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刘太乐,是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厚溪村人。出生于1938年12月30日。小时候村里没有学校,以前还是叫私塾。我就是在我老伴她外公那里半年半年地读了下书,加起来就是只读了一年。

土改之前我家里就只有我和我娘两个人,解放前我爸爸在长沙背箩,身上也有点钱。我爸爸刚好是解放那年死掉,大概是那年六月[24]解放,然后我爸爸大概九月或者十月回来收割谷子那会儿就逝世了。

在1948年的时候,我哥哥当时刚满十八岁,我哥哥那年刚好被检到壮丁,国民党要抓壮丁去充军。但是,家里不想让他去,我爸花了十八块银圆才买回来,可以不用去了。后来解放的时候我家又要检壮丁,我哥哥当时刚好在家里要读书,于是连夜叫他逃去长沙避免被抓去。后来我哥哥在长沙看到一个家乡人,所以就搭他的车去了四川,我哥就当了国民党汽车兵团的一个司机。等四川解放的时候,国民党准备逃跑,而我哥哥他们那个汽车兵团不想逃跑,所以就战场上起义了。他就参加了共产党的解放军,当时解放军说愿意当兵就留下来当兵,不愿意当兵的就开路条发路费让他们回去。我哥哥说不愿意回家,所以就留在了部队里继续当司机。后来还到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因为我哥哥当了兵,是军属,就有优待。那时屏山的张火生[25]的爸爸不就是帮我家干过活,就是帮我家耙田。

(2)劳动力情况

家里劳动力原本有两个,但我父亲去世了,我哥哥去当兵了。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土改前我就是在家帮我母亲种田。我十一岁就开始种田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家里就只有我和我母亲,很多事我就要学会做。我记得当时我去田里做事的时候,人都还没犁那么高。

(2)生活来源

当时家里除了种地,也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我爸爸在解放前在长沙背箩,也有时把钱寄回来给我母亲。我家平日也养一只猪,过年的时候杀了把肉卖掉,然后用猪肉钱来维持开支。家里也没有搞什么副业,因为当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没有搞什么副业,主要就是种田。

(3)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还是比较大,如果不是借了十八块银圆把我哥哥赎出来,那么也就没有很大的压力。我爸爸解放前也可以多多少少赚点钱回来贴补家用。等我父亲去世之后,家庭就垮了,生活就过得比较困难。其他的生活压力就是国民党的时候要经常交税,每个月要交钱,又要鞋费,又要保甲费,还要治安费,乱七八糟费用很多!反正每月交一次,这就增加我们家的生活压力。

但是说回来,我家里再困难也不会去找人家借钱,因为借怕了,高利贷还不起。平时也不会放租给人家,生活就是够自己家两个人用。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前我家里有十一亩地,有的田是老祖宗留下的,有的是我爸爸在长沙挣了钱后买过来的,我家本来是没什么田的,之前我家也是好可怜,我爷爷原来做过童工,给人看过牛。我爸爸三十岁才结婚,自己建房子,自己娶媳妇,自己挣钱来买田买土,如果解放前没有买田,那我家就不会划为中农。

记得国民党的时候,不要怎么交粮食,大概十多亩田要交一石谷子或者最多两石谷子。有现金就交现金,没有现金就交粮食,现金和粮食都可以。

(2)牲畜和农具

家里养了一头牛,是用来耕地的。那些水车、风车、犁和耙,我家里都有,那时候没有这些农具怎么来做田?没有的话就只能去人家借。

(3)生产合作

由于家里有十一亩地,家里劳动力又只有我和我母亲两个人,所以就要靠和别人换工才可以完成。比如插秧收割的时候很忙,田少的人家就作一季,所以也不怎么忙,这样就会去和人家换工。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前我家跟村里其他人关系也一般。我家也不欺负人,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会去欺负人,像我家没钱没势怎么去欺负人?

(2)宗族关系

我家和宗族成员的关系也一般,平时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就是在争地、争山的时候才会闹矛盾。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当时也没有想过去买土地,自己也没有钱去买,二来自己的田也比较多,也没有必要再去买,买了自己种不完也是浪费钱。

(2)对土地的看法

那些地主、富农有这么多的田地,我也倒是无所谓,因为这是他们用钱买来的,他们有的是钱,所以多买田也是他们的自由,我们也管不着。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土改工作组进村搞土改那一年就是在1950年,刚刚解放的第一年。当时也有四五个人来到了村里。村里干部只有等到土改工作队来了才敢搞土改。

(2)土改宣传

搞土改的时候,土改工作队首先就是召开土改宣传会议。因为上面有政策,他们不开土改政策会议,地方上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怎么弄。所以土改工作队员会给地方干部讲解土改的政策,告诉地方干部要怎么进行土改。

