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黄桂仕,我父亲给我取名的时候就希望我有朝一日能够当官,一生荣华富贵。我是1933年8月份出生的,到今年就有八十三岁了。我就只读了半年私塾,就在陈老师那里,读到家里没钱为止。因为当时我家里没有爸爸妈妈了,爸爸出去好多年没回来过,妈妈在我八岁就逝世了,家里只有我三兄弟。我有两个哥哥,后来因为家里实在养不起,就把我和大哥拿给人家去带,我哥哥之后就迁出去了,我二哥在1961年的时候没吃的饿死了。
我母亲去世之后,我就是跟哥哥们吃,我自己还小,就给人家掏粪看猪,然后又去给人家看牛看了五年,十三岁的时候就跟人家学徒,学做那种碾米的工具,当时记得应该是学了三年,天天跟着师傅东奔西跑,当时还不懂事,跟着师傅今天走这里,明天走那里。想起来就觉得好辛苦,好心酸!
土改之前我家里有四个人:我哥哥、我嫂嫂,还有他女儿,就是我侄女,加上我,总共是四个人。在家就是做田,我哥哥不会手艺活。
(2)劳动力情况
劳动力就是我哥哥还有我嫂嫂,他们都比我大,好多家务事都要他们来承担,我那时去学徒了,也不懂事,所以只要回来了,就会帮我哥哥做点事。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我当时就是跟着师傅学了三年的徒,我就自己去外面给人家做那个碾米工具,当时做了三年。但也没什么钱。那时年轻,也喜欢捡好的东西买,所以上上下下一搞,身上也留不到几多钱。因为爸妈都没有了,也没人管我,家里又没钱,就是靠大哥平时帮下我,自己如果再没有学到那个艺,就可能饿死了。
(2)生活来源
也没什么收入来源,就是饿一餐,饱一餐。有时候去人家弄点吃的。跟人家师傅学徒只是给点饭吃,没有钱,你当学徒赚的钱都是要给师傅的。如果师傅好的话,最多给几毛子钱,或者有时候到了过年师傅就给我置上一件新衣服,这就把你打发了。
(3)生活压力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向别人借钱。当时我又没有爸妈了,自己还小,赚不到什么钱,但是要吃饭,也不能爱面子,只有向别人借。借钱一般是跟我的姐姐和我舅舅家借钱,就是跟自己的亲人家借钱。但是一般借一次也不会借很多,借的最多的一次就是两块钱,没有过很久就还给他了,由于是自己亲戚家,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利息。我舅舅对我家还是比较好,如果他身上没有钱,就算他去借也会借给我或者我哥哥。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 自有土地
土改之前家里也有一亩多一点田,主要就是种上水稻,要吃饭,打下了粮食也要交粮食,每一年都要自己把粮食担到粮管所里交。平时还要交保甲经费,而且是每家每户每一年都得交。
(2)租佃情况
在土改之前也租种过人家的田,大概租了两亩田。租的那两亩田也不是去地主家租的,而是去租有些村民家里有多余的田。交租一亩田至少要交一百斤,当时的一亩田一般可以收到三百到四百斤谷子,田差些就只有两百到三百斤。交的地租也没有规定交粮食或交钱,交粮食或者交钱都可以,就看你家里有什么。如果今年遇到了天灾,粮食减产甚至绝收了,也不会减租,因为是国民党统治的。你欠了多少就要还多少,不能减少,只有到了解放之后才有减租。
(3)牲畜和农具
我自己家没有养牛,要犁田的时候就向别人家借牛。家里就只有一张旧犁和旧耙,其他没什么了,那张旧耙还用不了。一直在想如果家里一有钱就会自己去置办,如果没有就向别人借。
(4)生产合作
因为自己就一个人,没有帮手,就只有和别人家换工。但是倒没有类似于互助组的生产组织,因为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大家都是各自安好,不怎么团结,所以也不会搞这样的组织。
(5)公田
我们村里也有公田,一个村里多多少少就有些公田,只是我当时还小,又没怎么做过那些公田,所以具体有几亩我不太清楚。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前,我家与村里的农民关系也是比较一般,有吃的时候就客套一下,喊有没有吃饭。与那些有钱的农户就更加一般,平常也不敢去和他们打交道,他们倒有钱有势,我们什么都没有,万一和他说错什么话,就把你关进牢房里那就麻烦了!所以也就不会和他们有什么瓜葛,我也不会去租他们的田。
(2)宗族关系
