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周福文,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文竹镇太崦村。我是1932年4月份出生,就是刚刚下地播种的时候。小时候读过四五年的书,因为家里搞穷了,就只能早点回来帮我娘做点家务事。读完书后就回家去做田。

我爹在苏区革命的时候就参加红军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红军不是打输了?所以没有办法就过湖南长征走了。后来就去打日本鬼子了。红军走了之后,国民党又重新回来了,后来乡里的保长查出了我爹是红军,所以就把我家定为了“土匪家属”。我爹参加了红军,当时红军不是在井冈山那里打游击,国民党就认为他们占山为王,所以就称红军就叫土匪。我们是红军的妻子儿女,当然就被他们叫做“土匪家属”。红军走了,我家的地也被他们没收了。所以又没爹,也没土地,当然家里就搞得穷,所以我也就不能去读书了。

我家是红军家属,本来是会被抓起来的,我们花了钱,送了人事[38],我们全家人花了一百二十个银圆买通了那个负责来抓人的当官的,然后这才让他从名单上划掉我家人。为了还那个一百二十个银圆,我们好几年都没有过好一天生活,只要有一点点钱,就赶紧去还。

土改前我家里有六口人。我爷爷、我母亲、我继父、我弟弟、我妹妹,还有我。我父亲出去当红军了,就死在了外面,一直没有回来。所以我母亲就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当时就要让他来上门,就是我的继父。

(2)劳动力情况

家里就是我娘还有我继父两个人,两个人做事要养活全家六个人,真的是非常艰难。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土改前,我家都是种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娘和我继父都不会什么手艺,只能从泥里挖自己的生活,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靠做田。

(2)生活来源

除了种地之外,一般到冬天的时候就跑到山里去扛木头卖,价格就看你扛的距离的远近,一般扛一根木头大概也有一块钱。还有去人家打点短工,比如农忙的时候,别人打谷子打不赢,所以就帮他们收拾一下谷子,这些七七八八加起来存起来,到了过年回来的时候,把挣得的钱给我母亲来使用。

当时家里也有养鸡和鸭,但是要到过年的时候才可以杀一只鸡或者杀一只鸭来吃,所以我们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就可以吃得稍微好一些。牛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一般的人家是不能单独买一头牛,一般都是几家几户共同凑钱来买一头牛,这样也能够解决耕田的问题。

(3)生活压力

那时的生活压力还是很大的。主要就是要把之前欠的一百二十个银圆还清。本来要还清之前那个一百二十个银圆的话,就已经搞得家里天天没饭吃,吃饭基本上就是吃粥,一年四季就是吃粥。就是靠家里每年养的一头猪,到了过年的时候,杀了卖了,换到了钱就赶紧去把债还掉。这样我娘和我继父起早贪黑去劳动,好不容易把那个一百二十银圆还清了。本来等还清了钱,想着家里会好过一些,没有想到是大概在1942年的时候,被联保区[39]乡公所点到我继父要去当兵。那时候没办法,我娘为了把我继父保出来,就又花钱去买壮丁[40],来顶替自己不去当兵,所以又花了一百二十个银圆才把这个事搞定。就这样,为了要还清这个一百二十个银圆,基本上已经把家里可以抵钱的东西都拿去抵钱了,就剩下那些没人要的东西。那时就基本上可以说得上是倾家荡产!

当时我家最大的开销就是花在了各种各样的税上,村公所来催交钱,还有保长和甲长也会经常来刮一点油水,什么保甲费,什么治安费,什么人头税等等,五花八门,所以说压力也很大。还有每一年各家各户还要给乡公所拿两升米作为他们的口粮。

当时也会去别人家借钱,借钱里面有三四种形式。普通人家借了就会下午还,还有人就是借了过两三天就还,有些人就会去借高利贷,这些就是借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你想高利贷还有很多类别,盐租、新谷钱、暴租,如果我现在没钱,我要向你借些钱,一般借高利贷就是走这几种形式哇。一般人家就是借了马上还,但是有时候有钱的人家会多借一些给你,而且说还的利息不是太高,所以也有人去借高利贷,但是一借,就永远翻不了身了,后来就是利滚利,到最后根本看到这个数就吓到了。

