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刘德才,土改前家里有七口人,我父亲、我母亲、我叔叔、我弟弟、我妹妹,我还有一个爷爷叫王东生,他在很早之前就落户在我家,在我家掌家[36]。土改之前我父母都是三四十岁,我爷爷王东生有五十多岁,我叔叔二十来岁,我十多岁,我的弟弟妹妹都是七八岁。
(2)劳动力情况
我家里有三个劳动力,分别是我爸爸、我妈妈、我爷爷,我叔叔的年龄虽然有二十来岁,但是什么都不会做,顶多就是牵个牛去吊[37],然后到处去玩。平时家里的农活都是我爸妈和我那个掌家的爷爷去做,我年纪也比较小,就是在家里玩。家中有七口人吃饭,但只有三个劳动力,加上当时的生产力又极其落后,一个人忙活了一年都只够自己一个人吃,而我家里三个人种田却要养活七口人,劳动力少得可怜,不够用。
(3)负担情况
我家里土改前有三个小孩、一个老人,老人就是我的爷爷王东生,但他也要下田去做事,我叔叔却不去干活,我和我弟弟妹妹很小,也不会干农活,所以当时家里的负担很重,经常没有饭吃,要去地主家里借稻谷,我们很少能吃一次白花花的米饭,家里一直都是吃红薯或者萝卜丝拌饭。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我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种田,但是种田不够自己吃饱饭,过年都买不起一件新衣服,每年都是穿旧的过年。家庭经济状况在全村应该属于最差,本来我家里有三十多亩田,按照划阶级成分的田土标准来说是要被划成地主的,但是工作队到我家来看了一下我家里的情况,直接划成了贫农。我家里欠了很多债,七个人生活在三间烂房子里,当时我家里是贫农里最差的那个等级。
(2)生活来源
我家里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就是以种田为生。我家里那么多田要种,但因为没有时间,很多田都放在那里荒,根本不会去外面做零工,更不用说有其他的收入。我家里也没有家庭副业,就是养了几只鸡,有客人来家里招待客人吃。一年也会养一头猪,但也要到过年才会杀,杀了猪自己也吃不到什么,大部分都是卖掉用来贴补家用,那些没有人买的猪肉就留下来自己吃。
(3)生活压力
我家里的生活压力很大,每年都要借钱,但是当时我年纪比较小,借钱一般都是我妈妈去借,具体借多少我不知道。当时借钱其实也借得少,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消费,能填饱肚子就很不错。借的东西中最多的是稻谷,我记得我妈妈去戴家戴生升家里借过稻谷,邓家那个地主家里也去借过,还走到南瓜庙前[38]借过,只要是我们这个地方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我家就到他家借过稻谷或者借过钱。
当时借稻谷要收取高额的利息,一般是借四桶还六桶。我记得还有一个稻谷钱,就是自己家里没有钱,要去别人家里借,他现在借你八元或者十元,到了收割稻谷的时候就还他价值二十元的稻谷,这个收的利息更高,我家里也借过这种形式的钱。但是具体借了多少我记不太清。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我家里有三十二亩田,我听我爷爷说以前我家里是大地主,民国十九年的时候打土豪、分田地,把我家里拖穷了,我家里是地主的时候就买了很多田。我的田是从我爷爷和爸爸手上分来的。虽然我有三十多亩田,但是劳动力不够,再加上这里的田缺水,所以我家里只种了十多亩比较好的田,其他的田都荒在那里没有人管,邻居要种的就自己拿去种。
当时好的田一亩能收获三百斤稻谷,差的只能收获一百多斤。还有一种捡稻穗的田,一亩的产量就是几十斤,因为把秧插下去之后就没有管理,靠天吃饭,等到收割稻谷的时候就去捡一些稻穗。我家里的水稻平均亩产就是两百斤。家里收割的水稻根本不够自己吃,放下镰刀没米吃,到了收割的季节,那些收债的就全部都来收债。我家只有在收割稻谷的那几天能吃饱饭,其他的时候都是靠借。
当时税收有很多,人丁税、月丁税、壮丁税、公粮。交公粮我记得很清楚,每亩田交三十二斤。交税就是有干部上门来收,我家里很难交上公粮,都是听到狗叫,就赶快躲起来,狗叫估计就是催粮的人来了。被他们抓到了就要用绳子绑起来到处去游街,让大家都知道你欠缴公粮,或者直接把你关起来,直到你拿钱去把人赎回来。
(2)牲畜与农具
我家里养了一头耕牛用来犁田,还养了一头猪自己过年杀来卖,自己留一点点过年。我家里的牛是我自己一户人家买的,当时别人没有牛用,我也会借给别人用。犁耙铲锹等这些农具我全部都有,每种农具有一个,种田的人必备这些农具。
(3)生产合作
我们这里有换工,就是你帮我家里做事,我再帮你家里做事。我们当时换工主要在收割水稻和插秧那个时期,换工主要就是和街坊邻居互换,不会跟外村人换。换工的工具自己带,吃饭也是在自己家里吃。我们这里换工是男工和男工换,女工和女工换,女工和男工有一些区别,但是也没有那么明显。我们这里主要以种田为主,没有技术工,所以不存在技术工和普通工换工。平时一般不会换工。人工和牛也不会换工,当时家家户户都有牛,牛和牛换工倒是有,一般家里没有牛的人我们有牛的都会借给他用一下。我们这里没有帮扶组织,就是土改之后有一个互助组。
