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们这是1948年底搞的土改,土改前我们家有我父亲母亲,我们弟兄两人,我是老大,家里还有我奶奶。土改的时候我十岁出头,二弟才四岁,小弟弟还没出生,我爸妈应该就三十多岁,我1958年结婚。土改前,我们家穷得要命,家里不仅没有房子,也没有土地,过年的时候还要上别人家去租。
(2)劳力情况
土改前家里主要干活的人是我父亲,我年纪小也不能干活,母亲身体不好也干不动活,只能挖点青菜,顺便在家干点家务活。我奶奶也在家,但她年纪大了,几乎不参与劳动。
(3)负担情况
土改前家里就我跟我弟弟,还是孩子,也干不来活,家里有两个小孩。母亲也就在家里干点活,还要养活奶奶这个老人,家里的负担比较重。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
土改前我们家就靠租别人的地,一般看哪家能有多少土地出租给我们,我父亲便会尽可能多地租种土地以维持家里生活。我们家租的有三四亩地,种别人的地也不能白种,之后还要给别人交租子。当时家里什么也没有,在村里是属于十分贫穷的人家。
(2)生活来源
除了租种别人的土地,我们也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给别人干活劳动强度很大,家里就父亲一个人搞田里的事,虽然比较辛苦,但田里的活基本上干得过来,即使干不过来都是他一个人的事,咱们家有五六个人要吃饭,为了一家人生活他都要受着。
(3)生活压力
家里面条件比较困难,也有借别人的粮食,那个时候利息还比较高,比如现在的一分利那个时候至少有三分利,当时借钱可了不得,一般人也不敢随意借钱,咱们是农村,也不像现在要买房,都是些小打小闹的事,借钱都很少,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钱。实在揭不开锅了,便会找别人家借五斤或十斤米,收粮食的时候再给他还,没钱花的时候借三块五块钱。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状况
(1)生产情况
家里租种别人的一点地,主要是种点高粱、苞米。当时的产量可少了。现在能产一千五百多斤,以前就只能产个五六百斤。那苞米结的棒棒都特别小,关键也没有什么肥,所以产量都很低。
(2)租佃情况
我们租的是老仁家的地,他属于富裕中农,划成分的时候没评过地主,他属于富裕中农,但是老百姓都认为是地主,他明明是地主,最后给他评个富农,主要是凭关系。当时租的有三四亩地,之后还要给别人交租子。种别人的地也不能白种,到期了以后要给别人百分之六十或者是百分之五十的租子。假如遇到了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了也是按照这个比例交,他也不会少要一点。交完租子之后,就不够我们家的吃,遇上灾年我们家还要外出要饭,不管你够不够吃,都要上交租子。
咱家当时穷,没有牲口也没有粪肥。如果家里没有粪肥这些,别人也不愿意租给你,租一年就算多的。租别人的地一般不需要签订一个契约,都是口头说一下,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比较熟悉,也没有人耍赖。当时我们没有钱也很少用钱,我们交租子都交粮食。
(3)牲畜和农具
我们家有些工具,比如挖锄、锹子,但没有耕牛、马等这些耕地用的牲口,如果有这些牲口我就不用租别人的地了。有牛马来就快成为富裕中农了,我们租了几亩地,需要用牛马就找别人借,一般是看别人家牲口没有用,我们家就可以借来用一下。
(4)生产与合作
我们这也有换工的现象,就是你帮我干一天我帮你干一天。换工那都是先前说好了,家里条件差了就不会在他家吃饭,这时候你在他家去干活也不会在他家吃饭。换工一般都是农忙的时候,一般是在春秋两季。春天种地,秋天收割,平时也有但比较少。那时候也有过请工,我是木匠,我又是一个帮工的,哪儿都能这边帮两天那边帮三天。我父亲那个时候会帮别人盖草房,就以前是茅草屋,我父亲是专门干那种活的,一般谁家有事他都帮工。请工是要吃饭的,请工不给钱,喊帮工帮工就是白干活白吃饭。咱们家除了换工,没有搞类似互助组的情况,就互助组是在土地改革之后。成立集体农庄合作社那时候才有互助组,之前没有。
(5)族田
当时咱们这没有族田,也没有公田,田都是个人所有。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咱们跟租主关系还可以,不是每个人都能随便租别人地,租地还是有关系才租地,我们家租种的那个人的土地,家里主人他是我舅舅的父亲,只有这层关系我们才能租到地。有一层亲属的关系这才照顾着,要不然就不会租的,假如租别人地,你没有粪肥,别人就不愿意租给你,所以我父亲租的地都是他老家那边的地。过年过节的时候没有给租主送点东西,他们也不会给我们送东西,他们给我们地种就可以了。假如租主家有红白喜事,我们也不会去,但是亲戚关系就得去,不是亲戚关系一般都不会去。那时候家里没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能送的,买个烧饼就一分钱两分钱,合计给钱了也是给一毛两毛钱。