当时借主要是借纸钱,这里开始没有用银圆。我们江西通行两种票子,就是江西裕民银行和江西农民银行发行的,另外还有就是中国银行,那是国民党的中央银行。开始的时候是用角票[41],一角、两角还有五角,我用过了江西裕民银行发的五角的票子。那时去买东西,如果那个卖家找不出零钱给你,他就把那个五角钞票从中间撕断,他拿一半,我也拿一半,到下次去他那里买东西的时候,你就把剩下的半张五角票子拿给他,他也会收。那个一角、两角还有五角都可以这样。

如果要借钱的话,一般是向那些有钱的人家,而且还要去比较好说话的有钱人家去借,如果碰到个不讲道理的人,到时他狮子大开口,你就惨了。这些人一般就是做生意的人,比如商铺的老板,还有一些比较好些的地主、富农家去借。当时保我继父出来,就是向这些人家借的钱。借了一次高利贷,当时的利息是五成利息,就是借一万块金圆券,到时还就要一万五,所以利息还是非常高!没办法就把自己的祖田卖掉了。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 自有土地

为了还债,就把自己的祖田卖掉了,家里还只剩下一两亩田,但是一家人有五个人吃饭,够不到,那时一亩田的粮食产量又很低,好田才只能打到四百斤谷子,坏田就只能打一百多斤了,平均来说一亩田就只能打到两三百斤谷子。所以家里剩余的田不够自己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当时还要向国民党还粮交税。国民党交粮食倒不是要交很多,一亩田也就是交二三十斤,跟交地主富农的地租也差不多。就是交的其他的税比较重,如果不交税怎么养活那个联保区和乡公所这十几个人?国民党的时候有联保区,就是一个区和一个区连起来成立的一个政府,联保区就是有一个联保主任,联保区下面就有保,一个保里就有一个保长,保下面就是甲,就有一个甲长。一个联保区里有十多个编制,这些编制就是配给那些兵的,平时要下乡收钱收粮还有捉壮丁就是靠这十几个兵去做,他们个个手里都有枪,都是上面国民党政府配的。他们手里有枪,谁也不敢得罪他们。

(2)租佃情况

由于家里就只有两亩田,不够一家人的生活,要生活就只能去租人家的田,去租有很多田的人家的田,租了大概四亩田,加上自己两三亩田,这样也就有六七亩田。当时的地租还是比较高的,租一亩田就要还五桶谷子,用那个谷桶[42]来装,一个谷桶装满了就有二十多斤,所以做一亩田就要还一百多斤。如果今年遇到了天灾,没有打到那么多粮食,也可以减息。不过你要在他面前说点好话,就说:“某某爷爷,今年遇到了虫灾,虫把稻子全部吃干净了,所以根本没有收到粮食,您大人有大量,能不能够减一些息,下一年如果打到多一些的粮食,就多还一点给您。”如果那个地主富农比较好说话,人比较和善的话,再加上他也不可能不晓得情况,这种情况下也就可以适当减一些。

租有田人家的田地,既可以一年一年的租,也可以一次性租几年,就是取决于要租的人。

(3)牲畜和农具

在土改之前,家里养了牛,家里就是靠牛来耕种,多数人家都会养牛。

(4)生产合作

那当时家里劳动力不足,那农作时也会和别人换工,就是靠相互帮衬才可以把这些事做完。换工也一般就是跟本村的人换工,但是,也是和贫下中农的人换工。有钱人会和你来换工吗?肯定不会,他们请人来帮他们做,所以他们不会理你们。贫下中农一般也是自己来做田,你家今天来拭田,那我就来帮忙,明天我家来拭田,你就也过来帮一下我做事。

(5)庙田

我家当时没有租过村里的族田,自己没能力,拿不到这样的田来租种。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在土改之前,我家与那些地主、富农的关系比较好,当然也是要听他们的话,你不听他们的话,那就下一年就不会拿田给你租。而且他们在村里有钱有势,得罪了他们,那你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不敢和他们做对。如果家里没米下锅了,也会去那些地主家借点粮食,借了就要在下一次打粮食的时候还清就可以。

当时家家户户的生活差距肯定很大,贫下中农就基本上是一样,那些地主、富农的生活肯定是我们比不上的,他们要吃有吃,有穿就穿,有田就有田,有钱就有钱。我们什么都没有,怎么可以比?差距相当大!

