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李满仔,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茶源村,出生于1936年5月。在我们茶源的老祠堂里读了三年私塾,后来因为家里没钱了,也就没有去读了。
家里就只有我哥哥、我嫂嫂还有我三个人。
(2)劳动力情况
土改前就有三个劳动力,我哥哥、我嫂嫂还有我,我十几岁就可以干活了,但像犁田耙田,我还不会,但是手工活,像插秧割禾还是可以做的。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当时主要是种了四五亩田,就是靠种田来维持生活的。
(2)生活来源
当时家里除了种这几亩田,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会再做点其他的事,最多养一只猪,其他的也不会去搞什么副业。
(3)生活压力
土改前,我家也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不好也不坏,平平常常地过。平时家里也没有什么钱,就是在自己的地里种点菜吃,比如说种些白菜、芋头。但家里再穷也不会去借钱。因为地方上的人看我家就是三个人,搞得很穷,怕到时我们不会还给他们,所以他们也不会借给我们。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 自有土地
土改之前,我家就只有四五亩田,一亩田才可以打到三百斤谷子,那时国家不会给你什么肥料,就是靠自己的一些家肥,不是那么肥沃。一来这里种田没有肥料、农药,二来种子也不太好,粮种是自家留的,留到来年插秧,不像现在国家有买粮种。还有一点就是,那时插秧也插得比较宽松,不像现在这么密集,所以产量也就不会太高。
国民党的时候每一年都要去还粮,如果你不还粮,就要去坐牢,但是那时候有背景的人可以不用还粮。家里那时也没有钱,就只有还粮,给国民党还粮还得也比较少的,一亩田才要还三十多斤粮食。如果你们家有钱的话,那也可以交钱,反正交钱交粮都可以。
(2)租佃情况
解放前我家也租种过地主的田,我自己家里也就是四五亩田,要吃饭,只有靠租种地主的田来维持生活。有的时候租过了田,大概也就是租了两亩多,还租也是要一亩田要还一百斤谷子,地租还是相当高的。如果今年收成不好,和那家人说点好话,还是可以少还点粮食,自己就少吃点饭,省吃俭用些,也可以挨过去,不像现在可以拿钱去买粮食。
(3)牲畜和农具
当时我家养了一头牛来耕田,这样耕田就不要去别人家借了。自己的犁和耙也有,也不要去别人家借。因为那时还年轻力壮,这些东西都是自己拼命去干活赚钱买的。
(4)生产合作
我家当时也会和村里的邻居交工[22],家里就只有三个劳动力,很多事还是要相互帮忙,这样做起来也就比较快。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当时如果家里没粮食吃了,我家也会去那些地主、富农家借粮食吃,借了要还,借了一桶粮食要还两桶,加一桶的利息。
(2)农户关系
土改前,我家与村里人的关系既不好也不坏,我们也不会去撩人,很老实的,村里有钱的人家与没钱的人家差距还是很大的,有钱的人家可以逍遥快乐,可以娶几个老婆。
(3)宗族关系
当时茶源村也分了几个宗族,我就是从其他村分过到茶源村来的,我家以前是官陂村人。我家跟宗族里的人也很少打交道。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当时有钱的话就会买土地,没钱的话就没有买。
(2)对土地的看法
那些地主大户人家有很多土地,都是买进人家的土地,或者把人家的土地拿来抵债了。有些地主大户人家会经常去放高利贷,有的人家还不起,就只能拿自己的田来抵债。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那些土改工作队员到了村子里来搞土改!我们茶源村当时是一个乡政府,县里经常有派人下来,所以到底有几个土改工作队,我也搞不清楚,反正经常有人来村子里视察,还有去田里看老百姓做田的情况,好多人说的是普通话,所以一听就晓得是外地人。
(2)土改宣传
茶源村在进行土改的时候也有召开群众大会,不过我当时年龄还比较小,会经常去看一下热闹。不过白天开会的次数比较少,因为白天人人都要去做事,开会也一般是在晚上开。
(3)扎根串连
那些土改工作队也不会到群众家里访贫问苦,因为当时村里有管事的,那些领导就可以直接问他,不用每家每户去问。
(4)成立农会
搞土改的时候,也成立了农会,农会里大概就是四五个人,一般是读了书认识字的人才可以去担任农会里的干部。因为经常要跟上面发下来的文件什么的打交道,肯定要认识字的人才可以。
