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欧阳志芳,出生于1933年12月14日。土改前,家里共有五口人,有我、父母和两个姐姐,母亲四十岁的时候我才出生,父亲也年过四十。土改前,父母年近六十,我十几岁的年纪,大姐二十几岁,比二姐大三岁。父亲有五兄弟,祖上留下来的土地很少,父亲除在家种地外,还会挑担出去做点小买卖,卖点鱼干、豆豉之类的生活用品,用脚走着去偏远山区,实属不易;母亲在家做家务事,顺便养猪养牛;两个姐姐十八九岁就嫁人了,嫁人的时候还没有解放;而我还是个孩子,除了玩就只会放牛,顺便帮着家里做点家务,农忙的时候也会帮忙。

(2)劳动力和负担情况

土改前,父母均年近六十,最多只能当半个劳动力;两个姐姐解放前就都已出嫁;我只有十六七岁,也能算是个劳动力。所以,父亲年轻时赚钱买的十七亩多地,家里的几个劳动力根本不够用,劳动的时候十分吃力。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和生活来源

土改前,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是种的十七亩地,不仅解决自家的吃饭问题,还能把多余的粮食卖了赚点钱;二是父亲会外出做点生意,卖点鱼干、豆豉之类的东西;母亲在家养猪,赚不了钱,但是也能补贴一点家用。总之,家里的条件不错,在村里算是中等偏上水平。饭够吃,不会饿肚子,不过这些都是因为父母能吃苦。

(2)生活压力

土改前,家里的生活压力不大,生活水平还算可以,饭够吃,就是没房子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每个家庭除了想着解决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生活方面也没有其他开支。当时家里虽然不穷,但是也还是舍不得吃,依旧是省吃俭用。家里条件好,没出去借过债、借过粮,村里有向我家借过钱的,但是我们没有让他们给利息。父亲知道他们都是家里遇到困难和收成不好的时候,才会来借钱借粮食,借粮食的多些,家里条件好点就都帮一帮。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前,我家里有十七亩地,是父亲外出做生意赚钱买的,父亲有五个兄弟,祖上留下来的地非常少,叔伯兄弟都得靠自己辛勤劳动来换得土地。土地上半年种稻谷,下半年种豆子,产量不高,大概在三四百斤左右,产量跟种子的质量有关,种子不行连带着产量也跟不上。当时的土地需要交粮食税,不会交现金,家里十七亩地一年要交三千多斤谷子,都需要自己一个人挑着交到粮食站去。

(2)牲畜和农具

土改前,家里养了两三头牛,不养这么多农忙的时候会不够用。家里的农具很齐全,风车、水车都有,小型的农具基本能保证正常使用。

(3)生产合作

家里土地较多,父母又上了年纪,如果不去和别人换工,农忙的时候忙不过来。所以土改前,我经常出去和别人换工,换工就是你帮我、我帮你,一般都是和关系比较好的人换,关系一般的人不是很愿意和你换工。除了自发的换工,类似于互助组的活动我也参加了,我巴不得可以向互助组那样大家一起劳动,自己一个人弄太辛苦了。互助的组织一般是十几户农户临时组织起来,帮完就解散结束,下一年的同一时间又继续。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土改前,家里的条件算是比较好,当有人遇到天灾人祸,村里的人遇到困难,我家都会捐一点钱出去救济他们,毕竟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家人一直都很友善,和村里面的不管是普通的农户还是富裕家庭,关系都很好。当时村里的富裕农户和普通农户之间的差距很大,穷人家是吃不上饭,富裕一点的家庭同样舍不得吃,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很简朴。

当时村里没有宗族,我觉得宗族应该就是一大家子,肯定和血缘和地缘有一定关系。宗族内部,如果有成员遇到困难或者灾荒,互相帮忙和救济是应该的,一家人好,一家人团结才可以使整个家族都兴旺。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和看法

土改前,家里的地算比较多,没有想再买更多的地。父母年纪都大了,就只有我一个劳动力,忙起来会很辛苦。当时也只有地主和大户人家才有这么多地,但是他们的地大部分都是祖先留下来的,不像我家是自己辛苦赚钱买的地。每个地方肯定都有土地大户,也有土地很少的小户人家,差距肯定存在,村里一点土地都没有的家户还是少,多少都有一点。他们可能是从前家里一直都比较穷,也可能是一家人都不太勤快,所以才会出现土地很少的局面。但是,我没有觉得自己会比土地少的人地位要高,大家都是种地的农民,而且我们种地也很辛苦,也舍不得多吃,和他们的区别不大。

