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我叫欧阳圣伦,1935年出生于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大塘村。土改前,家里只有三个孩子,姐姐1930年出生,十八岁的时候出嫁,我1935年出生,弟弟是1948年的,我比他大十三岁。父母当时还年轻,父亲在三岁的时候就没爸爸,房子没有,连一个吃饭的碗都没有留下。土改前,父亲上半年在家种地,下半年就是走山里做小贩;姐姐1948年的时候嫁出去了,出嫁之前在家会帮母亲一起纺纱织布;我那时候不懂事,才十多岁,只会上山砍点柴茅,然后农忙的时候帮帮忙;弟弟才出生不久,还需要人照顾他。所以,家里的劳动力就只有父母二人,我和姐姐顶多算半个劳动力。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
土改前,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主要收入是外出做点小买卖,赚钱回来够买米吃。自家的田地少,种别人家的地根本“赚吃的不到”[10]。租地主、富农的地要交粮给他们,自己只能留下小部分粮食,下半年种的豆子都是自家的,不需要交地租。外面做生意,生意好就有钱赚,不好饭都吃不起。母亲经常出去借米,就是“浅身借进,满身还清”,经常都饿着肚子。所以,土改前家里的经济情况很糟糕,比不上那些有地有饭吃的人家。
(2)生活来源
当时除了种地之外,父亲还会走山里,做点小买卖,买卖生意的收入不稳定,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也赚不到多少钱,母亲在家纺纱织布也只是能补贴一点家用。土改之前有钱人家里和穷人家地位相差很大,没人会看得起穷人家,请人做事都不会找我们。
(3)生活压力
土改前,家里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每天只有稀饭喝,每个人还只能分到一点,生活很苦。那时候除吃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开支,有时连吃的都不能满足,其他财产更是攒不起。
土改前,轮到父亲当壮丁,祖父借了四十块钱帮我父亲买了一个兵充当壮丁,因此便欠上了债。欠债之前还能勉强生活,欠债之后便再也没过不欠债的日子,连续几年都没还上。借的钱换做粮食来还,还不起欠债就会一直加,算上利息,会欠得越来越多。还债的时间很漫长,有时家里养了一头猪,猪还没卖,别人就来催债。家里地少,靠做点小生意赚钱,除开吃穿开销,债务只能慢慢存慢慢还。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 自有土地
土改之前家里只有不到一亩的地,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分布在山顶上没人要的。水稻的收成不多,因为肥料少,产量最多两百斤,交了田租粮,就没剩多少粮食了。如果光靠自家的地,夸张点就是可能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得买米吃,而且还要给国家交公粮,所以土地显得更为重要。
(2)租佃情况
土改前,家里地少,吃饭的人又多,所以还租种了别人家的地。佃主可以选择,谁家有就去租谁家的,种到一两年,到年限可以收回或者不种。我家一般都种家里地多或者家里没有劳动力的家户的地,每年租几亩,租金是租给你地的佃主说了算,他说多少就是多少,不能讨价还价。距离较远的地,租金低一些,近的高一些,租金都是交粮食,割稻子的时候就会来收。租粮按石算,租一亩地要交两石,按每亩地二百多斤的产量交的还算很多,交完自己剩不了多少。
佃主和租户之间不会签订契约,直接口头说了算,所以租期没有规定,你想种他愿意给你种,多久都行,他不愿意了,马上就可以收回来。不租种地就不用交租金,今年种了,收割完了再给租金。要是收成不好,佃主不会减租;要是遇到干旱之类的天灾人祸,佃主会适当减一点;要是收成好,也不用多交,佃主就想有人给他种地,这样他自己也有的吃。
租的地也只是种粮食,种其他的划不来,不种水稻可能还得买粮食交租。租的地的产量比自家地的产量要好一点,种的好交了租粮之后还能剩一些,不好的话差不多只够交租粮。
(3)牲畜和农具
土改前,家里养过牛,养得不好的时候,牛会生病死掉,遇到没牛又农忙的时候只能去别人家借。农具有些有,有些没有,大型农具只有一个水车,作为耕田的灌溉农具,犁和耙都有,像锄头和铁锹之类的小型农具家里都有。
(4)生产合作
土改前,遇到农忙和劳动力不够的时候,父亲会去换工,但是我没去过。换工一般是和村里人换,你帮我做一天,下次我帮你做一天。土改前没有互助小组,除了村民之间自发的换工,家里没参加过其他的组织。
