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周学达,土改之前我家里有四口人,我爸爸、我妈妈、我叔叔,还有我。当时我爸爸和我妈妈都是三十多岁,我叔叔二十多岁,我九岁多。家里主要是我爸爸和我妈妈干活。
(2)劳动力情况
我家里当时有两个劳动力,我爸爸和我妈妈,我叔叔虽然有二十多岁,但是他有病,做不了什么事情,都是过流窜生活,经常在外面,不在家,我那个时候年纪还小,在戴家的三房祠读土管[63]。我家里的劳动力够用,我爸爸特别能吃苦,自己家里的事情做完了就去帮别人家里做事,做零工或者做长工,我自己家里的田不够自己生活。
(3)负担情况
我家里当时就我一个小孩,虽然之前我妈妈也生了几个孩子,但是都没有救活,所以当时我家里只有我一个小孩,没有老人,我爷爷和奶奶很早就去世了,家里有一个病人就是我叔叔,后来还变成了残疾人。当时我家里的负担很重,要愁吃愁喝,我们这里的田土质量不好,稻谷的产量不高,再加上当时我爸爸有两兄弟,国民党还要来抓壮丁,不想去当壮丁就要交钱,或者躲壮丁,一来二去家里就越来越穷。我家里还欠别人很多债务需要还。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我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田里种的那些水稻,还有我爸爸会去帮别人家里做月工换水稻或者换钱。我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我们整个东谷村属于最下等。
(2)生活来源
我家里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种田,还有就是去帮别人家里做工。给别人家里干活会给工钱,但是工钱特别低,就是六角钱一天。那个时候主要困难是没有饭吃,所以帮人家做事人家主要用稻谷付工钱,他用稻谷付工钱的稻谷很贵,你去他家做工很便宜,去帮别人做事就要受别人的剥削。
我家里没有家庭副业,当时自己都吃不饱,更没有粮食来养猪。当时我家里就只有几只鸡,偶尔养一头猪,但是有的时候连小猪都买不起,然后买人家的小猪多少斤,最后杀猪的时候就给卖小猪的那户人家多少猪肉。我们家里粮食不够吃,猪就只能吃草食,所以也就是五六十斤一头。杀猪的时候要叫人来吃一餐饭,还要还小猪的肉,亲戚给一点,就只剩下自己吃的,根本不会拿去卖。像那些中农家里,他们有粮食剩余给猪吃,猪就有一百一二十斤肉,他们就会卖一些。
(3)生活压力
我家里的生活压力很大,田里的水稻没有产量,还要去借债。当时借债主要是借稻谷,借钱的情况非常少。这里和戴家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里,我家里就去他家里借过债,因为我爸爸是戴家的外孙,我奶奶是戴家人。借他们的稻谷不会收利息。我记得借的最多的就是我爸爸去洲里[64]的那个玩得好的人家里借了两石稻谷,没有收利息,我爸爸去世了都没有还稻谷给他,还是隔壁的爷爷告诉我,我都是解放之后,家里能掀开锅后才把这两石稻谷还给他。我家里就是借生升家的稻谷会有一些利息,其他人家里都没有收我家的利息,生升家里借给我家里的稻谷利息也比较低,因为也是亲戚,都是三房人。借东西的还款期限都是一年。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自有土地
我家里自己有八亩土地,都是我爷爷分给我爸爸的,我爷爷还买了几块田。那八亩田的质量都不是很好,所以要维持生计很困难,还需要去借债。当时亩产比较低,就是一百斤左右。交税是交稻谷,当时会有人来催粮,我家里连公粮都交不起。
(2)租佃情况
我没有租种别人的田,自己家里本来就有八亩田,只是产量不高,因为没有肥料。我当时完全没有租别人田的想法。我家里没有租出田土,自己的土地都不够种。
(3)牲畜与农具
我家里一开始没有农具,是一个亲戚给了我家里一头母牛养,母牛生的第一个牛是给回那个亲戚,母牛生的第二个牛就归我自己,然后那头母牛还给他,所以我家里当时有耕牛,但是到解放那会我家里的牛又淹死了。在没有牛的时候就去找别人借,有的时候就是借别人的用一下,有的时候我爸爸就会去帮他家里做一天事情。主要是借一些关系比较好的邻居家里的牛。我家里的大型农具在解放前三年都有,但是一到解放那会,所有的农具都坏了,犁耙也坏了。
(4)生产合作
我们有换工,主要在农忙的时候,换工主要和周围附近的人换,不会和外村的去,有亲戚在外村的,他们也就是来帮助一下我们。我们这里没有技术工,技术工主要是湖南人,他们定期会来我们这边做工,我们给现金,不会有换工。换工就是男工和男工换,女工和女工换,两天女工换一天男工。平时不会有换工,只有农忙的时候才会换工,农忙就是插秧和收割稻谷的期间。之前插秧都是一家一户轮流来,刮风下雨,穿蓑衣、戴斗笠也在田里插秧,收割稻谷也是一样,每家每户轮流来。人工和牛没有换工,没有牛就借别人的用一下,不会计较那么多。我们这里没有帮扶组织,湖南人搬迁到我们这里来的就有一个同乡会,他们那个同乡会也是临时的,主要由湖南人构成。
(5)请工情况
土改之前我家里没有请工,我爸爸都是去帮别人家里做事,不会请人做事。我爸爸去给别人做事会给工钱,六角钱一天,但是如果关系好,他也会免费帮他做事。我们这请工一般都是优先本村人。
(6)族田
我们这里有宗族,宗族里有一块两分的田。但是那个田不叫做族田,叫做菩萨名下的田。那个时候我们这里只有两户人家,所以这块田就是我们两户人家一户人家种一年,轮流来种,你种的那一年,那个菩萨的贡品和香、爆竹就是你买,田里的收成买完这些东西剩下的就归自己所有。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我没有租种别人的田,也就没有租佃关系,但是我会去帮别人家里做事,做事的人家都是我家里的亲戚,关系很好。
