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土改之前我家里有三口人,分别是我的父亲、母亲和我,我的家人都以农业为生,即小农经济。家里的劳动力主要有我和我父亲两个,我母亲不能算是劳动力,她平时以做家务活为主。我家里没有其他的小孩子,因为我没有大爷、叔叔、姑姑以及阿姨,我只有一个舅舅,但是他从小有病,1949年解放以后就由我的妈妈看护他,并为他养老送终。家里更没有老人,我父母的身体也很健康,家庭负担并不重。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土改之前,我父亲种地还做豆腐,他每天的早上和晚上都会去卖豆腐。但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依靠土地,做豆腐主要为了赚些零花钱。土改时期的粮食产量都非常低,每亩地的产量不足三百斤,所以只是依靠粮食无法满足全家的需求,还要依仗在外面做点小买卖。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总是“手够不着脚,脚够不着手”,等到1949年解放后才比原先缓解了一点。
我们家在村里属于下中农,比没钱的农户能强点。土改前,我们家还行,因为人口比较少,只有三口人,过去家庭人口数量为三口人的很少,一般都是七八口人,过去国家不限制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1949年解放前,下中农能维持现状就已经很好了。对于贫困家庭,打点粮食将就够吃,吃的时候也会节省一点,省点粮食买点咸盐、买点火柴,他基本就能维持。我们家里没有借过款,贫户家一般都得向外人借钱,当地叫法为抬粮食,如果不借粮不借钱的话,他们的生活也无法继续下去,每年都靠吃探头粮[9]过日子根本不行。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土改之前我家共有五亩地,这些土地都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土地改革之后,我家里又分到了五亩地,加起来一共有一垧地。家里的土地主要种植高粱和谷子,原来没有种苞米,粮食的亩产为一百五十斤左右。对于税收的事情不是很了解,日本人统治的时候大概需要上交四分之一左右,后来的事情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每次上交粮食的时候,都是自己赶车送到新民县,那时候的路也不像现在好走,去一回很不容易。
我家养过一头驴、一个牛,但没有养过马。家里还有一些小型农具和一辆花轱辘车。家里没有和其他人家换工,都是各自忙各自的,家里还需要做豆腐。家里也没有参加过帮扶结对子,对这个事情不是很清楚。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遭遇灾荒或家中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人会去救济你,除非政府能有点救济粮,那叫济谷。家里和村里其他农民的关系很一般,和那些有钱的农户基本没有太多来往,自己能维持生活就已经挺好。我们家的人要是有时间,就会自己做豆腐,尽量维持生活,不会去巴结别人。土改之前,村里富裕的人和普通的人生活差距虽然存在,但我们村里没有太大的地主,即便定了小地主,他们也不享受,比如说我们附近有一个富农和一个小地主,他们成年[10]都在做活,省吃俭用,即便是家里的家长,他们也都舍不得吃、不舍得穿,就连咸鸡蛋都舍不得吃。这么一看,这个地主的生活水平太低了,中等人家的吃喝也不次于他。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我们也想扩大土地规模,但是没钱买地,更不会去卖地。我对地主或者大户有那么多地没有太多想法,他们的土地有很多也是祖传下来的,他们应该享受,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那么大的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很少。对于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民,他们只能给地主打工。我觉得自己的地位比那些没有土地的人要高一些,毕竟手里有一些地,相对也有一些自由。我原来对政策也不太懂,也不知道共产党究竟是啥样。等到1949年解放以后,经过党的政策宣传,我们这些老百姓才知道分土地、人人平等,以前对这都不懂。对于土改,我没有担忧,因为家里也不富裕,也不算穷,只能算是下中等户。随着土改的到来,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他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我是在1948年冬天见到土改工作队来到村里,土改工作组一共有二十多人,但是来我们村里的只有四五个人,他们来了之后主要讲政策,然后宣传共产党以及如何走共产主义道路。经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才知道这些事情,否则我们根本不知晓。工作组的干部还会在地方吸收一些贫下中农,通过对他们的教育指导,他们也能够成为精英,指导一些具体工作。我认为这些人就像政府的工作人员,即公务员。这些干部来了之后还给我们丈量土地,分配地主的财产等。对于贫雇农的扎根串连一事我不是十分了解,但是村里成立了农会,工作人员会找一些穷苦老百姓,并与他们进行谈话。我记得农会成员有一个人叫做赵宝山,他是农会主任,还有一个人叫做孙耀山,也是管事的干部,我家分完地之后还发了地照,地照上戳子的名字就是孙耀山。村里的土改积极分子挺好,都张罗给大家分东西,都希望贫雇农能够翻身。
