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崔元安,今年八十二岁,在1948年土改之前,我们家有四口人。包括我父亲、母亲、我姐姐,我姐姐比我大三岁,还有我,就我们四个。我也有爷爷奶奶,那时候都分家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都自个过日子,我父亲弟兄六人都已分家了。
(2)劳力情况
土改之前我们家已经搬到本溪来了,我七岁的时候搬到本溪来,家里没什么田,我父亲就在本溪钢铁公司,在那边儿干活挣钱。来的时候,我母亲在天井沟,那边是监狱,比较乱,不知从哪里冲出了一个大火球,我母亲被监狱的人吓成了羊癫疯,母亲患病后就不能劳动了,之后是我跟我姐俩就凑合着过。家里就我和我姐照料着,我妈一直活到了八十五六岁。母亲生病的时候我还在上学,姐姐一开始是在念书,完了之后在家做饭,我爸在上班,她就在家做饭。
(3)负担情况
土改前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念书,母亲患病在家,也不能劳动,姐姐负责在家照顾她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我爸爸一个人在公司上班,养我们这一家四个人。爸爸当时在钢铁厂干活儿,那个时候那钢铁厂还是归伪满洲国政府管,是在小日本统治的时候。小日本在1945年被打垮后,我们就搬到新岭这个地方来了。主要是因为小日本垮台之后,钢铁厂就没有活干了,管理也混乱了,以前小日本在这的时候钢铁厂管理得好,效益也还行,他们走了之后,工厂直接黄了。当时我们家的经济条件不好,又断了一项生活来源,家里比较困难。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
土改前,我们家也没种什么地,就靠我爸爸在工厂干活,家里的那一点地就种点菜自己吃。当时我们家的经济生活条件在整个村经济状况就一般般,主要是没有什么地,我爸回来之后,便开始搞些小生意养活一家人,他会做鞋,平时也没闲着,多多少少能挣几个钱,基本上能让一家人饱肚子。
(2)生活来源
家里也没什么土地,我当时年纪小,在念书,也没能力去租地种,就靠我父亲一个人在钢铁厂上班养活我们一家人。当时没啥资源,全家就靠我爸做鞋挣点钱,那时候劳动强度也不算大,生活勉勉强强能维持过去。
(3)生活压力
那时我还比较小,但是感觉家里还比较困难。母亲得了病,定期还是要吃药,这是家里的一大开销。当时小日本在这边的时候不准我们吃大米,大米是最好的粮食,最好的粮食只能留给他们吃,我们老百姓没有大米吃,就吃一些面。日子艰苦的时候,粮食不够吃,便会找那些有钱的人去借粮食。借了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还粮食,同时还要收取利息。按照我们当地的说法:“借别人的,到时还的时候都要多给点别人。”我们家借的粮食也不多,都是当年借当年就还了。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状况
(1)生产情况
我们家当时没什么土地,主要是分家的时候就给我们留了一点菜地,平时可以种点菜,基本上能够自家吃。
(2)租佃情况
我爷爷养了六个儿子,我父亲当工人去了,在市里面。我三叔家有点地,土改前就是谁愿意要地了谁就要。我们家劳动力不够,就没多要地。地里面主要是种点高粱、豆子,豆子可以做点豆腐吃。我们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主要是家里也没有劳动力干活。我们这也有租种地主的土地,我三叔他们就是上黑龙江租的别人的地,他们那边有亲戚,我们这儿租种地主土地的人还不少。租地主的土地也要给地主租金,那时候没什么钱,都是给粮食,你这边打了粮食那边就收,当场就要还给人家,交给地主。
(3)牲畜和农具
土改之前我们家没有什么劳动工具,主要就有一头牛。分家之前我们家还算是一个大户,有房子也有地。之后分家了,家里的财产都分割了,我们家最后就分了一个挖锄,还有一个牛车、一头牛。但是这头牛可以换班用,是几家凑一块儿去种田。家里没有牲口的人家就要找别人借牲口,如果借了农具用坏了那也得赔。