(3)扎根串连

土改工作队主要是问地方上的干部,我们厚溪人数太多,一家一户地走也不可能,所以很多时候就是问我们本地方的干部。

(4)成立农会

土改的时候,成立了农会,当时设立了农会主席、农会副主席。农会主席是乡政府的人担任的,以前是茶源乡政府来管,现在才是改为了怀忠乡政府,以前茶源乡政府包括四个大队:茶源大队、台塘大队、厚溪大队,还有官陂大队。我们就成立了第三分会。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家是被划为中农,中农就是自己种自己的田,没有雇劳动力,我家解放前又没有雇人劳动,都是自己家人弄完的。就是家里有十一亩田,还有犁耙、耕牛都有,按照标准来就划为了中农。

(2)成分划分

划阶级的时候一个就是按田亩来划分,还有一个就是按你的家产来划分,就是看你家牛、水车、犁耙等农具是否样样都有。还有一个就是按人口,因为当时也有按人口分田,就是一个人可以分多少田。如果你超过了规定的成分的土地,有多余的人口,就多有田。比如说,全村这里有一千亩田,有一百个人分,平均一个人分多少田,如果人多,那么分的田就多。如果超过了一个阶级的田,阶级就要划得高。

划为地主的,主要就是会去放租,把田给人家种就是放租,或者是说放租谷子给人家救急,比如说你没有粮食吃,先来我这里担谷子吃,而且这也不是叫放高利贷,是叫“担生谷”,比如你担我一石谷子,是要还借的百分之几的利息。原来一石谷子是可以装五桶谷子,担了五桶,等到来年收割的时候就要还七桶,加两桶的利息。这就是放租,高利贷是放钱。比如说我拿一亩田给你种,你打到了谷子,如果你可以打到五石谷子,你就要还他两石谷子。地主不要出劳动力,不要出肥料钱,但是你要给他两石谷子,因为你做了他的田,这就是剥削。厚溪也有大地主,我们厚溪村第一大地主就是刘义和,他有好多地,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而且还会去别的地方买田,他是有钱。

中农还分为了上中农、中中农和下中农。上中农是有一定的土地,而且还有雇人家做事,这样才可以叫做上中农。我家是中中农,就是自家的田没叫人家种,就是自家种。下中农就跟贫农差不多,稍微有一点点田,有时还要去租上别人的地来种,打下的粮食要来还租,这就叫贫下中农。雇农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田,也没有房子,都是去租人家的田为生,这些人家就是真的很惨。

(3)划分结果

当时我们村划阶级成分就划了一次,就是土改时划的一次,后来土改复查主要就是纠正以前搞舞弊划错的。当时村里就划了一家地主、一家富农、十多家中农,剩余的就都是贫农,还有一家雇农,就是刘长毛,他后来到屏山上门讨老婆了。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土改的时候,村里也斗过地主。一般是批斗国民党的保长、甲长,或者乡政府打死过人的或者杀死人的,这些人都要拉出来批斗,凡是欠了血债的,都要枪毙。地主也会拉出来批斗,但是因为没有欠血债,所以斗起来倒没有那么凶。

斗地主的时候就是开群众大会,农会干部在批斗大会之前会先调查群众,问他们受了谁的欺负,然后再开会宣布。那些受过欺负的人就会来台上诉苦。

(2)斗地主

由于有政策规定不许打人,只可以文斗不可以武斗。所以不允许老百姓打地主。开大会的时候也会对地主罪行进行揭发,因为在开大会之前,农会干部先会去每家每户进行调查,抄好材料。所以在宣判罪行时,由农会干部来宣布,百姓也一般不发言的。有人在私下里也会替地主说好话,比如说我借了你的钱你没有收我的利息,也有说好的。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由农会的干部负责没收土地和财产,凡是地主家的东西全部都捡走没收,因为公家都已经划定你是地主了,你的财产迟早都是要没收的。对于那些死不交出财产的地主就用刑。像当时的刘义和家,就把藏在厕所里的一坛金子交出来了。之后农会和乡政府里的人就把没收的财产分给老百姓,分给那些贫困户。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当时分配土地和财产的标准就是大概是按人口分,多了就不会分了,少了就补上。当时也没有召开分配大会,就是等分配完了才公布分配的结果。当时因为我家里是中农,自己也有比较多的田,所以就没有分上田。像犁耙和禾桶这些农具之前家里也有,所以也没有分到。

分那些财产就是先选出几家家里搞得比较穷的,然后抓阄来分那些财产,像那些桌子凳子和床。因为有干部规定,管的比较严,所以分配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抢或者发生纠纷的情况。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在还没分配土地之前就已经先把田丈量好了,等核实了土地面积之后,再来分配。

