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俺们家土改前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还未分家,我哥哥那边有我哥嫂,两个侄女、一个侄子,他们这个小家就有五六口人。我这边有我、父亲、母亲、叔叔和婶婶。我哥土改的时候就二十一二岁,那个大侄女那个时候也就五六岁的样子,我们都还是一个孩子。

(2)劳力情况

我们家的男劳力也主要是我哥哥,我叔叔因病就不能干活了,女劳力也就我嫂子,但是女人不兴干活,都是在家做家务活,生活一般能维持了。我们劳力不够用了,有的时候还会换换工。

(3)负担情况

俺们家是有四五个孩子,有一个老人、病人,家里面的负担比较重。我哥哥种点地,人手不够就换点工。很早的时候,小日本子在这,我父亲还在教书,我爸一个月能挣十八块大洋,家中的生活条件还可以,有时挣的钱都用不完,那时我们家的生活在这个铺子里算是不错,吃的花的都还行。之后父亲退休了就不行了,我识字不多,劳力也不够用。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

家里挣的钱也没有余多少,自己花的也都够,解放初期还都挺好的,我父亲一辈子教书,从十九岁师大毕业就教书,一直教到了五十九岁。之后知识分子交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父亲在学校就受排斥。

(2)生活来源

俺家里面鸡鸭鹅狗啥的都养,土改前后都有喂养,这些都不卖,主要满足自家消费,有时为了改善下生活会弄个鸡蛋、鸭蛋吃。

(2)生活压力

父亲以教书为生,他工资高,主要是因为他工龄长,校长才挣五十六,我爸就挣了五十九,那个时候一个月挣六十块钱算很多了。学校那个时候搞运动势必要有一些对立面,就把我爸给撵回家了,解放前还可以,生活还可以,吃喝都有。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我们家有三四十亩地,种点苞米、谷子、高粱、豆子,咱们这地里还不种别的,也长不出别的。土改前给国民党得交税,按亩指定好收税标准,一亩地具体交多少还记不清,国民党要纳国民党币。

(2)租佃情况

我们家当时没有租赁别人的土地,就是耕种自己的那点土地,加上家里的劳动力也不够用。

(3)牲畜和农具

国民党时期我们没有牲口,就那几十亩地,连我哥和我叔一共算起来,四十亩上下应该有,人多平均下来,最后就定了个中农。

(4)生产与合作

俺们也换工,经常换,比如说我们家人三个劳力,有着几十亩地,铲的时候铲不完,你那边也有这几个劳力,有几十亩地,你也铲不完,咱俩就一起干,铲完我的铲你的,相互帮忙干活。旧社会的人心眼还是很好,干活还是很朴实,没有那么自私自利。相互干活有的时候管饭,吃个饭也用不了多少粮食,换工的时候,农具各人用各人的,这些农具大家都有,比如镐头、耙子。不过也有有的也不供饭,干干活,铲铲地,到点儿了就回家,各人回家吃饭。换工邻居之间也有换的,亲戚也有换的,只要是换工的,都是处的不错的。雇工我们这也有,雇工需要支付一定的钱,雇工到别人家铲地,到点儿了自己回去吃饭,干完活了别人便会给点钱。铲地能挣钱,雇人铲地不管饭,但这个活挣不几个钱,估计也就一毛钱,雇人不论亲戚不亲戚,主要是雇佣那些没有地的人。我也给别人干过活,也叫卖力气,我们另外一个地方叫钱岭,有个老年人小的时候给地主放猪挣钱,这铺子有个叫老王头,没有一垄地,也没有一间房,就在我们这个铺子放牛,活了这一辈子。

(5)族田

俺这没有族田,都是各家种各家的,是地都有主,不存在没有主的地。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我们家当时没有出租土地,也没有租种地主的土地。

(2)农户关系

俺父亲教了一辈子书,在这个村里边关系都还可以。解放前俺们村里的官叫保长,俺们家跟他打交道不多,因为他们这些人跟我们不属于一个系统,我们属于教育系统。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就要受地方的管辖,但是他的工作问题是与上面接洽,与地方发生的关系不太多。我们这边的地主都很穷也很节俭,平时都不舍得花钱,省吃俭用的就是为了挣点儿地。

(3)宗族关系

咱们这个铺子跟俺一个姓不太多了,解放以后都到市里去了,原来我们这个铺子丁任两大户,俺们这都叫做一个家族。红白喜事都到场了,不管是不是一个家族,其他门的也到场,家族关系还都可以。俺们还遇到灾荒的时候,收成不好了,一个族里面的人还得比别的姓强,不管怎么样我们是一个姓的人,还是关照得多,大家相互帮一把,比如你今年借我点粮食,等到秋天里我有了粮食再还给你。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我们家我爸读了点书,对当时社会形势还有一定了解,共产党还没来,我爸就把地卖掉了一部分,即使想拥有土地也不敢拥有了。

