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戴志林,1930年2月13日出生。土改之前我家里有三口人,我继母、我父亲和我。我亲生母亲在我半岁时就已经去世,母亲去世之后不久我父亲就娶了我继母,重组了一个家庭。我继母嫁过来之后没有生小孩,所以我没有兄弟姐妹,家里只有三口人。

(2)劳动力情况

土改之前我家里有两个劳动力,我父亲和我,我父亲五十多岁,我十多岁但也算是一个劳动力。我继母六十多岁,身体没有残疾,但不会去田里做事,一直在家里玩,家里就只有我和我父亲两个男劳动力。庆幸的是当时我们的身体状况都很好,没有什么病痛,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做,劳动力完全够用。空闲的时候还会去帮别人家里做工,帮别人家里做工有时是纯粹的帮忙,不会付工钱;有时是别人请我们做事,请我们做事的那户人家就会给我们付工钱。

(3)负担情况

我家里的负担在当时还算比较重。虽然家里没有小孩需要供养,但我的父亲和母亲年纪比较大,我母亲还不会下地干活,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和我父亲两个人做。加上当时的收入水平比较低,我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因为家境不好,迟迟都没有结婚。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土改前我家主要靠种田为生,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我父亲会去那些条件稍微好一些的人家里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我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时的东谷村应该属于下游。没日没夜在田里做事,还要看天吃饭,天气不干旱的那一年田里的收入就好一些,干旱的那一年基本上就是靠借钱过日子。

(2)生活来源

我家里主要的生活来源是田里的水稻,其次是偶尔去帮地主和富农家里做工,利用做工挣到的工钱买一些生活用品。当时的收入特别低,我依稀记得,男工做满一天是六角钱,女工做满一天是三角钱,女工的工钱只有男工的一半。当时我们没有家庭副业,最多就是自己家里养一些鸡,还要等到有重要客人才会吃。

(3)生活压力

当时我家里的生活压力算是比较重的。很多时候都要去地主家或者关系比较好的人家借稻谷维持生活。家里主要的开支就是生活日用品的开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吃饭问题。所以我们借债都是借稻谷,很少会借钱,在那个年代,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稻谷,所以基本上没有借过钱。

去别人家里借稻谷,别人也是一次性借一桶[28]给我,不会借很多给我,怕我们还不起。我们借稻谷主要是在附近的人家借,我借的次数最多的人家是戴生升家里,他家里有很多田土,夫妻二人又能吃苦,每年他家的收成最多,还有剩余。但是他借稻谷给我们要收取利息,我记得当时我借他家的稻谷有一些是借一桶还两桶,还有一些是借三桶还五桶,所以后来划分阶级成分的时候他因为高利贷剥削划为了地主。

当时一石稻谷大约四五元,我家里一年大概要借三四石稻谷。一般都是在收割稻谷的时候把去年欠的稻谷还了,然后粮食不够的时候又继续借。因为稻谷的利息是一年一算,如果第一年没还,第二年就是利上滚利更还不起。如果当年跟我们家里关系比较好的人家里收成不错,也可以去他家里借,去关系比较好的人家里借粮食就不会收取利息,借多少还多少,但也要看当年那户人家的收成情况,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当时我家里有四五亩田,全部都是祖上留下来的,基本上够一家人的生计。这四五亩田都是种植水稻,没有种植其他的农作物。一年能收割一千斤左右水稻,水稻的平均亩产为二百斤。但我们家有三口人,这些水稻的收成很难够我们一家人一年的开销,还偶尔也会去找别人借债。田里收割的这一千斤左右水稻还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左右的水稻需要交税。一年交税的水稻大概有一百斤左右,剩下的九百斤水稻才是我们自己能支配的。当时交税村里有保长和甲长直接来家里收,主要是收取稻谷。

(2)牲畜与农具

我家里当时有牛,只有一头,还养了一些鸡和一头猪。这些鸡和猪都是用来食用的,而牛是作为生产工具,是用来耕地的。我家里的那一头牛是我自己一个人花钱买的,没有和别人合伙买牛。因为我家里有牛,所以农忙的时候不会去借别人的牛,但是别人会来我家借牛。一般都是关系好的来找我借牛,用一会儿的话就直接借给他用,不要给钱也不需要用人工交换,但是如果要用一天就需要用人工换,而且是要用一天的男工来换一天的牛工。但是我家的牛没有和别人换工,自己家里的田就一直需要用牛,就是偶尔会借给关系比较好的用一下。当时我家里也没有什么大型的农具,只有一张犁和一张耙,其他的干农活必备的小型农具也有一些。

