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霍恩德,属狗的,今年八十四了。土改的时候,我老爸爸不在了,我爸妈死得早,我跟我大爷过。那时候我大爷大娘他们六十来岁,我才十六岁。十几岁的时候我参加儿童团,给别人发过枪,也站过岗、放过哨。我大爷大娘他们也就是务农,在农村干活。

(2)劳力情况

土改前我年纪比较小,很少参与农活,不算家中的劳力。我家也就两个劳力,一个是大娘,一个是大爷。

(3)负担情况

我才十六岁的时候参加儿童团,还算是小孩子。家中虽然没有老人、病人、残疾人,但是家里的负担重,我们家是贫农,一点儿地都没有,房子也没有。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

我们家主要以种地为生,在土改前,家里没有多少土地,只能靠给地主干活挣点口粮。

(2)生活来源

我们那个时候给地主干活,一年挣的那也刚刚维持。那个时候都是天天在地里干活,每年可以干八个月。那个时候是论斗,四十斤一斗,每个月按时发粮食,一个月给十斗,十斗就是四百斤[1],雇用几个月就给几个月的口粮。咱们家的主要收入,也就是给地主干活,其他的也没有啥。俺们家在咱们村生活地位比较低,我十一岁的时候就跟着地主干活去,主要是给他们放牲口。国民党那个时候,放牲口是一家雇两头牛、两个驴子、一个猪。解放之后是给八斗粮,一年给八斗粮,只能勉强糊个嘴,弄点饭吃。那个时候没有做买卖的。

给地主干活是看太阳,太阳出来下地,太阳落了就收工。给地主干活是按月给粮食,我是一年可以得一百二十元。妇女不能下地干活,我大娘便没有收入,她平时主要是在家里边做家务活。咱家里因为没有粮食便没有养个鸡了、养个鸭了。

(3)生活压力

那个时候生活质量提不起来,压力很大。我们挣了钱了,也都是吃了,也没有其他啥花销。俺们是贫农,条件不好,不够吃了,就得跟人家借粮食,借也不白借,那个时候是二分利息,就是找别人借十块钱,到时候你得拿十二块钱回来。要是没有粮,就得找别人借粮,要是需要花钱,你就借钱。借钱是三七,借七块还十块,那个时候借粮是用斗来衡量,小斗一个月四十斤,是属于带壳子的毛粮,不是成品粮。我们家一年八斗粮食,三百二十斤,这样也就是刚刚维持。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我们是跟地主种地,干活是一块干的。那时候分成分,富农地主都得雇人,他们地多种不了,我们是种的我们这铺子的地主,外号叫大粮囤,他地多雇的人也多。他雇我的时候,也不用写个契约。需要我给他来干活就说一声,我就直接去,干活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也就是半年左右,干完活地主就直接给我粮食。感觉他给的这个粮食,少倒不少。那时候都是斗测量,斗四方的,放上粮食,上面用隔板刮平,就是一斗。地主给干活的人分粮食,都是足额的给,不会克扣粮食。

(2)租佃情况

如果遇到灾荒粮食减产或者是丰年粮食产多了,地主不会多给你粮食,也不会少给粮食,都会按照之前约定好的粮食数量来确定。地里都是种高粱、谷子、豆子,就这三大样。那时候苞米的种植还未普及,一亩地能产的粮食不成比例,有的二百来斤,有的三百来斤,这就算收成比较高的,主要是因为种地没有粪,粮食产量十分有限。

(3)牲畜和农具

当时俺们家什么也没有,就养了一个猪,家里油也缺,肉也缺,等到过年的时候杀一头猪,一年的肉和油基本就够了。俺们也没有农具,农具是给谁干活就用别人家的农具。俺们那个时候没有房子,平时租房子住,房间里是一个南北炕,家庭条件差点的便会几家挤在一块住,你住北边儿,我就住南边儿。租房钱也不多,房子如果太大冬天取暖解决不了,南边烧,北边也烧,炕就暖和,一头烧,炕就不暖和。俺们用地主的农具,用坏了也不用赔,我们给人家干活,工具坏了,那是他们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

