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前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经济情况

我叫欧阳志逵,1927年出生于吉安市青原区大塘村。解放前村里除了地主,其他家户的条件都差不多,我家算是中等家庭,解放前我在外面教书,家里有两亩多地,家里人在家种地,不仅种了自家的地,还租种了其他人家里的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家庭。

解放前家里的生活很苦,不够吃、不够穿,读书也读不起,一年的学费要一头200斤的猪那么多钱。家里的生活也只是能够勉强维持生计,虽然说没遇到过什么大的生活危机,但是日子过得也很艰难,完全靠父母维持生计。土改前,我有三个兄弟,老大是个瘸子,老二身体差,然后我就得拼死拼活读书,因为读书就不用去当壮丁。

土改前,各家各户都过得很艰辛,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父亲没有兄弟,就他一个人,邻居各个都很穷,所以家里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很少会有人来帮忙,因为很少人能帮上忙。

(2)家庭观念教育

我父母的性格都很好,为人老实,父亲五十九岁的时候,被牛给撞死了。父母的性格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时候大家都是自己吃自己的,自己管自己,不会去管别人家的闲事,所以基本上很少和其他人发生冲突,父母都不喜欢惹是生非,所以我也不喜欢惹是生非,都是自己过生活。

父母对我的教育管得很严,不听他们的指挥就要挨打。在人际交往方面,父母教育我:“和什么样的人都要有交流,得因人而异,但是为人真诚友善,不去惹是生非是必须的。”

我参加了土改运动的具体工作,家里人没有不同意的,那个时候我也有二十多岁了,父母也管不了我这么多,况且当时要去的地方又不远,也在吉安市内。父母是文盲,懂的东西不多,所以对我干的事情交代很少。

2.土改前的个人基本情况

(1)生活环境

我从小就住在乡下,家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是我也读过书,小学读了五年,中学读了三年,高中读了一年,一共读了九年书。读完书之后参加工作,工作就涉及到调动,经常从这调到那,元下[13]待了六年,曾家片[14]待了三年。土改的时候我有二十多岁,已经参加工作有几年了。

(2)职业情况

我十七岁开始教书,到1949年解放我已经教了五年的书。那个时候教书工资不高,一个月两石半的谷子,其中两石是工资,另外这半石是办公补贴。半石谷子价值一块银圆,一个月就只能挣四块钱,半石谷子留着自家吃。

(3)政治观念

解放前除了读书,然后教书,都是做自己的事,没受到其他政治上的启蒙,但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我还是知道,他的平均地权也听说过,但是不是很清楚。在解放前就听说过共产党,“南北二兵”,分属共产党和国民党。共产党好,国民党税收很高,而且还要征壮丁。共产党最初革命的时候很穷,但是共产党得人心,在毛主席当权时期国家抓的严,所以共产党搞的运动也多。

(4)对经济与社会的了解与评价

解放前在国民党手里的时候,剥削压迫很严重,穷的人过得很苦,当了官的人就比较富裕,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很大,觉得不是很公平。国民党统治时期,税收高,要抓壮丁,还要遭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穷百姓家里生活很苦,村里很多地主都是在国民党政府里当官的。身份一般的老百姓很难改变这种状况,因为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

村里有强者和弱者就会有竞争,也就会有强者欺负弱者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村不是经常发生,在国民党那里当了干部的人,家里条件好的,会欺负那些家里穷的。我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只是会觉得不公平而已,觉得有钱有势的人他们都是那个样子,不觉得奇怪。

土改前,我都在外面教书,和村里人接触比较少,所以没遭遇过不公正待遇,但是我觉得不公正现象的出现肯定是有原因的,首先肯定就是政府,不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强势的人就会继续猖狂下去,因为有人给他们撑腰;其次就是地方上强势的那些人,他们有权有钱就爱显摆,就要欺负你表现一下,想在地方上称霸,显得他地位高一点;当然社会风气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很难,把国民党打下去才有可能。

3.土改前对政策的了解

(1)吸纳过程

当时我还在学校教书,就被动员着去参加土改工作,当地人作为土改工作的借用干部,从北方来的才是主要干部。组织上认为我有文化,还有社会经验,办事能力也有,主要是家里穷,阶级成分“过硬”[15],所以选派我去参加土改工作。上级领导来学校找我谈话,让我参加土改工作,还和我说了一些规矩,要遵法守法,要热爱群众,斗争地主,要按政策来办事。听到了他们的话之后,并没有其他想法,就想着到时候过去工作,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就好,办完回来继续教书。

(2)阶级观念的教育与斗争决心的培养

我们参加土改培训大会,主要内容是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土改法,明白土改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开展土改工作。培训中也有关于阶级观念的教育,让村民明白他们现在受的苦都是阶级的压迫,然后激起村民打倒地主阶级的热情。第一次听到阶级这个观念的时候还觉得新鲜,也不知道这些就都发生在自己身边,只知道地主、富农剥削了农民,但是不知道深层次的东西竟是阶级。培训老师上课的时候频繁说剥削、压迫就在身边,剥削分为经济剥削、劳动力剥削和土地剥削;压迫即地主和富农压迫贫下中农;斗争即贫困农民要打倒地主,和他们作斗争。我读的书还算多,理解这些内容没问题。