(2)农户关系
我与其他村民的关系一般,我们这里也就这几户人家,大家关系都还差不多,与富裕农民的关系不怎么好,也没有什么来往,穷的人,借东西总是要被他们剥削。当时村里的贫富差距还是很大,有钱的人家里生活肯定就过得比我们好,最起码不愁吃不愁穿。
(3)宗族关系
我与宗族长老没有什么关系,他不会高看我,我也不会很崇拜他,就是这样平平常常的关系;与宗族成员的关系也就是这样,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这里就只有两户人家姓周。遇到灾荒或者困难宗族里没有救济,我们这里是一个小地方,小宗族。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我没有想购买土地的愿望,家里没有肥料,有土地也没有产量,完全没有买土地的想法。
(2)对土地的看法
我们这里没有人没有土地,就连那些从广东逃难逃到我们这里来的人都自己开荒有土地种。那个年代人少,土地多,就是科学不发达,田里没有肥料,水稻没有产量。我没有觉得自己比那些逃难来的人地位高一些。
(3)对土改的反应
我不担心土改,家里什么都没有,倒是很希望土改,土改之后就不用受剥削和压迫。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工作队是1950年冬天来我们这里,土改工作队主要的负责人有三个,一个祝组长,一个姓喻的是跟着毛主席去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还有一个人我记不太清,还有一些小干部,加起来有十个。
(2)土改宣传
我去参加了宣传土改的会议,我是在外面听,没有在会上发言,我爸爸也没有发言。我就记得戴家的叶衍生在台上发过言,因为他是农会的人。我因为年纪还小听不懂土改的政策,但是我爸爸听得懂,他就会和我说。
(3)扎根串连
土改工作队没有来我家里访贫问苦,但是我爸爸是贫农尖子,所以祝组长还会来我家里玩。我们这没有贫雇农的串连,那个时候有工作队在这里安排工作,没有串连。我不是土改积极分子,但是我爸爸是。当时成立了贫农团,叫做农会,除了几个农会的干部,其他的贫下中农都是农会的成员,我也是农会的成员,当时农会主任是泉湖的黄连胜。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我家里的成分是贫农,和家人的成分一样。我认同我土改划的成分,对于我家里的成分,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
(2)成分划分
成分的划分是工作队和农会一起划分。当时我就记得那个姓喻的工作队员,人长得非常高大,在一个黑板上写了一个黑板的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一家一户地来核实,核实到你家里是什么成分就是什么成分。有多少田和财产划成地主我不清楚,当时划分地主有很多考核标准,我不太清楚,如果说你家里劳动力少,但是田土很多就必然要请人做事,请人做事工资又低就会被划成地主。地主的划分主要是看其剥削程度。
(3)划分结果
划了两次阶级,土改一次,复查一次。地主在我们这个小地方有一个,但是在整个东谷村有五个。富农只有一户,中农有四户,一户上中农,四户中农。贫农有十六户,雇农就没有。我们这里没有划过死地主。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地主肯定被批斗过,批斗的次数我记不清,具体批斗了多少次,估计连地主自己都记不清。只要是地主就被批斗过,我们东谷就批斗了五个地主。诉苦大会也是召开了,批斗地主的时候就有诉苦大会,就有人来说“你什么时候拿了我的什么东西,你什么时候没有付工资给我”,各种说法都有,斗地主的时候就会说出来。我们没有算剥削账,也不好怎么来算,就是会批斗地主。
(2)斗地主
村民也会辱骂地主,但是殴打我就没有见到过,我见到的就是会叫他们跪下来。我没有揭发地主的罪行。当时没有人敢公开为地主说好话,一是不敢,二也是不会,地主剥削我们贫下中农我们怎么会去帮他们说好话。暗中替地主说好话的也没有,大家都希望打倒地主,就算有也是极少数,一般没有。我们这里没有批斗过死地主。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没收东西就是开会的时候套到了哪户人家是地主,就马上派民兵写两张封条,把地主家里的门全部都封锁好,然后把地主赶出来,里面的东西地主不能动,到了最后确定的那天,就有很多民众全部都去地主家里把他家里的东西全部都拿到村委会去。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土地和财产召开了分配大会,我家里分到了十二亩田,其中有三亩好田,其他的田都差不多,一半中田,一半差田。村民分到土地数量的标准一样,都是按照家里有几口人来分,不同的成分同样的人口分到的田一样。就拿地主来说,地主也要分田,不分田地主就没办法生存,之前地主是靠剥削生活,现在地主就要靠劳动生活。