(3)生产合作

当时我家里会和别人换工,主要是和我们这里关系比较好的又靠得比较近的人家里换工。换工只在本村进行,因为我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几个亲戚,和外村的人交流比较少,基本不会和外村的人换工。我们这里也没有技术工,所以也就不存在技术工和普通工换工的情况。男工和女工一般不会换工,因为男工和女工的劳动能力不一样,有也是女工和女工换,男工和男工换,实在没办法的家庭就是两天女工换一天男工。换工一般都是在农忙,平时几乎不会换工,所以平时和农忙换工没有什么区别。人工和牛换工就是一天的男工换一天的牛工。

当时我们这里有一个帮扶组织,叫做打会,这个是解放前很早就有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谁家里有困难,就做一顿饭,请当地关系比较好的人来家里吃顿饭,然后帮忙解决这个困难,这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劳动人民自己的帮扶组织。像刘家那边就有一个同乡会也是一样的性质。当时我们这里没有互助小组,只有这个打会,互助组是在土改之后才有。

(4)请工情况

我家里的经济情况不怎么好,所以我家里没有请工,反而会去帮别人家做工。我们那里就算有人请工也是先请本村的,本村没有人来做事才会考虑外村。请工的工钱统一男工六角钱一天,女工三角钱一天。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我父亲和戴任清的爷爷关系很好,经常互相帮忙做事,我家里没有粮食吃的时候一般都是向他家借,因为他家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比我家里好一些,他借给我家粮食不收一分钱利息,我们两家关系都比较好。我与其他村民的关系就是一般,平时会有一些来往,但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与那些家庭条件好的、相对富裕的家庭关系也是一般,我们基本上没有交集。村里的贫富差距还是比较大,有钱的人家里很有钱,没钱的人家里靠到处借债生活。

(2)宗族关系

我们这里有戴氏宗族,宗族的长老就是辈分最大的那个人担任,我家里没有辈分最大的老人,所以跟我也没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家和宗族长老的关系还算可以,毕竟是本家人。宗族成员都是自家人,同姓戴,关系平平淡淡过得去。如果遇到灾荒或者家中有困难,宗族里没有什么救济,因为宗族也没有收入,我们都是这样过得去,宗族在当时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土改之前我家里有四五亩田,如果收成好,基本上能够自己一年的口粮开支,种好自己家的土地都累得够呛,根本没有想法要去买土地。再加上买土地需要资金,当时吃饱饭都有问题,根本没有买土地的闲钱,所以当时完全没有买土地的想法。

(2)对土地的看法

这里每户人家家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土地,土地也都是祖宗留下来的财产,所以我不觉得自己的地位比那些没有土地的人高一些,是农民就都有土地,只是多少的问题,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3)对土改的反应

我比其他村民更早接触到土改,听说要进行土改,我是鼓掌叫好,终于要打倒那些地主富农。当时一腔热血要打倒地主富农分田地,没有什么疑问,就是跟着党和政府走,跟着政策走肯定没错。当时就只有两个字来形容:“开心”,我们都是非常积极热情的欢迎土改的到来。

(4)对共产党的看法

当然土改这个政策好,共产党做得好,共产党积极地为我们群众谋利益,为我们贫下中农做主,积极搞建设,打倒了地主富农,我们普通人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1951年土改工作队来到我们村,当时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祝组长,还有一个从中央派过来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姓喻的工作队成员。当时工作队有十多二十个成员,来自各个地区,大部分都是上级部门派过来的。

(2)土改宣传

我记得当时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土地改革的政策,计算各户的财产和土地分别有多少。我还参加了土改的宣传会,开会大部分说的是土改的一些政策,怎么划分阶级等,当时我能听得懂。我还加入了他们划分阶级的队伍中,但是我没有在大会上发过言,发言的一般都是工作队的成员或者农会主任,大部分都是干部来发言。

(3)扎根串连

土改的时候每个人都很积极,所以当时没有评选土改积极分子。一听说要土改,大家都是鼓掌叫好,特别是我们贫下中农。贫雇农的串连在明面上没有,但是背地里有没有我不清楚,因为我没有加入过这个串连的组织。农会我们倒是有一个,主要是由贫农和雇农组成。当时土改我非常积极,跟着工作队拿着一把旗子去没收地主家的财产,后期还跟着他们分配没收来的地主的财产。