如果是在培训和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我都会去向别人请教,上面培训的老师也对教给我们的东西进行了考核,考核我通过了,考核通过没有奖励,没过的就是多讲几遍,没有其他惩罚。

通过培训对地主、富农剥削压迫贫苦百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的行为也更为不满。培训的时候老师说,如果可以和平土改还是要和平解决,但是也得发动群众,要斗争地主,要打土豪分田地。针对土改中可能遇到的暴力问题,培训老师说要尽量避免,争取和平土改,但是在纪律上没有过明确要求,可依据具体情况处理,对那些暴力不服管教的地主,就应该暴力斗争他。

经过阶级观念的培训后,了解了更多东西,更加理解当时的状况,农民受的剥削太深了,需要进行土改和阶级斗争来改变现状。

(3)阶级划分方法和标准的培训和理解

培训中包括阶级划分的标准和方法,培训老师讲解标准和方法的时候和老师上课一样,逻辑清晰,遇到学员不懂的也会逐一解释,对老师培训讲的内容,大部分我都能懂也能理解。评定阶级的标准中规定了达到多少剥削收入就得被评为地主和富农,具体的比例我记不太清,应该要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是地主,一半以上是富农。每个阶级的划分都有相应的硬性标准,有标准才好开展工作,我们只需要按照标准照办即可。对于每个成分应该评多少户,工作队没有明确的要求,按照标准评,该评成什么就是什么,但也加了一点,说一个地方上不能一个地主富农都没有。不过之后对这点有质疑过,如果一个地方总体都很穷,地主标准达不到,地主阶级评不出来,也不能为了完成指标而硬性划分。如我们村,整体上都比较穷,最终就评出一个地主,如果在其他地方,他也只能评个富农。

针对划分成分中可能遇到的模棱两可的问题,培训的时候老师说,成分尽量就上划分,就怕一个地方穷,后面分的东西不够,就上划分的话,分的东西也就少点。

上面要求培训要做笔记,我的培训笔记做得很认真,但也有一些人没做笔记,因为其中有一些不识字的学员,针对这些学员老师会给他们多讲几遍,他们也会多问几遍。

(4)关于积极分子的选择和培养

当时参加了土改工作的都能被评为积极分子,积极分子的阶级成分必须是贫下中农,阶级要过硬,而且积极分子得工作积极;那些名声不好的人,村民肯定不会选他做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得起带头作用,也能让其他村民信服。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培训结束后,我很期待进村开始工作,期待打倒地主。1950年的时候,我和其他十几个外地来的干部一起下村,随时准备开始土改工作。

第一次听当地人汇报他们村里的情况,感觉和自己家这边的情况差不多,农民百姓都过得很苦。和我一起下村的土改干部和我一样在村民家里吃住,住得非常简陋,也没很多吃的,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进村第一次看到地主时,他们家里有钱,穿得好,饭也有得吃,和其他平民百姓相差很大,都是剥削贫雇农的劳动力和粮食,不打倒他们不行。

(2)土改宣传

土改宣传大会,召集全体村民一起开,给贫雇农宣传土改政策。第一次听到我们宣传的时候,村民各个都高兴、都很积极。为了进行宣传,讲话稿我都会提前打好草稿,准备好第二天要讲的话,也会翻之前培训时做的笔记,把学到的东西说给群众听,让他们更好的接受土改这项政策。宣传会有时候是全体村民一起参加,有时候会专门给村民代表开,有的宣传大会地主富农是不被允许参加的。

(3)扎根串连

第一次访贫问苦印象很深,我们一过去村民家里,他们就拉着我们的手,和我们诉说他们的情况,当时就觉得他们受剥削压迫太厉害了,受了很多苦,去的人都很同情他们。在整个访贫问苦过程中,村民们都比较热情,不欢迎我们的占少数。当遇到比较冷漠和不太欢迎我们的村民,我们一般会主动和他说话,让他别害怕,大胆说实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般聊一些地主们对他们剥削和压迫的事,聊他们受过的苦和他们饭都吃不饱的日子,交流起来没有困难,都能正常交流。

在扎根串连中,我们发现那些比较穷一点的村民更容易动员起来,富裕一点的像地主富农就很难动员起来,因为要没收他们的财产,所以说那些积极分子大部分都是穷的人。

(4)成立贫农协会

当时在村里成立了贫农协会,由工作组组织选举产生,成员是那些迫切需要改善生活的贫苦群众。贫农协会里面的干部由选举产生,党员优先,他们阶级成分一般都比较好,家里都比较穷,还有当地有点文化的贫苦群众都参与到其中。贫农协会需要配合土改工作组的工作,然后做一些基本的事,他们都是当地人,比较清楚实际情况,工作能力也比较强,不然也不会被选出来。