(5)族田
我们这个村小组是“新开的基”[11],公田很少,只有少许的“几丘”[12]。公田少,但是也会租给别人种,我家没有租种公家的地。公家的地租出去能收到一点租金,可以用作开会或者过年过节要用的开支。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我家和租给我家土地的农户之间关系挺好,如果关系不好,他不会把地租给你,就像做他家的子女一样,对他恭恭敬敬,才会把地给你种,我们这种普通家庭比较卑微,不敢和他们发生争执。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只能靠自己,村里人都很穷,富裕一点的农户家庭条件也不是太好,没办法救济其他人。
(2)农户关系和宗族关系
土改前的农村,不管是和谁,互相之间都不会经常联系,都是自己管自己。穷的村庄人不算多,有钱的人家也比较少,都不怎么联系。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差不多,都不怎么好,所以差距不算太大,只是一部分人稳重一点,比其他人让自家生活变好的速度要快些。我们所在的自然村新搬过来,宗族意识不强,没有得到宗族方面的相关救济,生活都靠自家努力。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土改前,家里的地太少,有想过要买土地,但是实际情况是买不起,买一亩地要几十石谷子。我家买过一点,买的附近药店老板的地,后来因为家里的房子倒了,又把买来的地卖出去换钱盖房子。
(2)对土地的看法
村里有土地稍多的大户人家,他们的土地要么是祖宗留下来的,要么是自己赚钱后买的,我觉得还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地的人家多一些。地有多的就有少的,一点地都没有的人家村里没有,每家最少都有一点地,差别在于地好地差。家里租了别人家的地,对那户人家恭恭敬敬,很卑微,只有这样他才把地给你种,所以会觉得自己比他们低一等,有钱的人说的话没理也有理。
(3)对土改的反应
当听说要土改的时候,年纪还小,没太多想法,当干部的都没工资,不会有人想土改运动会怎么进行。对于共产党,解放的时候听说过,解放军来的时候给我们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说是共产党的,当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就是跟着到处看,但是对共产党的印象很好。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听说要土改,1949年解放后一年土改工作组就下来了,开始给大家做工作搞宣传。最开始我村就来了一个工作队员,从北方来的,姓葛。后面又有其他人加入,上级怕人少工作不好开展。北方先解放,土改工作开始的也早,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人才,所以从北方派干部到南方来指导土改工作。
土改工作组一下来就开始搞宣传,让大家先了解土改政策,和村里人一起开会。当时我还小,会议都有去听过,土改政策也能听懂,大概意思就是分田地,天下农民是一家和共同富裕。
(2)扎根串连
除了搞宣传会让大家了解土改之外,工作组还到处进行访贫问苦,我家里也来过,当时我还是小孩,聊的时候会在旁边听,只知道他们经常说“贫下中农要团结富农向地主进攻”,我觉得这些话的意思应该就是所谓的贫雇农串连。
开展土改工作的时候还会竞选积极分子,我当时还小,没有资格选积极分子,但是选出来的积极分子我都认识,我记得有两个积极分子,一个是农会主任,一个是代表主任,其他人都不会去计较这些事情,不管积极分子是谁。
(3)成立贫农协会
土改时选举成立了贫农协会,由土改工作组组织形成。要成为协会成员还有一定的要求,要是家里什么都没有的、成分好的贫雇农才能加入,并且参加的人还得有十八岁以上。农会有农会主任、代表主任,其他人都是成员。他们负责上级分配下来所有的工作,学习政策,然后回到村里给村民开会,培训和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宣传之后就开始就划分成分,共划分成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五种类型,其中中农又分成下中农、中中农和上中农。划分成分的目的在于动员贫下中农,团结富农,向地主进攻。我家只有一点点地,被评为了贫农,一个家庭一个成分。雇农是帮别人做长工,家里没地的那些比我家还穷的人家。所以,工作队给家里划分的结果没什么意见,因为村里没评出一个雇农,贫农算是最低的成分。
(2)成分划分