(2)宗族关系

在土改前与宗族成员的关系也是比较一般,平常宗族里的人也不会帮忙,所以和他们也没有太深的感情,就是平时在辈分上要尊重一下之外,其他也没有太多的联系。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也没有想过要去买土地,自己家都快要倾家荡产了,家里也根本拿不出钱来买地,当时的唯一想法就是赶紧把债还清,然后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从来就没有想过还去别人家买土地。

(2)对土改的反应

我就是解放后不久就听到要土改了,当时县里有发通知,会把消息告诉村里的人,那些干部也就会做好相应的准备。

(3)对共产党的看法

我爸爸本来就是红军,就是共产党员,所以从小就灌输了一种共产党是为老百姓着想的思想。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为广大老百姓分到了土地。所以从小就有对共产党的一种感激的心情。我想我爸爸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才去参加红军的。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我1950年年中的时候看到土改工作组下到村里,上半年发了通知,说今年下半年的时候就会来土改工作组。

当时土改工作组都是县里派下来的人,不过也有其他地方的土改工作组到村里来参观,所以具体有几个人我也不太清楚,那时候谁还会有心思去数来了几个人。

(2)土改宣传

土改工作队到了村里,一来就先召开了土改政策的宣传会议,整整开了一个礼拜的会,要不说共产党“会多”。这一个礼拜的会就是告诉老百姓和干部怎么进行土改,要老百姓积极配合土改之类的事。

那些土改工作队员就是来具体讲述土改法里的土改政策是要怎么样执行。那些土改工作组来的时候,我们区的区长还有农会的主席等干部都有陪同。那些区长和农会的人在很久以前就到各村各户里去调查实际情况,然后都反映到县里,县里再派那些土改工作组的人来。再加上都是本地人,用本地人的话来解释,所以每个人也就基本上可以听得懂。

(3)扎根串连

土改工作组一到村里就开始搞扎根串连,给群众上政治课,培养老百姓的阶级觉悟,激发老百姓的阶级斗争观念,还有培养土改积极分子,为土改工作打下好的干部基础。

(4)成立农会

搞土改的时候我们成立了农会。以前我们太崦村是一个大村,有八个自然村是姓周的,然后还有三个村是杂姓村,也就是说我们太崦有十一个自然村,也就是有十一个代表区。十一个代表区就组成了一个农会,农会的名字就叫水口农民协会。农会里的人主要就是苏区革命的时候当过干部、有过干部经历的人来当农会干部。开始农会里主要就是一个农会主席,还有一个农会主任,其他的就是农会的一般干事,像什么经济干事、治保干事和文书,大概加起来也就是十来个人。

我当时不是农会里的成员,因为我娘比较害怕。因为我的亲生父亲去参加红军了,后来出去了就没有回来,为此我家受了很多的凌辱、欺负,我母亲就是因为这个经常被国民党的人来搜家,我娘就怕到时又会像苏区革命的时候再来搞一次,又把她儿子推向火坑,谁还会那么蠢?如果到时又把她儿子抓去,那岂不是无处申冤。所以我娘当时心里害怕就推辞没有让我去当农会的干部。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当时县里派下来土改工作组来到我们村里进行宣传教育,然后规定地主、富农、中农、贫农还有雇农的评定标准。这样我们才知道我家有什么财产,有几亩田,我也就晓得了我该划什么成分。

我家当时划的成分就是贫农,对这个阶级成分我也比较满意。

(2)成分划分

解放之后,就把我们文竹乡的自然村重新划分,成立了代表区。然后从区里选出一部分人来当我们文竹乡的干部。那些干部就是去登记每家每户的财产,先做了一个摸底调查,那些干部本来就是本地人,也基本上晓得每家每户的情况,哪家富,哪家穷,还是比较容易了解的,但就是不知道具体的数目,所以在土改时期肯定有必要来家家户户登记。登记财产的时候不是自己来报的,虽然不知道确切的数目,而且开始的时候又不能去没收人家的东西,只能把看到的东西登记下来了。如果由自己来报,岂不是就可以乱报,所以这不能随意自报。

划成分是到了土改中期的时候。当时划的成分也有一个标准,没有标准怎么可以统一?划成分的标准就看你的全年总收入。如果占全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收入是靠收租得来的,那么就是靠雇工来剥削的,就是请长工、请短工来帮自己做事,那这样的人家就要划地主。如果出租得到的收入达到全家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时候,那就要被划作富农。富农就是靠别人家来租种他家的田,然后来收地租。只不过他出租的收入没有地主的出租收入高而已,所以地主和富农的剥削程度不一样,但是老百姓就晓得地主和富农他们都会去雇工。这两种人就是共产党的打击对象了,就是这些人剥削老百姓,这些人少,但是就可以让全村其他人都听他们的话,很多田土和宅基地都被他们霸占了,这些人就是应该要打倒。如果占全家收入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那就会划为了中农,贫农占到的比重一般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雇农就是完全是靠帮人家做田劳动来为生,其他的什么东西都没有。