2.划分阶级成分

(1)调查摸底

在进行调查摸底的时候,村民有自报的,干部也有反映的,但是我们一般都会亲自下去调查审核。调查结果和村民自报的会有一点偏差,但是隐瞒比较少,我们亲自审核的时候都会将偏差纠正。

(2)划分成分

当时划分成分的标准是:有剥削的就是富农和地主,地主的剥削更多,他们自己不种地,租给别人种;雇农就是帮别人做长工,家里没有地;贫农有自己的地,但是很少,还种了别人的地,农具也不齐全;中农自家的地足够,农具也齐全,其中富裕中农地最多。在了解村庄情况后,我觉得这个标准比较精准和仔细。

在阶级评定过程中由土改工作组和协会组织,成分由他们一起决定,但是得大家一致通过。因为是大家一起评定决定的,很少有人存有异议,所以也就没有出现被错划的情况。

(3)划分结果

我所在的村有二十多户人家,当时地主和富农都只有一户,雇农没有,贫农比中农多一些。那个被划为地主的人很不高兴,其他贫雇农就很高兴,这很正常,地主的东西都被没收了,肯定高兴不起来;贫雇农肯定高兴,因为要给他们分土地和东西了。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在诉苦大会中,村民们都愿意说出自己的经历,地主的剥削账一一显现出来,他们都知道把自己的痛苦归结为地主的剥削压迫,但是我觉得地主的压迫还只是直接原因,像当时的社会背景我觉得也是一个原因。

(2)斗地主

我们开展工作的村比较穷,斗地主过程中暴力斗争问题很少,一般都能和平地解决和进行。上级没有明确要求只能说理斗争,不能暴力斗争,得看当时的具体条件,要是在执行任务中遇到不配合工作又狡猾的地主,就可以适当地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面对被暴力批斗的地主我们不会同情他们,他们也不值得我们同情。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对没收地主家的东西有明确的规定,地主家的家当都得没收,一些生活必需品也得留。共产党就好在它要把地主打倒,但也会给他们留点温暖。工作队在执行没收任务过程中也不会出现过度没收的情况,基本上都会给地主家里留点东西。对那些地主扫地出门,我觉得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可能是那地主太过分了,或者他们有其他的破房子,把他们从好房子赶到破房子里。地主虽然不敢阻止,但是也会在旁边说“这个不要拿走我的,那个不要搬走”之类的话,当时听了,就是感觉和他们之前的作威作福还是相差有点大,和之前欺负其他穷苦村民的时候差别太大了。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在土地和财产的分配过程中,都有专门的评定的人,并严格按照阶级成分来分配,在同一成分基础上,也会考虑斗争表现。在分配过程中,村民都很服从上面干部的分配,也都很高兴,所以一般不会有人表示不满,他们分到东西就很高兴,在当时分到东西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分东西之后,没有人会把分到的东西偷偷还给地主,分到就都是自己的东西。每个人分到的地一样多,大概人均一亩左右,那个地方比较穷,富农家多的地也被拿出来分了,中农的、富裕中农的也被分了,中中农和下中农的地没有被分。自己村地主多,村民分到的地就多,地主少,贫雇农分到的就少,村民之间会互相羡慕。

在分配过程中,土改干部一般扮演组织者和掌握大方面的角色,工作组和贫农协会之间是互相配合和相互监督的工作关系,贫农协会要受工作组的监督,所以一般也不敢有自私和腐败行为。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我负责土改工作的村是土改后两年搞的土改复查,没有查到漏网地主,但是查到有被错划分成分的,有个人被划高了,是村民提出来的,复查的时候我们还去调查了,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修改。

(2)确权领证

土改结束,我们那个村有对房产和土地进行确权领证,当时村民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分到了土地,有凭证心理就更有底。

(三)对土改工作的评价和反思

1.对土改方式的评价与反思

(1)暴力方式

在土改运动中,要打倒地主就要发动群众,将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运动力量肯定大。镇压狡猾的地主,就该有暴力斗争,就得把恶地主打倒,他们毕竟太坏了。但是,在批斗地主过程中,工作组还是尽量采取非暴力行为。

(2)剥夺和重新分配财富和权力

采用暴力方式剥夺地主财产,要是不用暴力,地主可能不会配合,也不会怕工作组的人,对恶霸地主就该使用一点暴力。在分配财产的时候,干部们都用简单暴力的方式进行解决,但是也掩盖不了村民们分到了东西的高兴心情。

2.对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评价与反思

(1)划分阶级

我觉得在乡村划分阶级还是有必要,不划成分就不能发现问题,不划分成分也就意识不到自己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但是阶级成分的延续就不合理了,现在也不会说阶级了,但是我觉得那腐败分子应该就是那些阶级的异己分子。还有我觉得血缘和地缘是不能被阶级打破的,但是我们说的“天下穷人是一家”的这种感觉是不会变的。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是必然的,进行阶级斗争,群众就能分到土地,也就改善他们的生活,有收入,村民的生活也就提高了,对我们农村的发展的作用很大。进行阶级斗争,把地主打倒,社会就变得稍微公平一些。土改运动使广大贫苦群众分到了土地,他们有了耕种权、有了使用权,可以自己种地,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