(4)生产与合作
我们这儿也有换工,一般是在最忙的时候,大家都在拔地、种谷子的时候,你帮我做一天,我帮你做一天,其他的时候一般不用换。换工一般是女劳动力,妇女换工,没有男的劳动力也有换工的。换工都是关系好的跟关系好的才相互换工,另外还有亲属关系之间换工也较为常见。大家在一起换工,还是要管饭吃,一般情况下是晌午的时候吃一顿,吃的也就一般般,大家只是相互干活,并不会过多计较吃得如何,只要能吃饱就行,换工的时候农具都是带自己的。
当时我们这也有过请工,就是请别人在你们家来干活,一般也给别人整一顿饭吃。换工和请工还是有区别,请工就是我求你帮我干件事,干个活,主人家得给别人准备一顿像样的饭。我们这一般请工就是请人盖房子,像那些有点技术的人干活,有的适当地也会给点钱。那个时候没有搞互助小组之类,互助组是在共产党来了之后成立,就是几家连在一起在一块儿,你帮我干活,我帮你干活。换工就是很平常的,你跟我干一天,我帮你干一天,你在我家吃了饭,我在你家吃顿饭,这都很平常。
(5)族田
当时我们这边没有族田,也没有公田,田都在私人手了,像很多大地主的田就比较多。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我们家没有租赁土地。但其他有人租赁的土地,在灾荒年时候,譬如说大旱或者是大涝,颗粒无收,老百姓都挨饿,如果租了地主的田,没有足够的粮食交那也可以少给他一点,地主自然也是会少要一点粮食。
(2)农户关系
土改前我们家和附近的邻居关系都还行,有啥事儿也会互相帮忙。贫穷的人跟富裕的农户关系一般不太好,别人富人会看不起你,那穷人干活的时候富人就把你盯着,怕你偷懒。干不好别人还不用你。穷人什么都没有,就得靠人家,你如果没有粮食吃,就得找富人借一点。
土改前村里面的人生活差距很大,像我们就主要是吃一点高粱米,有时会用玉米面做点窝窝头,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吃点饺子和豆腐。那些富人他们想吃啥就可以吃啥,不像我们什么好吃的都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有钱的人的孩子都念书,毕业了都有工作,穷人的孩子就给别人放牛放猪,或者是在地里干活。富人出行的时候还要骡马,有马车,穷人就是靠两条腿走路,有头牛就不错了。
(3)宗族关系
我们家是之后搬到这个村里来的,在这边没有宗族关系。我父亲他们哥儿几个也分到各处了,不在一起了。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土改前没有想得到可以有一块地,当时我觉得那怎么可能,我们谁都没想着会有共产党来的那一天。要不唱歌都说共产党好,毛主席好,在我们这辈人身上有深刻的体会,我到现在八十二岁还种地,我觉得这个地分得好,分地还得感谢毛主席。
(2)对土地的看法
当时地主和富农拥有那么多土地,我们家也没什么土地,那时也没什么念头也没什么希望,感觉别人有那能力,我们这些穷人没有。那时候没有田地的农民太困难了,还有很多外出讨饭吃的人。当时租种地主的田那是有感觉低人一等,别人的孩子都工作都有事干,相比之下,我们穷人的孩子就只能下地干活。
(3)对土改的反应
当时听说要土改了,我可高兴了,地和粮食都可以分到家了。当时上面是下来工作队搞宣传,说来搞土改。我们这边是丹东先解放,1948年搞土改,1947年的时候还在打仗了。听说要搞土改了,那时候我年纪也小,也没什么可担心,土改之前,我就知道有共产党。我听到上面说共产党是要分田地,对穷人有好处。当时觉得党和国家都好,把地都收回来,分给农民。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1948年正式解放,我们这就来的工作队。当时咱们这个村工作队来了有五六个人。这些工作队员都是从潮河口那边过来的,就是当地的老百姓。潮河口那边先土改,而这些人也是土改的老干部。
(2)土改宣传
