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伍同姑,土改之前我家里有两口人,我和我丈夫。当时我们两个都很年轻,都是二十岁左右,我的丈夫年纪比我大一些。我丈夫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了,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他长大之后和继父吵了一架,就自己一个人来到东谷定居,然后娶我。
(2)劳动力情况
我家里有两个劳动力,我和我丈夫。当时我们都还年轻,没有小孩,生了一个小孩但最终没有救活,那个时候的小孩很难带活。我家里的劳动力够用,因为就我们夫妻两个人吃饭,生活开销也是我们两个人,总体来说够用。其实不管说什么,劳动力没有够不够,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吃苦,够不够勤劳。
(3)负担情况
我家里的负担比较重,一直想要生一个小孩。当时我们没有小孩,生了也没带活。我们家没有老人,我丈夫的母亲改嫁之后有自己的家庭,不需要我们赡养。因为我丈夫从他继父家回到东谷之后手上仅有的钱用来买了两块地,所以家里的负担比较重。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当时我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田里的那两亩水稻,水稻收割完后还会种一些其它的作物去卖,我丈夫还会去做副业,去山里撑排,那个时候撑排的工钱很高。家里平时的零用钱都是靠撑排挣来的。我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我们村处于下等,连房子都没有住的,都是租别人的房子住,家里很多的生活用品都没有,田土都是用钱买的别人的。
(2)生活来源
我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田里的收割的稻谷,平时的零用钱就是我丈夫出去撑排或者给别人家里做工赚来。家里其它的收入来源就是撑排和给别人干活,撑排工资高一些,给别人家里干农活工资就低一些。我记得干农活时,收割稻谷是一元一天,平时做事就是五角一天。家庭副业不好说,我家里会养猪,但是养猪还要盖毛头猪税[46],过年的时候会杀猪,卖掉大部分,当时的猪肉是五角四毛钱一斤,大概会卖五十斤,留三四十斤自己吃。然后还养了鸡,鸡蛋多的时候也会卖一些,当时的鸡蛋比较贵。一年卖猪和鸡蛋的收入也就是四五十元。
(3)生活压力
我家里的生活压力很大,当时家里什么都没有,添置物件都需要自己的双手去做,搞不好连饭都没有吃的。借钱是肯定的,主要是向关系比较好的人借,借的钱一般都不会收取利息。我记得十几元借过,二十多也借过,一次性不会借那么多钱,人家也没有那么多钱借给你。实在没有办法就去找地主借,借地主的钱有利息,但是地主借钱也会看人,只有那些和他玩得好的他才会借,我们这种家里非常穷的,他不会借给我们,所以我也不知道借地主的钱利息要多少。我们这里借钱还款的期限是一年。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 自有土地
我家里有两亩水田,一亩旱地,都是向别人买的。土改前我们做事特别勤劳,水田里的水稻亩产有三百斤,基本能维持生计。我们没有自有土地,都是买别人家的。我记得国民党手里的税收比较重,每一亩要交五十斤公粮,公粮的负担很重。当时交税主要是交实物,其它的税收比较少,交税要自己主动交过去。
(2)租佃情况
我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就是花了几元现洋买了两块土地,自己还开荒了一块土地。
(3)牲畜与农具
我家里一开始没有牲畜,后来家里有一些积蓄之后才买了一头牛,猪会养几个。牛是我自己一个人单独买的,没有与人合伙购买牛。我家里没有犁耙,要用都是借别人的,水车等其他农具也没有。
(4)生产合作
我们这里偶尔会有换工,但是比较少,一般都是关系好的几户人家换一换。换工主要是和本地方人换,亲戚朋友就是帮忙来做事,不会说换工。换工的对象是我们本地方上的人。当时我们这里没有技术工,每年都有湖南人来我们这里做技术工,我们这里的技术工在后来才有,解放前没有。换工主要是男的和男的换,女的和女的换,如果男工和女工换工就是男的一天换女的两天。平时和农忙换工也是一样。人工和牛换工我没有听过,要用牛的人家没有牛就去找玩得好的人家借,然后弄一些食物给牛吃就行,根本没有人和牛换工。当时没有帮扶组织,解放之后才有一个互助组,解放之前什么都没有。
(5)请工情况
我家里会请工,但是也请得少,偶尔一次两次实在忙不过来就会请人来帮忙做事,当时请人也就是请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请的次数少,人也少。请人做事肯定优先请本村人,一般都是叫附近的人,有的时候就不用给钱,相当于换工,有的时候就要给钱,相当于请他做事,这个会事先说好。当时的工钱还算便宜,给别人除草五角钱一天,男女都是五角,帮人家收割稻谷男的是一元钱一天,女的还是五角钱一天,做事的种类不同,工钱也不同,因为收割稻谷要累一些。
(6)族田
我们整个东谷村有族田,但族田都分布在每个小组和每个自然村。我们东谷这个小组是百家姓,没有宗族,也就没有族田,这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逃难的在这里避难,还有逃荒的都在这里落户。但我的娘家官板上有宗族,也有族田,我家里没有租种族田,但是我爸爸和哥哥都是族长,所以我也知道一些。族田的租金会有调整,具体是看这一年的收成。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当时我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所以也就不存在租佃关系。
