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戴任清,1936年2月4日出生。土改之前我家里有四口人,我爸爸、我妈妈、我姐姐和我,我妈妈在解放那年三十八岁,我爸爸三十七岁,我十四岁,我姐姐比我大三岁,她十七岁。

(2)劳动力情况

我家里土改之前有三个劳动力,我父亲、我母亲还有我姐姐,我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在学校读书。男的劳动力一个就算我的父亲,女的劳动力有两个,我母亲和我姐姐。我家里的劳动力够用,家里总共四口人,三个劳动力,相对而言比较轻松。

(3)负担情况

我家里当时只有一个小孩就是我,而且我当时也有十四岁,能算半个劳动力,因为我也会下地干一些轻活。我家里也没有老人、病人和残疾人,家里的四口人都有劳动能力,所以负担不算重。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土改之前我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田,卖稻谷有一些收入。我父亲在农闲时间偶尔会去山里撑排,撑排的收入还不错。我家里每年的稻谷一般都会有剩余,所以家里还养了几头猪会拿去卖。我家里当时的经济状况在东谷村应该属于中游,比我家富裕的有很多户人家,比我家穷的也有很多户人家。

(2)生活来源

当时我们这里没有人经营小买卖,其他的收入来源就是我父亲农闲时候会去撑排,效益好的时候撑排一天能挣四五元,四五元在当时很值钱,我记得当时一年养一头猪卖都只能卖五六十元,还要养一年。我家里的家庭副业就是养一两头猪,还会养一些鸡,但养的鸡都是自己吃,不会拿去卖。我家里没有人去别人家里做工,一般都是请别人来我家做工。

(3)生活压力

当时我家里没有生活压力,家里有劳动力,没有病人也没有残疾人,就是我年纪小一些。我家里没有向别人借过钱,反而是有人来我家借稻谷。我家里借给别人稻谷不收利息,借多少还多少,一般都是借给本村和自己关系好的朋友,借稻谷给他们应急,他们收割稻谷之后就会立马还给我家。幸好当时借稻谷给朋友没有收利息,要是收了别人的利息,后来划分阶级成分肯定会被划成地主。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我自己家里有田,是祖祖辈辈就有的,我家的田就是我父亲从我祖父手里分来的,分了有五六亩。当时我家里就是种这五六亩田,没有租过别人家的田种,也没有把田租给别人种,我父母和我姐姐就一直在家里种这几亩田。当时的亩产应该是两三百斤,田的质量也有不同,所以亩产平均下来就是两百多斤。

田里的这些收成够我们一家人吃饭,当时还要交公粮,公粮不是根据你收成了多少稻谷来上交,而是按照家里有多少田,每亩交一定数量的公粮。我依稀记得当时一亩田要交二十到三十斤公粮,公粮大体不变,但是在灾年会有一些减少,所以会有一些小变化。当时我们这里交税主要就是交公粮,交公粮的形式主要就是上交稻谷。还有一种税收叫做交草鞋钱,这种就是要交钱,其他的杂税一般都是上交稻谷。

(2)牲畜与农具

我家里当时养了牲畜,牛、猪、鸡都有,牛就养了一个,主要是用来种田;猪养了两个,一个自己吃,一个拿去卖;鸡就是养来自己吃,不会拿去卖。这些牲畜都是我家里自己单独养的,没有与其他人合伙。犁耙铲锹之类的农具我家里全部都有,只要是种田的常用农具我家里都有,但水车之类的比较少见的大型农具我家里就没有,我们整个村也只有几户人家才有。我记得还有一个叫土车子[30],是用来推稻谷,我见过,但是我们这里没有哪户人家有这个农具。