(4)生产合作

俺们没有地,也不租人家的地,就是跟人家干活,所以不存在跟人家合作,干活都是各干各的。

(5)族田

俺那个村儿,百分之八十姓崔,其他的姓都是从外面迁到我们这来的,多多少少跟姓崔的有点亲戚关系。地都有主,那时候土地可值钱,一般买不起,土地的越多就越富有,越是没地就越穷。土地多家里富有的人家不仅能吃饱,还能放贷,有利息的收入。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我们给地主干活,跟他的关系还行。过年了,没有给他拜年,平常不用给他帮忙。那个时候地主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恶,只是有个别的人,但是大部分地主还是比较善良。我们自己家里边有个红白喜事,沾亲的就来,不沾亲的就不去了。那个时候也讲理,礼尚往来。要是遇到灾荒了,地主一般不会给俺救济,但我们可以找他们借贷。

(2)农户关系

土改前咱们这儿有个保长,那个时候叫保长,解放之后才叫我村长。我们平时也不咋打交道,但关系也不恶,也挺公道。主要是咱们是穷户,也没有给他打交道的机会。保长他们弄的钱也就是村里分,他挣不多。村里建设需要分摊钱,富余家庭就多拿一点,穷困家庭就少拿点。

咱们村里富的人跟穷的人生活差距很大,富的人他们吃的比咱强。只是在花钱方面大家差别不是特别大,富裕的人即使有钱了他不舍得花。过年过节,他们也不喝酒,他们攒钱也不容易。

(3)宗族关系

我叫霍恩德,俺们村姓霍的人不多,土改的时候就我们那一家。所以,家里的关系还可以。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没有想过要自己的地,那个时候就是去给人家干活,也没有想过要地。

(2)对土地的看法

像地主他们生活比我好,我就很羡慕他们的生活。我从小没上过学,地主的小孩都去背个书包上学,我就得给人家放牲口在山上。同样是孩子,两家的差别就有这么大的差别,不过那个时候人都没有办法了,吃穿都不够,哪里会想着读书。我种人家的地,给人家帮忙干活还是感觉比别人家低一等。

(3)对土改的反应

解放前四年内战,情况还比较复杂,当时我们谁都不知道是共产党赢还是国民党赢,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政治头脑。当时上面的政策也不确定,只是听说老毛头来了老百姓就有饭吃。

当时有这样一个政策,打土豪分田地。我年纪小,对此还没有什么意识,上面让我参加儿童团,我就参加儿童团,让我打地主我就打地主。究竟这个社会主义什么样?资本主义什么样?那时候还没讲这些了。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我们这儿是1948年土改,工作队就是这个时候进村的,俺们这个工作队员姓何,就他一个人。

(2)土改宣传

土改时我才十六岁,那个时候参加儿童团,对于土改的宣传不太了解。

(3)扎根串连

工作队来了就组织农民会、儿童团、人民政府,选头头,他们是掌握这些情况。他们没有到家里来问情况,他也没这个头脑,他也是上面派下来的,也是一个老文盲。后来他是土改积极分子了,就派到我们这边来,他也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对党的政策什么的他也不懂,就是叫怎么干他就怎么干,他也不怎么理解为啥,也没有听说过贫雇农串连这个事儿。

那个时候我是儿童团的,也算是土改积极分子了,但也没有啥很深的政治立场,就是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那时候哪有那么多觉悟,我们这儿内战四年,抗战八年,整个社会比较混乱。但是那群众反映还是八路军好,不打老百姓,不骂老百姓,也不欺压老百姓,不吃老百姓的鸡,国民党来就不一样,家里面有小鸡,他就抓走了。

(4)成立农会

当时咱们组织了农民会,农民会是1948年组织起来的,他当时是先选干部。农民会主任也是选的。农民对共产党的政策也不是很了解,也害怕我把你分了斗了,我打你骂你,如果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回来我们也不好过日子,所以都不乐意当那个干部,老百姓夹在两党斗争中很难办事。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俺们家都是贫农,划成分之后没有张榜公布,就是农民会那几个成员合计,老张家什么情况划什么成分?老李家什么情况划什么成分?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人,对彼此的情况比较了解,也没有人反对自己的成分,其实那个时候也不敢说,如果被扣上反霸这个帽子,以后就很难办事了。