土改工作队员他们过来主要就给地主划成分,看他们有多少地。那时候我们都没有钱,都看不到钱,就是主要是看粮食,我们这边的地主不是特别富裕,当时也有搞开会宣传,那个时候我们这儿有一个大钟,一开会就把钟敲响,大家都到那儿集合开会。大家都知道是共产党要开会,所有人都参加。在会上他们就讲共产党来了,要给大伙分田地,对老百姓有好处。开完会就紧接着共产党也要兵,也得报名参军。当时共产党什么也没有,国民党就靠美国,靠富人家,什么东西都有,拿枪炮、飞机,共产党那枪炮都是抢反动派的,所以说共产党就是靠穷人打天下。土改工作队员也会给我们宣传土改政策,他都讲共产党是怎么怎么好,讲土改怎么改,当时就说有多少地直接算,不侵犯中农的利益,主要是看地主有多少地。把地主的地都收回来分给穷人,然后按照地的好坏,一块儿都分了。当时在会上有很多人发言,我那时候年纪小,没怎么发言,到我年纪稍微大一点我成为村里面的一个代表。
(3)扎根串连
土改工作队过来之后,也搞访贫问苦,当时太贫太困了的人他们都去问,然后也搞忆苦思甜,土改工作队员也到我们家去,具体去了几个那我都记不清楚了。土改的时候搞扎根串连,那个时候穷人都组织起来了。当时也有土改积极分子,他们都是大家选出来的,土改积极分子首先要是穷人,其次也需要有工作能力的人。当时我不是土改积极分子,主要是那时我太小了。我们村里的土改积极分子也不少,一个铺子就有十个八个。当时我看到这些积极分子就很高兴,看到他们就感觉分土地有希望。
(4)成立贫农团
我们这个村也有贫农团,是工作队他们选出来的贫农团。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入贫农团,那得有工作能力并且敢说实话,这样的人才能进贫农团。土改之后,贫农团里的人都成为了干部,贫农团主要负责测量土地、分土地,贫农团里面的干部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人管分地,有的人管没收财产。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前我们家地比较少。我爷爷田地比较多,但家里没有劳力管理,土地是谁要谁得,当时我大娘她就聪明,她就要了很多地,最后她们家就成为中农。我们家就没什么地,家中有四口人,属于少地农民,最后就划的贫农。划成分是由工作队来划的,在一个村里,大家相互都了解情况就直接划了。当时我们家里面没有不同意的。
(2)成分划分
村里的划分成分是有标准,这些标准是工作队定的,具体执行便是由贫农团负责,谈到划分标准,有多少地的可以划分为地主这个标准也不一定,如果把地主的标准定高一点也说服不了我们老百姓。我们这里就崔德银他的地最多,他们家大概有一百多亩地,当时富农大概至少也有三十或者五十亩地,中农的一般有三十亩,二十亩已经很好了。
(3)划分结果
咱们这划成分划了有两次,第一次划的都比较高,第二次就把富农都改了,都变成中农了。我们这个村那贫农多,地主就只有一家,富农也就三两家,也不多,剩下的都是中农和贫农。其中中农应该有五六家,其他的都是贫农,贫农的占比很大,我们这那个地主家里的人口还比较多,如果这个人被划为地主了,那他的子女也得划成地主,他是地主子女。如今我们这儿的地主都搬到沈阳去了,都没在这儿了,地主子女念书比较多,都在大城市里工作。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当时没有开诉苦会,我们这里都穷。我们这边儿呢,大部分都姓崔,家族观念比较重,也就没诉苦,听说其他地方还是有。
(2)斗地主
我们这儿就老崔家他们一家人是地主,他是从山东那边过来的。我们这个村子呢比较差。大部分都是老崔家的根儿,我们这边姓崔的人比较多,我也姓崔。这边地主也不是特别富裕,当时划分地主以后就把他们的地分了,之后便没进行其他的斗争。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地主的房子、牲畜、土地全都收了然后分了。他们家就哥四个,也不是很富裕。当时咱们这儿地主没有反抗,家里的年轻人都不在家,地主就直接走了,什么东西没带走,他们什么东西都不要,就直接走了,现在都上沈阳了。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由工作队去,也有贫农代表他们去收。
