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我叫王世杰,1942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陶屯镇沉檀木村,我的祖太爷从山东王家庄那里闯关东过来,老家的生活实在困难,所以就闯关东来到沉檀木。土改前我家里一共有六口人,分别是我的祖父、父亲、母亲、二叔、老叔[12]以及我,我们全家都是庄稼人,靠种地为生。家里只有两个男性劳动力,即我的父亲和我二叔,我老叔因为岁数小还不能去干活,我爷爷岁数大也不能干活;家里没有女性劳动力,我母亲从来不下地干活,主要在家忙活家务活以及带孩子。家里的小孩只有我和我老叔,他未成年,我那时候只有六七岁。家里没有丧失劳动力的老人、病人、残疾人,家人的身体都挺健康。家里劳动力虽然短缺,但是我家也没有雇过工,家里的生活负担也比较大。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土改之前我家人都以种地为生,收入来源也是依靠种地,没有别的其他收入来源。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般,因为都是中农,土改的时候也没有分到土地、房屋或者财产。我家的经济水平在村里处于中间位置,仅够年吃年穿。主要经济来源即种地,没有买卖和副业,家里养过十几个鸡鸭鹅,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舍得吃肉。家里在土改之前的生活压力也不小,我奶奶去世比较早,后来都是我爷爷拉扯着家人生活。土改之前家里的劳动力虽然只有两个,但也基本够用,家里一直都是将就着维持。我们生活也比较节俭,主要的开销就是日常家用,有时候还会购买一些农具,日子虽然紧巴但是从来没有贷过款。我家根本不敢贷款,因为利息要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我们这种一般家庭根本借不起贷款,我家也没有从亲戚或者邻居借过钱。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土改前,我家大概有不到三十亩地,基本都是祖传下来的,这些地归我们自家人所有。地里主要种植高粱、苞米、谷子、豆子等作物,别的作物基本没有种植过,这些作物中高粱的种植亩数最多,它也最能产粮食,每亩地的产量在二百斤左右。土改之前也需要交税,大概要上交两石多粮食,具体的数字我也记不太清楚。每次交税的时候都是自己亲自去送粮,最开始的时候往新民县粮库送,后来又去公主屯送公粮,最后可以将公粮送到陶屯粮库。我家里养过一头驴,但是没养过马,牲口凭自己家赚钱购买得来,没有和外人伙养牲口;家里也没有跟别人搭锯干过活,基本全靠自家劳动力做事。家里的农具有犁杖和花轱辘车,它是用木头制成的轮子,全部拼接在一起。家里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农具,比如锄头、小镐、扬场的簸箕等,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先进农具。
家里有换工,假如秋天割地,我们就要互相帮忙,换工的家庭也是和我家水平差不多的一般人家,地也差不多少,如果对方的土地太多,我们家就会吃亏。土改之前还没有互助组,开展互助组时是在1954年、1955年左右,之后才成立了小社、集体、大队。家里没有请工或者雇工,尤其不敢雇人,因为这属于剥削劳动力。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土改之前如果遭遇灾荒或者家里有什么困难的话并没有外人帮忙,每家每户都是在春天种地,等到秋天再去交公粮,有句话叫做“交了国税不怕关”,农民把这些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根本没有其余的精力、财力去帮助别人。本村村民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没有什么特殊关系,除了换工这几家有事情会互相帮助之外,和其他外人之间没有很多联系。我家和富裕户之间的关系很一般,和地主之间也没什么来往。我觉得土改之前还是存在着生活差距,但不是很大,即便是有钱的地主、富农,他们也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攒钱之后都想着再买地。我们这里没有宗族,家里和亲人之间的关系都很好,一直都是很好。我们这里没有太大的灾荒,是比较稳产的地区,但是一旦家里有点困难,我们也可以去找亲戚帮忙。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我们家始终没有卖过土地,但也没有买过土地,关键在于家里没有条件,我只是想着把自己家维持好就算很好了,没有别的一点想法。对于地多的大户,我认为他们也是通过勤劳能干才积攒下了土地,规模也就不断扩大了,我们普通人也很羡慕他们土地多。对于村里没有土地的农户,他们只能给别人扛年头、做短工,之后会得到五石到八石的粮食报酬,雇人的时候很少用货币当做工钱,大家比较认可粮食。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我都没觉得和他们的差距很大,地位也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很好,谁也不比谁很差。我记事情比较早,土改的事情很多都记得,但是对于土改没有太多的想法,大多数人都觉得土改挺好,因为没有地的农民都分到了土地。其实我自己也赞同党和国家的做法,他们在真切地为人民服务。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工作队进村的时间大概在1948年,人数在四到五人左右,这些人都属于新民县里的干部。他们下来之后也搞土改宣传,主要以开会的形式进行宣传,我记得开会之前还有农民在街上扭秧歌,情景十分热闹。开会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我父亲就没让我参加过。我对于政治方面的事情不太过问,我自己认为串连没必要。土改积极分子工作的热情很高,我们普通民众只要拥护政策即可,工作组都会保质保量给大家分配物资,我们对这些干部也有好感。大家都拥护这些干部和政策,工作组给大伙分地,对他们自然都有好感。我们这里没有成立贫农团,但是成立了贫协会,政权主要由村掌握。贫协会的成员从贫雇农里选拔出来,他们帮助工作组做事,主要便是组织开会。
2.划分阶级成分
