥是十六七岁,我当时是十岁出头,父母在当时都是农民。
(2)劳动力情况
父母年纪都大,我当时才上一年级干不了农活,哥哥在念书,只是偶尔帮帮忙。因为当时家里几乎没有劳动力,地里的活基本都是父亲母亲打理,劳动力肯定是不够的,另外我的父亲在1949年当过木材公司职员,母亲一直在家干农活。土地改革前家里的小孩子有六个,家中没有残疾人。因为小孩子多粮食需求大,所以当时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重的。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土地改革前我家就靠种地为生,卖花生,还有打理一些山地。我上一年级,所以下地干活这种事几乎没有操心过,倒是我的哥哥空暇时间可以帮着父母下地干农活。我家的经济状况在村子里算是比较困难的。我家没有收地租或租金,只是因为当时父亲在木材公司当过职员会有一点生活收入,不过干了不久父亲又回来了,依然是靠种地为生。我家当时有养鸡养鸭,但不能算是副业,因为只是养也不卖掉。
生活开销主要就是饮食饮水,因为菜是自己种的,而且没有别的需求,所以也没有其他的开销。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我家中土地有十五六亩,大多是开山荒开的。虽然很想帮家里分担,但自己又是女孩,做不了很重的农活。家里当时有换工的情况,换工对象主要都是叔叔、大爷、亲戚,男女工都有。扒苞米都是农户家互相帮忙,不管吃饭,干完农活自己各回各家。我家里耕种了十亩地,玉米、豆子、花生,产量还行,一亩地七八十斤,因为都是山沟子的地,质量不是太好。我家每年要交很多公粮,因为按人口算我家一年要交一百斤左右的粮食,交玉米和大豆,不交花生,花生是留着卖的。我家没有把地租出去,是自己种的地,我家有一匹自己买的马用来拉车种地,平时喂点玉米秸子。农具车、犁、耙都有,当时有雇一个固定的本家人帮我们干活,属于长工,供他吃,不供住,一个月三十来块钱。有互相请工的情况,都是本家请本家,也是管饭,互相帮忙。雇工也有,我记得那个雇工家里有小孩上学,于是就把他雇来给我们家干活,然后一个月给他三十来块钱供他孩子念书。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有一家农户家庭比较困难,孩子上不起学,我家就把他雇来,供他吃饭,然后一个月给三十块钱供他孩子念书,我觉得这应该算是救济贫困户的一种形式,这种情况在我们村里是很普遍的。所以说如果我家有什么红白喜事的话,这些人都会去参加,他们家有喜事的话我们也都参加,这都是相互的,包括过年的时候关系好的邻居都互相串门,我家和其他农户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可能是因为我家给了他们挺大帮助。我家都是自己种地,即使在灾荒年或者歉收年时也不会因为土地收成不好而让他们赔偿,都是我们自己负责,土地荒废就这么荒废了,邻里乡亲的关系可不能没有。土地改革前我家与村中其他农户关系都挺好,就像现在一样,都是来来往往的。对于那些生活特别贫苦的,我家也多多少少会给,帮帮他们。虽然我当时还是小孩子,和别人家接触也不多,但也有和邻居家小孩玩,和村长关系也不错。
富裕户和村里普通农户家生活差距也不太大。我们这里就是山多,没有别的好处,贫困人家就是山少,富人家就是山多。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土地改革前家里没有想过再买土地,我们家当时人多,劳动力少,根本维持不过来,就算是买土地,最多就是多找人帮着打理土地,其实也没什么用。我家看事物看得比较淡泊,觉得粮食够吃就行,没有想靠土地多来发家致富,一家子吃饱喝足穿暖就已足够。
(2)对土地的看法
我觉得既然自己家已经有这么多土地了就不用想着要更多的土地,踏踏实实好好种自己的地,其实心里也会觉得自己比那些少地的农户地位高一些的。我们村里没有没地的农户,贫穷的人家地就少点,所以说我也没有什么看法,就觉得做好自己的就行,自己有能力了再去帮助那些困难的农户,我觉得这样做非常有意义。
(3)对土改的反应
土地改革我才十几岁,听说要土地改革,那时也没什么想法,年龄小不操心,就是想着以后种地会很麻烦。我并不知道转移财产和隐藏财产,那些都是大人们干的事,而且这都是我们组长领导的,领导给你分,况且转移也转移不了多少,没有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可以用来转移,也转移不过来。我也不担心土地改革对农民们的影响,觉得共产党做的都对,反正就是服从指挥。
(4)对共产党的看法
