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我叫王招弟,1936年出生于吉安市吉安县水西乡,然后过继到吉安市青原区大塘村,过继家庭只有两个老人没有孩子,我是家里唯一的小孩,我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当时应该是六十五岁。土改前,母亲大概五十来岁,在家织布,然后在家里的菜园种点菜,其他的事情也做不了。土改前,父亲经常生病,还在世的时候家里就没有种地。当时我也就是十多岁的孩子,没有劳动力劳动,所以才会把自家的地租出去给别人种。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土改前,我十几岁,就在家帮别人砍柴毛,然后在家养猪。因为养猪种地就有了肥料,种了三年,经常因劳动力不够用而请人做事,后请不到人就不再种地,自己也能省心。
土改前,因为父亲经常生病,家里没有劳动力,所以很早就没有种地,家里主要收入来源是出租出去的地收的租,租金占家里收入的大部分。收的租粮够自家吃,吃不完也会拿出去卖。当时家里还养了猪,养一年有几十块钱的收入,也能补贴家用。总体来看,家里的生活水平在村中还算不错,中上等水平,家里生活压力比较小,能够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开支。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前,家里有八亩多地,是家里的祖上买的,之前祖父开了个小店卖豆腐,赚了钱就买地,所以父亲手里的八亩地都是从祖父那继承过来的。自父亲患病家里就开始没种地了,有段时间家里有肥料,种了二亩,够一家人吃,后面因为不好请人就又没种。种的那段时间是种一季水稻,下半年种豆子,亩产四百斤左右,收成不好的时候大概三百斤。当时种地都需要交税,交粮不交钱,而且还得自己用扁担挑过去,一次交几百斤粮,我和母亲得挑几次才能交完。
(2)租佃情况
土改前,大多数时候家里的八亩多地都租出去了,租给过三户人家。当时地租是收租粮,好地每亩一年收二百斤,差地每亩一年收一百五十斤、一百斤、几十斤都有。租金是租户和佃主商量后定下的,一般都是给粮食,你没地有劳动力,我就给你种,然后两个人核算,都同意和愿意就会租种土地。租户会和我们讨价还价,我们也会提出自己的要求,要求交的粮食是干的,不要湿的。租期也是双方说好,我家没劳动力,种的人愿意种多久就种多久,不会写契约,口头上说了就算。粮食是收割了才会交,所以不会出现退租的现象。每当遇到灾年,我家会给他们减租,一般给他们减少几十斤的样子。但是,遇到丰年,说过多少就是多少,按照说好的量交,不会让他们多交。
(3)牲畜和农具
土改前家里没有养牛,农忙的时候都得去租别人家的牛,这也是自家不愿种地的原因,没有牛,没有劳动力,种地太麻烦,还不如不种。家里的农具算比较齐全,大型农具有水车、风车和打禾机,犁耙都有,小型农具都很齐全。
(4)雇工情况
除了出租土地,其间三年自家也种了两亩多地,得雇人干活,农忙的时候需要请零工,每天支付他们工资。农忙时候雇的劳动力都是短期的,工钱一天两块钱,还得负责干活当天的一日三餐。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土改前,当遇到灾荒或其他农户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里不会直接救济他们,而是给他们借钱或者借粮。但是,如果是租种自己土地的农民,家里会给他们减租,所以说我家和租我家地的农户之间的关系很好。
(2)农户关系
土改前,我家和村里其他农民之间的关系很好,像农具和其他东西的都会互相借用。村里的普通农户和富裕农户之间的差距存在,除了富农和地主家里条件好点之外,其他人家里都差不多,都很穷,差距就在于地多地少的差别。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土改前我家没有想买土地的愿望,因为很难买起,也不想买,家里已有的地都没人种。
家里的地都是祖辈辛苦赚钱买来的,之前赚钱了都是买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家都想留多点地。当然村里也有完全没有土地的人,他们可能是上一辈手里就没有地,下一辈就得自己去挣,赚不到钱就买不起地,所以说村里各家之间的差距在于有无土地。我觉得家里有地,比家里没地的地位要高一些,地位有高低,有地地位就要稍微高一点。
(2)对土改的反应
开始土改工作之前就听说过会土改,要打地主、分田地、分果实,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高兴,其他内容大家也不了解。地主、富农没有转移、分散自己的财产,上级要收上去肯定得收上去,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才收,地主家的地都分给了贫农,我家的地也都被收上去分了。土改是大政策,几十亩地的地主、富农,他们的地也都交上去一起分了。表面上也不会说不愿意拿出去,大家都不敢违背政策,我对土改也没想太多,在解放军来之前,我对共产党的印象很好,所以对当时的政策就没怎么抵制。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土改一开始工作组就来了村里,一个村有一个工作组,村大的话工作组人多一点,我们村土改工作组大概十来个人。他们来了后在村里各家轮着吃饭,听口音他们都是从外地来的,具体是哪人不是很清楚。