(2)分配土地和财产
他们是分土地和财产,那就看哪些好的,哪些坏一点儿地,他们搭配着分。当时也有开分配大会,开会那都是在学校,我们这儿有一个学校,咱们都会在学校集中开会,我们这儿有二百多口人,大部分人都过来。会议还是由贫农团主持,他首先公布有多少多少地,有多少好田,多少坏田,是怎么分的。咱们这现在有多少地,平均一个人分多少地,这一分配,地也就不多了。当时咱们这是一个人一亩半地。当时我们家四个人,就分了六亩地。分的好田都比较少,我们这儿平均一个人就分四分好地。每家每户都是按人口分土地。我们家除了分了地,也分了一头牛,除了分地主的土地和农具,还有分其他的东西。俺们家就分了一个柜,还分了一间半房。房子也不算是地主的,他们大部分都搬走了,房子没人要了就分给我们。当时地主住的房子也不大,不过比一般的人住的还是大一点,但是我们这的地主住的房子也不像其他地方的地主一样,搞得那么漂亮。最后地主都走了,这房子那就分给农民了,有的一间房能分几个人。当时上面给我们分的土地我还是比较满意,我们这儿没有水塘,当时分财产的时候也没有分到水塘。也没有祠堂或者是祖屋。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土地的时候,也有组织专门的人查田,插标,测量。这些人是贫农团,那之后工作队就不参加了,他们那都上地里去,看一亩地要插多少杆。种地人都知道哪块田好,哪块田赖。分土地的时候干部都没有贪污的行为,那时做这事儿就了不得,当时一点儿错事都没有,也不存在跟谁多分一点地,跟谁少分一点地。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咱们这儿土改在1948年都结束了,一年就完事儿了。当时工作队来俺们这儿比较早,1948年春天的时候就下来了,土改完成后没有搞土地复查。地主、富农也有成分划错的,之后都改了,富农都变成中农,我们家是一直都划的是贫农,土地分完了之后我们这儿没有颁发土地证。当时划完了以后又成立了集体农庄。自己种了没几年就成了那种大户了。
(2)查田定产
土改之后没多久就是搞合作社了,都建成集体农庄,我们家都种菜了。这好像没有组织查田定产,不过当时也要交公粮,那时候没有化肥,也不打农药,一亩地就产二百来斤。当时上面就规定要交多少粮,交多少黄豆,当时我们家四个人,也就交两百来斤,当时交公粮也不算太重,慢慢地生活都好了。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上面给我们分了五六亩地,也就种点高粱、大豆之类的作物。我们家当时种了两亩地的黄豆,也就产四百来斤儿,基本上够我们家生活了。当时自个儿种也没几年,这后来就都搞集体了。土改之后,种地的产量那是有提高一点,边边角角里面都种了有,但是产量提高得都不大,那时候既没有农药,也没有化肥,产量提不起来。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我们家有五六亩地,家里面的劳动力那也差不多够了,就我和我父亲两个人。土改之后加入类似的互助小组,这互助组都是大伙自愿的,想参加就参加,那参加之后,就大家在一起干活,当时我们家没有参加。土改之后,在农业经营方面,也没啥困难了,穷人都有田地种了。
(3)收成情况
土改后我们家分的地主要种些高粱、黄豆、谷子。当时也有说要交公粮,当时是交黄豆。那时候没有化肥,也不打农药,一亩地就产二百来斤。当时我们家四个人,也就交两百来斤儿,一般到秋天,就开始收粮食了,这边打谷子,那边就去交公粮,那得自个儿送去。交公粮的地方就在石桥子那,大概有十里来路,交了公粮之后,家里面还可以再种点高粱、玉米,这样凑合着就行了,再者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再买点面。
(4)生产热情
土改之后分的地,感觉种地的热情提高,大家都分到土地呢,干活也有劲儿了。
(5)土地买卖