(2)对土地的看法

我爸就把地卖掉了一部分,他听说知道共产党来了后可能要分土地,土地太多了可能会给家里带来麻烦。

(3)对土改的反应

土改时还处于迷茫的情况下,共产党说要土改但是还不知道怎么个情况,心里边还是比较糊涂,不明白这是什么样一个政策,对上面的政策我们是不理解,上面怎么说我们下面就怎么应。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1947年的时候闹灾,国民党要完蛋还没完蛋的时候,那年闹旱灾也闹虫灾,作物生了虫子,大部分庄稼都被吃光,那一年颗粒无收,就高粱受灾面积稍微小点。也就是这之后,1948年开始土改,工作队干部王再祥还有唐区长,他们一共三个人。

(2)土改宣传

工作队他们一来就赶紧宣传政策,怎么划成分,怎么分地。那个时候我是小孩子,不理会这些事,具体怎么分我没有关注。

(3)扎根串连

俺这儿有个贫雇农串连,就是工作队来到宣传政策,组织分地,这些都是贫雇农的事。

(4)成立农会

俺们有个农民会是土改工作队组织的,进农民会的人就是贫下中农,最穷的。上中农往上的就不用想。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俺们这个村这个成分是农会工作队他们综合起来的。他们是有个条款的,上面规定土地有多少的定什么成分,地主、富农、中农是什么样的。这个规矩具体的我记不清楚。地主肯定超过十亩地一个人,俺们村平均每人也就三亩地四亩地,我们家最后定中农的成分。

(2)成分划分

这个工作队定这个成分的时候,咱们村有定错了,也有去找的。比如说我们家,一个人就四亩地,你给我写了五亩地、六亩地,给我定成了上中农,需要找到干部那说明情况,如果情况属实也能更正过来。俺们这边没有祖辈上是地主到最后他也划成了地主,他们的子女就没有那个名词,但是多少受点牵连。

(3)划分结果

我们这个铺子,老丁家有一个叫小丁老黑,老王家也有一个叫王太吉最后被划成地主,富农有三四个。中农我们这儿三四家。贫雇农占比最大,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我们这里穷人多,我估计我们这个铺子得有四十户贫雇农。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我们这斗地主就开个会批评批评,那个时候叫批判,也没有打骂地主的情况。诉苦大会也就召开过一两次,在公共场所,谁管着谁家了,让谁家收回去了,就开个会,是象征性的开个会。声势最大的一次就是在这个后边的铺子,搭了个台子,那个时候叫镇反,有一个人,他在人群里边老占人便宜,这样的人很累,大家都不满意他,他就激起了民愤,民恨太大给他弄到上面。

(2)斗地主

斗地主时也有同情地主的人,那个时候人都没有文化,尤其是比我还大、上岁数的这些人。在那个当口这边有个任福山,他儿子就在我前边住,他一辈子给地主挑水,这就算是剥削,他成年到头了挑水,起早贪黑挑水,本可以控诉,工作队也支持他控诉,他说他不控诉,他觉得地主对他挺好,还说他挑水他给他钱了。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这个地主的土地是国家给他丈量丈量,再给他留一点,剩余的就平分了。让地主跟大部分人一样,也给他们留一个生活出路。他们的财产都归公,比如房子、牛,有的地主房子破破烂烂,就留给他们没有分。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田地是由农民跟工作队他们一起处理这些问题。贫农雇农一个人分多少,也记不清了,但是收出来的地指定是大家分了。我们家是中农,俺也没得也没要人家东西。俺们没有庙田也没有族田。没收的地也就是集体丈量一下,按一个人有多少之后平均分。丈量土地是工作队和农民会一块量,拿一个打地绳标上记号。

(3)分配土地的过程

每家都是按号排,标个一、二、三、四,这四户搁一块抽签,给地划分好等级,一等二等三等,比如一等地,一共就十亩,那十个人分,就一个人一亩就这样分。次一点的地,一个人摊一亩的话,也是一个人一亩,最次的一个人合两亩。好赖他都得了,这样处理得还比较合理,比较公平。分地不是个人说了算,国家也得有个原则,分地主财产的时候也有争,但是有工作队也有农民会,他们协调处理。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就是1948年结束的,建国了这些事情就没人管了,俺们这成分给你划错了,给你重新划一次,但不存在土地划分错的情况。成分定高的可以重新再给你定一下。咱们不管是贫农分地主的地,还是咱自己原来有的地,国家都有发土地证,也叫地契。

(2)查田定产

定产量是合作化了。那标准要看你的庄稼好坏、地好坏、庄稼长得怎么样,报上去,国家好收公粮。土改之后没有搞查田定产。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我们这地多的话,谷子豆子在交公粮。国家只收谷子豆子,别的还不要。谷子豆子是有油料作物,像我们这一亩地能产三四百斤,好一点的有四五百斤。俺们这交这么多的谷子豆子,负担不算多。土改之后,咱们家的地也没动,收成基本上够咱一家人生活,那个时候就是种豆子、苞米、高粱、谷子,土改前的产量那比土改后还要好一点,土改后尤其是合作化那会产量低,粮食打得太少。合作化的时候,啥东西都打到一块儿,统一分配制度,肯定是赶不上,集体以前是个人所有,哪块地该种什么大家心里边都有数,一到小队就不行了,小队里有靠的思想。我们平时虽然也干活,但粮食生产的好坏我们管不着,大家责任心不强,最后产量也不高了。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俺们家的劳力还是不够,土改以后我爸教书,我们这个户跟这个铺子其他户还不一样,一般的户都够,我哥那时候就来区里了,因为他那个时候正好二十多岁,他就去区里边儿工作了,我念书,我爸教书,所以我家劳力就不够,家里边的活就缺少了劳力,俺这不够的请人家帮忙。

