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赵思明,土改之前我家里有四口人,我妈妈、我爸爸、我奶奶和我。我大伯在民国十九年去参军,然后牺牲了。土改之前我爸爸三四十岁,我妈妈和我爸爸年纪差不多,我奶奶五六十岁。我十多岁,在上小学。

(2)劳动力情况

我家里有三个劳动力,我爸爸、我妈妈、我奶奶,我奶奶也会下田去做事,我记得我奶奶到了六十年代都还在田里做事。我年纪还小,在学校读书,没有去干活。我家里的劳动力够用,家里总共四口人,有三个劳动力够用。

(3)负担情况

我家里只有我一个小孩和一个老人,老人就是我奶奶,但是我奶奶也算是一个很不错劳动力。我家里负担比较重,经常搞得没有吃没有穿,家里的生活条件特别差,吃了上餐没有下餐。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我家里当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田里种的水稻,但田里种植的水稻也不够自己填饱肚子。我家里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我们村来说就属于特别低的那一档,家里经常没有吃没有穿,借东西和借稻谷是常见的事。

(2)生活来源

田里种植的水稻都不能满足我们吃饱饭,而盐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要用钱去换,所以我爸爸经常会去帮别人家里打零工,还会去做长工,有的时候就是去砍柴和捡松枝用来换钱零用。我爸爸去给别人做事就是三四个毫子[58]一天,当时的工钱低得可怜。我的家庭副业就是会养两个猪卖,但是养猪也要交税,猪都是过年的时候卖一部分,然后自己吃一部分,卖猪的钱也很少。我家里还会养一些鸡,但都是自己吃,鸡蛋有多的时候也会卖一些给别人。

(3)生活压力

我家里的生活压力很大,主要是田里的水稻收成不好,以前种田没有肥料,田里的产量非常低。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没有饭吃就要去向那些地主或者有钱的人家里借稻谷,当时借稻谷都是高利息,借了几次之后,家里慢慢地越来越困难,放下镰刀就没有米吃。我家里借债金额具体是多少我记不清,借钱、借稻谷一般都是借那些家里比较富裕的,关系比较好的。我还到赵二英的娘家借过稻谷,她娘家和我们是同一个家族。赵二英家里我也去借过,他们两家后来都是地主,这里其他比较富裕的人家里我都去借过,具体借多少我记不清,每次都是借一点点然后还完,接着再借一点再还一点。借稻谷是借一桶还两桶,或者借三桶还五桶,利息很高。借期一般是一年,如果今年没有还地主的债,除夕那天地主就会来你家里核实你欠他的债务,明年就按照去年的本金和利息利上起利。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之前我家里有土地,总共有十二亩。其中有一两亩是家里嫁女儿人家给的聘礼,然后我家里用这笔钱去买的田,其他的就是祖上分下来的。当时的亩产低得可怜,就是一百多,因为我们这里的土质是黄泥土,非常贫瘠。我家里每年都会向地主借债,几乎是放下镰刀没米吃。我家里的粮食维持生计的时间就是几个月。我们当时要交税,主要就是农业税,农业税主要又是交公粮。具体要交多少我记不清,我只记得要交公粮,有人来催过我家里交公粮。

(2)牲畜与农具

我家里有牲畜,有一头牛,这头牛是我自己一家一户的。这里也有几户人家共用一个牛的情况,没有足够的钱买牛就只能几个人共用。我家里种田的农具全部都有,没有农具无法下田做事,总是借别人的也不是回事,所以农具我家里全部都有。大型农具我家里只有一个,犁耙我家里也都有,但也只有一个。

(3)生产合作

我家里会和别人换工,都是和那些玩得好的还有隔壁邻居换,和亲戚朋友换工的情况比较少。换工的对象都是本村人,当时我们这里没有技术工,技术工都是外地人,外地人定期会来我们这里做手工。换工时,一般都是男工和男工换,女工和女工换,男工和女工也会换,但是男工的劳动力要强一些,所以两天女工换一天男工。平时和农闲的时候不会换工,只有农忙的时候才有换工。我记得换工要管饭,农忙时期都是会说好今天去你家里做事,明天去他家里做事,一天去一户人家。换工吃饭是吃两餐,早上吃一餐知道去哪里干活,中午吃一餐休息一下,下午接着继续做事,晚上就自己回家吃饭。人和牛不会换工,当时别人要用牛,就借牛给别人用一下。我们有帮扶组织,就和土改之后的互助组形式差不多。帮扶组织什么时候成立的我不知道,一直以来就存在。这个组织是临时成立,农忙的时候就有一个这样的组织,农忙一过就解散。互助组一般是六七八户人家,我记得当时哲桥[59]这里的人不要我家加入他们的互助组,嫌弃我家里没有劳动力,我后来加入了太原[60]的互助组。