当时除了自家的一点地,再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了。土改之后还能租别人的地种,就看看一亩地多少钱。那之后没有土地买卖,当时也不能买也不能卖。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我觉得大家生活有些变化了,农民能吃饱饭就知足了。土改之后,我觉得生活的压力不大了,农民都分到田了,农民跟农民之间的生活差距那都不大,大家都有田,那都有吃的了。土改后,感觉致富的信心比土改前更强了,现在都挺好了。
(2)收入变化
土改之后,我们家除了种地,当时我们家也有一点生活来源,我爸会做鞋嘛。抽点空他也会给别人做鞋。那时就看一双鞋多少钱,这也没定数。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那是感觉比别人高了一点,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成分论,当时有地富反坏。土改之后,我们家与村里的其他农民之间的关系那都挺好的。我觉得土改前后村民之间的关系有变化,那都比以前好多了。说要开会,大家都来参加。土改之后富农、地主他们都没有地位了,说话也没人听了,也不怎么来往。后来没有成分论了,才没有地主和富农了嘛,大家都平等了。
(2)村户关系
土改之后,农民和村干部的关系就一般般,有事会打交道。相比土改前了,村庄的风气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分到土地之后那忒高兴了,那得感谢共产党。当时没有听说国民党要“反攻大陆”,那还了得,咱们穷人得感谢共产党,我们都信任共产党。当时每家每户分的地都一样,好田坏田分的都差不多,我觉得这个比较合理。当时分到土地与土地承包时的感觉那都不一样,给个人干与给集体干,感觉还是不一样,我觉得个人搞还是好多了。
(2)人际观
当时我们这个村划的贫农比较多,这贫农跟贫农的关系那都好,也都实在。贫农跟富农、地主的关系那就不太好了,富农、地主的子女搞对象都比较困难。贫农就跟贫农打交道,富农就跟富农打交道。
(3)社会观
土改之后我们这也有兴修水利、修道路之类的活动。修道路都是国家的事儿,都是国家来修的,我没参加。我觉得这个修得好,干这些好事那对党和政府那就没得说了,老百姓都满意。
(4)土改观
我觉得这个改革运动搞得好。大家都有田地了,大家都过好了。我觉得土改给我最深的印象的就是不管任何人都有地种了,也没有最穷的人,即使条件比较艰苦,国家也有救济,现在确实挺满足的。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土改完了没多久之后就进入了互助组。土改是在1948年就结束了,互助组是在1954年就开始了,1958年就是搞“大跃进”、人民公社。互助组搞了也就一两年时间,咱们这应该是1955年的时候进入初级社,在1956年进入高级社。当时搞集体,耕牛、农具,还有土地都要上交给集体。当时我们家的牛就上交了,我们这边的都是自愿的,另外把牛交给集体,集体也要折算钱。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土地那还是集体耕种的效率高,集体的力量大,有什么灾难他都能挺过去。个人如果遇到了灾害了,那损失就比较大。但是也有缺点,搞集体的里面的人,有的人偷懒,有的人年纪大了,有病就干不动活儿了。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土地归个人,还是归集体,这是一段一段的事儿,现在你看土地都分到各家各户了。这其实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当时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来看确实一部分人富起来了。搞集体的时候了,大家都一起劳动、一起分配,当时也挣工分,这都是一样的。自个搞那有的收益就高一些,有的收益就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