我记得当时就是划了这五种成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雇农的人家就可怜了,没田没房子住,一年四季就是到地主、富农家去打长工,勉强混口饭吃。稍微自己家有点田,但是打到的粮食不够一家人吃,还要去租上别人家的田,那么这些人家就要划为贫农。那如果自己也有几亩田,而且基本上可以够一家生活,自己做田,自己犁田耙田,那么这些人就可以划为中农。中农里也分了上中农、中农和下中农,这三种成分是后面中央发文件再更加详细区分的,上中农就基本上和富农差不多,那个下中农就和贫农差不多,就是在那个线上徘徊。

当时村里也没有划为死地主的人家,村里就是一家划为地主,其他的没有了。以前的地主哪里比得上现在的人?现在家家开轿车,建新房子,以前的地主都是省吃俭用来的,有时还有自己去耕种,现在真的是没法比!

(3)划分结果

村里就只有一家地主、一家富农。富农也就只有几十亩田,地主家是一个妇女,自己家有很多田,由于自己种不了,所以就把那些田拿出去给别人种。所以她的总收入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43],就要划为地主。我们太崦村很多都是贫农和中农。

我记得我们村就划了三次成分。第一次就是土改的时候,第二次就是土改复查,不过复查也没有变化很大,第三次就到了“社教运动”的时候,“社教运动”的时候就基本是重新划分阶级成分了。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我记得当时斗地主也是比较激烈的。一般在村里做了好事的人,斗地主的时候就斗得比较少,那些为人很尖酸刻薄,欺负人,欠下血债的地主,就斗得比较激烈,基本上天天拖出来批斗,那些地主受不了那个欺辱,有喝毒药的,也有上吊自缢的,反正斗得也是很狠。

斗地主的时候也会开诉苦大会,开诉苦大会也是比较好玩的。那些之前受过地主气的人家就会上去诉苦,说他们有钱就不借钱给我,他们有粮食也不借粮食出来,今年明明没有打到粮食还硬是要还那么多粮食,所以骂那些地主是黑了心,吃人的鬼。如果没有受过剥削的人家也就不会上去。

(2)斗地主

斗地主的时候,也有人打那些地主,但是土改工作队会让民兵拦住,不准打。国家有政策,不能武斗,只能文斗。当时也没有人公开给地主说好话,谁讲谁就是向枪口上撞。再说那些地主是死是活与自己无关,最多就过来看一下热闹。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土改工作队的人来给老百姓壮胆,叫土改的积极分子来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没收之后就要统一保管,登记造册,交到县里去审查核实。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当时分土地的标准是按人口来分,每个人分到的土地都是一样的多。财产也没有什么财产,桌子椅子家家基本上也有,谁要这些东西?房子就这么小,再弄进来这些东西就占地方了。这些东西就分给那些实在是没有东西的雇农人家了。

当时我家分到了三四亩田。这些田也是中田,既不肥,也不贫瘠,勉勉强强过得去。

没有分到犁耙,地主家哪有犁耙?他们从来都不种田,田都是拿给别人来种,自己就安心来收租子,要不说他们靠剥削为生?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有重新量过田地的面积。重新量过田之后,才能把田分下去。国民党的一亩田没有现在的一亩田那么大。土改工作队就带着丈田小组,拿着皮尺一亩亩去量,当时就是六百六十平米一亩。

那时的人老实,很听话,政府说什么就去做什么。老百姓分配财产的时候也很自觉,再说也没有什么东西可拿的,所以分到(什么)就拿什么。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我们村土改结束就是1951年中旬完成的,也就是大概搞了一年的时间。土改结束后,在第二年就搞了土改复查,防止有的人成分搞错了。土地复查完的时候就发了土地证,土地证上会戳第一任县长马健的章,只有盖了他的章才有效。我们分的五亩田就是重新丈量过后登记的,之后就把这五亩田分到户,发张土地证来确保土改的胜利果实。