(2)土改宣传
俗话说“国民党事多,共产党会多”,所以工作队一来到村里,就开始搞土改政策宣传会,还在娘家的时候,我也会去参加,当时是将村民集中在祠堂附近,和他们讲一些关于土改的政策,让他们都知道有土改这件事情。土改宣传会我只去过,没有发言,工作组和干部主要发言,他们了解政策,也被培训过。但是,他们讲的那些政策,我们一般还是能听得懂。
(3)扎根串连
当时年纪还小,很多东西都还不太懂,贫雇农串连我就不太了解。当时村里还选了土改积极分子,一般是一些做事比较积极的人才能当选,同时他们家里都比较穷,阶级成分比较好,主要是对土改工作特别积极。选他们做积极分子村里人都没有异议,因为他们也能帮着做很多工作。
(4)成立贫农协会
土改工作组在村里组织贫农和穷苦百姓成立了贫农协会,除了地主、富农和上中农,其他中农、贫农都可以成为里面的成员。贫农协会由土改工作组组织,还选了农会主任和代表主任,他们主要配合工作队工作,和反映村里的真实情况,同时还管理协会里的一些事情。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当时我还在娘家,我家是小粮出租,也就是上中农,嫁过来这边是评的贫农,因为家里很穷。当时娘家有八亩多地,人少又地多,而且都租给别人种还收了租,所以就被评为小粮出租。被评的成分是上面的议论过的,所以家里人没有提出异议。
(2)成分划分
划分成分是工作组和贫农协会一起组织划分的,干部一起评,然后再通过大会的群众一致通过。成分划分有相应的标准:地主很富裕,地多自己不种,全部出租出去,然后收租有剥削;富农家里条件好,地也多,也是出租出去收租,也有剥削,但是家里的地比地主要少;中农自己家里有地,差不多够一家人吃,条件好一点的富裕中农还有地给别人种;雇农家一点地都没有,长期帮别人做长工;贫农家里地少,不够吃,还种了别人家的地,靠种地吃饭,靠劳动力吃饭。
地主家里一般都有几十亩地,有吃有穿,有的还在外面当了保长和甲长,家里有钱有势。当时我们这里只有一个地主,没有死地主。
(3)划分结果
土改时成分就划分了一次,划分完了就张榜公示了。我们村地主只有一个,富农也有一个,没有雇农,下中农要多一些,贫农较少。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成分划分完之后,开始批斗地主,村里批斗过七八次,富农也要在群众大会的时候被批斗。在批斗地主之前,还会召开诉苦大会,诉苦大会在祠堂里召开,场面还挺大,老老少少都参加,但是保长没有资格参加诉苦大会。在诉苦大会上,大家都会轮着说一些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尤其是受到的地主和富农的剥削经历。地主、富农的剥削账在大会上算过,那些租了地主、富农家地的人,说地主收了他家多少租粮,更恶毒的是遇到天灾的时候,都不会减租,总之都是揭露地主、富农罪行的事。
(2)斗地主
村里的人都说我家人少地多,但是我们这只批斗地主和富农,我家没被批斗,只是有人在背后说过我家条件好。当时没人公开同情地主和富农,但是不知道背地里有没有人同情他们。
4.没收和分配土地和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我家的土地和地主、富农家的地一样被没收了,但是我家的财产没有被没收。没收财产是由工作组和贫农协会组织进行的,土地被没收之后,和地主、富农家的地一起被分了。工作组和贫农协会的人来没收东西的时候,都是他们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不敢和他们发生争执,也不敢不配合。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土地和财产的时候,都会开分配大会,村民们被召集在一起,分地的时候是按户进行,按家户人口数量分配;先后顺序则是按照划分的成分,土改工作队和贫农协会的干部会事先分好,然后在召开大会的时候一次分下去,家里有去朝鲜参军的可以优先挑选。
土改每个人分了一亩多地,我家的五亩多地被分出去了,剩了自家两个人的地,有一亩好地,其他的都是差地。被收上去的地归总重新划分,有我家本姓的人分到了我家的地。分地是按照人头来分,每户分到的并不一样,地多的分到的好田也就多,每家每户好地差地都搭配好了,没有成分之间的区别,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标准。
土改就是分地主和富农家的财产,我家只有土地被分,其他农具和牲畜没有被分掉,当然我家也没有分到房屋和家具。我们村没有公堂,而且公家的东西也不多,像祠堂和祖屋这些是都没有被分。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时,工作组有组织大家集体看田、丈量土地,我们都会去地里看,也会有人一边丈量一边记录。分地的时候干部不能腐败,工作队和贫农协会都会分好,大家也都在场,清楚每家分到的情况。所以,分地的时候,没有发生争抢,分到什么就是什么,当兵的可以先选,其他人的都是事先分好,群众同意之后就直接拿走。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我们村1952年结束土改,土改完了就开始土改复查,复查的主要任务就是查有没有漏网地主,有没有不公平的现象。我们村没有查出漏网地主和被划错成分的人,复查之后,政府还给我们发放过土地证。
