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经济情况
我叫王吉贞,1927年出生于吉安市樟树县,后父亲学医开药店,便迁居至吉安市青原区,十九岁嫁到大塘村。解放前还在娘家的时候,我家不种地,算商业户。祖父因抽鸦片,把家给败了。我祖母长得很好看,吉安市里有个开粮食行的,看上了她,就接济我家,后面家里没钱还,就通过其他人介绍,奶奶改嫁给了开粮行的爷爷,这样我父亲也跟着一起过去了。父亲学医开药店,叔叔学碾米,都没有自家种过地,所以解放前还在娘家的时候,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算是富裕家庭。
嫁到斋楼村之后,也没种过地,丈夫是自由职业,一直都在教书,所以我也跟着一起教书。我们教书一个月有两石学谷[8]的工资,加上家里的地都出租出去,能收到一些租金,生活水平还可以。相比其他人家,家里没遇到大困难。碰到亲戚朋友家遇到困难,家里也会帮助一下,都是一家人,自己过得好点,就帮帮其他人。
(2)家庭观念教育
父母性格比较温和,不太爱管事,也不是爱惹是生非的人。所以,家里没有和村里人发生过冲突和争执,大家都平平淡淡过日子,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因此,父母的为人处世对我有一定的影响,他们从小教育我不要惹是生非,要低调做人。父母对我参加土改运动都非常支持,只是我家婆[9]是没文化的人,会说些“媳妇又不在家了,这孩子又是丢给我一个人”的话。
2.土改前的个人基本情况
(1)生活环境
我从小生活在乡下,但是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嫁人之后,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不错,没吃过苦。我读了十年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教书,被其他人称为是知识分子。十六岁开始教书,十九岁嫁到老屋下继续教书,每个月有两石学谷的工资,和丈夫两个人的工资即便是不种地也够吃,土改的时候我二十四岁。
(2)政治观念
解放前,我读了书,也在教书,政治思想上的启蒙不少,像孙中山这些名人的思想都比较了解,也很尊重他们。比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我都知道;他的平均地权也有所了解,核心思想就是三个平等,要各个平等,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另外,我也知道共产党,一九二几年成立,刚开始红军都是共产党,起初的时候是国民党当权,国民党都是说共产党是土匪。但是我们学到的刚好都相反,共产党比国民党好。解放后、土改前,共产党有革命和政策,共产党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做就行,拥护共产党就可以。
(3)对经济与社会的了解与评价
我对村里的贫富差距比较了解,村里一般都是贫下中农,富裕一点的也不过是够吃够穿,然后还会有点剩余,穷一点的过年的时候才会有肉吃,贫富差距不是特别大。土改之前大家都比较穷,差距不大,可以接受和理解。土改前我就是教书,没有改变这种社会状况的想法,认为这不是该自己管的,而且自己也改变不了。
村里基本没有出现强者欺负弱者的情况,大家都过自己家的生活。我是个教书人,我参加土改,村里人都没意见,他们都觉得我有文化,我该参加,所以我没有遭遇过不公正待遇。
3.土改前对政策的了解
(1)吸纳过程
嫁到村里之后,继续教了几年书,1950年开始动员参加土改,我是被动员然后选上去学习的。最开始村里点名要求我去学习土改法,每个行政村都要派一个人去学习。村里人觉得我教书有文化,帮他们去学习学习,会比较懂政策,然后回来村里做贡献。村里的干部告诉我学习的都是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学习的东西都要保密,家里人也不能告诉,关于土改的所有事情都不能先公开,过去就是学习政策。他们选我去我就去了,但是还是挺向往,觉得是去做一些好事情,所以会很积极。
(2)阶级观念的教育与斗争决心的培养
培训安排的是学习土改法,培训的都是土改法里的内容,还有的就是强调开展土改工作时应该注意的事情,要遵守程序和秩序。关于阶级观念的教育,说明要土改就要先划分阶级成分,什么成分的人划成什么阶级,还学习了一些新词,像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等,因为是第一次听,学习的时候都会做笔记。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得不是很清楚,但老师上课很生动,基本都能听懂,毕竟有点文化水平,理解不是很困难,文化水平低点的理解起来会稍微困难一些。