(4)请工情况
我家里常年借钱生活,不会请工,最多就是换工。我是在自己长大后,土改之后会去帮别人家里做工,我还记得我去帮别人家里插秧是六角钱一天,做一些零活三角钱一天,女工拔秧也是三角钱一天。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我与其他村民的关系一般,很少会说话;与那些富裕的人的关系不怎么好,他们一般都是地主,看不上我们这些穷苦人,根本不会理会我们。主要是我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只要是这里富裕一点的人家,我家里就到他家借过东西,地主更看不起我们,贫富差距很大。就拿我家里和我们陈家的一户地主陈点友家里来说,他家吃的是白花花的白米饭,穿的是丝绸,不用下田做事,而我家里累死累活还是不够吃,稻谷刚收割完就又要去借稻谷,一年到头连做一件新衣服的钱都没有,这差距很大。我当时还记得有一户地主搜出了一串金戒指,有十多二十个,而我们却吃不饱饭,经常挨饿。
(2)宗族关系
我们陈家比较特殊,这里没有宗族,以前这里很繁华,但是民国十九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在这里的一座山里打了一仗,这里的人几乎都流血牺牲了,听说整条河都是红色的。姓陈的也就留下了两户人家,很多人都是后来搬迁过来的,没有宗族,因为这里地方大,又有田,所以很多外来人定居在这里。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我家里有三十亩田,自己都种不完,放在那里荒掉,别人要种就去种,我都不会收租金,他种了我的土地我还不用交公粮,所以我家里的田有多给别人种,完全没有要买土地的想法。
(2)对土地的看法
大家地位都平等,我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比那些没有田的高一些,而且那个时候我们这里好多田都荒在那里没有人种,我们非常希望能有人去种这些田。
(3)对土改的反应
我那个时候十二三岁,没有什么想法,没有担忧土改,对土改也没有什么疑问,年纪还小也不懂事。
(4)对共产党的看法
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有共产党,是到后来才知道有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只知道国民党和共产党总是在打仗。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1951年开始土改,工作队就是那个时候过来的,一有大改革,上面都会派工作队下来驻守在村里。土改工作队我记得有十三个人,主要的是那个姓祝的祝组长,还有一个姓冯的女的。因为当时他们本来是叫我进儿童团,但是算了一下年龄我还小了一岁,所以我对他们印象深刻。
(2)土改宣传
土改肯定要开会,天天开会,还写了很多标语,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标语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贫下中农组织”。我参加了宣传土改的会议,听得懂他们说的是什么,因为我年龄比较小,没有在上面发过言;但是后来我年纪大了,村里的很多会议都是我主持。
(3)扎根串连
访贫问苦我不太清楚,我家里没有人来访贫问苦。我就记得工作队到我家里看了一下我家里的情况,本来说要划地主,最后划了一个贫农。贫雇农的串连我没有听过。我不是土改积极分子,那个时候我还小,儿童团都没进,肯定不是积极分子。
(4)成立农会
我们这里有贫农团,还有两个,一个是贫协,一个是农会,泉湖老黄——黄连胜就是农会主任。我不是农会里面的人,农会的人主要负责招待上面政府派来的工作队的成员,平时开会他们会去县里或者镇上。如果我们村要开什么会也是他来通知我们开会。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我家里的成分是贫农,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三间房子住七口人,还欠了很多债。我家里全部都是贫农,没有不同的成分。这个成分没有认同不认同这一说法,工作队划了什么成分就是什么成分。对于成分我们村里没有不同的意见,比我条件好很多的人家里都是划的贫农,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我家就是田比较多,但还是不够吃。
(2)成分划分