2.划分阶级成分
土改的时候我是下中农成分,家里人也都是下中农成分。定的成分是根据土地的数量以及人口数量而确定的,每人拥有土地的数量可能是四亩多不到五亩。这些都是工作组、农会给村民们民主评出来的,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看你是否放过高利贷,是否给人扛过活。老百姓也很愚昧,胆子也挺小,过去的人很老实,叫你干啥就干啥。现在的人有造反精神,有时候不听你的话,所以划成分的时候并没有不同的意见。
村里划分成分的标准我具体不清楚,只是知道农会给你划分。看你家地有多少,家里有没有劳动力。如果家里没有劳动力、地多,超过平均数之后就被定为富农了。如果家里雇很多人,土地又多,那么成分会更高。我家没有地主,也没放过或者借过高利贷,死地主的事情也没听说。
3.挖苦根,斗地主
村里批斗过地主,但是我们这个地方没那么严重,流血斗争的事情没有发生过。流血斗争就是往死里打,叫低头就低头,地主还要说我再也不剥削老百姓等话语。我们这里没有打地主的情况,大家都很规矩,分地主的土地、房屋等,他们也不会反抗。我听说在辽河以南的地方,刚解放之后,有个地主因为不服便跟共产党作对,他好像把共产党的一个排长打死了,后来就把他拉到民屯和东蛇山子中间这一枪给崩了。我们这里也召开过诉苦大会、公审大会,但是是好几个村子一起开,就在民屯和东蛇山子中间的大菜园子附近,每次都来很多人,大概得有上千人。村里没有算剥削账的情况,因为地主不反抗,农民也老实,都很守规矩。
我没有揭发过地主罪行,我那时候年纪也小,不参与这些事情。我没听说谁公开地给地主说好话或者同情地主,在背地里也没有听说过类似的事情。对于农民来说,尤其是贫雇农,一旦开会给他们分了东西,他们还会很高兴,都希望穷人翻身。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没收财产和土地的时候,村里的地主需要净身出户,不能再在这里生活,之后把你的财产、房子都分掉。土地统一丈量以后,按人口平均给穷人分配,一家能得到好几根垄。对于富农,则会给你留下一个住处,一般都是厢房,他们的财产一般不会被分割。中农属于里不出外不进。没收地富的土地、财产之后,农会基本就是给大家平分。我领过土地,工作队的干部都会告诉你哪根垄是我的,直接去领即可。
我家分到了五亩地,原先还有五亩地,因此一共有一垧地。对于物品,我们家属于中农,没有去那里拿过。村里经常召开分配大会,一般都是晚上开,我去的时候也比较少。土地有的是好孬搭配着分,有的是分好地,但数量少一些,我家便要了好地。我家分到的那块地位置在东蛇山子境内,地的主人是西莲村的,他家是地主,土地实在太多,就把一部分给东蛇山子村了。干部在分配土地、分配财产时没有人贪污,那时候的人不懂得贪污,都是很忠诚的人,不像现在的又贪又抢又夺。分配土地和财物时,村民都很讲规矩,没有发生任何争执。
5.土改复查
土改是在1948年冬天开始,1949年春天种地之前结束,土改运动持续了一个冬天。土改结束后没有进行过土地复查,那时候一般老百姓都是给多少是多少,认为白来的都挺好,根本不去计较。过去的人也都老实,不像现在的人这么横。但是1949年冬天有清查漏网地主的情况,有的地主被漏评又给长了成分,我们附近就有这样的一家人,看着情况不好,便逃到黑龙江去了。土改时期也有错划成分的情况,之后又给纠正过来了。土改之后有土地证,我们都叫照,即土地也有照,房子也有照。
村里组织过查田定产,1950年以后,每年都来调查产量。一般也是村里给村民定产量,之后让我们交税。每年上交粮食税的数量基本固定,一口人留五百斤口粮之后剩下的都要交上去。刚解放的时候给我家定的产量不太高,一垧地也就两千五百斤左右。后来逐渐增高,到合作化那时候就高了,一垧地五千多斤。交公粮的负担不太大,比日本人那时候少很多。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土改之后,我家里一共有十亩地,这些田地足够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因为咱这旮旯没有太大的困难,这些年也没有啥灾难,我印象里就有一年闹虫灾,但不是太严重。土改之后我家里还是种高粱,产量没有太大的提高。大概在1953年的时候开展合作化,之后就把家里的土地交给生产队,那时候已经开始种植苞米,产量也比以前高很多。合作化以后有了化肥,产量直接就提高了,十亩好地的产量能在六七千斤左右,孬地的产量则在四五千斤左右徘徊。