培训过程中,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我一般都会请教一起学习的学员,很少去请教老师。当时对学习的阶级教育等概念的理解还做了考核,上课之后当面检验,有些学员没太懂的就会说:“我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学习的时候都会记下来,一条一条列清楚,所有的考核我都通过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培训,了解到很多关于土改的新知识。以往只知道地主、富农的剥削和坏,学习之后就知道剥削的背后还存在阶级的不同,所以会开始讨厌他们的所有行为。
培训中,老师没有强调要和平土改,他们说政策要求最好不要太过分和太极端,怕会物极必反。我们的培训和学习包括很多方面,暴力问题肯定得谈到,要求在进行土改的时候尽量少使用暴力手段,应该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打倒地主然后分地。但是对于暴力问题,组织上没有给予明确的纪律上的要求,我觉得如果可以发动农民一起运动,用和平的方式从地主和富农手里收回土地,那是最好的局面。如果碰到地主、富农蛮横无理,很强势的人就可以以暴制暴,不是一定得和平解决问题。
经过阶级观的教育和培训,我们更加坚定了土改和进行阶级斗争的决心和信心,了解了很多政策和知识,加上村里的人都比较温顺,对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很有信心。
(3)阶级划分方法和标准的培训和理解
培训中,涉及到了阶级划分的方法和标准,要求的是按照土地、财产、农具和剥削几个要点划分。划分方法和程序是先开会商量,然后公开评议并公布划分结果,最后争取农民的一致同意后最终决定成分。
培训老师会把开会讨论的划分阶级的具体标准、评阶级程序都传授给我们,教我们如何一步一步地划分阶级,这些内容我都能够接受和理解。对于每个成分要评多少,具体比率没有规定,按照硬性的标准即可,该评成什么就是什么。但是每户的家庭人口也是评定阶级的一个标准。涉及到土改工作中可能遇到划分成分的模棱两可的问题,老师解释道,比如中农里有下中农的,会看那户人家的具体情况,看是更符合下中农还是更符合贫农。上面的人讲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尽量倡导就高。阶级划分的标准和方法的学习和阶级观念学习一样,在课后都会进行询问和考察,我上课的时候都会认真听讲,也都能理解,所以考核都顺利通过了。
对于剥削的理解,培训的时候老师说剥削就是自己有多余的地,自己种的够自己吃,租出去的地收租金,多余的收回来的粮食在荒年的时候借给别人,还的时候得加利息。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都会挑重要的东西记下,其他学员都只是听,虽然没有要求一定得记笔记,但是记下来还是会比较好。
(4)关于积极分子的选择和培养的培训
土改工作推进过程中要选积极分子,培训的时候,政策要求我们积极分子必须工作做得好,工作积极,家庭的阶级成分也要考虑进去,名声不好的人不能当选积极分子。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在学习班学习和培训了很久,所以很期待土改工作的推进,想看看国家的政策如何一步步实施下去。工作队1950年就进村了,具体哪一天不记得,每个行政村里都有一个工作队的成员。下村的工作队我比较了解,知道他们的生活状况。进村后,当地的干部要向工作组的汇报当地情况,我也直接参与到了村里的土改工作,村里只有一个地主,还是个破产地主,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
(2)土改宣传
土改宣传首先是开群众大会,给全体的村民做土改宣传工作,土改工作队的成员先发言,先介绍培训的学习内容,上面出了哪些政策和要求,最终让村民知道要开始土地改革运动,村民都觉得是件好事。
为了准备宣传会,我会把培训学习到的内容一条一条整理,以便于能够直接念给群众听。土改宣传大会全体村民都需要参加,耽误事也要参加,政策要求群众大会群众必须参加。
群众大会我也上台讲过话,向村民介绍一些学习到的政策。台下的群众都很开心,都知道要打地主,分田地。上台讲话就像学校上课一样,我不会紧张,而且讲话都会提前打好稿子,讲话的先后次序也都会先想好。
(3)扎根串连