5.土改复查

1951年进行土改,然后就是在1952年土改结束。土改之后,就是在1953年也搞了土改复查,就是怕把人家的成分搞错。土改复查的时候没有查出遗漏的地主,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就划好了,那时划地主,只有条件符合才能划为地主,一是有多少田、山,有没有放高利贷、出租,以及有几套房子,这样一般不会划错。

土改复查完后就发了土地证,但是后来土地证又收上去了。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家里还是十一亩田,种田打下来的粮食也基本上够自己一家人生活。而且着十一亩都是种水稻,在自己的旱地上也会种上番薯。

(2)生产合作

土改后,村里也有互助组,我也就加入了互助组,就是几家人一个组,你今天跟我做事,我明天帮你,有的替别人做了事就会请别人在家里吃饭。当时的互助组还是临时的,因为就是人家帮你做完这次活,做完了也就不来了。

(3)收成情况

土改后一年要交的公粮不是很多,一亩田就是十几斤谷子,不怎么多。后来还有交余粮,公家要你卖多少余粮,比如说两个人吃饭,打了多少谷子,除了两个人的口粮,还有平时养鸡鸭用的谷子,剩余的粮食公家都要你卖掉。余粮卖到粮管所去,那时莫烟[26]有一个粮管所,怀中有一个,高桥楼有一个,沙桥也有一个,这就是相当于国家临时仓库。交完公余粮之后,剩余的粮食还够一家人生活,公家肯定会给你家算好要吃多少粮食的,不会让你饿的,所以够吃。

(4)种地热情

也差不多,自己种田,就是养家,养牲畜,当时又没有肥料,靠的是家肥,所以产量也不怎么高,就是糊口。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差距还是有,有的人家有饭吃,有的人家还是没有饭吃。即使分到了土地,也有做田的做得不好的人家,所以还是有靠国家救济的。

(2)收入变化

也没有什么收入,当时我又没什么手艺,像缝衣服的人还可以去帮人家缝缝衣服,我们没手艺的只有死干活。不过当时也有人去做小工。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在村里的身份地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以前是那么多田,现在还是那么多田,生活也是差不多,所以身份地位上也是和以前一样。我家和那些划为地主、富农的人关系也是一般,都是同一个村庄的人,还能不理人家吗?就是平常见了面问问你吃了吗,这样的打打招呼。

(2)村户关系

那时我家里跟村干部关系也是一般,没什么关不关系,有的会做人的就会巴结村干部,但是我自家吃自家的,又不吃你的,所以就是一般,跟现在一样。跟宗族内的成员关系也一般,逢年过节大家也有来往拜年,毕竟也还是同一个宗族的。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土改后,大家分到的土地都一样的多,我也没什么意见,有的人觉得其他人分多了,就有些嫉妒。我倒觉得没什么,只要种好自己的田就可以了,人家的事自己想管也管不了。

(2)人际观

在土改之后,我觉得宗族关系还是很重要。一个地方不团结不行,不然别的地方会欺负你们。宗族就是凝聚每个人的力量,如果自己的人都不团结,那么其他人就更加瞧不起你们村里的人。

(3)社会观

我当时去修过屏山的水库,那时候就是要去担黄泥土,当时还搞了一个突击队,突击队全部都是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人,他们担泥都是用篓来担哇,一担篓装满差不多两百斤,而且这些人挑起来走得很快,所以这些人十个人就抵得上普通的五十个人。

(4)土改观

我当时觉得土改的时候就是一阵风,有的捞到钱财的就捞到了,赚到便宜的就得到便宜了,也没什么。

我个人感觉土改就是平均分配土地,对每个人都比较公平。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我们厚溪是在1953年到1954年进入互助组,然后大概在1955年到1956年进入初级社。高级社是从1957年开始转入的。之后就是搞人民公社。又是“大跃进”又是“大炼钢铁”,大炼钢铁的时候我还挑了一担木炭到江口[27]去。但就是因为炼钢,就没有时间去地里把粮食收上来,所以搞得老百姓没有饭吃,有时还要搞什么“一平二调”,经常要派人出去哪里地方修水库、修路。生产队自己出钱,出米和出菜。那时我们基本上天天要出工,有时还搞到晚上要出工做事,真是苦!

当时搞集体化的时候,我们家的犁耙和耕牛都是强制要交上去,公家会出个价把牛收买过去,然后补点钱给你,然后进行集资,当时我们全大队都是这样。全大队统一来搞,好的农具就收走,比如说这张犁还可以用一两年,公家就出个价把犁收走。烂的不要,就像牛不要老牛,如果是年轻力壮的就买走。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是单干效率更高,自己想去就去,比较自由。有些干部就是喜欢磨洋工,比如想偷懒,就说哪里哪里有事,先走开。老百姓也有磨洋工,但是比较少,因为干得多就工分多,如果磨洋工,那么就没有那么多工分。一个生产大队人又比较多,要监督也监督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