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我叫曹道芬,1929年出生于吉安市青原区大塘村。我有三兄弟,我排行第三,他们都比我大很多,土改之前就已经分家了。所以,土改前家里有我、母亲和妻子,父亲去世得比较早。妻子比我小三岁,我们解放前就结婚了;母亲年近七十岁,做不了事情,丧失劳动能力,所以家里只有我和老伴两个劳动力。我还被过继到三叔家,所以还要负责照顾三叔三婶。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
土改前我二十来岁,主要在家种地,除了自家的四亩半地之外,还种了别人家六亩地,如果不种这么多,就解决不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地,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豆子,多的时候还会拿出去卖,下半年种豆子不用交租,豆子种着不用管。除此之外,我还会出去帮别人挑担,也能赚到点钱。家里这种情况在村里算中等水平,种的地不少,但也就够三个人吃饭,生活过得还是很艰辛。
(2)生活来源
除了种地,家里还养了鱼塘,一年能收两百斤左右的鱼,可以换成几十块钱;我去帮别人挑担赚钱,劳动强度不大,就看个人能力你挑多少,就有多少钱,就像帮别人割稻子一样,割多少就有多少工钱。当然帮别人家做事,还能赚到点吃的,因为不用在家吃饭。
(3)生活压力
土改前,家里的生活压力不是很大,但是依旧很简朴,东西都舍不得用。家里的主要开支就是一家人吃用和交国民党的月捐,另外我还有过继的父母需要养,生病请医生是我,去世的时候也是我安葬的,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所以,我还到外面借了三个亲戚家六十石粮食,每家借了二十石。借亲戚家的粮食不需要给利息,如果借别人家的就要加利,有时候加二[16],有时候还是加三,利息算比较高,不过也有不要利的。家里还借了七块钱,后面用粮食还的,七块钱得还五石谷子,还加了两石的利息。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自有土地
土改前,我家自己有四亩多地,都是从祖宗手里留下来的,几亩地每年都种水稻,种得好的亩产量大概五百斤,差一点的也有四百斤。要是好吃懒做,不愿做事,产量估计只有二百来斤。光靠自家的四亩地,家里三个人的吃饭问题基本能满足,但是其他家用就满足不了,所以才会去种别人家的地。当时种地需要给国家交税,可以交粮也可以交钱,五百斤的产量交五十斤的粮食,都得自己挑到粮站去。
(2)租佃情况
土改前,我家租了别人六亩地,有地主的地,也有公堂上的地。公堂的地,闲置在那用处也不大,就租给村里人种;地主他们不种地,要么是在外面做生意,要么是在国民党里当了官,地都租出去给村里的穷人种。
无论是租地主家的地还是公堂的地,都得交地租,地租一般都是交粮食。租金是两户人家一起商量决定,双方愿意才能确定,但是公堂上的租金比地主家的地租稍微低一些,地主家租金四石,也就是两百斤,差一点的地交一百斤。这个租金标准在当时算比较高,差不多一半的产量都交给地主和公堂,一般产量四百斤左右,种得不好的,交完剩的都不到一半。
租种的租期不固定,双方都是自愿,愿种多久种多久,不会签订契约,口头上说了就算,我家一直租种了十年。一般是收割的时候,他们才会来收租粮,所以不会出现退租的情况。当遇到灾荒减产,公堂和地主都会给我们减租,比如说上交加三的利息,就会给你减少一半。但是如果是丰年,不会让我们多交,以约定的租金为准。租的土地也是种水稻,下半年种豆子,豆子全归自己,不交租。亩产差不多四百来斤,交租之后够一家人吃,有的时候还会有点剩,能拿一点出去卖。
(3)生产农具与生产合作
种地的人家里肯定养了牛,我们家养了牛,农具也很齐全,大点的农具像风车、水车家里都有,都是买的。
土改前家里只有两个劳动力,农忙的时候劳动力不够用,所以还会出去和同村其他农户换工,外地人不会和我们换,得拿钱请。除了自发的换工,我还参加过一个类似互助组的组织,组织都只在农忙的时候临时起用,几户人家一起,你帮我、我帮你。
(4)族田
村里有几百亩公田,每个姓都有自己的公田,每个姓的公田数量不一样。当时我家租了公家的地,一直种到1949年解放。租公家的地也得给族里交租,距离远的好地交一百来斤,距离近的好地要两百斤,不过也有些地不要租金,只要不抛荒就行。租公家的地和租的地主家的地一样,在遇到灾年,公堂也会给我们减租。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土改前,我家和佃主、公堂的关系都比较好,没有发生过争执,否则也不能租种他们的地那么久。家里遇到困难或者遇到灾荒,都可以从佃主和公堂那得到一些救济。
