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冯根良,1935年农历六月份出生的。在永新解放的时候,我当时有十四岁了。我七岁读书,读了三年私塾,因为家里没有钱,爹娘供不起我读了,我也就没有去读书了。没有读书之后,十一岁就去给人家当学徒了,跟人家木匠学打捣米的用具,以前哪里有碾米机,就只有靠自己在石坑里用杵棒把米捣烂,把谷壳去掉,之后才可以下米煮饭。反正1951年到1953年这几年天天跟师傅去给人家做那个东西。

解放前,我家有五个人。我爸爸妈妈、我哥哥、我,还有我妹妹,我爷爷就在解放那一年去世了。全家基本上也是种田的,我爸也会点手艺,平时家里把农事做完了可以去给人家做点农具,比如铁锹把、锄头把、织篾筐,也多多少少能赚点钱,可以缓解一下。

(2)劳动力情况

我家当时有只有我爸爸妈妈两个劳动力,我哥哥、我还有我妹妹当时还是比较小。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土改前我就是读了三年私塾,之后在十四岁就去古竹一家老师傅家去当学徒,给人家做捣米的用具。

(2)生活来源

除了种田还养了些鱼,养鱼也不是为了赚钱,冬天放进鱼塘要等到来年六月份才可以出鱼。然后就把鱼拿去跟人家换粮食。我爸爸就去帮人家做铁锹把、锄头把,而且还会织篾筐,这也可以多少弄到些钱贴补家用,其他的也就没什么了。

(3)生活压力

因为我那时还小,也没有什么感觉到压力大。那时只记得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家里没田,要靠换米来维持口粮吃。家里虽然有两块田也是没什么谷子。那时六分田只能打到三石谷子,这主要是没有化肥,施肥主要是施家肥[14]。当时没有农药化肥来种田,没肥料就禾苗长不好,有虫也没有农药杀虫,只能看虫把禾苗吃掉,所以那时一亩田的单产量很低。

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也不会去人家借钱,我爸爸是个篾匠,会给人家做些篾筐、竹篮,可以多少挣点钱,缓解家里的经济困难,也不要去人家借钱。那时也怕去借,怕借了就还不起了。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之前我家也有一两亩田,后来在解放那一年买进来了三四块田,加起来就有七八亩田,这样也就可以多打些粮食。

有了七八亩田之后,也没有再租别人家的田来种,能够作完这几亩田就很不错了,劳动力也少,就只能种那么多田。七八亩田打下来的粮食差不多够一家人吃,但也要看每一年打的粮食多不多,如果今年雨水多,或者虫灾,粮食肯定就不够。如果口粮少了的话,就要到人家再买些粮食。不过我们田南村没有粮食买,要去另一个村杨桥去买口粮。

田里就是种水稻,平时到了夏季没水的时候,把田犁了,种上大豆和番薯。没粮食吃的时候也可以吃番薯。

当时种一亩田要交一百斤谷子给公家,一亩田是要六分,就是要六分田就还一百斤。

(2)牲畜和农具

当时家里因为比较穷,也没有几多钱,家里就只养了一只猪。然后就跟关系比较好的人家合伙养了一头牛。没有牛怎么来耕田?没有牛的人家也是要去关系好的人家借牛。

(3)生产合作

当时村里也有人家种田换工,今天你帮我做,我就明天帮你做。老苏区的时候就有人搞了,主要是参加了红军的人家,如果家里面就只有妇女儿童,那么苏区政府会安排人去给那些红军家属犁田耙田,只在他们家吃饭,不会收钱。我家也和村里的人换工,这样一来方便。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当时的富农跟贫农生活也没有什么差距,差距也不大,都是种田,只是田多田少,种得好不好的问题。

(2)宗族关系

当时村里也有公田,不过那些庙田就比较少,我们村里也就是十来亩田。租种那些庙田也要交地租,收来的租换成钱之后就是拿给村里做好事或者开会时用的。如果遇到天灾减产了也必须要交,庙会的人才不管你是天灾还是人祸,最多就是说可以延迟到明年来交,但是到了那时候就要利上加利。比如说你今年本来交庙会只要一百斤,那等到明年的时候就要还一百五十斤,利息增加了五十斤!所以地租也是比较高。

土改之前的我们村里宗族关系比较复杂,就是以强欺弱。大地方欺负小地方,小地方也只有让着。在解放那年,就是1949年7月,田南村跟南阜村就打起架了,在1953年下队村跟阳家村也打了一场架。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看法