(3)生产合作

在当时有换工,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换工。换工主要是和亲戚朋友还有隔壁邻居,亲戚朋友就有一些是外村的。就我家而言,我妈妈是从车田[31]嫁到我们戴家,我家里换工会和车田的一些人换,所以换工不会分本村和外村。我们本村基本没有技术工。男工和女工因为劳动强度不一样,换工也不一样,一般是几天女工换一天男工,男工和男工换就是一天换一天,平时和农忙换工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都你帮我家做事,我再帮你家做事。人工和牛不会换工,有人要用牛,就借给他用,不会说要给钱或者换工,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邻居。

解放之前我们这里没有帮扶组织,解放之后才慢慢成立了一个。解放之前我们也没有组建互助组,就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邻居互相帮忙,偶尔换工做事。

(4)请工情况

土改之前我家里会请人做事。一般是在农忙的时候请,请的次数不多。具体要请几个人,关键在于有多少事情在短时间内必须做完,所以没有固定的人数,视情况而定。请工一般会优先本村人,但是如果本村请不到人,我母亲就会去她的娘家车田请人。请本村的人做事一般不用付钱,有时间就去帮那户人家做事就可以。请本村人做事不需要付工钱相当于换工,请外村人做事就需要付钱。工钱会根据时期和做的事情种类来定,工钱从几角到一元一天不等。做工的农具是我家里出,吃饭也是在我家里,请外村人做事需要吃三餐。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的情况

(1)农户关系

我家里与其他村民的关系一般,就是平常见面会打个招呼,偶尔换工;与富裕农民的关系也是平平淡淡,还过得去。当时我们这里的贫富差距很大,比如说陈家那个地主陈点友家里,有些人去他家打牌玩,直接在他家吃饭,随便的一餐饭都比我们普通人家好,好多人都知道。同在陈家的刘德才他家里却什么都没有,没有东西吃,去江里捡一些零食。家里没有菜吃的时候只能拿粮食去和别人家换酸菜,在他们那个小地方贫富差距都这么大。

(2)宗族关系

宗族关系平时很平淡,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很团结。比如说我们戴家和其他地方发生了冲突,我们整个族里的人都出动,男的上了十六岁就会出动去和别人打架争执。我现在还记得之前坛头[32]有一块山可以烧石灰,我们戴家也想去烧,所以就和坛头打了一架,后来坛头打架输了,就把那一块能烧石灰的山抵押给了我们戴家,这个就是宗族和封建势力。我们和宗族长老的关系就是一般。遇到灾荒族里有钱就会有一些救济,没有就没办法救济。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我家没有想过买土地,自己家里土地种的粮食完全够吃,所以没有买土地的想法。但是我们这确实有人买卖土地,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还有一户人家强行买别人的好田,但是没有成功。

(2)对土地的看法

我对土地没有什么想法,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一些土地,只是有些农户家里土地多一些,有些农户家里土地少一些。不管是土地多的人家还是土地少的人家生活方式都差不多。

(3)对土改的反应

对于土改我没怎么担忧,政府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工作队把我家划成什么成分就是什么成分,他们都是严格按照要求来做事,我当时没有其他的想法,只要生活过得去就行。

(4)对共产党的看法

那个时代我对共产党认识还不够深刻,就是他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没有什么看法,就是跟着党走。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我是1950年看到土改工作队来我们东谷村。当时是有十多个人,都是北方口音,全部都是中央派下来的,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个祝组长,她应该是工作队的队长,做事情雷厉风行。

(2)土改宣传

我参加了宣传土改的会议,当时白天黑夜都在开会,各种会议都有。我没有上台发过言,发言的都是工作队的人员或者我们村里的一些干部。当时的政策我听不太懂,就是跟着工作队的人员去做事,去玩,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跟着政府走。

(3)扎根串连

土改时我家的成分是上中农,没有来我家访贫问苦。当时贫农和雇农的串连,我也没有参加,但我知道有贫雇农的串连这回事,没有加入,就是天天在家里做事。我不是土改积极分子,但是我在社教[33]的时候评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4)成立农会

