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祝李凤,出生于1932年,现年已有85岁了。我出生在祝家村,我的爸爸从小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妈妈则是从外地花桥嫁过来的。他们的初次相亲见面,爸爸找了另一个人来替代自己,拜堂成婚后妈妈才看清爸爸的真实模样,妈妈认为爸爸欺骗了她,并常常以此说事,所以爸爸对妈妈一直都抱有畏惧心理,爸爸的性格也因此异常软弱。家里除了父母和我,还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哥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妈妈又为我添了一个弟弟。后来妈妈和另一个男人好上了一段时间,在那不久,她突染恶疾,几近死亡,那个男人,也就是我的继父,为了甩开我和妈妈这个担子,就在妈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我送给了婺源的一个保长做童养媳。那一年我只有五岁,好在妈妈后来康复了,才把我救了回来。

十五岁那年我嫁到朱砂红村,婆家当时只有婆婆和我丈夫两人,我的公公在战时去当了兵,刚开始还会写信回来,后来就杳无音讯,婆婆说他可能已经战死沙场。我嫁过去的时候,公公就不在了,这些都是听我丈夫讲的。和丈夫结婚后,我陆续生了八个孩子,四男四女。

(2)劳动力情况

在娘家的时候,我的家人身体都是健全的,爸爸和哥哥是主要的劳动力。出于生计,爸爸在一户地主家当长工,哥哥也在那户人家放牛,不过,爸爸和哥哥当时的收入只能填饱他们自己的肚子,我和妈妈还是在为吃饭的事情而苦恼。由于爸爸软弱的性格,我和妈妈基本上处于无人照料的局面。

在婆家的时候,主要就是我和丈夫两个人做事,婆婆平时是不管我们的,后来她还和我们分了家。没有办法,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只能由我们两夫妻包下,丈夫主外,我主内。

(3)负担情况

在娘家的时候,听妈妈说家里原来的田全部被地主家拿走,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办法,妈妈只能通过一个特殊的方式来使我俩勉强度日,那就是赌博。妈妈打牌的能力特别强,她在牌桌上几乎都是赢钱,她总能从地主手里赢牌,为我换来米吃。我虽然佩服妈妈的能力,但却不认同她的养育方式,她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牌桌度过,留我一人自立自强。那时候我经常去山上采点野菜,就着没有盐的稀饭吃进肚子里,我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个难吃的味道。那个时候衣服更是匮乏,小小年纪的我总是在采野菜的同时去垃圾堆里翻人家不要的鞋子、衣服,把它们捡回家,洗洗干净就可以穿了。

我自己成家后,家庭负担一直都很重。因为家里孩子多,又要养婆婆,等于我和丈夫俩人要养活全家十一口人,这个担子着实不轻。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在祝家村,我家算是贫穷的,家里没有田地,也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就是靠妈妈赢来的一点钱勉强度日。爸爸和哥哥自顾不暇,地主只是给他们饭吃,并没有工资给他们,所以,他们也没有能力来照顾我和妈妈。爸爸一直都是一个老实人,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跑到爸爸干活的地方去玩,当时正好是吃午饭的时候,我看见爸爸坐在地主家厨房的灶旁,碗里就是一点烂腌菜、豆腐渣,一点像样的菜都没有。爸爸就坐在那里吃,我在旁边看着,很心疼他。

在朱砂红村,我们家主要是靠自己种田为生,有时也会养养鸡鸭,但是鸡鸭生下的蛋我们几乎不拿去卖,只是给自家孩子吃吃。虽然家里有田,但是负担也不小,也算是村里的贫困户。

(2)生活来源

我们家每年的一点盼头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地主家给的一点米,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我们就更别提种地养鸡了。

而在婆家的时候也就是种种地,其他的收入也是几近为零。

(3)生活压力

当时在娘家的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是却没有向别人家去借钱;反而在婆家,因为生活开支问题,加上孩子的花销,所以向村里的朋友借了一点钱。因为朋友都比较可怜我,所以他们都不要我还利息。我记得那段时间,借了还,还了又借,就是这样一直循环反复。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在朱砂红村,我和丈夫有三亩田,加上林林总总的一亩旱地,家里刚开始的生活还勉强过得去,那时候一亩田大概也有两百斤的谷子收入,这些收入是能够填饱我们的肚子的,但后来随着孩子的增加,慢慢地粮食开始不够吃,这就要去问人家借了。