要成为农会里的成员,一来是你必须有文化,二来就是干活干得好,就是又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人才可以进去。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家当时是被划为了中农。当时中农自己家的财产不会被没收,国家也不会分田给你。我家就是只有四五亩,还有几间老房子,本来按照标准来说,也不会划为中农,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我爸爸在国民党的时候当过保长,所以就划为了中农。当时村里很多田被几家地主占去了,很多人家就没有土地,所以我家有四五亩田就算田比较多了,所以也被划成了中农。
当时我全家都是划为了中农。全家对划为了中农也没有什么意见,当时我自己还小,就只有十三四岁,所以也不管这些。
(2)成分划分
当时阶级成分划分的标准就是看你家里搞得好不好,会剥削人家没有。比如说家里很好,又剥削人,那就划为地主。如果家里还好也没有剥削农民,就会划为富农。当时我伯伯就是参与阶级成分划分的成员,所以后来问他就晓得这些事了。如果达到了二十亩田以上的,家里还有房子、犁耙、金子、银子东西,那么就会划为了地主。当时村里也划了一家死地主,不过后来被抓去劳改死掉了。
(3)划分结果
茶源村当时划了几家地主,有一家地主那时有好多田,好像茶源村的大部分田都是他的,不过后来这些田在土改后都要分给贫下中农去了。还划了一个恶霸地主,因为他平时对人太坏了,所以后来被拉去枪毙了。再有就是还有一家死地主。有四家富农,还有七八家的中农,划为贫农的人家就比较多,村里大部分人家是,像有些人家,儿子去当兵了,只剩下老人小孩,就没有劳动力,就没有什么收入,只能划为贫农。
当时我们茶源村就划了两次成分。一次就是土改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土改复查的时候。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土改的时候也斗过地主,先让民兵把地主抓过来,再进行审问,就是要审出他们的东西,看还能不能审出他没交出来的财产。斗地主就要开大会,然后就是审问他们还有多少钱,还有多少东西没有交出来,那些地主就跪在地上,听着那些干部的审问。如果有些地主不交出来,就叫民兵用解放的时候那个木锹打。上面虽然有政策规定,也只是说不要用力打,不然会打死人哈,但也没有说不可以打。也有一些贫下中农上去诉苦。
(2)斗地主
斗地主的时候,民兵可以打地主,但是老百姓不允许打。当时村里有一个恶霸地主,看到人家没钱的时候就叫“你给我滚开”,看到还要把人家打一顿,太欺负人了。所以斗地主的时候好多人来报仇,虽然不准打,但还是被那些老百姓打得半死了,后来还是被民兵带走枪毙了。当时有人有揭发地主罪行,揭发完他们的罪行后,就交待他要老老实实,以后不要欺负人了,然后就是要他们去参加义务劳动,就是劳改。当时也没有人公开给地主说好话,那时很多人自己都顾不了,没有心思管人家。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在斗地主的时候,就要把地主的财产全部审问出来,审问出来后,就交给农会里的干部,之后再分给贫下中农家,因为他们有些人家没房也没田。审问出财产之后,民兵就押着地主,自己去把埋掉的财产,像金银、大洋全部翻出来。没收那些地主们的财产的时候,都是采用强制性的手段来没收,他们自己哪里会心甘情愿交出来?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当时分配土地的时候是按人口来分的,田多的就不会分或者少分,就是看你家土改前田有多少。分土地的时候有开大会宣布,也只有宣布了才知道谁分了多少,谁的地分到了哪。但是一般不会出榜公布,就是开大会宣布完就没有了。
分财产的时候就是看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哪家穷些就多分点。分的时候抓阄决定。我家因为是中农,所以没有分。而且自己家也有犁耙和耕牛,所以也没有分到。
我家就是还有之前的四亩多地,既没有分掉,也没有增加,还是原先的老样子。我家也有房子,也没有分到,那些房子一般是分给没房子的贫农和雇农。地主家的池塘也被没收了,但我家也没有分到。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土改工作队会组织丈田小组,然后用尺子量田,先量出整个村子里实际上有多少田,然后再进行分土地。丈田小组会根据田地的实际面积来记录,量完一块田,就会在地上做一个记号,就表示你家和他家的田埂就是在这个地方。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搞了一年左右就结束了,就是在1951年结束的。土改之后发了土地证,就表示是我自己的了,当时的土地证上是盖的马健的章,他当时是我们永新县的县长。
(2)查田定产
土改结束后,搞过查田定产,大概估计一亩田的产量是二百斤谷子。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之后,公家要查证[23],看分了多少田,那时我们家的土地证上写到总共有四亩田。有四亩田,打到的粮食一家人够吃,但是没有剩余的粮食卖。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就成立了互助组,当时我也参加了互助组,我记得一个互助组大概就是十户人家,开始的时候户数不是很多。