(4)请工情况

我家里的劳动力够用,但农忙的时候偶尔也会请工,当时请工是请家里附近的人,请工也是请一到两个,都是请男工,会有优先本村人。请工要给工钱,一天三四个毫子。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我与其他村民的关系是平淡来往,与富裕农民几乎不会来往,最多就是去他家里借稻谷这种来往。我们当时的贫富差距很大,我家里每一餐都吃不饱,到处欠债,而地主的财富却累积的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2)宗族关系

我们这里主要是姓李的宗族,因为我姓赵,所以和姓赵的宗族有很多来往。当时西门杨家那个赵氏家族特别有名气,我与宗族成员的关系比较好。我每年大年初一还要去赵二英的娘家拜年,我们都是赵氏家族,有来往。我们遇到灾荒或者家里有困难,赵氏家族会给救济。比如说我家里遇到困难,家族会给我家里两亩田种,不收取租金,而且公粮都是祠堂统一交,这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救济。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土改之前我家里已经购买了很多土地,我自己本来也想购买一些土地,但是没有钱没办法买,所以后来就没有想过要买土地。

(2)对土地的看法

我们这里每户人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田。我不觉得自己的地位比他们高一些,大家都是农民,靠种田为生,没有这种想法。

(3)对土改的反应

我没有担忧过土改,我家里的情况已经这么差了,应该不会有比土改之前更差的情况出现。

(4)对共产党的看法

我只知道在解放之前,解放军一来,栏里的猪就被拉去杀了,杀了之后他们会给钱,但是共产党一走,又只能用国民党的钱,共产党留给我的这些钱也没什么用。还是觉得共产党好,毕竟拿了东西会给我们钱。当时大家都在观望到底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坐天下,共产党的天下坐稳了就什么事情都好办。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我记得1951年进行土改,工作队就来到我们村。土改工作队一个组三四个人,当时的队比较小,现在我们的东谷村是三个队并在一起的。土改工作队的成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个祝组长。

(2)土改宣传

我没有参加宣传土改的会议,那个时候我年纪还小,参加了儿童团。没有去开会,而是在路上放哨,防止坏人进来或者这里的地主恶霸逃走。土改的政策我能听懂,那个时候我读了初中,认识一些字,再加上工作队说的话也是方言,我能听得懂。

(3)扎根串连

土改工作队没有来我家访贫问苦,我们这有贫雇农的串连,一起串连起来斗地主,打土豪,当时政策的宣传也是贫下中农一条心。我不是土改积极分子,我就是儿童团的成员,不懂事。

(4)成立贫协

我们这里有贫农团,叫做贫协,我就是贫协的成员。贫协只有贫下中农才能加入,当时村里的干部都要贫雇农来担任。贫协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工作队做事。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家土改划的成分是贫农,我家里其他人的成分和我一样。我的成分是贫农,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其他人的成分有人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说有人觉得某人应该要划成富农而不是划成上中农,这种议论广泛存在。后来漏划的地主就是这样议论清查出来的。

(2)成分划分

成分是工作队和贫协一起划。地主主要是看他家里的剥削程度,那个时候有一本划阶级的本子,工作队就是拿这个本子去套,套到某个人是什么成分就是什么成分。具体的标准我不清楚,贫协主任肯定很清楚。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标准也是工作队的成员和贫协的成员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划分结果

我们这划分成分划了两次,土改一次,复查土改一次。当时划了一户地主,一户雇农,一户富农,其他的都是贫农和中农,贫农和中农具体有多少户我没有统计过,当时没有留意这些问题。我们当时没有划死地主。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地主肯定被批斗了,具体斗了多少次不好说。一般都是家里藏了东西的地主才会拿出来斗,没有藏东西,人比较老实的地主我们也不会斗他。当时这里的地主全部都被批斗过。我们当时也开了诉苦大会,每个人都找到地主诉苦,说地主当时是怎么欺负了他们。我们这里没有算剥削账,这个账也算不了,没有衡量的标准。

(2)斗地主

我们这里会辱骂和殴打地主。我记得是把地主的两个手指吊起来,吊在楼上然后鞭打或者泼水,逼他说出他还藏了东西在哪里。我没有揭发地主的罪行,这个没有什么好揭发的,就是直接去斗,斗他把实话说出来,把他藏的东西交出来就行。当时没有人公开为地主说好话,也不敢有人替地主说好话。肯定有人暗中同情地主,地主家里的亲戚肯定会同情地主,但也只能暗中说,不会在公开场合说出来。没有划死地主这个成分,也就没有批斗死地主。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东西的时候开了分配大会。我家里分到了三四亩耕地。每家每户分到的田不一样。分田土是按人口核算,不同的成分家里同样的人口分到的田一样。当时都是按照人口分田,没有按照成分。我家里没有分到牲畜,其他人有分到。我家里没有分到农具,分到了一个豆腐箱子、一些被子和腊肉,还有一些坛坛罐罐。对于分到的东西我很满意,有东西分就很好。我分到的土地和财产都是地主家的,分地主的东西没有限定是本族的。我没有分到房屋,但我和几户人家共分了一个水塘。族田也全部都拿出来分给了我们,族山之前没有人植树造林,都是些荒山,所以没有分,族山全部归队里所有。