宣传之后,就开始挨家挨户地进行访贫问苦,农民都很开心,和我们诉说之前的事,说着说着就哭,开始是那家人自己哭,后面我们还有些围观的都跟着一起哭。他们的日子过得太艰苦,大家都巴不得把地主打倒,然后自己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最初入户的时候,农户都很热情,很少有人会拒绝我们。
访贫问苦中,我们首先会让他们交代自家的经济情况,要求是实话实说,不能说假话;然后就是聊他们没饭吃、没地种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工作队和他们都能正常交流,相互之间都能理解。在扎根串连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少有人反对土地改革这场运动,但是那些受剥削严重和受苦深的人比普通农民要更好动员一些,家里富裕一点的农民不太好动员,因此容易动员起来的也都是那些土改工作中表现积极的。
(4)成立贫农协会
贫农协会一般由贫农和中农组成,地主和富农不能参加,贫农协会的干部首先在村里选举,然后经过县乡政府同意而产生,当选的人一般是贫下中农,富裕中农及以上没有资格开会参与协会干部选举,选出来的人都是能做实事的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干实事肯定不会选他做干部。贫农协会要向工作队干部反映村里的真实情况,然后配合工作队开展土改工作。
2.划分阶级成分
(1)调查摸底
在家庭财产和剥削情况的调查中,土改工作队员都要亲自参加,我对村里的情况了解比较透彻,在调查中,没发现很大的偏差,村民们一般都不会谎报。土改工作队员和贫农协会都会亲自丈量,大家对情况都心知肚明,各家各户都比较穷,家里财产不会太多。
(2)划分成分
当时划分成分的标准是:雇农就是帮别人家做长工,自家没地的家庭;贫农是自家地少不足以维持生计,还需要租种别人家的地来谋生;中农分为上中农、中中农和下中农,自家有地但还种了别人家的地的是下中农,中中农是自家的地够吃够用,富裕中农是自家的地够吃够用还有粮食富余并拿来卖或借。富裕中农不缺耕牛,不缺种子,不缺肥料,但是下中农是什么都缺。地主田地多,土地自家不种完全出租;地多,一部分自家种,距离远和多余的地出租给别人种并收取租金的就是富农。
对于这个标准,我没有多想,上面的领导对这个标准肯定经过了研究和讨论,肯定是合理的。对阶级成分的划分没有硬性的指标,只要按照标准来划分即可,并非一定要求地主、富农和其他成分都有人。
在阶级评定中,每家每户的成分由工作队和贫农协会一起评定,然后经过群众举手表决通过,因此基本不会出现明显的被错划的现象,也没有村民表达过异议。
(3)划分结果
我们这个自然村全是贫农和中农,范围大点到整个村庄,才有一个地主和一个富农。被划为地主的农户肯定会有不满,划为地主就意味着他的东西就要被没收;而被划为贫农的就很开心,因为可以分果实。我认为地主之前剥削别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就该打倒他们,让贫下中农也能过上好日子。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通过村民的诉苦,基本上就能大概了解地主、富农的剥削账,贫下中农的苦日子就是因为剥削的存在,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是大部分农民生活困苦的最直接原因。但是,我觉得整个中国都处于一个贫穷的状态,也是原因之一,共产党刚成立不久,还不是很强大,仍受着国民党的影响。
(2)斗地主
关于斗地主,上级说最好避免暴力斗争,最好是能通过说理进行斗争,我们村没有出现暴力斗争,政策推行都是和平地得到解决。村里人都比较穷,地主和富农都很少,但是在执行工作中,若是遇到顽固不化的人,有必要的时候还是得发动农民起来,斗争地主。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政策要求中,地主家的地都得充公,充公之后分给没地的贫雇农。没收的时候,地主家的生活必需品得留给他们,多余的、剥削而来的都得充公分掉。工作队和贫农协会的人不会过度没收,必要的东西得留下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没收地主家的房子,让他们住在其他破一点的房子里,没收他们的财产,将他们扫地出门,这些都是政策规定的。地主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阻止,因为没收的时候工作队都会带上当兵的人。
(2)分配土地和财产