1949年解放以后,是我主张参加合作化,因为那时我的父亲、母亲都去世了,我一个人很容易维持生活,没有什么困难。在好的生产队干一天活能挣一块一毛钱,在不好的生产队只能挣七八毛钱,甚至六七毛钱。我没有参加过互助小组之类的组织,咱这边没有,但是这里有搭锯组,假如我们两家都有毛驴,之后两家再买一台车互相使用,过去还有的管搭锯组叫做搭牛劲的。一年的收成要交给国家大约百分之十二左右,但也是卖给国家,国家给你钱。上交的粮食主要是玉米、豆子,不然国家缺豆油。1949年解放以后,这些粮食不用送到新民县,因为我们附近成立了粮库,比较方便。土改之后,我的种地热情比以前更高,但是家里始终没有买地或者卖地的行为。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合作化的时候我已经成立家,家里人口也多了,我有五个孩子,家庭负担比较重,我一个人要养活一大家人,粮食不够时我会去生产队借,那时候我的生活压力很大。除了种地之外以及后来去生产队干活,家里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我没有外出打过工。村里农户之间生活差距不太大,基本都差不多少。但是人口多的家户他们的生活水平就低,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对于村里的地主,他们的土地基本都被分掉,有的地主已经逃跑,他们内心十分害怕,有一点风吹草动之后他们都不敢说话。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土改之后属于自己当家做主,自己说了算。我家和村里其他农民的关系还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我们都会互相帮忙。家里和那些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人关系也还行,他们也都老老实实地劳动;如果不老实的话,村里会开批斗会,他们也都规规矩矩地干活。土改之后,普通村民不会根据别人所划分的成分来决定亲疏远近,大家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事都会互相帮忙。我家和村干部的关系一般,他们都是民主选举选出的,家里不太和他们接触。我认为土改后的村庄风气还行,偷东西的人基本没有,除了一些外地人喜欢在街上打架之外,村子里都很太平。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土改之后大家都有一样多的土地,日子能否过好就看自己。后期承包土地的时候,农民们就自由了,自己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但是也不能机械化,农民生活也很累。我认为,将来这些土地还是归集体、归大户或者归公家,因为归个人承包,地里的沟岸不能连片,都是一条一哐当的,不方便机械化操作。
土改之后没有阶级斗争了,百姓都平等。我觉得阶级斗争那时候了不得了,弄得人心惶惶,地主的子女想上学都有限制。土改之后,我参加过兴修水利、修路。我们这里守着辽河沿,经常防汛,因此我们必须得去参加。比如说大坝决口,需要维修,我们百姓每年都得出工,每次出工的时间都很长,干活的时候都是人力挑土,根本没有手推车。现在都是用拖拉机、推土机,解决了人力。我认为还是国家发达才好,人的负担会变轻,而且社会也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我认为党的方针政策很符合人心,我们老百姓依靠自己挣钱吃饭,通过劳动就能把生活过好。
土改之前我没有什么疑惑,跟着政策走就不会有错。土改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我们不再受人剥削,我们内心很高兴。我们这里不像关内,他们那还要减租减息、斗地主的,我们不那么曳扯[11]。我对土改的看法不好说,因为在历史上,每当换一个朝代,就会把土地卖给百姓一次;等到解放的时候,共产党免费把土地给老百姓,大家都很满意;但是现在的农民对土地没有买卖权,过去都有买卖权。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我们这里在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成立高级社。我家把所有的东西都上交了集体,在刚开始时,老百姓觉悟并不高,大家不积极;等到后来看先加入的农民的生活、生产提高了,他们才开始加入。在加入生产队的时候,不仅要把牲畜入社,还要买牲畜料、草等,不能让牲畜断粮。这些牲畜、农具都算钱,生产队黄了之后,还给我们返回来一部分钱。现在肯定比合作化那时候效率高,但是再往后的发展,全部都是机械化,肯定比现在的效率还要高。因为大集体有助于农业发展,有助于扩大规模。党的政策好,而且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我们普通百姓随着国家方针政策走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