(2)查田定产
政府组织过查田定产,就是查有没有谎报的情况,查完之后给各家各户定产量。当时产量是按地的好坏定的,好田产量高,差的就低些,我家的地被定为四百斤一亩,和土改之前的产量差不多,定的还算合理。除了定了产量之外,也定了要向国家交公粮的标准,具体定的是多少,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公粮必须得交,对家里还是有一定的负担。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家里的地比之前少了六亩左右,但是够我和母亲两个人吃。地里还是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豆子,产量和土改之前差不多,四百斤左右,除了自家吃的外,有时候还能拿出去卖一点。
(2)生产合作
土改后,家里只有两个人,母亲年纪大,我也只有十几岁,家里就只有半个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一直都不够用,经常请人帮忙。农忙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参加一些类似互助组的组织,大家互相之间短期帮忙。除了劳动力不够用外,在农业生产方面家里没遇到其他困难。
(3)收成情况
土改之后要给国家交公粮,差不多交收成的百分之十,一亩地交几十斤给国家。当时只能交早稻,因为还没开始种晚稻。给国家交公粮还得自己交到粮站去,粮站会有人称重和登记名字。把公粮交完之后,家里的粮食还能够我和母亲两个人吃。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虽然家里的地没有之前多了,但是家里的生活却比土改前要好,土改之前家里的生活很困难,经常被欺诈,自己也舍不得吃。家里其他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也不大,生活也不算太苦,之前还存到了一些钱,努力维持两个人的生活即可。土改大家分地之后,差距比之前要小了,大家有了自己的土地,然后看各自的本事,有本事的人才能过上好日子。此外,土改后,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养猪,种的地只够自己吃,养猪一年能赚到几百块钱。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后,我家的地变少,其他人也分到了地,大家身份地位都差不多,所以村民之间关系比之前好了。不管是被划分为贫农的人,还是地主、富农,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比土改前的关系要好了很多,互相之间不会刻意因为成分而保持距离。
(2)村户关系
家里和村里干部的关系一般,有事才会找他们,和之前相比还是稍微好些。之前家里的老人和村里的干部关系不是很好,土改之后才慢慢变好。土改后,村里的风气也变好了,但大家依旧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4.土改后的思想观念变化
(1)土地观
土改后家里的土地少了,但是想到地主和富农,也就没什么不平衡的。不打倒他们,贫农就没有地分,村里的现状就始终改变不了。土改之后,家里除了没有劳动力,也没有遇到其他困难,村里的村民也没有表现出故意疏远,还是像之前那样生活。
关于国民党“反攻大陆”的传言,估计地主和富农会这么想,不过他们也不敢说出来,只是心里想想。土改分地每个人分到的地是一样的,我觉得这种分配方式还比较合理,如果考虑每个人吃的口粮,当然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2)人际观
虽然我家没有宗族,但是我觉得宗族内的关系好很重要,家族内部关系好整个家族发展才好。土改之后虽然自家的地变少了,但是大家都是一样的自己种地,没有觉得自己比被划分为贫雇农的地位低。
(3)社会观
土改后,政府组织进行兴修水利和道路,我也参与过,当时干活都是记工分,修了水库有利于农业生产,修路使得村里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所以,我觉得党是在做正事,有很多政策慢慢下来,对贫苦老百姓好,大家都拥护共产党的政策。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土改结束后,1953年开始组建互助组,就是几家几户一起搞一个互助组,互助组弄了一年多,1954年就进入初级社,1956年进入高级社。农业集体化加入初级社、高级社,家里的土地和大型工具、牲畜都要上交集体,村民都是自愿交上去的,因为留在家里也没用,地也都归公了。大家交上去的东西都会进行折价,按照价钱记录下来统一计算。
(2)对集体化的认识和对土改的再认识
相比自耕的效率,我觉得集体效率更高,只要有劳动力干活,集体有劳动力效率就高。如果集体的劳动力少,吃饭的人又多,加上还有偷懒的,那效率肯定低,收入还会超支。但是,集体化运动还是有帮助的,集体后劳动力一起用,干活的人很多,不会再出现劳动力不够的情况。集体运动之后,觉得之前的土改分田枉费了,但是政策怎么说我们就这么做,整个国家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