(3)收成情况
土改后就要交公粮,当时一亩田大概要交五十斤粮食,到后来就还有交余粮。交完公粮余粮之后还够一家人吃,因为国家也会算好每家需要多少的口粮再定交粮的标准。
(4)种地热情
土改后,我自己可以种田了,而且打到的粮食是自己的,所以也有积极性。当时毛泽东不是就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就没有得。
(5)土地买卖
在土改后,就不允许土地买卖了,在国民党时有土地买卖,共产党抓得比较严,土地不能私自流通。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在土改后家里生活压力大,如果没有种好田,上面领导就会说你是不是偷懒了,还有政治压力,三天两头就会搞个政治运动,我们老百姓的神经是绷得很紧的,也不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跟着政治路线走的。
土改后村民的生活差距有一些,但没有很大,家家户户都是有饭吃了。那时很少吃肉,一斤肉才几角钱,肉还是挺便宜的,但平时也不敢去买。
(2)收入变化
当时除了种地之外,我们茶源乡政府开办了一个香火厂,这也是公家开办的,我就在里面上班,为公家干活,也勉强赚点钱,糊口饭吃。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家的身份地位也还是一样,因为是划为了中农,既没有分到田,也没有分到财产,日子还是和以前一样过,所以没有感觉有什么提高。我家和村里的人关系也是一般,偶尔吵吵架,但不会打架的。我家也与那些地主、富农的关系很一般,与他们也没什么交集。
(2)村户关系
土改后,我家与村里的干部关系一般,不好也不坏,见到他们也就打个招呼。土改后村里风气变得好多了,大家会唱歌跳舞,毛泽东还会关心老百姓,要大家吃得好,住得好。嫖赌逍遥的人变得很少了,如果被抓到就要进行思想教育。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人际观
土改后我觉得自己在村里的地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跟以前差不多。在土改后觉得同一阶级的农民是一家人的观念也没有,还是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就算是有互助组,但也不能说是一家人,比如种田,今天你帮我家,明天我帮你家,干完活,还是各自顾各自的。
(2)社会观
土改之后我参加修水库,在1963年就是在屏山的龙沙潭修过水库,那时毛泽东大力宣扬修水库,这样可以防干旱。
(3)土改观
土改给我最大印象就是农民生活得更好了,每家每户都有田了,做田就只要还一点公粮,自己还可以剩比较多的粮食,比以前没吃的时候好多了。那时大家出工时就唱“土地改革到了每个村,嘿黝嘿”。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我们茶源村互助组成立是在解放第三年的时候,就是1952年,然后就搞了三年,一直搞到1955年,之后就转为了初级社,初级社搞了一年,1956年就转为高级社,1957年的时候就转到了人民公社,很快,一年转一次,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在人民公社的时候,就是按工分来给你算钱,如果你出力赚的工分超过公家的就可以进钱,没有超过公家的工分就要掏钱给公家。少了工分就要补交粮食给公家,所以一般不会少。因为当时人们不会出去搞副业,也就是为了多挣工分然后多分些粮食,真是不容易!
后来搞集体化的时候,老百姓把自己家的犁、耙、耕牛、禾桶还有水车都自愿交到集体,没有什么自愿不自愿,因为是上面有政策规定了,所以必须交上去。家里就剩下锄头、铁锹,犁和耙都归公家来统一调配了。那时候也不允许搞单干,认为你搞单干是思想比较落后,不服从国家的指挥,会受到批评的。
人民公社时期,老百姓做事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出力干活就有工分,还有吃的。虽然集体干活时有人磨洋工,但那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做事还是很积极。
(2)对集体化的认识
针对单干好还是集体搞好,我个人觉得肯定是单干好,自己比较自由,而且自己做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不会因为别人少做点事情而吵架。
(3)对土改的再认识
人民公社的时候田又交到集体去了,也不会觉得土改白搞了。国家搞人民公社也是为了提高产量,提高效率,为广大群众的利益,吃得饱,吃得好,住得好。所以觉得土改还是对老百姓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