我们村里也有宗族,村里有姓邓的,也有姓左的,也有姓颜的,还有我们姓黄的,宗族还是挺多的。虽然宗族比较多,但是宗族关系倒一般,平时也会吵吵闹闹,反正也就是不好不坏。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当时也有想过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想是有想,只是想了也想不到。不过那时自己会去开荒地,然后在上面种菜或者种田。荒地因为也没人管,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自力更生。自己开荒的地,一般不是好田地,公家也不会管,自己想种就种,挺自由的。只是那些荒地不是那么肥沃,而且雨水也不怎么好,要经常去灌水和施肥。不过一年下来也可以多少打到一点粮食。
(2)对土地的看法
看到像这些地主、富农有这么多田地,我也没有感到心里不舒服。因为这是别人的,而且也是那些地主用钱买过来的,自己又没有那么大能力,我有啥心里不舒服的?后来公家有分田了,我也就心里很高兴,也没有什么不舒服。
(3)对土改的反应
因为当时还小,而且又没有参与。只知道土改工作组进来了,跑去看热闹。所以不太清楚,只是偶尔会在开会时去看看,平常不怎么关心。对土改的反应就停留在看热闹那一层面上。
(4)对共产党的看法
共产党给我们分了土地,很感谢共产党!所以要进行土改时,很配合共产党的政策,而且当时自己也当了互助组组长,就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土改工作组应该是在1950年左右来到我们村里搞土改,那时土改在这里搞了有将近四年左右。那时记得在1950年下半年就开始抗美援朝,一直到1953年结束,我们也就是在那个时间里面。
(2)土改宣传
土改政策宣传大会是由土改工作组组长组织的,我是互助组的组长,肯定要参加。那时也是经常性地召开大会,天天召开大会布置任务,就算有时候明天早上要出工,晚上也要召开大会,一开也就要四五个小时。当时就是召集群众来开会,讲一下土改政策。当时对那些土改政策也能听得懂些,毕竟自己是互助组组长,我还要给群众做宣传。我还在会议上发过言,每个在会的群众都要上去,以此来反映群众的实际情况。
(3)扎根串连
搞访贫问苦,这个有是有,但是基本上是对那些老干部,对互助组的组长进行慰问,或者会到最穷的人家走走,也不是每家每户都会去慰问。
大部分他们还是去问互助组的组长,互助组的组长也可以向他们反映实际情况,因为组长就是本地人,每家每户的生活水平他都很清楚。
(4)成立农会
当时村里也有农会,那是在跟田南村合并时才成立农会的,估计是在1954年。因为那时我们这里就只有八户人家,户数太少了,所以就跟田南村合并在了一起。具体的农会干部我就不太清楚了,因为自己没有参加农会,他们也没有公布农会干部的人员名单。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家当时是被划为下中农,实际来说和贫农差不多。我又没有爹,也没有娘,之后就和哥哥生活在一起。你也知道,中农还分了三种,就是上中农、中中农和下中农,上中农就跟富农差不多。
(2)划分结果
我也不清楚成分划分的结果,因为他们划完也没有张榜贴出来,一般的老百姓是看不到的。而且当时贴榜是由会计管,他们没有宣布。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当时村里没有斗地主,就是在田南村有斗地主,我们村人口少,也没有几户人家。也开过诉苦大会,就是在开群众大会的时候斗地主。不过一般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上去诉苦。因为他们受过的苦太多了,所以借此诉诉苦。
(2)斗地主
在批斗大会上,只允许骂地主,不能打。那些地主就是跪倒在那。不过也有些人还会去打,因为有的人是觉得那些地主太恶毒了,有的人就是为了还血债。自己受了地主家欺负的老百姓,就会在台上公开揭发地主的罪行,把地主的坏事全都说出来。也有人为那些地主说好话的,但是也只能背地里说,不敢公开地说。因为如果公开说,搞不好自己就会被批斗。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土地和财产都是按人口分。如果人口多的人家,财产就会多分一些。比如人少的就分凳子,人多的就分桌子。田每个人都是规定了那么多,也不管是好田还是坏田,分给你了就是你了,也不能向他们讲条件。分配土地或者其他财产的时候也会统一召开大会,在会议上当场就分完,然后再公布分配的结果。