土地改革前面没听说过共产党,土地改革过程中才知道有共产党在帮助农民们,我家按人口分到了不少土地,所以从心里感激共产党,家里的地比早些时候多了许多。而且对于那些吃不上饭的贫苦农户,这样分到的土地更平均,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工作队进村是1950年还是1952年我的记忆有些模糊,村里就来了两三个人,也不算多,村子农户少,来的人也够用。工作队都是从城里上级领导派来的。土改工作队有开会,就是一块研究工作怎么干,按什么步骤进行,共产党搞土地改革是有计划的,工作队到了村里,也得按政策和步骤走。
(2)土改宣传
土地改革时期我正在念书,不记得参没参加过宣传土改政策的会议。不过我还是能听懂一些土地改革的政策,对政策也有一点了解。土地改革也开了会,宣传政策,计算各户的财产有多少。土地改革的宣传会应该都是大人去参加的,研究的问题大概都是分田地这些。
(3)成立农会
1951年左右村里成立了农会,1955年土地改革结束。农会就是包括农会主席、管账的、管民事的、武委会的人,并且有工作队管农会,谁都可以参加,就是帮助分地,给人们讲土改政策的这么一个组织。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家的成分是富农,是农会划分决定的。我家是有十几亩地,家里山多所以给我家划了个富农成分,虽然我感觉我家算不上富农,但是在那时候不认同成分也不行,这是共产党的政策,不可能不同意的。
(2)成分划分
土地改革成分是评议出来的,是农会、工作队的人一起评议的,有雇工的、有山、有地的就是成分高的农户。规定有多少地的是中农,有多少地是地主、富农,没有地的就是贫农。一个村一个标准,以村划线,村村都得有地主和富农。
(3)划分结果
我知道的就是按山多还是山少,地多还是地少分成分,还有就是雇没雇过工来分的,只分了一次。其实我觉得这样做也不对,像我的家里人口特别多,将近十口人,小孩子也多,虽然说有十几亩地,有点山,但其实劳动力是不够用的,所以是要雇工人的。我们因为是在大山沟里的村子人少,所以只划分了两家地主、两家富农、十家中农、七家贫农和两家雇农。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土地改革有批斗过地主,就批斗了一次,大概三两户地主,具体过程就是问地主一些事情,不承认就会被打,有时候还会吊起来打。过程中有召开过一次公审大会,会议内容就是讨论属于恶霸的农户应该怎么处理。具体的过程我也不清楚。
(2)斗地主
我记得自己家因为地多也被批斗过,在批斗大会上会有人把我家提出来说事。但最后还是因为我家人口多,批斗得不太严重,也没有像有的大地主那样被人批斗,还被人吊着打。我记得当时也有人公开的或者背地里给地主说好话或者同情地主。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我们村没有没收财产,就是把大家的财产打乱统一分。我家还是挺配合这个工作队工作的,我们就听从指挥就行了。
(2)分配土地和财产
我也不知道土地改革分配土地的具体标准,多出来的土地没有被分掉。我家的土地有十亩,其中三分之一是好田,三分之二的差田,大山沟子质量好的地太少,有的邻居基本上都是差田,毕竟住的地方不好,山沟里没有好地,都是薄地,干旱时期庄稼都会死亡,日子就会不好过。分地就算不平等但是我们说话也不管用,得听上级领导的,领导说给多少就给多少,平民管不了的。不同成分的农户分到的土地会有差异的,成分好的农户,分到的东西就多,成分不好的农户给你的东西少也不能说什么,要求不高,给了就行。我家的牲畜农具没有被分,仅有的三间房也没有被分。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土地改革分地有人过来看田插标立界,就是用丈量的工具叫弓,按照一定的距离,用弓打标志,用工具做的一个弓,八个人左右来量米数,也有人群围在周围看,有会计在算,有群众在看,还有队长在组织分配。没有贪污的队长和工作人员,争执倒是有。但最后都得听队长和上面组织的安排。
5.土改复查
土地改革是1953、1954年结束的,后来进行了土地复查,整个土地都丈量过一回,没有什么大出入。因为地主少,所以就没有查漏网地主,没有发放土地证,明确地告诉每家的土地的分界线,没有土地证发放的过程。后来就进行查田定产,就定的哪一块地产多少粮。然后还定要交公粮,地好的就多产点粮,地少的就可以稍微少一些。国家定的要六十斤左右的公粮,一亩地十来斤。交的玉米和大豆,到了交公粮的日子大家都自己带着粮食去粮库。国家定的标准我们不敢反驳,也不敢有什么异议。国家公粮到时间就要交,不能有水分,按地的话得一年一百斤。我感觉负担还是很大的,都交了农民自己没有吃的,到时候还得农民自己想办法。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地改革后,农民家的土地没有减少,分到的田地也算是勉强够一家人生活,可以自己开山荒的,我家里也有山。光靠分到的地生活是不行的,也得用自己家开荒开到的地种菜。农民家主要种玉米、大豆,和之前一样,产量也没什么变化。