我们这是工作队和农会一起划的成分,根据一本阶级书来划成分。划为雇农的标准是上至屋檐没有瓦片,下至没有土地。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贫农是有一些田,有两间房子,还有耕牛农具,没有剥削,但欠了很多外债。如果有人的生活比贫农的生活好一些,没有剥削就会被划成中农。富农的生活比中农的生活好一些,有一些剥削。地主就是因为剥削很严重,如雇工剥削、高利贷剥削、山林土地剥削,这些都合乎要求的就划成地主。要几个要求都满足才会划成地主,有一些不满足的就划成富农。一条一条按照条件来核对。核查到你是地主就是地主,是富农就是富农。当时一个区长就可以枪毙一个人,我记得当时陈家有个地主就是被张区长批示给枪毙的。划地主的主要标准是看其剥削程度。
(3)划分结果
我们这里阶级成分划了两次,土改一次,复查一次,我们陈家当时有两户地主,一个陈点友,一个戴天恩。他们两个都是老师,在外面教书,家里有很多田,田有的租给别人种,自己收租金,有的请长工来种,他有很多田,家里的稻谷吃不完,剩下的粮食就借给别人收利息。我们这里没有富农,中农有两户,一户中农,一户上中农,雇农我们这里也没有。这里本来就没有几户人家,还有一户游民,游民居无定所,到处漂泊,刚好划成分的时候他在我们这住,分了田土之后就在我们这里定居。贫农的数量最多,具体多少户我记不清。我们这里没有死地主,没有划这个阶级成分。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我们这里批斗了地主,但也不是经常斗,就是有什么运动就会把地主拿出来斗。具体多少次我没有数。只要是地主就会被批斗,但是那些老实的地主,我们也不会为难他,不会总拿他们来斗,那些不承认错误、特别狂的人就斗得很惨。我一向心慈,不会去斗人家,就是会去看一下。我们这里开了诉苦大会,前一天贫协组织开会,开会说明天斗地主,第二天就有民兵去把地主绑过来,让地主跪在那,群众就来诉苦。群众主要就是说当时地主怎么欺压他们。还会自己算剥削账,会说当时地主怎么欺负他们,现在终于要落马,各种说辞都有。
(2)斗地主
我们这有辱骂和殴打地主的情况,当时我还记得他们拿一个风车来搅水,大冬天把水搅到地主身上,要他说出他藏的东西在哪。还有一次用绳子吊起两个手指,大冬天把他的衣服脱掉,直接泼冷水,也是要他把藏的东西拿出来。那个时候真的有地主私藏了很多东西,我记得邓家的一户地主就找出了一串金戒指,有十多个。我没有揭发地主的罪行,那个时候也没有这种想法。没有人公开对地主说好话,看到地主就像看到了一块臭肉[39],要远离,不能和地主交头接耳。暗中没有人为地主说好话,一说被发现就很惨。我们这里没有死地主,也就没有斗死地主。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东西都是由贫协来组织,贫协评定谁家里得什么,一般都是家里缺什么就分什么。我们当时开了一个分配大会,以前做什么事情都是开会决定。我家里没有多分到耕地,也没有把耕地分出去,我自己家里本来就有三十多亩耕地,只是后来分田的时候,我和我叔叔分家,我就剩下二十亩耕地,在当时也算有很多田。分田的主要标准是按人口分,不是按照阶级成分,不同成分的人就看家里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多的分的田就多,劳动力少的分的田肯定就少。我没有分到牲畜,农具分了一些,一担箩、两幅垫[40],还有一些衣服和稻谷。我非常满意能分到这些东西。终于把这些地主阶级打倒了,他们天天剥削我们,打倒了他们我们就好过了。
我们这里没有宗族,隔壁队邓家有一个祠堂,我们陈家两户地主的东西没收了就放在邓家的祠堂,分配东西的时候是邓家的那个祠堂统一分,没有分本族人和外族人,只要是我们这一片的地主,他们的东西就归我们所有。我没有分到房屋和水塘,房屋主要是分给那些外来人住,很多外来人在我们这里落户,还有一些游民,我们也要分田分房子给他,让他在这里安居乐业。我们这里没有宗族,也就没有族山、族田。虽然队里有山林,但是土改那会山林在哪个地方就归哪个地方所有,我们这里有的山林全部归樟庄[41]。山林没有多少,也就没有分配到个人。我们陈家没有祠堂,邓家有祠堂也被分了。
(2)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的时候按照图纸来分田,没有集体看田,就是按照图纸上的田亩来分。分配的时候很公平公正,在毛主席手里没有贪污或者不公平的现象,没有人有这个想法。我记得泉湖老黄就是那个农会主任,有一次交公粮把一个数字弄错了,就被抓到拘留,那个时候没有贪污。分配的时候没有出现争执,大家都是分到什么就是什么。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1953年结束,土改结束不久就进行复查土改,复查土改之后就分田地发土地证。当时清查了漏网地主,我们这里清查出来两个。成分划错的情况也有,一般划错之后就会立马更正。
(2)查田定产