我们当时村里没有什么田地可分,只有八户人家,所以种田都是合起来一起种。后来是到了1957年人民公社的时候才分到了些田。
我当时还没结婚,也没有家,就没有分到。我大哥分到一个篓子和几个凳子。
当时村里的族田没有分,只是租给人家种,然后每年收地租。而且收到的钱也是不分,全村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在一块吃一餐饭,把有的钱花掉。比如收到一百块钱,就请每家派一个来一起用这钱吃饭。
村里的祠堂被分了,你分几间房,我分几间房。我们村里的才仔不是分到两间房吗,他们一家人住在祠堂里面。
在分田的时候这里的土地没有重新再丈量,因为以前国民党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就量过,不会重新再量了,而且这里也没有什么田地,都是别村的,我们村田是后来重新分过的。
分配财产的时候,有农会的人员管理,也不会产生纠纷。
5.土改复查
我们村土改结束大概是在1953年下半年,那些土改工作组的人在这里搞了比较长的时间。
土改之后也发放了土地证,还盖了章。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之后,(我)家里的田还是以前自己的田,土改的时候没有分到田,粮食的产量也没有固定,要根据种田的好坏来说,种的好,产量高,还可以拿去卖。如果我家种七亩田,种得不好,还是照样没有吃的。
(2)生产合作
在搞土改的过程中,我们村就有互助组,后来周围的村里都成立了互助组了,非常快,你看今天还没有,明天就一下子冒出了好多的互助组。后面搞初级社也是一样,也没有公告,也不会敲锣打鼓,很多初级社就是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当时的风潮就是这样,很多人参加社的积极性很高。
那个互助组是长期的,那个时候叫季节性互助组,就是到了农忙的时候,互助组的农户一起来帮忙,到了年终的时候,根据每个人的出工还有出劳动力还有农具的情况,分配相应的报酬,那个时候就是搞多劳多得,所以每个人做起事来很有劲。
(3)收成情况
当时一年打下来的粮食一亩田就交四十到五十斤,就是说要交的公粮,等到了高级社的时候,就开始要交余粮,余粮交的标准就是根据之前你家查田定产的高低,报得高,那么余粮就要交得多。所以公粮还不是压力很大,就是余粮把老百姓压得很苦。交完公余粮后,家里的粮食还够吃,大多数时候还是够吃的。
(4)种地热情
土改后,大家当时种地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当时的农民没有打工,只有靠种田,现在有了自己的田,而且初级社的时候,多劳多得,劳动得多,就分得越多,所以农民的积极性肯定很高。
(5)土地买卖
当时不允许土地买卖,毛泽东在的时候不允许老百姓去买卖土地,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要地方上的干部严格控制土地的动向,如果有人买卖土地,就会被抓到判刑,所以老百姓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去搞。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土改后,我家的生活压力还是比较大,1959、1960年的时候到了没饭吃的地步,要去山上刮树皮吃,你说生活压力还不大吗?这人饿得没一点肉了,全身起了浮肿,用手捏一下,就不会反弹,当时真是快要到了一家人饿死的状况,想起来就觉得还是很难忘记!
土改后农户之间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差距,也一样的没饭吃,也要一样的出工挣工分,家里也比较穷,那时候有什么差距,哪里像现在的人家一样?有钱的人就建新房子开轿车,没钱的人也就是在田里劳作,现在的生活差距才大!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老百姓的身份地位都提高了,包括地主、富农们也多多少少有提高了,虽然是比不了解放前他们要吃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但现在是新社会,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财富。地主、富农就是没钱了,但是他们在思想上提高了,以前他们高高在上,现在他们也要学会和我们贫下中农打交道,学会平等,这不是一种思想上的提高?