(2)农户关系
我与当地的村民没怎么来往,那个时候我们家里穷,又是年轻人,没有人看得起我们,也不怎么会和我们来往。解放前把辈分和老人看得比较重,那个时候对老人家都特别尊敬,而我们夫妻俩都是年轻人,我丈夫的父亲又不在世,加上我们又很穷,所以跟邻居的关系也不是特别好。我们与富裕的人家里关系就更不好,自己太穷,人家根本看不起你,你要向他借钱或者借东西一般都借不到,我们和他们也没有什么来往。当时的贫富差距比较大,富裕的人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去做,直接收租,住的房子还特别好,吃得也特别好,而我们这些穷苦人家,住的地方都没有,更不用说吃得好了,能吃饱饭就很不错。
(3)宗族关系
东谷没有宗族,在我娘家的伍氏宗族我就知道一些。我哥哥是族长,我与他的关系很好,我家里与其它人家里的关系也很好。遇到灾荒,宗族里有东西就会救济,没有东西也就没有救济,主要是看宗族里的收成和实际情况。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我很想买土地自己种,但是家里没有钱买不了,只能是想一想。
(2)对土地的看法
我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都是自己直接花钱去买别人家里的。
(3)对土改的反应
对于土改我是一点都不担心的,倒是很希望土改。土改之后的生活变得好多了。土改之前我家里什么都没有,住的房屋都是租别人的。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1949年解放,1950年下半年冬天工作队就进村。土改工作队都是一个队里派两三个,有些队是两个,有些队是三个。这些工作队都住在我们农户家里,但他们会给钱给住的那户家人。
(2)土改宣传
我参加了宣传土改的会议,那个时候叫做群众大会,我们都会去参加,但我没有在会上发言,我们去开会说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主要的事情都是那些干部去开会,他们开私密会议。土改的政策我能听得懂。
(3)扎根串连
土改工作队没有来我家里访贫问苦,但是他们确实很多家都去了,因为他们划分阶级要一家一户地考核。那个时候没有贫雇农的串连,都是一个村的,斗地主我们都没怎么斗,没有贫雇农的串连。我不是土改积极分子,土改积极分子要那些特别会说的、总是和工作队的人东说西说的才会成为土改积极分子。我们这里成立了贫农团,叫做贫协,还有一个贫协主任。我是贫协的会员,只要是贫农、中农和雇农就是贫协组的成员,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不是贫协成员。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时我家里划的成分是贫农,我和我家人的成分一样。我认同我当时的成分。对于我的成分,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那个时候我家里很穷,连房子都没有住,都是租别人的房子,划成贫农都是刚好符合标准,要不是我家里买了两亩田,我肯定是要划成雇农,没有人有意见。
(2)成分划分
当时划成分是工作队来划,但是主要的人员还是贫协里的人和村干部,他们对整个村庄的情况更了解,但是当时也有一些人公报私仇,虽然有划分阶级成分的明确的考核标准,但还是会故意将别人的成分提高。主要是那些在阶级成分边界上的人,如在中农和富农的边界上的农户,如果和村干部关系不好就容易吃亏,被划成富农阶级。当时划分地主的标准不是看他家里有多少钱和有多少土地,主要是看他的剥削程度,看他家里是否有很多土地,是否有房屋、山林等不动产,再加上剥削就会被划成地主。
(3)划分结果
划阶级只划了两次,土改一次,复查一次。我们这里有四户雇农,桂生他爸爸、泉湖仁芳、作先、逆先。富农只有一户,叫做德明。地主有三户,戴天恩、陈点有、戴生升。中农就是文孙、叔孙,还有老穆,其他的都是贫农,贫农最多。我们这里去世的人就去世了,不会划死地主。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我们这有斗地主,民兵把地主都抓到大队里,开会批评,斜着吊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大脚趾,就和现在的吊椅一样,冬天就泼冷水,热天就穿棉袄在大街上晒太阳,斗地主就是让他们把藏起来的东西都拿出来。因为很多东西不斗他就不拿出来,那些明面上的东西能拿到,但是那些现洋拿不到。批斗之后他藏了多少钱就会自己拿出来,老老实实地拿出来。具体批斗多少次我记不清,地主是全部都斗了,所以批斗了三个地主。我们也召开了诉苦大会,就比如说在某某天,那个地主吃了贫农的剥削,就要去斗他。如果他吃了你的冤枉,你不去斗这个地主,他们还会觉得你是在说假话。所以是必须要斗。算剥削账也有,但是算不清楚。
(2)斗地主
村民会辱骂和殴打地主,在诉苦的时候就会辱骂地主。有的时候地主嘴硬,就会有人掌嘴。我没有揭发地主的罪行,当时没有人敢公开为地主说好话,如果你从这边经过,说一句那个地主好可怜,这个不能说,说了你就是反革命。如果你公开说好话,就说你这是走地主路线,重视敌人,划你为反革命,又要拿你来斗。暗中也没有人替地主说好话,毕竟地主之前剥削了我们。我们没有批斗过死地主。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当时没收地主的财产是让地主先出去,然后去地主家里,把那些能拿的东西都拿走,全部都归公,地主就住到工作队指定的地方去。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土地召开了分配大会,虽然会开会,但是不会叫我们这些人,就是干部和干部开会,比如说某个人和干部关系好一些,分东西就会放松一些,挑一些好一点的东西给那个人,其他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就再分给其他人。当时我家里分到了一亩田,因为我家里人口少,劳动力少,分到的田都是差不多的中田,没有特别好,但也没有特别差。不同的成分分到的田土标准一样,都是按照劳动力来分。劳动力多的就多分一些,劳动力少的就少分一些。