划分成分这一过程是由农会和工作队成员一起研究、讨论综合决定。工作队从外地来,对本地不是特别了解,和村里的农会的一起工作,更有利于土改工作的推进。划分成分有一定的标准:富农的地比别人多,还会放债务,放债就相当于剥削了其他人;中农家里的地达到够吃够用的标准,但是还有余留,中农里面还有三个层次:下中农自己只有一多半的地,但是还种了别人的地;上中农的地比中中农的地多一些,又比富农少一些,但是没有放债;贫农没给别人做长工、短工,家里地很少;雇农则是去帮别人做长工、出卖劳动力的那些人。
被划分为地主的欧阳新仁,是因为家里地多人少,自己没种地,全都租给别人种,才收取了租金,而且还放了点债,有剥削。
(3)划分结果
划分成分就进行了一次,划定之后还张榜公示过,一直都没有变更过。村里的划分结果是有一个地主和一个富农,雇农没有,贫农多于中农,具体户数记不清楚了。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村里对地主有批斗,但是批斗的次数比较少,那个地主比较老实,当时年纪也很大,家里除了他一个老人没有其他人,所以批斗的时候没有很过分,但是听说其他地方批斗得很严重。在斗地主之前,还会召开诉苦大会和公审大会,就是把村里的人叫在一起,挨家挨户地讲述自家的情况,但是村里的情况都差不多,剥削账不多,地主和富农都少,其他人都是穷人。
(2)斗地主
批斗地主的时候,程度不是很严重,打骂也少,大家都没空去说闲话,大多都出去劳作了,只有必须要去批斗大会的时候才会去。不管是开批斗会还是私底下,都听不到有人帮地主和富农说好话或同情他们,大家都觉得他们之前过的生活比我们好,现在打倒他们,不需要同情他们。
4.没收和分配土地和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批斗地主之后,工作队和农会组织人一起去地主、富农家里收东西,派人去封地主、富农家的门,好的房子得分出来,他们住在其他闲置的房子,然后地主、富农家里的东西都会被没收搬到祠堂,集中分类摆放,好的放一边,差一点的放一边,然后“捡沟”。我当时是民兵,也会跟在工作队和农会队伍后面维持秩序,没有碰到过不配合的地主。
(2)分配土地和财产
没收完地主家的土地和财产后,就开始分配土地和财产。分地是以代表区为单位,一个代表区有多少地,然后按人来分,平均一个人摊多少,地多的地方分到的就多,地少的分到的就少,我们村大概每个人分到了一亩三分多地。在分之前,档案管理部门会提前把每个地方的地图拿下来,然后把大家叫到一起看图讨论。
按户来分财产,人多人少都是一户,分的时候“捡沟”,东西拉不平,好的差的搭配,大的和小的搭配,稍微平均公平一点。不管是分土地还是财产,都需要开分配大会,不过开会也只是通过而已,通知大家最终结果,大家都没有提出异议。
我家分到了四亩多地,好田有两亩多,差田也有两亩多,中等有几分。每家分到的地数量不一样,人多人少,每户分到的地不一样多。不同成分会被考虑进分配工作,中农以前就有一些好田,分的时候就得一些差一点的。当时我家没分到牛,但是分到一个水车,水车是地主家里,然后房子和水塘都没分到,地主家离家里比较远,分了也不会要。对于自家分到的东西没有不满意的,分到了就觉得好。当时公家的田、山都一起被分了,多余那些地也被干部自己种了。祠堂和祖屋也被分了,被分到的人家都没有过去住。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田的时候,工作组组织大家到田里一起看田丈量,大家对村里的地心里都有谱。分的时候也要开会通过,登记每家每户分到的地的情况,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干部的腐败行为,有些人还存有封建思想,其他人也不敢说什么,不管分到什么,分到就好,没发生过争执,工作组和农会的人说了算。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1952年土改结束,然后进行了土改复查,复查就是查有没有漏网地主和被划分错了成分的。当时村里没有查到漏网地主,但是有一个被错划为富农的,他因为做了生意赚了点钱,还放了一点债务,就被划分为富农,在复查的时候把他改回了中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错误。土改之后,政府给农民发了土地证,但是后面都又被收了上去,好像是收到县里了。
(2)查田定产
村里好像没有查田定产,就听说过一亩地要交多少公粮。当时规定除了口粮、种子和饲料粮之外,其他的都得作为公粮上交。按这个标准算下来,公粮交的不多,一亩地交十几斤公粮,所以负担不是很大,交的不多,还够自家吃。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结束后,家里比之前多了四五亩地,足够一家人吃饭,偶尔还会喂几只猪,不会把粮食拿出去卖。当时除了种水稻之外,还会种点豆子,产量要看年成的,遇到虫灾和干旱,产量就低;要是气候好的话,产量就是稍微高点。