地主、富农的地好多,那也是很公道的。他们就是很懂事守规矩,赚了多少钱也不去赌钱,就是用来买田。剩余的田就拿来出租,那时是一亩收地租一石谷子,说实话这也不是剥削。人家给了你田种,你肯定要弄点东西给人家。就像现在的老板,你只有给他打工了,他才会给你工资,这是合理的。但是富农、地主家里的都是好田。为什么?那是有些很穷的人家借了富农、地主的钱还不起,就只能拿自己的田去抵债。

(2)对土改的反应

我们这里在民国十九年苏区的时候,也搞过一次土改,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起义失败了,然后跑到永新三湾,但是觉得那里不好落脚,整编之后就转移,知道袁文才在井冈山有政权,有枪支,所以就转移到井冈山来投靠袁文才。但是,袁文才知道毛泽东来投靠他,并不接见他,但是在任袁文才秘书的贺子珍劝说下才接见毛泽东。当时,在南昌八一起义的朱德也被蒋介石打败了,见毛泽东在井冈山也就赶紧转移到井冈山,这就是著名的“朱毛会师”。之后毛主席就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所以我们这里家家户户也得到了红军分的土地。

在1951年的时候在村里也听说要土改了,当时村里天天组织开会就是说中国要抗美援朝,要大家捐款,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捐飞机,捐坦克,捐大炮。就是那个时候听到要搞土改的。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这里是1950年进行土改,也不知道当时来了几个土改工作队员。

(2)土改宣传

当时搞土改的时候,那些人在村里天天召开土改大会,并且还会每天在广播上进行放歌宣传。那时我参加了童子团[15],每天会在田南村的礼堂门前进行练操训练,有时还要去站岗放哨。

(3)扎根串连

当时的土改工作队人员倒没有到每家每户去了解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真实情况,就是每天在村里进行开会,然后由工作队的负责人员去每家每户叫一个人来做代表去参加土改工作队的土改会议。

(4)成立农会

搞土改的时候,村里成立了农会。成立农会还是“老鼠”和刘嵩山搞起来的。主要是由贫农雇农担任职务,就代表群众说话,因为贫农雇农最穷,说的话是最具代表性的。我当时记得农会里只有几个人,就是主席刘嵩山,副主席李玉克,还有江根连做文书。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的时候,我家划的成分是中农。其实家里也没有什么,就是有两块田,还有就是犁耙牛都有,所以就划为中农。对于划为这个中农成分,没有什么争议的。当时我家也有七八亩田,按照当时的划分标准是应该要划为中农。

(2)成分划分

当时村里主要是以田地的多少划分成分的,如果没有田地就划为贫农,有一两块[16]就划为贫农,四五块地就划为中农,七八块地就划为富农,有十几块地就划为地主了。地主和富农的区别,就是看田的多少,田多就是地主,当时划为富农必须是至少有七八亩田,而划为地主必须至少有十几亩田,就算你有一百亩田也是地主。

当时也听说过死地主,也就是地主本人体弱多病,家里就剩下一个妇女或者快要死的老人,这些人就是划为了死地主。

(3)划分结果

我们南阜村划分过两次成分,一次就是土改,还有一次就是1964年搞“社教运动”的时候,重新划过了成分。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当时召开过诉苦大会,基本上也是天天开,就是一般是雇农贫农上去,都是最穷的人上去。

(2)斗地主

那些受了好多苦的人对富农、地主进行拳打脚踢。这些雇农贫农就是上去一一揭发这些地主、富农的罪行,上去揭发的人都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不是每个人都上去说出他们所犯的罪行。并且还要求打掉[17]他们。这里也有地主恶霸,但这其实也只是人家给他们起的外号,他们实际上并不坏,只是有点反共产党,后来因为背恶霸的名声而被共产党枪杀掉。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土改工作队组织农会去地主、富农家进行抄家,由雇农搬捡东西。当时我就是参加了童子团,我们就是负责放哨的,以防有些富农、地主在晚上逃走。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土地划分是按人口来划分,如果土地原来少了,就给你补上,多了的话,就不会多分了。我家就只分到了一块田,大概一亩田的样子。加上之前的七八亩地,现在就有九亩多了。分到的那一亩田也是一般的田,一年只种一次,靠天吃饭。

当时我家除了分到了一亩田,也没有分到什么农具,就是只分到一张耙,没有其他的了。因为当时的东西也不多,而且大部分都分给雇农和贫农了。当时的政策就是要照顾这些雇农贫农人家。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划分田地的时候也有进行丈量田地,那时一分就是六十平方米。但这个也是大致估计的,不能准确测量的。