与那些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人家关系也是差不多,这些人家被斗之后,也变得很老实,跟之前的高高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也本来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他们看到我有打招呼,我也会和他们回应一声,大家都是一个村里的人,斗归斗,但平日里还是会一起做事,一起说一下话,到了过年也要上门去拜年,农村的风俗就是这样,不管平日里有多大的仇,到了过年还是要欢欢喜喜地在一起相互拜个年。
(2)村户关系
土改之后的村庄风气跟土改前也差不多,就是一点变好。以前的社会治安乱纷纷,现在土改之后基本上就很稳定。平时有民兵站岗,所以也没有坏人去做坏事,这一点是变化最大的一点,其他的也就一样的。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在1953年—1954年期间听到过国民党“反攻大陆”的传言,那时国民党在大陆上空投大米,那时老百姓捡到好多米,不过共产党有交代这些大米有毒不能吃,都要上交粉碎掉。而且那时满山遍地是国民党从飞机上扔下的传单。
我个人觉得大家分到一样多的土地肯定是好,这样保证了每一个人就有一样的东西,但是有的人种田种得好,有的人就种得差,以后肯定也会分出差距来,但是到了那个时候的差距,就不能怪别人怎么样怎么样,只能怪自己,因为田是一样多,为什么人家一亩田可以打到那么多粮食,而我就只能打到一点点,这就要让你自己去找原因!所以任何时候也有勤快的人,也有懒人,勤快的人就可以马上富起来,懒人也永远就是那个样,这就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我觉得分到一样的土地还是保证了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2)社会观
我当时也参加过修水库,像濑田上面的繁荣水库、南乡的丰源水库我都参加修过。永新县内的大一些的水库我基本上也去修过。当时是有命令,发了修水库动员令,要每个村组织精干的劳动力当冲锋队,这些人做起事来就是真的厉害,又快又好!
(3)土改观
要说对土改有什么印象,主要就是说斗地主、分田地,贫下中农分到了自己的田,有自己的田做。而且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前还要交租,还要交各种各样的税给国民党,还要受地主、土匪的欺负,解放前真的是过牛马的生活!解放后还是比较好,一来没有那么多的税要你交,而且当时干部也很为老百姓着想,所以觉得搞了一次土改,就相当于让老百姓对共产党有了更好的印象!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1953年的时候就成立了自发社[21],当时只要有三家农户组织起来就可以成立自发社。当时大部分人会参加自发社的,那时不是有农会,那时天天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积极性高。再加上当时没钱没田没什么农具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这肯定也会加入。到了后来1955年的时候就搞了初级社,在1956年下半年又转到了高级社,之后在1958年的时候,就是好多高级社合并为人民公社,我们当时就是属芦溪公社管。
搞集体化的时候,老百姓都是自愿把土地和农具、牲畜交到集体里去,家家都是很自觉的。那时的老百姓也很听话,共产党的政策是什么,就按照政策来做。当时全社会都要去搞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我们每个人也挡不住。而且老百姓也看到了搞初级社、高级社的时候,的确一亩田的粮食增产了,所以都很自愿地将东西交到集体。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比较单干做田效率高还是集体做田效率高,我个人是觉得是单干好。因为单干可以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可以自己选择来做,可以变得更有积极性。而集体搞就有点一刀切,比如说人家挑不动两百斤也要人挑,这就有点强制,没有考虑很多实际情况。还有磨洋工偷懒的,他们又不好好做,但是也可以打到很高的工分,男人是九到十分,女人是七到八分,就是说你今天非常卖力劳动,也最多是打十分,我就今天磨洋工,也可以打九分,女人也一样,你这样算,你天天打十分,我天天打九分,一年下来就差三百六十多工分,这三百六十工分折合来就是一两块钱,这让那些辛辛苦苦劳动的人就会产生意见,这样很多人做事也就没有积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