查田定产我记得比较清楚,就是工作队划分每亩田的产量。我们根据田的质量来交公粮和余粮。我家里的田也定了产,每亩两百斤左右,公粮每亩要交三十二斤,公粮不能少,余粮我记不得要交多少,我就记得我家里的余粮很难一年交清,家里这么多的人吃饭。虽然公粮的负担不大,但是余粮的负担很大。余粮交不上去定的那么多,村干部就要我们自己来找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写报告呈上去,是管理不善,还是水灾旱灾,还是自己偷懒,都要写原因,报告通过之后,余粮就可以少交一些。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之后我家里有二十亩田,和土改前相比少了十二亩。土改之后的土地够我家里生活,土地我家里一直都有,只是土改之前深受地主剥削,土改之后好了很多,生活也越来越好。田里主要种植水稻和农副产品,田里水稻的产量有提升,那个时候有人管理你种田,你天天要去做事,不做事就会划成二流子,村干部就进行思想教育,所以田里水稻的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我有十七八岁,会下田去种地,所以家里的劳动力差不多就够用。土改之后我们这里几户人家组了一个互助组,我参加了那个互助组,但是那个互助组是临时的。我在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什么困难,就是种田,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没有困难。
(3)收成情况
公粮每亩三十二斤,我家里有二十亩田,所以每年要上交公粮六七百斤,上缴的公粮就是稻谷。交完公粮有的时候够吃,有的时候不够吃,这个很难说,要看这一年的收成,没有粮食的那一年就会去借粮食,土改之后借粮食不收取利息,借多少粮食还多少粮食。
(4)生产热情
我的生产热情和土改前差不多,都是要种田,上面会督促你去做事。不去做就划你做一个二流子,进行管理教育,大家都很积极。
(5)土地买卖
土改之后家家户户都有田,我家里也有很多田,没有去租别人的地,没有土地买卖。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生活压力小了一些,没有欠债,很努力地在田里做事。土改之后的生活差距没有之前那么大,家家户户都差不多,但是好的肯定还是要好一些。那些好的依旧比较好,我们这种一般的、差的很难上去,那些特别贫穷的反而容易上去,有国家政府的支持。我们基本没有政策扶持,所以还是维持原状。土改之后发家致富的信心比以前足了很多,做事特别有干劲,也想有一番作为。
(2)收入变化
土改之后我年纪大了,会挑一些柴过江到街上去卖,卖给那些饭店和茶馆,担一次能卖五角钱。这里到县城走路很远,那个时候特别能吃苦。我还会去帮别人家里插秧,干一些零活,插秧六角钱一天,做零活三角钱一天。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后的身份地位也和之前一样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与村民和邻居的关系明显变得比以前更好。在国民党时期,各家各户之间都不会讲话,除非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土改之后还会组互助组,农户之间的交流和交往都多了很多。我与地主和富农的关系一开始是不会搭理,后来转社之后也就是一样,关系变得还可以。
(2)村户关系
村户关系不会以成分来划分,都是之前跟谁玩得好,现在也跟谁玩得好。我与村干部的关系应该还不错,土改之后我年纪大了,自己也当了村干部。所以关系处得都比较好。我们这里没有宗族,所以也就不存在宗族关系。
(3)人际观
土改后宗族全部都瓦解了,我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比地主和富农高一些,大家都是平等的。
(4)社会观
土改后的修路和修水渠我都去过。当时修路会分配任务,这里附近的那些路都是我们用肩膀担石头铺的。水库也是全县人民出动去修,水库是用我们的肩膀担的泥巴和沙筑成。那个时候经常在外面筑坝,一到农忙我们就回家种田或者收割水稻,一结束就又马上回去筑坝。
4.土地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1954年开始组互助组,互助组一年之后就成立初级社,初级社之后就是高级社。高级社比初级社要厉害一些,高级社比初级社势力大,范围广,生产力水平更高。当时我们的东西都是自愿把它拿到合作社的。
(2)对集体化的认识
集体化对于农田和农业建设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说开沟渠,说开哪里就开哪里,公共事业。但是如果个人单干,要把渠道开在他的田里,他肯定不会同意的,集体化总体来说还是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入社之后我有一点觉得土改白搞了的感觉,好不容易分田到户,家里有了田,又要把田入社,拿回去之后大家一起做事又有很多人磨洋工,所以不是很喜欢。自己的土地没有了的感觉倒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