(2)查田定产

查田定产的时候就到了1955年。为什么要搞查田定产?主要就是要解决国家粮食负担问题。当时不是要农村向城市倾斜,农业向工业倾斜,所以上面的领导就希望农民越能打到粮食越好。所以就搞个查田定产,估一下每亩田大概能够打到多少粮食,之后就规定那个标准来执行,就是说以后每一年都要打到那么多的粮食。定一个标准的目的,就是怕农民瞒产。当时不是刮起了一股风就是“防瞒产私分”吗?就是要禁止老百姓家里多藏粮食,留出种子,还有口粮,剩下的粮食全部交给国家,那时候就是叫统购统销。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一亩地打到的粮食跟土改前的时候差不多,那时候要经常去积肥,但再怎么积肥也不如现在的复合肥料好,也就是一亩田大概打得到五六百斤谷子。

当时的粮食为什么产量那么低?第一就是粮食的品种,现在的粮食都是杂交水稻,所以产量可以达到一千多斤,以前的种子都是土生土长的,产量不是很高。第二,没有肥料,现在又有尿素,又有复合肥,水稻怎么还不能长得好?以前就是靠自己的农家肥来养田,所以乡下就有捡早粪的习惯,用牛粪猪粪来弄到田里去增肥。第三,就是没有农药,我记得有一年田里出了很多的钻心虫,一个农场的禾苗连地倒。钻心虫是厉害,把禾苗的茎秆全部蛀空了,你说粮食产量还会很高吗?一亩地就打到二十多斤谷子。

(2)生产合作

我们村分完田之后,没有马上搞互助组。开始是家家个体户,就是现在讲的单干,后来国家不是说要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所以就开始有人来搞互助组,也就是五六家、七八家人家联合起来做田。我们村里的人也就跟着来,也成立了互助组。开始互助组的优势确实是很大,因为是把这些生产资料全部集中起来了,所以就能够把人力和物力发挥最大的作用,那时就打得到比较多的粮食。人家一看,就越来越多的人家搞互助组。搞完互助组之后,国家又要求把互助组合并,所以就有了初级社,做事还是一样做事,只不过是规模扩大了,参加的户数更多了。

(3)收成情况

土改之后,也就是一亩田要交几十斤谷子给国家。真正交粮食多的时候就是到了初级社和高级社的时候,一亩田要交七八十斤的谷子,增加了好几倍。

(4)土地买卖

土改之后没有出现土地买卖的情况。刚才就说了,那些穷人家土地多了,开玩笑说要把他们斗地主一样,把他们斗下去。国家政策也规定了,田到户了就不允许土地流通,所以也没有人去买卖土地。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在土改后,村里农户间的生活差距比较小,既没有解放前有钱人和没钱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也没有现在家家户户之间的生活差距。讲回来,现在农村里家家户户的差距超过以前任何时候!以前有差距就是比你多几亩田,吃的稍微好些。现在的人就不同,基本上门门东西都是最好的,还要讲究各种花样。所以土改后的生活差距其实并不是很大。

(2)收入变化

除了种地之外,家里也去养些鸡,养些鸭,然后担到街上去卖掉来挣点钱。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当时贫下中农之间的关系在解放的时候确实是非常好,贫下中农非常团结,你帮我我帮你,真的像一家人一样,但是到了搞集体化的时候,就大家积极性没有了,也就慢慢地淡化了那种关系,虽然还是会以阶级来区分,但没有解放初时那么强烈了。再到了改革开放后,那就更加淡了,以前是没有竞争,每个人都一样,所以也就无所谓,到了改革开放后,每个人都可以出去打工挣钱,所以就有差距,所以也就不会用阶级来衡量,就会用金钱地位来衡量。

我家与那些划为地主富农的人家关系不是很好,那些地主富农被孤立了,没有人愿意和他们打交道,而且天天被拉出来批斗,谁会去惹上一身骚?

(2)村户关系

土改后的社会风气肯定要比解放前好多了。解放前的时候,国民党经常来抓壮丁,我继父不是被抓去当壮丁,然后我娘拿钱把我继父接出来。那时三天两头就有那些保长甲长到各村去巡逻,看到符合要求的人就抓去,有钱的人就去赎出来,没钱的人就没办法,所以好多年轻人就跑到长沙背篓[44]去了。土改后,社会治安就好多了,也不会到处收税,也不会三天两头来麻烦老百姓,搞得老百姓鸡飞狗跳。这一点就比土改前的风气好多了。

土改之后,全国都是上下一心,相互团结得很好,那时的人思想也没有那么复杂,哪里有像现在那样有赌博成风、偷盗流行的事。那时一是国家管得很严,如果被抓到是偷盗或者是赌博,会去坐班房的,再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既没有钱让你去赌博,也没有钱让你去偷,那时的人家干脆连门都懒得锁。所以那时的社会风气是相当好。记得有人偷了人家地里一个辣椒,事后就感觉到不好,自己主动去作检讨,现在的人,没法比!