4.土改前的家庭经营情况

(1)租佃情况

说来奇怪,婆家的这个村庄和祝家村很不一样,它比祝家村小很多,一村也只有大概五十来户的村民,我的娘家祝家村就大得多了,起码是它的几倍。而且这个村庄不像祝家村那样贫富差距悬殊,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土地,家家生活水平都还差不多。这里就是有几户富农,他们也都是种自己的,没有租田给别人种。反正大家都是各种各的,也不会去租田,也很少有人去剥削别人。

(2)牲畜与农具

朱砂红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有牛的,我家也有一条黄牛,是从别人那里弄来的小牛犊,慢慢把它养大了。后来因为家里人没怎么管它,这条牛也就死了。因为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有牛,所以我们村里相互借牛的情况非常的少。

说到农具这些器具,我家里也是有的。像什么锄头、犁、耙机这些都是有的,这都是当时找村里的木工来做的。现在村里都已经没有这样的老手艺人了。

(3)生产合作

我们村子里在土改之前成立过一些互助小组,这些小组都是村民自愿结成的,也不算什么正式的组织。我们一般就是和周边的邻居几家形成互助小组,这些邻居人都挺好。从我十五岁嫁到这里,他们都是说我的好,都没有讲过我一句坏话,像是换工的情况也会经常发生,你帮我几天,我再帮你几天,这些都是有的。

(4)请工情况

至于请工、雇工的问题,村里是有的,而且比较普遍。像我前面说的家里的农具这些都是请木工来家做的,这就算是请雇工。还有家里做的房子,那也是请了木工来搞的。那时候请一个工,不仅要给他工资,还要包他的吃住。他的吃住都在我家里,我还要帮他洗衣服。

(5)族田

婆家的这个村庄是没有什么族田的,大家就是各自种各自的地,族田这种东西也没怎么听过村里的人谈起。不过,倒是有山,那个是大家的财产,直到现在,山都还没有被分掉。

5.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这个村庄大部分的人家都姓汪,我的丈夫、婆婆都是姓汪,就是我不是,我在村子里算是一个外姓人。但是村里的人都很好,邻里关系还算和睦,我跟大家的关系也还过得去。大家都说我好,有时候甚至到我婆婆那里说我的不容易。反倒是我的婆婆,常年不着家,我给他们家生了那么多小孩,却没有得到婆婆一点的帮助和照顾。

这个村庄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大,大家都不容易,生活都很困难,村子里几乎没有地主,就是有几户富农。我一般不怎么跟那些富农来往,但是平常讲讲话、玩一玩还是比较普遍的。当然,他们也不会看不起我们,毕竟交往也不多。

6.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我只是一个妇人,主要操持家里的琐事,在外面主要是靠我的丈夫。我对当时要土改动向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平时我的消息基本都是从丈夫那里得来的,要土改的事情我一点都没有听丈夫讨论过。不过当时生活贫苦,孩子又多,家里要吃饭的嘴多,就是希望能够再多一些地,能够养活这一大家子,至于其他的也没想这么多。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土改工作队当年是进了我们村的,不过当时进村的情况我没有看到。土改的具体年份我现在也记得不是很清楚,好像是1950年,工作队进入了我们村。

(2)土改宣传

土改工作组来了之后,村里就召开了土改大会。那时候经常要开会。一般我是跟着丈夫去的,有时候也会带上孩子一起去。如果家里实在丢不开,太忙了或是要带孩子我那就不去,不过丈夫还是要去的,毕竟一家要派一个代表。开大会的时候有很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去开会,大家就在那里听会上的干部讲话。现在我已经记不到会上讲话的内容了。

(3)扎根串连

土改工作组的人说要照顾困难的人,可是我家那么困难却没有照顾到。当时家里在村庄算是穷的,但是那个村长特别坏,他没有把我家的不容易上报上去。后来还是土改小组的一个文书到我家来访贫问苦、调查情况,才发现我家是被村长漏算的那一个。当时那个文书就批评了村长说:“是叫你照顾困难的,这么困难的人家你竟然不照顾!”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当时文书说的话,十分感谢他的帮助。虽然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甚至连姓什么都没有问他,我只知道他是四川人,是土改工作组里的,后来他就扎根在了这里,住在了我的娘家——祝家村。现在他已经死掉了。那时候他来我家考察,临走的时候还给了我二十块钱。他人真的很好!