(2)农户关系
村民跟村民、邻居跟邻居之间的关系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就是有能事的人跟有能事的人关系比较好,富人跟穷人关系那肯定不好。在我们那个时候,这个穷人跟富人生活差距也很大。穷人就只吃苞米糊糊,富人就吃猪肉,过年的时候还能炒四个菜,秋天了还能弄点粉条,有钱人就穿得好,穷人就穿得破破烂烂的。冷的时候了,穷人家的小孩穿着一个小短袖短裤在火炉边烤火。我们家穷,我小时候什么苦都受过。
(3)宗族关系
当时我们这没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即使有,大家也都很穷,帮不上什么忙。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我们也想得到一块土地,但是靠什么得?有钱人可以买一亩,我们穷人什么都没有,也干不成啥事。
(2)对土地的看法
地主、富农拥有那么多土地,这些地都是人家的,是他们慢慢攒钱买的地,买完土地以后就出租,然后就越来越富有,像我们穷人可比不了。
(3)对土改的反应
当时听说要土改了,大家心里都很害怕,当时不知道上面是啥政策,能不能成功。土地改革能分点地当然好,土改前我对党尤其对毛主席相当佩服和敬重的,毛主席领导咱们解放了全中国,他是为了老百姓,现在习主席上台了,对老革命者,尤其是那些战士、军人特别重视。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我们土改的时候也有土改工作队,我记得应该是在1950年的时候,我们三家子是一个庄,每个地方有几个人,他们好像是一起下来的,这些工作队员都是从市里面调下来的。
(2)土改宣传
他们也有组织开会,宣传政策。当时组织开会我也参加,但那时我还比较小,在会上我都不发言。岁数也小也不大明白一些事,都有点胆小害怕。
(3)扎根串连
土改的时候也有人到我们家去访贫问苦,但那说的都是表面的话没多大作用。他们也只是说说,你跟他们提意见,他也解决不了。土改的时候我没有听说贫农、雇农串连,但是斗地主还是要贫农跟雇农是一条心。当时贫农穷,雇农更穷,中农往上是富裕的人,中农分下中农、中农、上中农。我们这也有土改积极分子。
(4)成立农会
咱们这边也有成立农民会,有一个叫贫农会。这个贫农会就在贫下中农中挑选那些能说又能干的人组成。他们成立的这个组织主要为老百姓干事,分土地和财产。贫农会里面有分工,它也是一个组织,里面有一个带头人,贫农会头头就是会长。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们家什么也没有,没有土地,没有耕牛,也没有房屋,最后划成了贫农。我们一家人的成分都一样,上面也是按照标准来划的,我们也都认同。
(2)成分划分
当时划成分有具体的标准,具体如何就说不清楚了。过去有地的就是地主,但我们这地主很少,稍微有点牲口,再有点土地的,这样的就是中农。地主就是地比较多,他自己都种不完,还有出租的情况。
(3)划分结果
咱们那个大村包括三家子卧龙,一共能有七八个地主,当时划成分都是按照标准来的,咱们这个村还是中农最多。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划分阶级之后咱们这边也有斗地主。当时是在铺子中大家集合在一个场合开大会批斗,也有开诉苦大会,大家都集合在那开会,诉苦人就揭发地主搞了哪些坏事。我记得在一次诉苦公审大会上,以前有富人欺负穷人的,在会上穷人就上去诉苦,就说他哪年哪年欺负过我,诉苦完了之后,就批斗,打地主。
(2)斗地主
土改时也有打地主,但是咱们这还没有这情况。我们这儿的地主都知道情况都走了,提前逃走了。至于土地、房子全部都不要了,也不会管我们是怎么分配的。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我们这的地主知道情况都逃走了,他们财产都直接被没收了,然后分给农民。
(2)分配土地和财产
我们属于雇农,我们家分了地也不多,大概有两亩来地,咱们在山区也没有多少地。分地也是按人口分的,除了分土地,也没有分其他的东西,像耕牛和驴子被地主早就给它卖了,有的地主提前收到消息,知道土改是怎么回事儿,就提前把牲口处理了。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的时候也有专门组织集体看田,有没有干部做出不公平的举动我就不清楚了,我们这些老百姓也管不了。
5.土地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完成后,我们这没有搞土地复查。
(2)查田定产
土改之后,我们家的几亩地还要交公粮,那时候交的公粮也少点了,还比较合理,只要田种得好,负担也不是很重。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之后分了地,我们家田里面还是种苞米、高粱,还有大豆,产量跟土改前差别不大,那时候还是没肥料,种子也不行,也产不了多少粮食。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就那么点地,家里的劳动力也够用了,也没有参加类似的互助小组,互助组的产生是在搞集体的时候。