(2)对土改的反应

听说要土改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一个人种那么多地真的很辛苦。当初就是父母觉得土地是根本,才辛苦地赚钱买地,如果土改真要把自家的地分出去,我还是会觉得父母辛苦得有点冤枉。当时我年纪还小,就知道不想种那么多,但是其他太多想法也没有,觉得共产党做的事情应该不会错,比国民党收月捐、抓壮丁好,所以我一直都想入党进入组织。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1950年土改一开始工作队就进村了,最早在我家吃住,后面在村里其他农户之间轮着来。附近几个村庄好像有三四个工作队一起下来,我们村的土改工作队一共来了三个人,隔壁四保的一个干部,市里面下来了一个干部,还有从北方南下的一个干部,我记得主要就是他们三个人。

(2)土改宣传

开展土改工作之前,土改工作队的在村里进行土改政策的宣传,召集村民参加村民大会,那个时候我年纪还小,都只是凑凑热闹,他们说的那些政策我也不太懂,其他成年人应该是能懂。

(3)扎根串连

扎根串连我好像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因为当时年纪还小,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年纪大了,时间过太久记不太清楚。但是,我记得土改过程中选了土改积极分子,被选为土改积极分子的都是对土改的工作比较积极、支持的那些人。

(4)成立贫农协会

开展土改工作时,村里组建了贫农协会,是土改工作组组织成立的一个配合他们在村里进行土改工作的组织。除了地主和富农,贫下中农都可以是里面的成员,还选了农会主任和代表主任作为贫农协会的负责人。贫农协会配合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主要负责一些土改工作方面的事情,协会成员该种地还是得种地。成立贫农组织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的人更了解当地的情况,需要当地的人参与到土改中,配合工作队成员完成土改工作。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被评为富裕中农,所以我家的成分就是富裕中农,一家人的成分是一致的。工作队和贫农协会在评的时候说我家地多人少,三个人有十七亩多地,还是因为地都是自家种没出租出去收租,不然得被评为富农。所以,对于家里评为富裕中农,父母没什么意见,他们觉得有权的干部说了算,加上划分成分还有村里人举手表决,算是比较公正、公平。

(2)成分划分

评成分是由工作组和贫农协会组织村民并召开大会进行,当场会有群众在场,工作组和协会评出来的成分,群众都必须同意才能通过。

村里划分成分有一定的标准,即每个成分都有相应的标准。有剥削的为地主或富农,剥削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就是地主;剥削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下的就是富农;中农有三个等级,下中农种了别人家的地,中中农自己种自己的地够自己吃,上中农就是富裕中农,地比中中农多一点,也够吃;贫农自己地很少,还种了别人的地,但是还是不够吃;雇农一点地都没有,是给别人做长工的那些人。

被评为地主的都是那些财产多,而且其他东西都很齐全的人,最主要的是地不种,租出去收剥削粮。村里只有一个被评为地主的,叫欧阳新仁,和我们同姓,其实他们家就是地多一点,家里只有三个人,如果是在其他地方根本评不上地主,主要是我们村太穷了。

(3)划分结果

我们这里只有一户地主,是中团组的,还有一户富农,是上西坑组的;雇农也比较少,只有几户;贫农和中农户数相差不大,贫农多一些,每个村小组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一样。成分共划分了两次,土改一次,土改复查的时候一次,每次划分的结果都有公榜,公示无误就不会再作调整。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成分划分之后,就开始对地主和富农进行批斗,一共批斗过三或四次。诉苦大会和公审大会都有开过,会议上村民说说自己没吃没穿之类的话,一般是几天开一次,开会之前有人通知,村民都参加,那些愿意说的就会在会上说地主是怎么剥削他们的,也有不愿意说的人。