在土改期间我的丈夫成为了土改积极分子,还是小组的组长。他的这个组长是大家选他当的。因为他做事非常的积极、勇敢,令人称道。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当时划成分的时候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我嫁到婆家的时候,家里只有婆婆和丈夫两个人,后来婆婆不管我们了,她总是不回家,她在外面找了一个男人,赔钱养汉,整个家都被她赔掉了。于是她就和我们分家分开过,但当时她却把家里的好田都拿走了,就剩下一点差田留给我们。婆婆找到的对象是祝家村的一个富农,那个男人家里很有钱,他在祝家村也是有老婆有孩子的,但他还是要和我婆婆一起过。

此外,婆婆还将她分家分到的田租给别人种,从中收取租金,收的是钱还不是谷子之类的粮食,就是纯粹的金钱。就在这个时候,村里有一个老头看上了婆婆,还调戏了婆婆几次。那个男的是村里少有的贫农,他家没有田也没有地,非常贫苦,而且他也没有找老婆,打了一辈子的光棍。后来土改的时候这个老头子当上了土改的干部,他仗着自己的身份,公报私仇,将我婆婆不答应和他在一起的怨恨发泄在我们家上。按照当时的划分情况,本来我家应该算是穷苦的,这个男人硬是给我们家打上了富裕中农的旗号。他抓到了婆婆当时租田给别人的把柄,说我们家剥削他人。这样的帽子扣下来我也想去反映,但是这是没用的,因为大家都相信他,他是干部,说话算话。我们没有办法,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只是觉得委屈,吃了婆婆的亏。

(2)划分结果

村里的划分结果还算均匀,大家都差不多。这里没有地主,有五户富农,十七家的中农,没有雇农,贫农倒是有一家。后来这些富农大多都搬到王村去了,村子里叫他们搬走的,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可能是怕影响不好。

3.挖苦根,斗地主

(1)斗地主

因为这里没有地主,所以村里没有批斗地主,就批斗了富农。不过富农也只有一户被批斗,批斗他的还是自己家里的人,那个人是富农的侄子,我们都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家人要斗自家的人。其实那个富农对他这个侄子还是挺不错的,有一次侄子生病了,这个富农大晚上的还亲自跑到太白去给他买药。大家都说这个侄子没有良心,不过我们也不敢当面讲。在晚上开大会的时候,他打那个富农,富农衣服都没有穿,他就拿那个毛竹、棍子鞭笞在他的身上,边打还边叫他要天天去做事。大家就只是看着,谁也没有说话,但是很多人都摇了头,觉得这个侄子做得太不对了。

这是我们村里的情况,斗地主斗得比较少。我还看过娘家祝家村斗地主的场景。当时祝家村是有一个地主枪毙了的,我还看到过他们直接就把地主身上的衣服剥下来,就套在自己的身上。

(2)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土改的时候每个人分到的土地不多,一个人就只有五分田。本村里的田是不分给外人的,像在我们村里住的一些外姓人家就没有分到田。除了田,其他的像农具什么的我们也都没有分到,富农家的财产没有被分掉。倒是我原来的家里还分到了一点东西,至少原来被地主家拿去的田又拿了回来。当时我妈妈还在村里当了个妇女主任,哥哥还是什么都没有,打了一辈子光棍,不过他们分到的田也够养活他们了。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当时能分的田很少,也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就算有少数人家因为分田不公平或是没分到好田而不满生怨也都没有当面起冲突。村里也没有插标立界。