我家里分到了半头牛,和戴家一户人家一起共同分了一头牛,还分到了农具,我家里分到了一张犁,还分到了一个小的锅。分东西总共分了三次,第三次我爸爸没有什么想拿的就拿了一个装鱼的农具。对于分到的东西我很满意,家里没有的东西都分到了。分到的土地和财产都是我们这个村里的地主的,不是本族人。我没有分到房屋和水塘,那些没有房子住的人分到了房屋,我家里有房子住,水塘没有分到。族田也分了,土改之后没有族田之类的田。祠堂和祖屋也都分了,戴家的三房祠和二房祠全部都分给了那些广东逃难逃到这里来的人。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有集体看田,这些田都用飞机测量过,拍过照片。分配的时候不存在不公平的情况,大家都是平等地分田。分配的时候也没有争执,分到哪里就是哪里。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1952年冬天土改结束,1953年3月就开始分田,我家里的土地证上是1953年3月份分的田。土改之后就进行了土改复查,复查的时候分了田土,发了土地证。这里也清查了漏网地主,但是我们这里没有清查出谁。没有成分划错的情况,就算有划错的也都及时更正了过来。
(2)查田定产
我们这里有查田定产,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大家来评议,评到这个地方是两百斤一亩,这里所有的田都是两百斤一亩。我家里土地定的产量我不太清楚,定的产量比较合理。交公粮的标准也定了,我记得当时我家里要交一百斤公粮,因为一开始没交,还是乡主席来催我家里交,当时我家里比较困难,所以我记得比较清楚。当时公粮的负担不是很大。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之后我家里有二十亩田,比以前增加了十二亩。这些土地不能维持我家里的基本生活,那个时候有那么多田,但是我父亲去世了,就我母亲一个人做事,劳动力不够,所以家里生活得很困难。田里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和花生。水稻最高的产量就是二百斤,花生就是一百斤左右。我父亲去世之后田里的产量总体没有提升。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我家里劳动力不够用,就我母亲一个人。我家里没有劳动力,所以也就没有加入互助组,一是自己不好意思加入,二是人家也不一定会接受你。我知道戴家有一个互助组,他们是临时的,田埂上还插了红旗。农业生产经营上我家里还有一些困难。
(3)收成情况
我家里每年上缴的公粮大概有一百斤,那个时候上交的公粮比在国民党手里要低一些。上缴的粮食主要就是稻谷。上缴后还能剩下七八石。交完公粮我家里粮食不够吃,就算是不交公粮我家的粮食都不够吃。
(4)生产热情
土改之后我的生产热情比以前要高很多,做事也特别有劲。
(5)土地买卖
土改之后我家里有很多田,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也没有土地买卖,人民政府不允许土地买卖。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我家里的生活压力很大,因为没有劳动力。我自己年纪也小,我爸爸去世之后,我才十一岁,我十一岁就去犁田和耙田。土改之后我们这里的生活差距挺大的,那些家里劳动力多的生活条件就好,像我家里劳动力少的生活条件就很差。土改之后发家致富的信心比以前足了很多。
(2)收入变化
土改之后我没有什么其它的收入来源,土改前还会去帮别人做工,而土改之后很多事情都是互助合作,请工这种事情比较少。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后我的身份地位没有什么变化,和以前一样。我与村民的关系也是这样,这里也只有那几户人家经常来往。土改后我与地主和富农的关系也就是这样,来往不多,关系也是一般。
(2)村户关系
土改之后村民的关系不会以成分为依据,和以前一样。土改后我与村干部的关系也是一般,有困难就去找他们。土改之后宗族成员的关系和之前一样,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土改之后我与宗族长老的关系也和以前一样,一般。
(3)土地观
土地是人民的根基,有了土地才有发展,我家里后来分到了这么多土地也是多亏了政府。
(4)人际观
土改之后宗族关系变得不重要,但是在政治地位上,一开始我觉得自己的地位比地主和富农要高一些,就比如说去学校读书,评助学金之类的地主的儿女没有资格参加。
(5)社会观
土改之后,修建谷口水库,我才十六岁。还有修建社上水库,不过是七十年代的事,南渠我也去修过,是在六十年代。
(6)土改观
土改之后,贫下中农不用受地主压迫和剥削,总体而言我感到非常开心和高兴。
4.土地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互助组1954年开始,初级社1956年,高级社1957年,我当时是自愿加入合作社,最先加入,开会说转合作社,我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入社。我分到的耕牛也死了,农具也没有,就是有很多田,田又没有人种,听说入社我是第一个报名的。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认为集体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为有些人有种田的经验,集体化之后这些经验就互相传授,水稻的产量一年比一年有提升。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入社之后,我没有觉得土改白搞了,也没有自己的土地又没了的这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