(2)斗地主

批斗地主的时候,主要是言语上的,说他们乱占乱用,剥削农民劳动力和粮食,打人的情况比较少。当时我还小,而且我家的经济条件不错,所以没遭受过地主剥削,我们也没有揭露过他们的罪行。家里比较庆幸没被评为富农,不然父亲也会被批斗。当然没有人会公开的同情或者帮地主、富农说好话,背地里可能就亲戚朋友会帮他们说话。那个地主家里条件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比其他人家里还是要好很多,大家都觉得不应该同情。

4.没收和分配土地和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没收土地和财产都由贫农会和土改工作队组织进行,地主、富农的土地直接归公,然后分给贫雇农家庭;地主、富农的财产收缴之后统一放到祠堂,没有分之前还会派人管理。当时我虽然没到年纪,但是也参加了民兵,民兵会跟在工作组和贫农协会的后面,在没收财产的时候维持秩序。所以,我对没收地主家东西的情况还是了解一点,那个时候地主不敢不配合,上面要收什么就必须收走,当然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会给他们留着。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田和分财产都会召开分配大会,村民们都会参加,干部会事先通知我们开会的时间。分财产的时候会考虑到不同成分,中农少分一点,下中农多点,贫农和雇农分得更多,富裕中农没有东西可分。干部在上面分,下面轮着领,他们事先会按照不同的成分将东西都分好类,大件和小件搭配好,好坏也会分好,下面的村民按成分轮着分块儿领。

分土地是按人头来,人多分到的就多,不会考虑成分,干部先会把田地按等级丈量好分好,然后村民通过“捡沟”,每家分到的不一样多,分到的好田也不一样多,好田和差一点的都是搭配好了的。当时我家的十七亩地也被收上去分了,我们也和其他村民一样每人分到一亩多地,一家三口人不到四亩地。好田坏田都有,好地一亩多,差的也有一亩多,不管好坏分到就是你的,都得要。

牛是按田的多少来分,我家地少,没有分到牛。我家自己有两头,一头卖了钱归自己,还有一头牛充公,被其他人分了。并且因为我家评的是富裕中农,其他东西都没有分到,当时族田族山都和其他地一起被分了,加上祠堂和祖屋也被分了。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的时候,土改工作组和贫农协会的干部会组织大家一起看田和丈量土地,他们事先通知大家什么时候去地里,然后当众丈量土地,大家知道哪里是一等地,哪里是二等地。村民们都会去,去了才知道自己分到了哪里的地。分的时候很少有干部会有自私和腐败行为,因为他们不敢,并且在分的时候也没发生过争执之类,上面分好,村民通过“捡沟”决定,没有出现争抢现象。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村里1950年开始土改,经过了两年,1952年上半年结束并开始土改复查。复查即查有没有漏网地主,有没有评阶级评高了的村民,当时村里没查出漏网地主和被划分错了成分的人。土改分地之后,政府还给我们发放了土地证,农民们心里更有底了。

(2)查田定产

土改之后,村里组织过查田定产,产量按照好田差田决定,当时定的产量是四百斤,比之前的产量高点。同时,也定了向国家交公粮的标准,按照田亩多少和田的好坏交,田多田好交的多,田少田差的交的少。我家三亩多地,大概需要交一百多斤。交完公粮,一家三口的基本温饱能解决,交公粮对当时情况来讲,负担还是有,但是比之前好了很多。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我家有三亩多地,比之前还是少了十四亩,种三亩地够一家三口的口粮。水稻在当时只种植一季,晚稻还没开始种,下半年种豆子,收的豆子也可以卖钱。水稻的产量四百斤左右,比土改之前的产量稍微高点。

(2)生产合作

土改分地后,父母年过六十,我也已经年满二十周岁,家里的劳动力依旧只是我一个人,劳动力一直不够用。农忙的时候,亲戚朋友会来帮忙,我也参加过类似互助组的组织,因为一个人忙不过来。类似互助组的队伍是临时性的,尤其在农忙的时候作用最大。家里种地的农具齐全,除了缺劳动力之外,在农业生产方面,没有遇到过其他问题。

(3)收成情况

当时种地也还是要交粮给国家的,还是自己挑着交过去,要自己送到那边的仓库去。好像是差不多收成的百分之十要交上去。交的都是早稻,当时这里还没种晚稻,只有早稻交。交完之后,还是差不多够自己一家人吃,有的时候还有剩。