总而言之就是,土改后的社会风气比任何时候的风气都要好。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土改后,我分到了更多的土地,心情肯定是相当高兴。现在做田还不要完租。而且当时老百姓人人都很有干劲,当时还搞粮食增产比赛,我说我明年争取打到六百五十斤,你说我明年争取打到六百九十斤,他说我明年争取打到七百二十斤。所以当时老百姓对有田了非常高兴,对以后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希望。

我觉得当时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谣言纯粹就是蒋介石的阴谋诡计,他天天巴结美国佬,没有美国佬在背后撑腰,他敢天天说“反攻大陆”吗?再说到1953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人民志愿军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都打服了,蒋介石还有这个胆量再说吗?所以他天天喊要“反攻大陆”,也就是为了得到美国的援助,他也会怕美国人不理他了。

土改后,每户都有一样多的地,我个人觉得不好来评判。每一户分到一样多的地,那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但是分了田给你之后,就不代表你以后也是永远和别人一样,有的人就会做田,有的人一亩田的产量就很高,但有些人一粒谷子都收不上来。这也就是体现了差距,毛主席希望要消除差距,但是他没有考虑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勤奋程度不一样,所以好多时候差距是不能被消灭的。

(2)人际观

在土改之后的生活地位当然提高,比那些富农地主高得多,对那些地主,当时是这样说:“千百万人把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远不得翻身!”所以贫下中农的身份地位那时候提高了很多。

(3)社会观

我因为当时调到县里工作了,还有在粮管所工作,所以就没有参加修路修桥修水库的活动。但是当时的确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搞水利基础建设的热潮。那些地主也要去参加修路修水库,因为他们是地主,所以要加强劳动改造,每到要做事的时候,先开会,然后就宣布:“今天来召集大家来开会,就是要去某某地方修水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所以要动员大家一下,像地主某某之类的人要自愿来报名参加。”说是自愿,其实还不是强制。

(4)土改观

对于怎么来看待土改运动,我从心里觉得土改好。第一,毛主席打下这个天下,为我们老百姓翻了身,再也不要受地主恶霸的气;第二,搞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贫苦老百姓,真的是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搞集体化的时候,就是要所有农具要归集体,这也是把农具的效用最大化。所以当时的老百姓都很自愿地把自己的犁耙、牛、禾桶、水车交到集体去。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个人觉得总体来说还是单干效率高,搞集体的时候是乱搞,今天叫你去积肥,明天叫你去修沟,一去一大把人,但愿意做事的也没几个,出工没出力,你说乱搞怎么可以把效率提上来?要人去施肥,在一桶尿里掺了两桶水,你说哪里还有肥了?真是没什么来说这些人!你看,到了1978年,分田到户后,哪个人不是拼命去劳作?田还不是一样的田吗?为什么可以打出那么多粮食?原因不在田上,是在人的身上!没积极性去做事肯定做不好!

我也觉得集体化对农业发展多多少少有一点帮助。当时也推广科学种田,也修了很多水库,而且老百姓那时生产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做起事来都是讲究集体性,所以人人都能够活得比较自在。

口述调查小记

2015年7月28日

今天的任务是去市里查找相关的档案资料,主要涉及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但是没有查到,只好把搜集到的族谱复印了一遍。

2015年7月29日

今天主要是做了一份问卷。受访对象是詹昌贵,他和我聊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的身份,原来他是一位风水先生,专门给人择日选地。由于这一职业有点特殊,所以他没有子女,家境比较贫苦。

2015年7月31日

今天早上做完了最后两份问卷,分别是村支书詹剑云和副主任詹泽明的问卷,由于之前我和他们聊过问卷中的相关问题,特别是泽明主任经常带我去各个农户家进行问卷调查,所以我对所提的问题很熟悉,因而做这两份问卷非常轻松,大概花了1个小时就做完了。

2015年8月1日

今天访谈之前的一位老干部——林隆庆,他做过河坑村的村主任,也经历过土改的历程,所以对访谈很有利。老人今年83岁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老人家仍然会把事情给我讲清楚,看得出老人家对我的工作很支持配合。在我访谈完临走时,老人依然不停地向我表示感谢。