(2)生产合作
劳动力够用了,哥哥姐姐们毕业,可以帮家里分担,父母干活也会比之前轻松,参加过互助小组,是长期性的三年,后来变成合作化。我家也没什么大困难,邻里乡亲都会互相帮助解决的。
(3)收成情况
一年的收成记不太清了,但是交完每年的公粮剩了一些也够家里人吃。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自家生活变化
土地改革之后姐姐都毕业了,可以打工,收入也能高点,我和我的两个哥哥还在念书。自家种地的工具也多了,饮食方面也在变好。土地改革后家里的生活压力还是很大,父亲母亲年纪大,整个生活的担子都压在我们几个孩子身上。最主要的生活压力还是收入问题,还是穷。
(2)收入变化
我的几个姐姐就去打工赚钱,家里只有我和我的两个哥哥在念书,家里还是像以前一样种地,开山荒开了不少地,所以产量也上来了,生活的也还行。有一个哥哥国高毕业能教书挣粮食,能挣二斗粮食,很少的,那时候有个俗语“小孩王就挣二斗粮”。最后我毕业了也去教书,一个月才挣三十块钱左右。但是家里收入就能好点,再后来我的三个妹妹也上了学,一个念中学,两个念小学。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地改革以后,各家生活差距不太大,各家都有了自己的地,我家和互助组那几户关系挺好。有时候和姐姐们下地干活,他们也帮了不少忙,可以说是人际关系都不错。而且土地改革之后妇女的身份地位也上来,不像之前重男轻女。和贫农、雇农关系挺好,有时候也会在生活方面帮帮他们。
(2)村户关系
我们平常也会和村长聊聊,因为本人家中有教师职业的,身份地位相对较高,村长会适当地照顾我家,对我家很恭敬。土地改革前,地主雇长工就只是去地里干活,不互相打交道。土地改革后,地主还是地主,贫农还是贫农,老百姓还是老百姓,没有太大变化,谁也不找谁的麻烦。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土地改革之后我家的土地没有减少,人口多分的土地就多。我家里七个女孩、两个男孩,这么多人口地是不会减少的。当然光靠分到的地生活是不行的,也得有自己开荒开到的地用来种菜维持生活。我家主要种玉米、大豆,产量也没什么变化。年收成一年要交国家公粮一百斤。我村在大山沟消息不灵通,没有听说过什么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说法。
(2)人际观
我家为人处事都比较平和,没有什么矛盾,对那些实在吃不起饭上不起学的家庭也会帮忙,因为哥哥们是老师,所以村里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尊敬我们一些,总之人际关系方面我家做得不错。
(3)社会观
我家有参加兴修水利、修建道路,都是自愿的,然后工具自带。我对共产党的认识变化相当大,土地改革以前各家各户都是自己管自己,土地改革后都是有组织的,整天开会。土地改革后就有吃有喝,有地位,有权利,妇女的地位也会提高,也不重男轻女,尤其对于我家来说,我家的女孩多,所以我认为这对我们村里的风气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感谢共产党。
(4)土改观
土地改革后,我感觉最深的就是土地改革之后妇女的权利地位能高一些,土地改革之前女性不能念书,土地改革的时候我家才让女孩念书。以前是重男轻女,现在就是男女平等。一般种地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土地改革之后劳动力比之前多了很多,之前只是父母劳动,之后就多了哥哥姐姐。感谢土地改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1955年是成立互助组的时候,开始几家人合伙种地,和我家一起干活的有四五家,互助组就是商量明天的活给谁干,大家都是自愿的并且上交农具、牲畜。1960年高级社,大家互相帮着种地。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还是集体种好些,大集体干活统一管理效率比较高,集体化还是有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单干还是不行,没有规矩不统一,没有领导人领导,大家伙心不齐,没有好的效率的。没有觉得之前土改分的田地白搞,觉得土地改革给我们的帮助有很大,能吃得好、穿得暖,能上得起学,妇女地位提升,很感激共产党,及时地下发这个政策,让我们这些老百姓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