我们这里有一个农会,还有农会主任,我当时不是农会成员,但偶尔也会去开个会。农会的成立是上面下发的政策,我们没有自发成立农会。农会主要是辅助工作队开展工作。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家成分划的是上中农,家里人的成分都一样,都是上中农。对于我家划分的成分我没什么话想说,工作队划了我是什么成分我就是什么成分。我们这对成分有不同意见的人还是有几个,但他们也就只是说说罢了。因为成分的划分工作队经过了多次审核,一般都不会有错。而且划分成分的时候也开了群众大会,有意见可以直接在大会说出来。

(2)成分划分

当时划分阶级是工作队的成员一家一户核算,农会的成员说明情况。划分阶级主要是工作队来做,农会的人员辅助。我记得划成地主的依据是家庭剥削程度,主要看农户家里的财产和土地,然后按照中央下来的政策一项一项核算。划地主的标准中央都已经研究好了,工作队只需要直接来地方核算就行。

(3)划分结果

土改成分的划分总的来说有两次,土改一次,复查土改一次。但是第一次土改划分的标准很严格,经常开会讨论。我记得我们这里当时有五户地主、三户富农、一户雇农,其他的都是贫农和中农,已经去世的人不会再划分阶级成分,成分的划分主要是针对那些还在世的人。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批斗地主是肯定有的,批斗的次数我们没有统计过。我们批斗地主主要是让他们把私藏的钱拿出来,所以有很多次。只要是地主就会被拿去批斗,当时我们搭了一个台子,让地主跪在台子下,把他们的手指吊起,然后来鞭打,打得他不得不说出来。诉苦大会我们也开了,就是大家来说地主的罪行。算剥削账倒是没有,地主的东西和财产全部被我们没收过来分给了贫下中农,所以没有算剥削账,况且地主具体剥削了多少也算不清楚,就算剥削了很多,但是也都是过去的事,根本无法计算。

(2)斗地主

斗地主的时候确实是殴打和辱骂了地主。用绳子吊着地主的一根手指和脚趾,逼迫地主说出自己的罪行。我没有揭发过地主的罪行,也没有人公开替地主说好话,那个年代我们要和地主隔离,就连地主的儿子都要和地主划清界限,更何况我们旁人,见到他们就绕道走。暗中是否有人替地主说好话我不清楚,应该也没有,大家都去斗地主,怎么还会为地主说好话。我们这里没有划死地主,所以也就没有批斗过死地主。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土地和财产时开了分配大会。分配大会就是开会来决定怎么分配没收来的地主的东西,当时我家里有足够的田土,而且划的成分也是上中农,所以没有分到土地。当时每个人分土地标准一样,按照人口划分,总体的数量每家每户就不一样,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样。

我家里有牛,没有分到牲畜,农具也没有分到,因为我的成分比较高,分东西的时候都是从雇农开始,分到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当时就只拿了一个烂捞子[34],剩下的还有一些烂的东西我们想拿的就去拿,对于分到的东西我没什么感觉,因为也没分到什么东西。分到的土地和财产都是没收的地主家里的,地主没有本族人和外族人之分。房屋是分给我们这里没有房子的人,分给了潘毅和潘昌家里,水塘没有分。我们这里没有族田,族山直接划到了族山所在地,就比如说之前我们和坛头打架赢的坛头那片山,后来直接归坛头所有,那片山的地理位置在哪就归哪里所有。祠堂也分给了那些没有房子的人住,我们这里没有祖屋。

(2)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时,田、土都用飞机测量过,我当时还在东谷看到了一架大的飞机。那架大飞机是用来给田拍照,确定田土的大小和方位。分配的时候都是公平分配,在毛主席手里没有人敢贪污,没有贪污,不存在不公平。分配东西的时候没有发生争执,工作队说怎么分就怎么分。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1953年结束,土改结束之后不久就进行了复查。复查的时候清查了漏网地主,我叔叔就是复查的时候换成的地主,成分划错的情况按道理来说没有,因为当时一有错误就会马上进行修改,层层考核,划错成分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有划错成分也会及时纠正过来。复查土改之后,工作队把田土和房屋分好之后就下发了土地证。