(2)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的时候没有集体测量田,就是直接分地主的田。分配的公平与否不好说,做干部的自己肯定会有一些小利益,地主的田都是很好的田,分田的时候这些好的田肯定就分给他们自己。分配东西的时候没有争执,也无法争执,都是干部和工作队分好了的,分给了自己就收着,肯定没有人说不要,你不要别人抢着要。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应该是1952年冬天结束,结束之后就进行复查土改。复查土改时清查了漏网地主,我们这清查出了两个,一个是皮本,一个是宝新。贫下中农划错成分的情况没有,那个时候划成分很严格,就算有一些失误也马上就改正过来。当时发了土地证,现在的人家里都没有几个人有土地证。

(2)查田定产

我们这里有查田定产,我家里的田具体定了多少产量我不清楚,这些数字很难记起来,当时查田定产会根据田的质量来定。我觉得还算合理,虽然有人有争议,因为当时这里好田定得多,好田的产量高一些,公粮标准也高一些,但是好田也不会随便乱定。查田定产的时候还定了交公粮的标准,具体交多少我不知道,我就知道我家里的田交完公粮还剩余一千三四百斤。土改之后公粮的负担不是很大,交完公粮能吃饱饭,不像之前要借债。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之后我家里有十六亩土地,比土改前增加了四亩。家里的土地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田里主要种植的是水稻,还有芋头和油菜。产量和土改之前相比并没有很大的提高,没有肥料,产量没办法提高,再加上我们这边土壤非常贫瘠。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我家里的劳动力不够用,我爸爸去世,家里就只有我妈妈和我奶奶两个劳动力。我当时只有十几岁还在读书,不会下田做事,家里没有男劳动力,直到后来我回来之后才好一点。土改之后我加入了互助组,因为我家里的劳动力比较少,我们这个地方的人都不要我加入他们的互助组,直到隔壁的一个组把我带进他的互助组。我家里当时的情况很糟糕,我连插秧和拔秧都不会,我还记得我当时自己坐在柴房里,拿一些柴来当作秧苗做实验,学习如何绑秧,我妈妈在旁边教我。土改之后的互助组是临时成立的,农忙的时候才有。

(3)收成情况

我不太清楚我家每年上缴国家多少公粮,也没有算过,我只知道我家里剩余了多少稻谷够自己吃。上缴的粮食种类就是水稻,上缴公粮后我家还能剩余一千三四百斤稻谷,够我家里一家人的生活。

(4)生产热情

我的生产热情比土改之前高了很多,土改之后我家里分到了田,有田种,所以非常有积极性。

(5)土地买卖

土改之后我分到了田,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也没有买别人的土地,更没有把土地卖给别人。当时不允许土地买卖,也没有土地买卖这种情况发生。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我的生活压力小了一些,我们和其他人家里的生活差距逐渐减小。但那些之前划成中农和上中农的人家里,家庭情况依旧比我们好很多,我们的生活差距还是有一些。土改之后我发家致富的信心比以前要足一些,那个时候做事情也很有想法。

(2)收入变化

土改之后我刚刚十六七岁,家里的收入全部都是靠田里收割的稻谷,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所以收入也没有什么变化。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的身份地位有很大的提升,与村民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交往越来越多。但我与地主和富农的关系和之前一样,来往差不多。

(2)村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与村民的交往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根据成分和谁交往。土改之后我与村干部的关系差不多,后来我自己当了很久的村干部。我与宗族成员的关系慢慢地变淡,基本上没有,与宗族长老的关系也是一般,很少有往来。

(3)人际观

土改之后宗族关系不那么重要,基本上没有来往。我有一点点觉得自己的地位比地主和富农高。

(4)社会观

土改后我会积极地去参加修路、修水渠等活动。我都不知道自己担了多少泥土去筑坝,多少泥沙去铺路,那个时候真的是非常累。

4.土地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互助组应该是1954年开始,开始两年之后就进入初级社,初级社不久就进入了高级社,我记得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日子很难过。我是自愿加入合作社,所有的东西都是自愿入社,东西入社之后工作队的成员会把入社的东西记在账本上。

(2)对集体化的认识

集体化总体来说肯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一开始很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来很多人磨洋工就不太好。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入社之后我没有觉得之前的分田白搞了,但是有一种自己的土地又没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