(2)生产合作
一家人种几亩地,劳动力够用,家里的人很少外出,水稻又是种一季,劳动力够用。但是这些地没种多久,1953年就开始有互助组,1954年开始又有初级社和高级社,变成了集体,不会再出现劳动力不够用的情况。1953年之前,会参加一些短期的互相帮扶组织,称呼和互助组差不多。在农业生产方面,家里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困难,但是遇到困难也没地方提,都是自己解决。
(3)收成情况
分了土地之后,土地收成的大概百分之十要交给国家,交了之后还够自己一家人吃。交的都是晚稻,集体以前交的公粮还不算很多,都是自己交到粮站去,粮站不会派人来收。土改分地之后,田都是自己的,不用交租,我们的种地热情明显比之前高了很多。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和收入变化
土改之后家里除了种地,父亲还会出去做点小买卖,但是一年也就去几次,赚得不多,有的时候到年终一点都没什么收获。
土改后,我家的生活变化了很多,最明显的就是田变多了,而且都是自家的了,生活没有之前那么困难和窘迫,家人有饭吃,债务也还清了,每年还能有点存款。家里的生活压力没有之前那么大,主要就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和种好自家的地。地主和富农的地都分给贫雇农,所以大家的情况普遍都变好了,差距也没之前那么大,大家发家致富的心理明显比之前足了很多。
(2)农户关系和村户关系
土改后,家里的生活变好了,身份和地位也变了。土改之前我们卑微,在地主面前不敢说话,土改分到地之后就不一样了,我们和他们变得一样,都是普通农民。就整个村的关系来看,村里人的关系都非常好,互相之间没有发生过冲突和争执,做事都很齐心。所以,村里的村民之间关系一直都很好,不管是谁,不管成分是什么,大家关系都很好。土改结束后,大家基本上都很少提及成分这个事,但是和干部之间的关系还是一般,只是有事的时候才会联系他们。总体上来说,土改后,整个村的风气比之前好了很多。
3.土改后的思想观念变化
(1)土地观
当时知道自己家里多了几亩地,大家的心情都很复杂,反正大家都很开心。我们这里整体上都比较穷,所以基本上没听说国民党要“反攻”回来的谣言,有也只是个别地主心里会这么想,其他分到了土地的肯定不会这么想。
(2)人际观
我们这里虽然没有宗族,但是我觉得宗族还是很重要,毕竟一大家子之间的关系和睦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就像我们会觉得同一阶级的农民会更像一家人,虽然土改后很少说成分,也不会因为成分就和地主、富农他们疏远,但是农民这一块的情感,是没办法说出来的。
(3)社会观
土改后,村里组织过修建水库,我也去了,当时大队组织都必须参加。我觉得修水库和修公共设施都是好事,有利于农业生产,政府才会让大家一起参与。经过土改,发现土改是件好事,共产党给农民办了一件好事,不敢说共产党的坏话,怕被打成反革命。
(4)土改观
土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看到那些分到地的农户开心的劲,真的能记很久。
4.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1952年土改结束后的第二年开始搞互助组,组织了一年,1954年就进入初级社,经过了两年,1956年进入的高级社,没过几年就是人民公社。农业集体化加入初级社和高级社,像土地、牲畜、农具之类的,都要上交集体,勤快的人不太愿意加入集体,说其他人肯定会有偷懒。集体的时候我家的东西全都上交了,东西留着也没用,上交的东西都作为生产基金,会当场作价记录。有些偷偷留着的东西,还组织过一次搜查,把每家每户的东西又重新搜查了一遍,后才将所有的都上交了。
(2)对集体化的认识和对土改的再认识
自耕的效率和集体耕种的效率相比,我觉得还是自己耕种效率更高,自己耕种自己的地,会更尽心尽力,集体做事不齐心,效率会受影响。所以,我觉得集体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没什么太大的作用,而且集体对我们还是有一种约束,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集体是毛泽东的思想,是宣传的好思想,但是感觉农民的思想还没集中起来,政策实施下来达不到预期效果。土改是个好政策,大家都分到了田地,搞集体的确又使我们的土地没了,但是那是我们没办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