下午,我采访了另一位老人——林隆发,在土改时,他家被划为贫农。他虽然现在已经是85岁的高龄,采访时腿上还有伤,但一听说是国家委托我们下来做调查的,就非常积极地配合我的工作。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我采访了两次,每次老人都感觉到意犹未尽,访谈完时总是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能来,我很高兴了,这是为国家作贡献,我想感谢共产党,但我没有读书,不懂什么大道理,讲的东西有些可能不对,还请你多多谅解。”还不停地感谢我。这让我很感动。

2016年1月17日

今天是我寒假调研的第一天,我去了我外婆家进行调研。

吃过午饭,收拾一下之后,我外公带我去了村里的一位老党员家。这位爷爷叫左页才,今年已经82岁了,是一位老党员。在和爷爷的聊天过程中,我了解了他的家庭基本情况: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2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可能是因为伤心过度,母亲去世后,老人疾病缠身长达两年之久。老人是1955年结的婚,老伴解放前是一个童养媳,从小就在爷爷家生活,之后就嫁给了爷爷。两人都是共产党员,不过老伴去年刚过世。老人家有3个儿子、3个女儿,如今都在外面工作,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回来看望老人,每个月还会打点钱给老人,作为他的赡养费。听完老人的讲述,我感觉老人的一生经历真是很坎坷,但听爷爷讲的话,他从来就没有感觉到有半点的失落或者绝望,仍然是以很平稳的语气讲。在聊到土改的经历时,老人也是说得有声有色,我感觉到他的记忆力真不错。

土改的时候爷爷的成分是贫农,所以在分田地的时候家里分到了十几亩田,所以老人当时非常开心。爷爷还给我讲了一下当时斗地主的事情,他说那时候基本上天天斗地主。

2016年1月19日

今天是个好天气,一大清早太阳就升起来了,吃罢早饭,在外公的带领下,我去了隔壁南阜村的一位老人家。这位老人有点传奇,在当时的社会里,竟然读了13年书,后来在永新师范大专毕业。爷爷叫王清华,今年81岁,在解放前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生活很惨。

【注释】

[1]完:还的意思。

[2]河坑村邻村。

[3]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受访者由于年龄过大,对具体的比例已经忘记了,经过多次询问无果,所以在这里也不便展开叙述。

[5]“个田”的意思与“份田”类似,也就是一亩田分成四块,四块田合起来成为一亩。

[6]受访者由于年龄过高,具体的数据已经记不清了。

[7]高能粮、超个粮:当地人对赋税的地方叫法。

[8]当地方言,流浪的意思。

[9]当地方言,剥削得一干二净的意思。

[10]当地方言,“我年纪轻、年龄小”的意思。

[11]即1950年,这一年刚好是受访者的母亲去世那一年。

[12]方言,两个人都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就叫老庚。

[13]不会混乱在一块的意思。

[14]家禽粪便。

[15]指儿童团。

[16]一块田地就是等于一亩二分田。

[17]指杀掉。

[18]当地方言中的单位名称,意思就是一块六分的田。

[19]生谷:当地方言,属于一种高利贷的形式,一般是没有粮食吃的贫苦人家去有粮食人家借粮食吃,借了一担还两担,利息相当高。

[20]又称南阜高级社。

[21]相当于后来的互助组。

[22]交工:即换工。

[23]指查土地证。

[24]指1949年6月。

[25]张火生为化名。

[26]地名。

[27]地名。

[28]“这个”指南瓜、番薯之类的。

[29]意思就是勉强能够吃饱。

[30]老人没有讲出具体的人名,只是把绰号说出来了,为了避免歧义,这里就隐去不写。

[31]指“大跃进”运动。

[32]意为永新县被他牢牢地控制住了,没有人敢反对他。

[33]方言,意为遮阳。

[34]方言,意为赶集。

[35]香瓜。

[36]指媳妇。

[37]土改时期的犯人主要指地主恶霸以及在国民党政府当过官的人。

[38]送人事,就是送钱贿赂的意思。

[39]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

[40]意思就是用钱买别人来替你去当兵。

[41]方言,意思就是面值只有一角、二角和五角的钞票。

[42]一种装粮食的容器。

[43]指总收入中剥削收入的比例达到70%以上。

[44]方言,是去扛东西、做苦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