(3)收成情况

土改之后咱们家就是交几百斤豆子,交公粮压力还不算很大,交完之后,也够咱自己家人吃的,也吃不了多少粮食。

(4)生产热情

俺们是种俺们自己的地,也不种人家的地,土改之后他们分了地已经很不错了,以前他一棵庄稼苗都没有,可得了一块地了,那就当宝贝一样伺候,都乐坏了都。土改之后咱们种地热情还行,很多穷人分到了土地,大家都积极为自家干活,也不用给地主上交粮食了。

(5)土地买卖

土改之后便不允许有土地买卖的情况发生了。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俺们家这个生活上还行,我们是中农成分,对我们的影响不太大,家里没有啥特别大的变化。

(2)收入变化

我们家的收入一直都是还可以,我们生活还是有保证,不管是在小日本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我父亲一直在教书挣钱。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贫下中农分了地主家的地,这对地主生活还是有很大影响。有钱的地主势必生活差一点,因为他的财产都被大家伙分了,生活水平肯定是要降低,不过这几家他们定完成分之后就直接去市里面了,不在这铺子了,他们什么都不带走,地也交给生产队了,他们去城里当工人去。那个时候国家用人,比如在劳动局那儿挂个号,不到五天就给你派活,干一段时间如果表现好,就给你转正式工了。

(2)村户关系

土改之后,俺们村民之间的关系跟以前没啥变化,大家的关系一直都还可以,我们一般不与地主发生很大的关系。土改之后,咱们这一个家族的关系还行,土改之前,我们这个村的风气是比土改前要好,因为大家都有地也有吃的了,最起码不饿肚子,大家都能好好干活,总的来说,土改之后比土改之前要好得多。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共产党如果不来就一直按原来土地分配方式,这些地如果是你的便会一直是你的,没有地的人就一直没有。共产党来了,形势变了,社会的进展,国家的发展趋势,他们一切都得靠人民,国民党也得以民为主,否则他就会倒台,最后被八路军给打跑。为国家办事就在于良心,办事得凭良心,尽量做得公正一些的。如果只顾眼前,路子只能越走越窄,到最后就没有可走的地方了,像蒋介石,最后没办法只能去台湾,国民党有好几百万大军到最后被八路军小米加步枪打得落花流水。

(2)人际观

土改的时候贫雇中农一家人,贫下中农一家人,有那么一个歌,意思就是说以穷人为主,穷人打天下,提高穷人的社会地位。

(3)社会观

有一年国家号召学农业学大寨,这个铺子后边儿就种的稻子,我们这边水不够用,那稻子根本长不了。

(4)土改观

一开始对于土改没有很深的感觉,就是国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应。我们这边绝大多数人是文盲,都不识字。对于一些事只是听,从体验来说,这个地到手了,房子我也有了;从政治上来说,让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那就没有什么见解。对于历史书啊,国家的政治书啊,他们都不认识字儿,他根本就不了解。你怎么念,他怎么说,他就怎么是了。

土改这个政策是对的,如果八路军不来,土地也得给人家分了。不能说这块地老是你的祖祖辈辈都是你的,别人祖祖辈辈都给你当长工,这样是不存在的,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趋势。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土改完成后不久,就走集体道路了,生产资料都要上交,我们都要在生产队干活,当时我们就把农具、土地都上交给了集体。

(2)对集体化的认识

互助组我是第一批参加的,互助组也就一年的光景,第二年就初级社,最后高级社。我们这个铺子有三个组,俺们是后面这一组,我们组长叫王福珍,第二年就是我们三家子算一个单位,到高级社要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我们管高级社叫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统一劳动,统一分配,之后就变成了人民公社。

(3)对土改的再认识

集体的时候这些都得归公,牛、牲口、犁子这些都得交给公家。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都比较简单,也没有什么反感,让我上交我就上交了,大家把牛都赶到我们铺子后边的地方,在那评价,评完价都归国家了,比如说一头牛估了一百块钱,便会在账本上记好。当时国家没有钱,这些东西给记上之后作为投资的股份基金,后来国家有钱了也都给你,我们这些钱后来也都给了。集体的时候前二年还行,人还没有那么多思想,大家都还抢着干,对于新生事物大家都不理解,都一哄而上,干得挺有劲,到后期一个一个的都学坏了,上工去拿个锄头在地里玩来回跑,上地里看,地里草还是很多,最后粮食产量越来越低。有的人有那种想法,说他一辈子没有看到过地,好不容易共产党分了点地,到最后共产党又收回去了,有点儿不自在,但是这是国家政策,谁都改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