(2)农户关系
家里和村里其他农民之间的关系也都挺好,不管是普通农户还是富裕农户,都没发生过争吵,都是自家过自家的日子。不过,普通农户和富裕农户之间的差距比较大,肯定会出现家境好的和家境不好的。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看法
土改之前,家里想过买地,但是买不起。地主和大户地多也都是他们攒钱买的,穷苦人家遇到天灾人祸,就得去借钱借粮,借来借去但是又还不起,最后就得把自己的地抵押给地主和大户。村里没有地的农户也有,他们只能去租种别人家的地或者出去帮别人做长工,但是我不觉得自己会比富人家地位低,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没地逼着有些人去种别人家的地,不种就维持不了生活。
(2)对土改的反应
听说要土改,所以肯定会颁布政策,要打倒地主和公堂,要分田地。公堂被我们称之为死地主,也要打倒它,公堂的地也要拿出来一起分。对工作组的人怎么开展工作大家都很好奇,也在想政策能不能实施下来,但是总感觉党在做一件大事,共产党颁布好政策,为人民服务,老百姓都满意它,都拥护共产党。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土改工作组1950年进村,当时有七八个人到我们村,他们都是北方来的南下干部,因为北方土改进行早,土改方面的经验比较多。土改工作组一来到村里,就开始宣传土改政策,他们会把各家各户叫去听。当时我二十一岁,也去听过政策宣传,不过也只是听一听,即使他们讲的是普通话,但是那些政策还是不太懂。
(2)扎根串连
宣传完土改政策之后,工作组开始下到每家每户家里,也来过我家,主要询问家里的情况,如生活得怎么样,有没有受到地主的剥削之类的问题。
贫雇农串连我不清楚是什么,我只知道雇农帮人家做长工,靠雇工活命,家里没地,贫农就是家里有地,但是不多,也租别人家的地种。中农够自己吃,富裕中农够吃还有剩余,地比中农多一些。土改开始时,有评论员[17]一起评积极分子,我也是评论员,积极分子基本都是那些工作比较积极的人。
(3)成立贫农协会
工作组的还在村里组织成立了贫农会,我也是贫农会里的成员,但是没有负责过工作。除了地主、富农之外,其他人都是贫农会的成员,都能参加贫农会议。贫农协会有代表主任和农会主任,其余都是贫农老百姓,协会由当地的人组成,国家政策都由贫农会组织宣传,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入户宣传也是配合土改工作组的工作。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家只有三个人,地虽然不多,但是够一家人吃,农具也齐全,所以被划分成下中农,一家人划的同一个成分。划分成分有专门的评定组织,也要群众通过,有政策规定也有相应的标准,家里人对于划分的成分没有意见。
(2)成分划分
划分成分有土改法,有专门的政策规定,北方来的干部也都有工作经验,且都由工作组和贫农协会组织评定。
当时划分成分的标准是:地主就是完全靠剥削别人,都不会自己劳动;富农也有剥削但是少量,比地主要少一点;雇农就是帮人家做长工,靠雇工活命,家里没半点地;贫农家里有地,但是不多,也会租别人家的地种。中农家的地够自己吃,富裕中农够吃还有剩余,地要比中农多一些。
被划为地主,不光是地多,地主一般有几十亩地,而且还有利息的剥削,我们村地主的地不算特别多。地主有剥削,但是也分几种,光收土地的租还不算什么,你收了租谷,拿回去又借出去收其他人的利息,借钱也要利息的是剥削地主。地主除了有剥削地主,还有在国民党当官的,在外面做生意的,还有地方上的恶霸地主,恶霸地主不仅做坏事、剥削,还会敲诈勒索。
我们曹姓有一户被评为了地主,他家是一直不在家,然后有地出租收租。死地主就是我们称的公堂,因为他不是活的人,就把它划为死地主。
(3)划分结果