没收财产之后,会首先放在祠堂,工作队干部和农会干部会对收回来的东西进行分类、估价,然后一一标号,都整理好之后才会开始分配。外出打仗的军人,他们可以优先选择物品;然后从最贫穷的雇农开始选东西,同一成分的则采取“捡沟”的方式进行。贫雇农可以分得东西,都非常高兴,没人表示不满或者异议,东西都分好类和标了号,最穷的开始领,领的一般是家里最缺的或是东西里面最好的。东西分配之后,分到东西都是自己的,没有人会把东西还给地主家。
地主和富农的地都得拿出来,然后和贫下中农一起分,土地按人头分,分配之后每户的地都差不多,人均一亩多。地不能自己挑,工作队和农会都会事先分好和搭配好。中农的地没有和地主、富农的地一起拿出来分,我们村东西不够分,就从其他地方调东西过来,其他地方的地主比较多。村里的地主多,财产和土地就多,村民分到的也就多,地主少,分到的就少,大家对分多分少没觉得羡慕,感觉这是应该的,能分到东西已经很不错。
在分配过程中,土改干部扮演决策者和组织者,掌握土改工作的整个大局。土改干部和贫农协会相互配合,土改干部要依赖贫农协会的协助,当地的人比较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会更好地开展工作;贫农协会也受工作组的监督,所以都不敢有腐败和自私的行为。
5.土改复查
我们村是土改后两年1952年开始弄的土改复查,村里基本上没有被错划成分的情况。土改后,村民的房产和土地都进行了确权,也都发了房产证和土地证,村民得到证件之后,都很高兴,都觉得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子,生活会越来越好。
(三)对土改工作的评价和反思
1.对土改方式的评价与反思
(1)暴力方式
土改运动兴起来,是响应国家政策的结果,国家政策推行就应该动员群众的力量。群众受的剥削最深重,所以群众运动可以帮助土改运动更顺利地进行。对地主的镇压和批斗,工作队员都是按照政策办事,在培训班学习了二十天,我们知道对地主镇压没错,就应该打倒地主,但是地主家里的基本生活还是得满足,不能做得太过分。
(2)剥夺和重新分配财富和权力
对地主扫地出门是为了能够剥夺他家的财产,进而分配给其他穷苦百姓,但是他们的基本生活还得满足,他们也是人,所以不会出现过度没收的现象,我们在尽量地做到合理。分配东西的时候,工作队员也尽量做到公平合理,村里群众较多,贫苦的人较多,他们的力量很强大,加上他们受到地主和有势力的人的压迫比较真实,他们的情绪和行动比较好调动起来,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一系列的群众运动中,的确能够发现一些人才,土改工作队的干部也有意识地在培养农村干部,希望日后在他们走后能继续造福人民。
2.对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评价与反思
(1)划分阶级
土改划阶级很有必要,但是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划分,要让村民知道有阶级事实的存在,他们之前受到的剥削就是阶级压迫。对于阶级是否延续,我不太赞同,阶级意识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起的作用较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不再有太大的意义,打倒地主之后大家都是一样的。我觉得阶级成分的划分不能真正的打破血缘和地缘关系,但是划分阶级成分之后,穷人是变得更像一家人。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把地主打倒了,没收他们的财产和土地,农民们分到了果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土地,有利于乡村的发展。阶级斗争解决了地主和富农对穷人的剥削和压迫,解决了一部分社会中的不公平的问题,但是社会中的不公平问题,阶级斗争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因为造成不公平的原因很多,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并不只是依靠阶级斗争就能解决全部问题。
我觉得土地改革运动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很大,群众都非常拥护共产党的土改运动,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都能自己生产经营,没有之前的剥削压迫,使得整个农村的风气都有了很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