(2)成分划分

当时俺们划成分,有地主、富农、上中农、小地主、佃农、贫农。贫农还比雇农强一点儿,雇农都是租人家的田地,家中压根儿什么也没有。佃户就是种地主的地,这叫佃户。地主是雇人家种地,他自己可以不用劳动。也不管它几多人有多少地,只要雇几个劳力,就是地主,当然有小地主和大地主之分。大地主就是地多一点,小地主就是地少一点。那大地主一般都是百八十亩地,富农他人口多,地也多,但富农自个儿也参加劳动。上中农、中农都是自己种自己的地。

(3)划分结果

我们这没有多少地主,划地主之后又有个纠偏,就是复查,纠正划错成分的情况,比如把上中农划成了中农,把大地主划成小地主。俺们村小,就划了一个两个地主,其中一个大地主,一个小地主。有三个富农,中农有十来多个,贫农雇农占百分之二十。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俺们这实际上没有开展大规模的斗地主。听说1947年以前它实行的是流血斗争,斗地主就是打骂,打死人不偿命。1948年毛主席颁布土地法大纲,上面写的不让打了。

土改的时候,对于有那些恶霸的村庄,民怨比较重,斗地主的时候有杀人的冤仇。土改的时候有点儿小毛病,说一下就行了,就让你跪那,不够判死刑。另外还会算剥削账,比如你雇人,给他八石粮,却让别人出了二十石粮的力,这就算剥削。

(2)斗地主

那个时候俺们这儿没有发生很严重的打骂地主的情况,1947年工作队员说打,就打两下,大人不打,小孩不懂事就上去打两下。那个时候没有人敢公开给地主说好话。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斗完地主之后,没收地主财产,没收之后就给贫下中农分,有牛、房子、土地。这个是工作队组织分的,我是儿童团的人便没有参加其中。分财产的时候没有地主不配合,地主觉得只要保住我的命就行。1947年以前都是流血斗争,打骂、斗得狠,甚至杀人不偿命,所以他们都比较害怕,他们也不敢反抗,反抗就要反霸!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当时土地是平摊,按照每人两亩地进行分配。财产中有个箱子、柜子,大部分都分给参军的、当兵的家庭。分土地时,中农的地是不动,就地主富农他们的地拿出来分。分土地财产就是箱子柜子是农民会他们组织分。我们这的田没有分等级,俺家分了一头牛和一间房子,没分到农具。

分到土地时高兴坏了,从来没有地这可分着地了,我们农民以土地为生,把土地当成宝贝。分了地就得听共产党的话,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地的时候,也得先丈量土地,因没有尺子便会用绳子代替尺子测量田地。分土地是由农民会那些干部测量,他们其中有些人识字,也能写能算。分完之后没有说干部分财产的时候贪污了,他说给我们什么,我们要什么。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1948年秋季我们这土改结束,后来我们这儿还有一个复查,就是纠偏,主要是把成分给降级,后来把富农都改成中农,就给你降一级,俺们分地之后也有发这个土地证。

(2)查田定产

俺们没有查田定产,哪块地给你拉倒,产多少粮没估计。俺们给国家交公粮也是极少,就是交豆子、谷子、高粱。那个时候交公粮是白给的,国家不返钱。我家十来多亩地才交二百多斤粮食。这是极少极少,就是要求的细,谷子豆子都是一个一个挑,俺们感觉交公粮这个负担不大,也就几十来斤。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我们分得地,产的粮食也是勉勉强强够吃,分了地之后,产量没有太高的,那个时候没有粪,也没有化肥,产量也提不起来。土改之后,俺们还是种苞米、谷子、高粱,还有豆子。

(2)生产合作

那个分地之后,我们家的劳力用不了,只讲咱家,咱家是用不了。土改之后,先是互助组,完了之后是高级社,最后是集体农庄,再一步就是现代化的人民公社。互助组的时候就那样,那个时候也就是天亮就下地,黑天就回来。也可以直接用人工换牛工,假如我有牲口,你没有牲口,我帮你出几天牲口,你帮我出几天零工都可以。换工不用花钱,不给钱也不给粮食,是大家之间相互帮忙。