当时村里被划为地主的有五个、雇农几户、富农几户,中农没多少就几户,他们够吃够用、没剥削,贫农多一些,有几十户。所以说,我家当时的条件还算不错,生活比贫农家要好一点。划分成分就划了一次,划分完了就张榜公示,然后复查的时候复查了一遍。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划分完成分之后,就开始批斗地主,地主富农一起被批斗,总共批斗了好几次。在批斗地主、富农之前还召开过诉苦大会,也就是群众大会,群众大会以选区来为单位,每个地方的群众一起开大会,开会的时候说一些之前的事。诉苦会也会单独开,因为有些人不敢当面说地主富农做过的坏事,只能私底下找一些人说。诉苦大会富农和地主都要参加,开会场景就是曾经受过苦的群众质问富农地主:“你们是不是这样子对过我们啊?”“是。”他们回答道。地主的剥削账在当时也一并算过,大家在嘴上把地主所有的高利贷、利上利、剥削都说清楚。
(2)斗地主
批斗地主、富农的时候,会有打骂,但是打比较少,骂比较多。有些吃了地主和富农亏的,就会打他们,但是不会把他们打死。当时开批斗大会的时候就是揭露那些地主的罪行,批斗会我有去过,但是没有揭露过他们的罪行。批斗的时候,没人敢替地主说话,或者同情他们,但心里面肯定有,他的亲戚朋友肯定会同情,说斗得太厉害了。他们表面上不敢说,如果说了马上也会被拉去批斗。死地主没法批斗,就是直接把地主家的地一起分给群众。
4.没收和分配土地和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批斗地主,然后没收地主家的财产和土地,没收由贫农协会和土改工作组组织,先到地主家搜查,然后没收,土地直接归公。财产没收之后集中放到张家祠堂里,然后召开大会一起分。土改干部会拟好名单、分好财产。我也参与到没收地主家财产的队伍之中,没收的时候也不是见东西就收,会挑一些值钱的,拿走多余的,地主家的基本生活用品还是得留给他们。地主都不敢不配合,工作队要没收的东西都得拿走。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土地和财产都会召开分配大会,在会场上当群众面进行分配,不会偷偷地分。分财产有专门的评论员,也会调查情况,谁家人多孩子多,谁家生活苦,会一定照顾到不同成分的人,贫困的分到的多一点,会上还需要群众通过,群众没意见才可以。土地则是按人头来分,每个人分得的地都是一样的,每家因为人数不同分到的地不一样多,土地都会事先丈量好,好田差田搭配好,然后在分配大会上统一分配。
我家没有分到地,还是之前家里的四亩多地,其他分到地的每个人分一亩多,分到的地也有好坏。中农成分都没有资格分,只给贫农和雇农分,贫农户数比较多可能还会出现不够分的情况。有些中农会自己说不要,先给穷人家分,我们中农还能满足基本生活。我家没分到什么东西,当时族田、族山都合着一起被分了,祠堂和祖屋也分给那些没地方住的穷人家住了。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地时,工作组组织集体去看田、丈量,测量总共的土地有多少,自家被分到了哪,心里要有底,只要工作组组织,大家都会去看。分配的时候,都是贫农会和工作组的一起,还会相互监督,任何干部都不敢也没有机会腐败。分地的时候农户之间也没有发生冲突,都会配合工作组和贫农协会的工作。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1952年村里结束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开始搞土改复查运动,即复查有没有漏网地主和被划分错了成分的情况,村里的复查结果好像都没有查到。土改结束后,政府给我们发放了土地证,作为土地拥有的凭证,但是后面都被收上去了。
(2)查田定产
土改后,上面有组织进行过查田定产,产量标准按田的好差来定,忘记我家的地有没有定产量了,或是定了忘记定的具体是多少。除了定产量之外,也定了向国家交公粮的标准,也是按田好差定的。虽然忘记具体是多少,但是交公粮对自家生活还是有一定压力。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我家的地和土改之前一样有四亩多,家里够吃不够用,大儿子1953年出生,二儿子1954年出生,都是在土改之后出生的,一家人都要吃饭,不种别人的地满足不了生活需求。土改后依旧种一季水稻,还没开始种两季水稻,亩产量和土改之前差不多,四百斤左右。
(2)生产合作
土改后家里就我一个男劳动力,再加上老伴一个女劳动力,两个小孩年纪都还小,所以家里的活经常忙不过来。家里劳动力不够用,所以会参加类似互助组的组织,大家互相帮忙。村里是1953年开始搞互助组的,互助组是长期组织,互助组之后就是入社,初级社内部也要分组进行生产。土改之后,家里除了劳动力不够用之外,在农业生产方面没有遇到其他问题。土改分地之后,大家的种地热情比之前高了,没有买卖土地的想法,粮食收成的大概百分之二要上交给国家,交的都是早稻,自己挑着粮食交到粮站,交完之后,还够自己一家人吃,就是生活有点拮据。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和收入变化