我没有分到牲畜,但分到了农具,我分到了一个耙。对于分到的财产我很满意,有总比没有好。我们这分到的土地和财产不会有本族人和外族人之分,都是分那些地主和富农的,主要是我们东谷村没有大的宗族。我还分到了房屋,有三间房子,之前我租别人的房子,后来复查土改的时候就直接分给我了。我没有分到水塘,但是水塘没有分。族田全部都分了,族山没有分。祠堂和祖屋也全部都分掉了,戴家的那些祠堂全部都被分给没有房子住的人。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的时候有集体看田,这些田还重新测量过。分配不公平这个事情很难说,如果我和你玩得好,有什么好的东西和好的田我肯定会给你。这个肯定有一些不公平,发生争执的这种情况也有,但是他都内定好了,哪个农户得哪个东西,所以就算有争执也无益。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在1953年结束,结束之后就进行复查土改。复查的时候清查了漏网地主,之前那个皮本[47]就是漏网地主。有划错成分的情况,成分划错了就将成分纠正过来。复查结束,分田分房之后就颁发了土地证。
(2)查田定产
我们这里有查田定产,定了各种需要交的粮食的种类,公粮、公购粮、余粮。我家里土地定的产量是三百斤一亩,公粮要交三十多斤,公粮的负担倒不大,就是交余粮的负担大。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我家里分到了一亩田,土地比土改前增加了一亩,土地基本能维持生活。田里主要是种水稻,还有小麦、蚕豆。水稻大概三百斤一亩,其他的我没有估算过,收成好的那一年就多一些,那个时候种蚕豆和小麦的特别少。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的劳动力就是我们夫妻两人,劳动力还是不够用。所以之后就加入了一个互助组,这个互助组是临时的,就比如说农忙的时候,就大家一起互帮互助,过完这段时间又散了。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我没有什么困难。
(3)收成情况
我每年上缴国家公粮大概一百斤。因为我家里的田不多,上缴的粮食也就不多,上缴的实物主要是水稻。上交后还能剩七八百斤粮食自己吃,基本够吃。就是后来的1958年没有饭吃。
(4)生产热情
土改之后生产热情比以前强很多,田也有了,我们也不是小年轻,做事情很积极有热情。
(5)土地买卖
我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土改之前没有土地都没有租,更何况土改之后还分了田土,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土改之后土地买卖也没有,就是自己种自己的田。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的一个阶段我没有什么压力,后来就有很大的压力。土改之后的生活差距还是很大,那些家里家底比较厚的人还是搞得比较好,那些家底差又比较懒的人就搞得非常差,其实也就是和我们现在一样,也有家庭好的和家庭差的。土改之后发家致富的信心比以前足了很多。
(2)收入变化
土改之后我家没有什么其他的收入来源,一开始我丈夫还会去撑排,后来也不让我丈夫去,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收入。土改前我丈夫还会去帮别人做工,而土改之后很多事情都是互助合作,请工这种事情也比较少。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的身份地位没有什么变化,与村民的关系和之前也是一样。穷的人就没有人看得起。土改之后我与地主富农的关系也就是这样,我们也不怎么会和他们来往。
(2)村户关系
土改之后村民的交往和之前一样,并不会因为成分而和谁交往。我与村干部的关系也是一般,与宗族成员和宗族长老的关系也就是这样,土改之后宗族都不存在,来往少了很多。
(3)土地观
我觉得土改非常有必要,让我们每个人老百姓都拥有土地,才能更好地经营。
(4)人际观
土改之后没有宗族,也就没有宗族关系,之前和宗族成员的关系和现在我们与宗族成员的关系一样。
(5)社会观
土改之后我积极参加修路和修水库的活动,那个时候都是会直接派人去。
(6)土改观
我觉得土改很有必要,但是曾经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也记不清了。
4.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互助组1954年开始,初级社和高级社就只弄了一年多。初级社大概是1955年,高级社应该是1957年,我是自愿加入合作社。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集体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还是没有单干好,没有单干的效率高。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入社之后,我没有觉得土改白搞了,那个时候也不会想那么多,政府怎么说就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