(4)成立农会

当时村里开会成立了农会,农会的具体情况和怎么运作我不太清楚,农会是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方针成立的。我知道有这个组织是因为泉湖老黄,他没事就来我们这里玩,大家都叫他黄主任,后来我一问,他是农会的主任。但是没有加入农会,据老黄介绍能加入里面的成员一般都是雇农和贫农,其他阶级不被允许加入。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划分我家的成分是贫农,家里其他成员的成分也都是贫农,一家人的阶级成分一样。当时我家里有四五亩田,两个劳动力,工作队会根据事实核实每家每户的情况来划阶级成分。我认同我家划分为贫农这个成分,阶级的划分都是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审查工作才确定。

对于划这个成分也有一小部分人有意见,就比如说陈点友那户地主在开大会的时候就不同意把他划成地主,当时工作队的成员就把那本划阶级成分的册子翻开来一项一项地核对,最后他心服口服地被划成了地主,所以我们都很信服这个阶级成分。

(2)成分划分

土改成分是工作队的成员进行统一划分,当时他们拿了一本划分阶级成分的小册子,一项一项地核算,核算到你是哪个阶级就是哪个阶级。当时划分地主成分主要看剥削程度,比如说你家里只有两口人,却有很多套农具和田土,完全超过了一个普通农民应有的水平,肯定就会被划成地主;其次就是放债剥削,放高利贷利上加利肯定会被划成地主;还有雇工剥削,家里经常请人做事或者一次性请很多人做事,也会划成地主。

(3)划分结果

当时成分的划分有三四次,划了一遍又审核一遍,来来回回很多次。我们这的地主有三个,还有一个是二地主,因为他无父无母,他的姑姑把他养大,他姑姑家被划成了地主,但他姑姑不在我们村,后来他搬回来之后就被划成了二地主。富农只有一户,贫农和中农特别多,占的比例最大,具体有多少户贫农和中农我记不太清,雇农有四户人家。像泉湖那个农会主席黄连胜就是雇农,总共有四家,他们的地位很高,一起做事我们贫农都要听那个雇农的。我们这里没有划死地主,在世的人全都划分了阶级。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工作队划分了阶级成分之后,就开始斗地主了。当时具体斗了多少次很难说得清,七八次应该有。我们这不会天天斗地主,只有在重要的时刻才会把地主拖出来斗。我记得当时我们会在村里搭一个台子,工作队的人说把某某某地主带上来,于是就把他们带到台上来批斗,然后就开始各种询问,是不是藏了东西等问题。当时我们这里的三个地主都被批斗过,诉苦大会我们这里没有开,就是直接批斗地主。剥削账我们也没有算,地主家里的东西全部都被没收,没收的东西也全都分给了每家每户,就是会把他们都叫出来进行批评和教育。

(2)斗地主

当时只要是地主就被批斗过,辱骂和殴打地主的情况肯定有。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陈家那个陈点友地主,在寒冬腊月,白雪皑皑的天气下,拿风车搅水搅到他身上,冻得他瑟瑟发抖,听说是因为他藏了什么宝贵的东西,态度比较强硬,不愿意拿出来,所以他被批斗得最惨。而其他的地主基本上我们叫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也没有很厉害地批斗他们,就是让他们跪了一下。

当时还有人揭发地主的罪行,说地主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交出来,然后又开始来批斗地主,让地主把东西交出来。我没有揭发过地主的罪行。当时肯定没有人敢公开为地主说好话,一是不敢说,二是没有人愿意说,巴不得打倒地主分田地。私下里估计也没有人替地主说好话,贫下中农都恨死了地主,富农和上中农更不会随便乱说话。我们这里没有批斗过死地主,二地主倒是也走了个过场。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分配土地和财产

当时召开了分配大会,也就是群众大会,把没收的地主的东西统一放在一个地方,然后来进行分配。土地是后来统一分配,我记得我当时没有分到地主的田地,因为我自己家里就有四五亩田,分田的时候我家里也只有两口人,所以没有重新分田给我。当时的田分了好田、中田和差田,我家里的全都是差田,这个是抓阄决定,但好田交的公粮要多一些,所以大家分好田和差田最后的结果都差不多。当时我们每家每户不是按照成分而是按照人口标准来分田,家里人口多的分的田肯定就多。牲畜的话只有牛,我家里分到了半头牛,还分到了一些烂衣服和一坛酒。农具没有分到,我家里有农具。

对于分到的这些东西,我非常满意,有东西就很好了,肯定很满意。分到的土地和财产是我们整个东谷村的,只要在东谷村的田土我们就分了,所以没有分本族人和外族人。当时的房屋和水塘我家里没有分到,房屋都分给那些没有房子住的外地人,他们是外地搬过来的,在我们这边搭茅棚住,所以房屋全都分给他们住。族田全都分了,族山没有分。祠堂和祖屋也全都分给那些雇农和没有房子住的人。