干部在丈田的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徇私、不公平现象。就像我家那块田本来是六分田,但土改工作队在本子上写一亩田。这样也只能吃亏,睁只眼闭只眼,他分多少给你你就拿多少,有总比没有好。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结束就是1951年下半年,半年就搞完了。土改结束后进行过土改复查,因为防止土改时有偏差,然后再进行复查,纠正和核实,这就是土改复查的目的。

土改复查之后就发了土地证,上面盖了公章。

(2)查田定产

土改结束后不久就开始搞查田定产,按一、二、三等田来定产。一等田也只能产四百斤谷子。因为当时没有化肥、农药,只是施家肥。还定了交公粮的标准,搞查田定产的时候倒没有交公粮,到1955年的时候才要交。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之后我家的田地够我一家人生活,但是刚分到土地没多久就要上交给国家,之后就是搞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然后就是自家还留点自留地。

(2)生产合作

在1953年到1955年搞了互助组,刚开始是临时的,后来转为初级社,再转为高级社,我们村就成了一个生产大队。

(3)收成情况

当时一亩地要交四十斤谷子左右的公粮,公粮交的倒不是很多。后面还要交余粮,余粮一亩田要交二十斤左右。交完公粮和余粮,家里也没有剩多少,看年成,年成好,就自己留的多一点,年成差,就连吃都不够。

(4)生产热情

农民有了土地后,开始干活的激情很高。在1954年时的互助组时大家干活热情高,因为多劳多得,但是到了1957年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时却是磨洋工了,因为不管干活多或者是少,都是一样的工分。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自家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村里的人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因为都是种田,也不允许你出去做工,抓到就要坐牢,有时还要在班房里打。

(2)收入变化

当时只有种田,不会去做什么生意,就是想做,也不敢。当时共产党是打击走资派,所以只有合作社,给国家干活。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后,身份地位也没有什么变化,一样的,还是中农,都还是种田。那些雇农、贫农家的生活会好些,因为有田了,而且也不用交租了。

(2)村户关系

土改之后与村里人关系也是一般,与那些地主、富农他们的关系也是一样,都是村里人,他们也不伤害我,我也不会故意去撩他们,所以还是和以前一样的。

土改之后村里的风气还是比较和谐,那时村里天天召开大会,唱国歌,发动群众。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人际观

都是村里人,他们也不伤害我,我也不会故意去撩他们,身份上是比他们稍微高一些,但是生活水平上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他做他的事,我做我的事,也基本上不会沾边。

(2)社会观

当时解放军下来时还没有路。当时县里召开大会说要组织每家每户,出壮丁义务劳动去修路,现在永新通安福、永新通吉安的路就是那时候修好的。

1962年的时候县里发通知要建水库,刚开始人们还以为建水库是挖金矿,所以好多人报名参加,其实开始就是去看一下热闹,后来才晓得是要建水库。走又不能让你走,就只能和其他人一起担泥,夯土。那一年,人们为了建水库都不能回去过年。虽然吃了好多苦,但是得到的利益也很少,国家还把水拦住,不许百姓用,而且建水库占用的粮田也没有补助。也不晓得他们要干什么。那时百姓是最苦的!那时从五几年到六几年,我们是吃尽了苦,反正就是天天在外面干活,为国家干活,但是也只能糊口。特别是在二几年、三几年出生的,刚好是中青年,力气大,能做好多事,但是粮食却是规定了两数,你不劳动也是吃那么多,你劳动也是吃那么多。所以好多年轻人就是这样子倒下去了。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从1953年到1955年搞互助组,然后,到1955年下半年就转到了初级社,1956年又转高级社,到了1957年的时候就搞起了人民公社。那时候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大食堂。不管多少人每个人每餐只能吃三大勺米,没米吃的就要天天喝粥。那时是真的快要累死了,吃又吃不饱,受尽了苦。

当时也没有觉得搞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好不好,觉得新鲜,好玩,就是看到农民干活热情高,都做事很卖力。

搞集体化的时候,不是对农具进行强制没收。那时就是进行开会,然后要每家每户把自己家的农具和牛都上交。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数,知道你家有什么农具。如果是牛的话,公家会拿钱收买,然后牛就归国家所有。

(2)对集体化的认识

其实都差不多,集体搞,就是很热闹,很有激情,但是收入差不多。搞单干,就有积极性,但是如果家里没有钱,就不能买耕牛这些大件东西。所以两个都有好处,也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