我家里人的成分都是中农,没有别的成分,在划分的时候主要依据土地人口和劳动力来定。比如有五亩地算中农,符合这个条件的就是中农,差的少一点就是小中农,再差就是贫农。我们这里划了两次成分,在解放之后又划了一次,这次叫落改。我和家人都认可中农的成分,我家没有剥削过别人,因此外人也都认可我家的中农成分。我家的亲戚也基本都为贫雇农身份,没有人是地主或者富农。我没有听说过死地主的事情,村里没有这种情况。
3.挖苦根,斗地主
村里批斗过地主,斗地主主要批斗当家人,他们的家属不会被批斗。我记得总会开会斗地主,村里的反革命、坏分子都被批斗过。批斗的方式即罚他们站着、撅着,有时候还会用皮带打几下。我没听说过谁公开给地主说好话,更没有听说过背地里给地主说好话,因为阶级论很厉害,普通农民不敢发言。我没有去揭发过地主,我家里人也没有揭发过他们,始终和地主之间走得不近。村里没有批斗过死地主,地主去世了之后就不再受批斗,他的家人也不会被批斗。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工作队组织过没收和分配地主的土地和财产,他们的物资都被村里的贫雇农分掉,我们家里属于中农,因此什么也没有分到过。分地的时候村里还集体组织了看田、插标、立界,主要的方法便是丈量土地。村里的土地和财产都分给了贫雇农,他们是最穷苦的人,在分地和财产时同样的阶级分得的物资一样,比如雇农基本都有房子,而贫农则没有。村里在分地、分财产的时候并没有干部贪污、腐败和受贿等,虽然有可能会给自己的亲戚分点好地,但是程序也很严格,农民们也服从安排,基本没有发生过争执。
5.土改复查
土改从1948年年初开始,于1948年年底结束,这样的时间安排也很合理,基本不耽误种地。村里没有进行土改复查,但有清查过漏网地主,村里把这些事情都查得很明白,划错成分的农户也都纠正了过来。我们这里大概是在1955年开始合作化,1956年成立大社,我家里的农具、牲畜等全部都入社。村里没有组织过查田定产,交公粮的时候按照土地的亩数上交公粮,而且每年都不固定,比如今年一天地[13]要交十斗粮,过年也许就变成了上交九斗粮,还是要根据年头和收成再定,但每年要上交一半以内的公粮数量。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土改之后我家还是不足三十亩地,与土改之前相比没有变化,这些土地主要用来维持生活,基本够用。家里种植的作物依旧是高粱、谷子、大豆,之后又开始种植苞米,但是种植苞米的面积并不大,因为容易招来老倭[14],还没等到玉米成熟,它们就把玉米尖吃完了。我家作物的产量基本没有变,亩产大概在二百五十斤到三百斤左右,一天地如果能打六石粮那已经相当好了。土改之后我家参加了互助小组,大概在1955年开始参加,1956年开始入社,我记得在最开始村中高成分的农户还不让入,后来才逐渐放宽政策,村里的高成分农户也可以加入。我家没有太大的困难,即便有困难也没人管,有困难都是靠自己种地去解决,为了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我们家每年都会施肥,但是产量的提高并不明显,每年除去交公粮剩下的粮食只能维持全家人的吃喝,基本没有太多剩余。
我认为在土改之后大家都分有地种,生产的热情肯定高。农民就是以土地为生,有了土地才有保障。我们家没有进行过土地买卖,但是别人家有买卖土地的情况,谁都想着多一些地比较好,地多了就多了一份保障。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土改之后家里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以种地为生。对于村里的其他农民,大家都有地种,都很开心。我家的生活压力不是很大,村里农户之间的生活差距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家里的收入依旧如此,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依旧靠粮食作物作为产出,家里人没有地方去打工,也没有经营过副业,因此家庭收入很一般。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我家和村里其他农民的关系一般,和那些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也没有特别的关系。村民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比以前要好一点,因为互助组的开展使得农民们之间的联系扩大。我家和亲戚之间的关系也一样,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和亲戚之间的关系要好于一般村民。我和村里干部的关系一般,我家没有当官的家庭成员,因此和他们走得不是很近。我觉得土改之后村庄的风气跟之前比要变好了一些,因为贪腐的情况很少,也没有地主、富农等人剥削我们。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土改之后每户的土地数量都差不多一样,每个人的观念也都一样,都是想着把自己的土地种好,产量再提高一些。亲属之间的关系都很好,一直没有特殊的矛盾或者利益冲突。土改之后我没有觉得自己比那些划为地主、富农的地位高,地富在开会的时候一般不参加,只有贫下中农才会去参加,我觉得我和贫下中农才是一家人,与地主、富农之间没有很大的关系。土改之后我总出劳工,比如修路、修桥、修大坝等,我都参加过,而且这些出工都属于义务性质。每次出工的时候我都是自己带粮食、柴火等,没有人供我们吃饭。土改以后,贫下中农都拥护共产党,土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耕者有其田,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生活有了足够的保证。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我们这里在1952年成立了互助组,即土改之后四年才开始成立,一共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初级社于1955年成立;高级社于1956年成立,地主、富农、贫下中农们都需要入社。我家在入社时将自家的牲畜、农具等全部入社,没有留下一点牲畜或者农具。我不太好评价对于集体化这件事情,我认为还是自己种地的效率更高,但集体化也是国家趋势,我们必须都得加入。我没有觉得土改分田白弄,毕竟这个政策让农民拥有了土地,我们要感谢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