(2)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地的时候这里的田土全都用飞机测量[29]过了,哪里有什么东西工作队都知道,工作队的人员根据飞机测量的图再去实地对比出比例,以飞机测量为基准分田,分配的时候不存在不公平,都是按照人口来分。好田、差田就看运气,是抓阄决定。分配的时候没有什么争执,工作队把田给你分到哪里就是哪里。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是1953年结束,结束不久又进行了复查土改,当时没有清查出漏网的地主,毕竟第一次划地主经过了很多次核查,成分划错的情况有,但也是少数,当时一发现就改正过来了。分完土地之后就颁发了土地证。

(2)查田定产

当时进行了查田定产,我家里定了一千斤,每亩两百斤的产量,这个合理不合理也没什么好说的,反正就是要这么多。当时还定了交公粮的标准,是稻谷产量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好的田就是百分之十,差的田就是百分之五。我家里当时的田全都是差田,所以是百分之五,大概交五十斤左右公粮,当时公粮的负担不是很大,还能过得去。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合作

土改后我家里还是四五亩田,跟土改前一样,没有变动,当时的土地够我们维持生活。田里主要种植水稻,偶尔会种一些芝麻和花生等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等也会种在田里,有时要新缝制衣服就会种一些棉花。水稻的产量比之前有了一些提高。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我家里的劳动力还算够用,我父亲土改之后去世,家里只有我和我母亲两人,我当时正是年轻有干劲的时候,什么都会去做,所以劳动力够用。土改之后我没有参加互助小组,就是后来加入了互助组,当时的互助小组是临时成立的。我在农业生产经营上没有什么困难,就是一天一天地做事,做了事就有饭吃,不做事就没有饭吃。

(3)收成情况

每年上缴公粮大概五十斤,上缴的粮食主要就是稻谷,因为田里主要种植的是水稻,所以不需要上缴其他的东西,上缴之后家里还有几百斤余粮,能够养活我和我后娘两个人,有的时候还会有剩余。

(4)生产热情

土改之后,我种地的热情提高了很多,一是自己长大了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二是耕作更自由。我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只需要供养一个年老的后娘,压力比土改之前小了很多。

(5)土地买卖

土改之后我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我们这里也没有土地买卖的情况,也没有人购买土地,国家的政策不允许。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我的生活压力比之前要小一些,因为就两个人吃饭,所以没有什么压力。土改之后我们当地的生活差距比较大,能吃苦的生活条件就好很多,那些偷懒的生活条件就差一些。土改之后我们的致富信心是比之前更足。

(2)收入变化

土改之后,空闲的时间我会去做一些副业,就比如说跟着老一辈的人去撑排,撑排的收入很高,一天的工钱能抵得上农业生产四五天的工钱,就是比较累。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的身份地位没有很大的变化,与之前差不多;土改之后我与村民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与地主富农的关系也是差不多过得去,阶级成分不会分得那么清楚,就是刚划阶级的时候,我们会远离地主,不和地主来往,后来就好很多了。

(2)村户关系

土改后,我和农会这些干部的关系也是一般。村民的关系不会以成分为依据来交往,还是和土改之前的关系一样,没有很大的变化。土改之后与村干部的关系也差不多,土改之后宗族就慢慢地不起作用,所以与宗族长老的关系也是一般。

(3)人际观

土改之后宗族关系就不重要了,宗族之间的来往比较少,我们就是和玩得好的一起来往。土改之后大家的地位都平等,我不觉得自己的地位比地主和富农高。

(4)社会观

土改之后我们都积极地参加修路、修水渠、修水库等活动。现在的水库我们基本上都去过,谷口水库、社上水库、横龙那条大路都是我们修的。还有一些军属和烈属,我还经常去帮他们家里代耕。

4.土地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互助组在1953年左右开始,复查土改之后不久就组互助组。初级社我记不太清楚,就记得互助组搞了两年多就是初级社,初级社大概是1955年成立的。高级社的具体时间我也记不清了,我就记得初级社不久之后就进入了高级社,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高级社应该是在1956年左右。当时我们都是自愿加入合作社,自愿把我们的东西拿去作价。

(2)对集体化的认识

集体化有利于农业发展,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体化做什么事情都顺风顺水。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入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土地改革白搞了,这个是国家的政策,国家怎么说就怎么做,也没有自己的土地没了的感觉,跟着政策走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