(2)查田定产

当时我们这有查田定产,我家定了一千多斤,合理不合理这种事情不好说,因为收成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当时交公粮是按照田的好差来交,好的田多交一些,差的就少交一些,查田定产的时候就定下来了,当时的好田现在不一定是好田。我记得我家交公粮交的多的时候要三四百斤,少的时候一两百斤,土改结束后,公粮的负担比较小,但是没过几年,公粮的负担就很大了,总体来说我家里还是够吃。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我家里有五六亩田,和土改前一样,土改分田的时没有分给我家田。家里土地种植的粮食交完公粮后,够我一家人生活。我家田里种了稻谷、油菜、小麦,基本是这里有的作物我都种了一些,但主要是种植水稻。土改之后亩产有一些提高,那个时候做事有劲,一亩水稻的产量有三百斤。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我也长大了,直接下田做事,我就是一个劳动力。我父亲去世之后,我家里还是三个劳动力,劳动力够用。土改之后我参加了一个帮扶组织,当时我记得是我们七八个关系比较好的组成了一个互助组,大家互相帮助。当时这个互助组是临时成立的,一般在农忙的时候才会一起互相帮助。我在农业生产经营上没有什么困难,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为生,不存在不会种田的情况。

(3)收成情况

上缴的公粮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有的时候多一些,有的时候少一些。我记得多的时候交三四百斤,我都是用那个土车子推稻谷去交公粮,后来都是直接用肩膀担到现在的平一小[35]那,我都记不清自己担了多少次公粮,非常的辛苦,交的公粮多的那一年还要担好几次。我们这里主要是种植水稻,所以上缴的粮食就是水稻。上缴完公粮,我家里还有五六百斤余粮,基本上能够我一家人吃用。

(4)生产热情

土改之后我很有劲,做什么事都有劲,当时还成立了一个青年突击队,哪里有困难就去哪里帮忙。我记得当时我还被评为了青年突击队的积极分子。

(5)土地买卖

我当时家里有田,没有租别人的田,土改之后也没有土地租种和买卖这种情况。解放前,国民党手里民间就有私人土地购买,我家里没有购买土地,也没有卖出土地。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我没有什么生活压力,自己也大了,也是一个劳动力,再加上我人年轻做事特别积极,非常有干劲。土改之后我们这的生活差距比以前小了很多,地主和富农被打倒,所以生活差距逐渐缩小,发家致富的信心比以前足了很多,做事非常有劲。

(2)收入变化

土改之后,我家里的收入变化不大,家里和土改之前一样,就是会养一两头猪卖,田里的水稻收成好的那一年也会卖一些。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的社会地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以前是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与村民的关系也差不多,和以前一样,并没有什么变化;与地主和富农的关系就不怎么好,因为政策规定不能和地主说话,要和地主、富农划清界限,脱离关系,过了很久才能和地主富农说话。

(2)村户关系

土改后村民的关系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因为成分的关系而和谁来往的多,和谁来往的少。土改之后我自己也是村干部,与其他人的关系也是一般,有困难就帮助一下他们。土改之后宗族关系基本上没有,都瓦解了,不复存在。也没有人谈论宗族长老和族长。

(3)人际观

土改后没有宗族,也就没有宗族关系,我不觉得自己的地位比地主富农高,大家的地位都是一样的。

(4)社会观

只要是安福县的公路和水库我就都去修过。谷口水库、社上水库,我都去过,当时是全县人民出动去修水库。

4.土地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互助组是1953年开始,初级社是1955年,高级社我记不太清楚,不记得是1956年还是1957年。当时政策一宣传加入合作社,我就自愿加入了。

(2)对集体化的认识

集体化肯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特别是在前期,但后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入社之后,我没有觉得土地改革白搞了,政府怎么说就怎么做,跟着政府走肯定不会出大问题。我也没有觉得自己的土地没有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