(4)生产热情和土地买卖

虽然土改之后还是一个人种三亩多地,很辛苦,但是毕竟比土改之前少了很多,自己没有想过卖土地,更不会想买土地。土改之后,家里的地少了,农忙的时候还有亲戚来帮忙,所以我的种地热情比之前高了很多。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和收入变化

我家的生活条件一直不错,吃穿都不愁,土改之后的最大变化就是在以前的基础上生活变得更好了,土改之前是有不舍得吃,有多余的都得挑出去卖。还有一点变化就是种地没有之前那么辛苦了,家里少了十几亩地负担轻了很多。

土改分地后,刚开始压力不是很大,1955年结婚后,有了孩子之后,家里的压力开始慢慢变大,吃饭和家用的生活压力尤其大。

土改分地之后,村里农户间的差距变小了,所以大家发家致富的信心比之前足了很多,种地热情也高了很多。土改过后,我除了在家种地之外,还会出去做点副业,帮别人推销米粉;此外,妻子会在家里养几头母猪,收入还挺不错,比种地的收入高很多。

(2)农户关系和村户关系

我一直都很能吃苦,不管是土改前家里地多的时候,还是土改后地少的时候,都非常吃苦耐劳,村里没有几家的条件能和我家相比。家里人一直都很和善,土改前有人遇到困难我们还会救济他们,借钱给他们不要利息,和村里的农户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和那些被评为地主和富农的也是一样,那个地主和富农我都认识,还一起干过活,富农和我家还有点亲戚关系。

土改划分成分是为了团结贫下中农打倒地主,打倒了地主,分到田地之后,大家都一样有地种,都有饭吃,成了一样的人,不会以成分决定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村里的干部也是一样,不会说他们是干部就讨好他们,只是有事的时候才会去联系他们。总的来说,村里的风气比土改之前好了很多,大家都分到了土地,生活都变好了。

3.土改后的思想观念变化

(1)土地观

土改分地,是按照人头分的,每个人分到的地一样多,这个方法比较合理,人多地也就越多。但是我认为人有吃多吃少的差别,吃的多但是又做不了事的,家里肯定就半饿半饱。不过总体上来看,这个方案还是合理的,因为当时也想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1981年开始的分田单干就是按照每个人吃的口粮来分地,口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层次,按照层次分给农民土地。不过,两个时期两种不同的分法各有各的合理之处,也都有各自不太合理的地方。

(2)人际观

我家虽然没有宗族,但是我觉得宗族关系很重要,宗族相当于一大家族的意思,一个家族之间的团结和互帮互助,那么这个家族肯定会比较兴旺。土改时,我家被评为富裕中农,差点就被评成富农,在土改之后很少会有人提成分的事情,所以我既不会觉得自己比贫农地位低,也不会觉得自己比富农和地主地位高。但是,我一直都认为同为农民的人更像是一家人,同一阶级的人之前受到的苦都差不多,之间会更有共同感,所以在某些方面同一阶级的人存在相似之处。

(3)社会观

土改后,我参与过村里的修水库和修路任务,都是上面组织要求去的,会给我们记工分,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生产,修路有利于交通便利,都对村里有好处,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很想为大家做实事。土地改革处于开国后不久,条件很艰苦,共产党是真正为农民的利益着想,比国民党好很多,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为农民做了很多实在的事。

(4)土改观

土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分田地,把地分出去了,自己就会轻松很多。对于土改运动本身,我持支持的态度,打倒了地主,没有了剥削,之前没地的农户都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也能吃饱饭、有衣穿了。

4.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1952年土改结束后的第二年,开始搞互助组,搞了一年,1954年就进入初级社,初级社搞到了1955年,经过了两年时间,在1956年进入的高级社,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时期。农业集体化加入初级社和高级社,每家的土地和大型的生产工具和牲畜都上交给了集体,自己留着也没用。

(2)对集体化的认识和对土改的再认识

对于自耕和集体化的效率,我认为自耕的效率更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力量更大。虽然说集体里可能会有偷懒的,但是发挥其他勤快的人的作用也能保证效率,虽然偷懒的人占了便宜,勤快的人吃了亏,但是大体上集体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依旧存在。不过实行集体化让我觉得土改运动的打土豪分田地像是白搞了,地也冤枉分了,土地和生产工具又全归公,但是上级政策我们也不能违背,跟随政策走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