(3)收成情况
田里面还是种苞米、高粱,还有大豆,那时候的产量就不记得。分了地就需要交公粮,当时国家有政策,交了公粮之后,剩下的基本上够吃了。
(4)生产热情
土改之后分了地,感觉种地的热情有所提高。在搞集体农庄的时候,人都不想多干,有能事的人就想多干挣钱,没能事的人就想偷懒。体制划分[5]以后田都归自己了,自己耕种,自己管理,自己管自家的田地那就很有劲了。
(5)土地买卖
土改分地之后,我们家没有再租别人的地种,也没有土地买卖的现象。当时田都分完了,也没有土地买卖了。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分到土地,之后生活都提高了,压力都不算大了。咱自个儿有地,也不用租别人的地了,也不给别人拿租子了,这也都挺好的。对比土改前与土改后,我感觉咱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举一个例子,还没解放之前我们家还要过饭,解放之后,我们分了土地,生活好了,也不要饭了。土改之后分了地,咱们村农民跟农民之间的生活那都差不多了,没有太大差别了。
(2)收入变化
家里除了种地以外没有其他的收入。每家多多少少喂点鸡,但都没有地方可以卖,有能事了[6]就在外面干点活打打工挣点儿钱。我们家没有在外面干活,主要是我父亲他岁数也大了,也没有能力做事了。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农民翻了身,感觉相比以前在村里的地位那是提高了,生活也好了。那土改之后生活各方面都强一些了。土改之后也会跟地主、富农打交道,一般亲属就打交道,不是亲属就不打交道。土改前与土改后,贫农与贫农关系都没啥变化,都是见面说话。
(2)村户关系
我们家跟村干部的关系一般,平时有事才会打交道。土改后感觉村庄的风气变化也不大。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分完土地那时候就感觉好,生活提高了,想着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给他们分了地,我们可要好好干活。
(2)人际观
土改后感觉穷人翻了身,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同一阶级的人,像贫农之间,大家关系都挺好的,也互相帮忙。
(3)社会观
土改完成了以后咱们这没有兴修水利、修道路之类的活动,修道路也是在最近几年才修的。
(4)土改观
土改给咱们分了地,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咱们生活是提高了,毛主席领导咱们打天下,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穿得也好,这就是我对土改的印象。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土改搞了没多久就进入了互助组,具体哪一年进入互助组我就记不清楚了。接下来搞的有初级社、高级社、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就搞集体的时候成立了一个庄,最后就进了高级社,最后搞人民公社。搞集体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要上交给集体,这是上面的政策,不交也得交,他都这样做,你也必须得这样做。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搞集体有好处也有坏处。搞集体能干的行,不能干的人就在里面混,这样一混,能干的人他心里就不平衡了。过去生产队当队长,赶车的人,有跑外的这些人都挣工分,他们还挣高工分。有的人他能干,工分反而还升不上去,所以他就不想干了,所以说又好又不好。我觉得搞集体好,如果大伙儿真的好好干,那真比个人干要强很多,在集体什么东西都可以不损失。当时就搞土地承包,承包完了就体制化分了,土地都分到个人了,有的生产队能搞得好,年底了还给大家分点钱,有的搞得不好的生产队还要倒贴。
总体而言,我觉得还是个人干效率高。自己干自己能管理好,以前苞米小,也没有化肥农药,现在化肥农药都用上了,再加上跟人单干管理方面也跟上去了,产量也就提高了。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土改的时候把土地都是分给农民,搞集体的时候又把地收回去了,这都是国家政策,咱们也不好说。那现在地都分到农民手中去了,现在丹东有个地方,毛凤伟搞得好,那在全国都很出名,以前是最穷最穷的地方,别人领导得好。过去的干部要认真些。在村里队里他都能办实事,现在的干部,十有八九都是虚头虚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