4.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结束应该是1953年,我记得我的丈夫当小组的组长只当了一两年,时间不是很长,再没过多久就土改复查了,而且我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生的。当时我们村里划错的就只有我们一家,我们家穷得一点米都没有,还欠了公家两个月的粮食,可是外边的人还讲我们家有米吃。后来又是那个文书帮了我们一家,土改复查也是那个文书来的我们家。他到我家来看粮仓,发现一点谷子都没有了,又到房间里来看米缸,米也是一点都没有了。他说:“要是我不来,你们都要饿死了。”他真是一个好人,要不是当时没钱,我都想感谢他。

土改复查后不久就颁发了土地证,这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发到了的。

(2)查田定产

我记得当时上面叫我们交的公粮还是挺多的,有一百五十多斤,将近两百斤的谷子,用那个担子挑的话要挑十几挑。以前没有车子,也不会用马或牛去拉这个谷子,全靠自己用肩膀挑到粮站。我们要把它挑到海口、婺源那一带,从这里到海口、婺源,挑来挑去是很辛苦的。不过我没挑过,都是我丈夫去挑的。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比起土改前家里也就多了几分地,对于我们家来说于事无补,因为孩子越来越多,要吃饭的需求也多了起来。我们家只能向朋友、邻居借一点来吃,有点钱了就还给他们。我们的田种的主要是谷子,其他的农产品种得很少,几乎都没有,不过家里的旱地倒是会种一些蔬菜和红薯,地也是自己开荒得来的。

(2)生产合作

土改后我们全村是在生产队里干活,大家一起做事。我们村子一共有两个生产队,我是在九队,这两个队加起来一共有一百多人。我们都是按工分做事,最高分是十分。每天早上七点就要到队里做事,要做到傍晚五六点才能回来。上面会分配任务叫我们做,有专门的人负责监督我们,干得好的分就打得高;你要是磨磨蹭蹭,或是想偷懒被发现了分就很低。那时候我的生活十分艰辛,每天除去队上的工作,还要带孩子,家里的大事小事也是靠我操持,所以我每天都要打算好,天不亮就要起床,弄好饭,然后再去队上。有时候碰到孩子要洗澡了想早一点回去,队上的人都不允许。我一般做事能拿到四个工分,还要分两个工分给帮我带小孩的老人。就是这样繁苦的生活,我干了两三年。

(3)收成情况

土改后每亩田的产量有所提高,一亩田能有个两三百斤,要是碰到收成好的年份,那产量就更高了。我们大家种田的热情也高了许多。不过,我家经常粮食不够吃,有时候还会欠公家的粮食。

(4)土地买卖

我们村庄没有出现过土地买卖的现象,这个虽然没有明令禁止,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合乎规矩的。都是自己种田,各种各的。像有些人家家里交完公粮还有剩下的余粮也是不会去卖的,但是他会借给别人,我们家就向他们借过。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我的生活在崎岖中艰难前进着,应该说算是变好了一点,但是变化最明显的还是我的娘家。本来娘家是穷得叮当响的,家里的土地什么东西都让地主拿去了,但经历了土改,那些田地还有好多东西都拿回来了。土改后,哥哥还是和我的母亲相依为命,他没有娶老婆,但是靠着分下来的几亩田地,他和妈妈还算过活得不错。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也许是我们的村子太小了,所以村庄的邻里关系一直都比较和睦,没有那么多的尊卑等级。土改期间,村里的富农大多搬出了村子,就只剩下几家仍然住在这里。土改后,我们的生活依旧平静,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老人家还是会在一起说说笑笑,唠唠家常。可能大家的想法还是比较单纯!

(2)社会观

土改后我们修路是修过的,不仅修过路还修过水库,那是公家安排组织的,我记得当时走了好远的路。反正当时是下半年,种好了田,也没什么事情急着要做,大家就都被叫去一起修水库。

4.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我对初级社、高级社的印象十分模糊,当时由于村庄范围较小,我们是和其他的大村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村庄组织上不像别的农村一样结合得那么紧密。

(2)对土改的再认识

我觉得土改是没有白搞的,最主要的一点是我的生活有着看得见的变化,它是真真切切、确确实实地变好了。但无论是土改还是其他的政策走向,当时的时代要求我们进行,农民本身也没有多大的决定权,我们只是政策的执行者。所以,既然已经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也已经执行了那么多的决策,现在很难去评论这些是非功过。总之,我对现在的生活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