(3)收成情况

田地这个产量是极少,二三百斤就算比较多。交公粮的时候,也就是一亩地二十来斤儿,交完公粮之后,大部分家庭也就是刚刚够吃,但是有的还不够吃。

(4)生产热情

分了土地之后,种地的热情就比较高了,不用再去给别人种地了,这与之前种地的感觉有很大差异,虽然干活比较辛苦,但干活的劲头很大,觉得共产党还是给咱们老百姓干了好事。

(5)土地买卖

土改之后也有买卖土地的,有的人不能种地,就把地卖给别人,自己便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我们家没有卖地,我觉得农民就是务农,有出息的都把地卖了,去上工厂,没出息的都在家里面干活。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土改之后,我们生活上没有什么特大的变化,想发家致富,那也发不了,毕竟只有那点地儿,田地每年的收成只能勉强养家糊口。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们的身份也没啥太大的变化。俺们家跟其他家的那个时候也有冲突,什么时候都有穷富。穷人跟富的生活上没有太大的差距,假如我有牲口,我种得好,我就富一点,你没有牲口,我就帮你,你也得给我帮忙,这样也不会差太多。

(2)村户关系

土改之后,俺们跟俺们村里边干部的关系还行,没有那么恶。土改之后,感觉咱们村儿里边儿的风气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分完地之后,心里面是高兴的,互助组的时候也勉勉强强。没有听说国民党要“反攻大陆”这回事。咱们这个土改分地,跟后来的承包地还是有区别。

我分析呢,互助组、集体农庄、人民公社是国家的矛盾。三十年之内富起来了,农民也就站起来了。那个时候集体化的时候,就一律没收,老百姓都傻眼了,但是也是敢怒不敢言,当时鼓励小孩参加,家里边儿养头猪,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这个弄得不太好。那个时候走资本主义道路严重,实际上也就是为了吃口饭。实际上,现在看来农民要求不高,就是为了吃口饱饭。

(2)人际观

土改前后的人际关系变化不大,虽然无处不产生那些阶级矛盾,但亲戚之间的关系还是好些,做其他的事情也有照顾。

(3)社会观

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有组织民工修路、修梁河,这些都是国家派给农民统一去修。土改之后,讲得是很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怎么怎么美好,他是这样一个概念,当时老百姓是听,但是长时间就不行。

(4)土改观

土改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就是穷人没那么穷了,如果不土改,穷汉子站不起来。土改就让那些不识字的、没有当官儿的人当农会主任、队长。这穷人不都站起来了。土改之后才说共产党好,共产党让穷人们都站起来了,也有权了,以前是大地主说了算,他们叫你干啥你就得干啥,现在是穷人的天下。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土改之后一年就搞了互助组。互助组一般是四五户或者十来户组成一个互助组。当时逼迫倒不是逼迫,但是也是上级要求,非让你组起来不可。组成互助组时,比如说你有驴子,我有马,咱俩这个一块儿干活,干完活了你的还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我们这个互助组比较好,有车、有马也有人。我们互助组也不多人,七八户。是穷赶穷,富赶富,一般家境相当的人会在一块干活。我这个村全组起来互助组了,这是国家的政策,大家都要积极响应。互助组之后就是集体农庄。

入社的时候,牛、马,牲口这些都得入社。入的时候是打的钱,一个牲口多少钱,一个车子多少钱,土地不算钱。我是户主,我们家的车、驴、马一共记了一百多块钱,当时村里没钱,队里说啥时候有钱了给你。这个钱最后也没还给我们。当时入社都是自愿,不会不自愿能行了,集体农庄的时候是上级下的任务。让那个积极分子老是动员农民参加,他们就宣传说集体农庄有多么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到来的时候,将来我们进了集体农庄不用驴和骡子,都用拖拉机。

(2)对集体化的认识

在集体的时候就应该有集体的观念。但是真正的集体了,又没有几个人有集体观念,最后还是把土地分给个人,这样农民才好好干,贪黑起早干活,这样打的粮食也多。但是在集体干活,就一天几个小时,干完我就走了,具体好不好,我也不管。所以我觉得在集体也不会打多少粮,还是个人干粮食产量高。

(3)对土改的再认识

五八年的时候“大跃进”地都收回去了,后来分给咱们个人,多打粮食了,而且地弄得干干净净的,前后对比起来,真的是天地相差。当时不让社员单干,所谓的大片地都是集体的,用拖拉机运,社员就只能种些河边那些地,现在听着又要合起来了,不知道形势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