土改后,家里的生活变化不是很大,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没有之前苦了,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基本温饱能够满足,日子还是苦,压力有但是不大,最低标准就是不要饿肚子,脑子里想的都是吃饱穿暖。土改之后,村里村民之间的生活差距还是存在,但是比土改前要小了。总体来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土地,没有了地主的剥削,家里能吃饱穿暖,因此发家致富的心理比之前更足了。
土改后家里的主要收入还是种地,偶尔也会去砍柴,挑担卖劳力,但是收入不多,能补贴一些家用。
(2)农户关系和村户关系
土改后,家里在村里的地位和土改之前差不多,中等水平。我为人和善,不和人打架,也不骂人,所以不管是其他村民,还是被划为地主和富农的人,关系都不错。土改大家分到地之后,村民之间相处比之前更热情了,相互之间开始打交道。村民之间的相处不会根据被划分的成分来决定彼此的关系,也不会刻意和地主、富农疏远,而和贫雇农亲近,都是一样的相处。和村里的干部没有发生过争执和冲突,有事的时候才会联系他们。从人们之间的关系来看,村里的风气在土改之后有变化了,整个氛围比之前好了很多,穷苦百姓有地种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好了很多。
3.土改后的思想观念变化
(1)土地观
土改运动让穷苦百姓都分到了土地,大家都很高兴。对于国民党要“反攻大陆”之类的谣传,大家不敢说,也不会说这种话,即便是地主也不敢公开说出来,他们只敢在心里面这么想。土改分地,每个人分得一样多,这种从没地到有地的感觉和分田单干的感觉不一样,土改分地是分地主家的地,分田单干是集体之后大家一起分集体的地。
(2)人际观
土改后大家不会根据被划分的成分来决定彼此的关系,穷人不会像之前觉得自己比地主富农低一级;他们被批斗没收财产之后,我也不会觉得自己比地主和富农的地位要高。但是,对于同一阶级的农民,却是始终觉得更像是一家人。
(3)社会观
土改后,政府开始积极兴修水利和道路,我也参与过修水库,在修水库的时候背部受了伤。修水库的时候是后面的事情,修水库劳动给记工分。大家都觉得政府修水利设施和道路是在为农民造福,做的都是好事,比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情况要好很多。之前疑惑政府会如何搞土改,土改结束了也就懂了整个流程,知道土改运动是国家一项宏大政策。
4.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1953年村里开始搞互助组,互助组进行了一年,1954年进入初级社,经过了两年,1956年进入的高级社,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农业集体化加入的初级社和高级社,政府要求土地、牲畜和农具之类的全部需要上交集体,政府的政策是都得上交集体共同使用。我家的东西全都交上去了,集体在各家各户要什么就拿什么,所有生产类的东西都要交上去。
(2)对集体化的认识和对土改的再认识
对比集体化和自耕的效率,我觉得自耕的效率要更高。自耕是自己做事,每个人在做自己的事时都要更积极,而在集体里做事时难免会偷懒,积极性不高,对效率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集体化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集体化劳动力集中,劳动时间长而且集中,所以对农业生产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集体化土地又都收归集体,但是并没有觉得之前的土改白搞了,无论是土改还是集体化都是国家政策,我们要相信共产党的政策,跟着共产党的政策指挥走肯定没错,农村的现状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需要国家到个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