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前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土改前,我家里有四口人,我妈妈、我、我弟弟,还有我妹妹。家里三个小孩,没有劳动力,我八岁就没父亲了,出世后两个姐姐已经出嫁了。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我家里都是靠种地,以务农为生,租有钱人家的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省吃俭用,剩下来的拿到市场上去给人家交换。那时家里非常穷,常常有断顿的情况,基本上是今天吃了,明天就没什么吃的了。当时在村里是处于最差的生活水平,因为没劳动力,租到这个富农地主的土地耕作,租牛都租不到,走到坝子下才租到牛,所以说那时我家是最苦,既没有劳动力,也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生活是最贫困的。家里养了几只鸡,下的蛋就拿到市场上去卖。

那时家里生活压力还是蛮大的,开销主要花在平常的柴米油盐上面。家里也借过债,就是借那些地主富农的高利贷,比如说,你有钱,我的一家四口生活过不去,没有米生活,没有生活门路,也没有钱,我知道你家有钱,我就和你打交道,我向你借钱。但是借高利贷是要有抵押的,就要看你有没有房产,有没有土地,有没有耕牛,或者有没有大型农具,要借高利贷是要用这些做抵押的。我那时借了两石佃租,用我自己的房子做抵押,我借了三年,三年后就还清了,记得当时借了四十块钱,两石佃租,两石佃租每一年要给放贷者一百斤谷子和两百斤谷子,如果还不起,还是要还上你四十块公粮,并且这六百斤谷子作为利息钱给放贷者了。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我家那时候没有自己的土地,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祖父的祖父与村里人发生了矛盾,两家打架,出了人命,所以我的祖父的祖父就把自己的土地卖了来赔人命。所以要生活就只能租用别人的田。我当时租的田都是九堡人的,大概就租了两三亩,因为九堡人田多。地租的标准是按田亩的质量来决定,一亩田一般分成四石个田[5],如果还是一等土地,那么一石个田的租金就是80斤谷子一年,即一亩地的租金是320斤谷子一年。所以租金太高了,对于我们贫苦农民来说,简直是相当大的负担,况且制定租金的标准都是由佃主自己来决定,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本人上不撩天,下不撩地,所以也基本不会和佃主发生什么争执,能够借到就会感谢他,借不到我也不会勉强。交租一般是交粮食,而且租期一般由佃主和佃户两方共同来决定,而且也有契约写清楚,自己租了多少地,每年上交租子多少,什么时候到期等等,只要能够按时交租,就可以续签。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减产,也不会减租。如果减了,那么借的地就要被收回,况且契约上也写得清楚明白,每年要交多少,一定要如数交上。那时家里种了一些水稻、花生、番薯、大豆还有烟叶,其中番薯的产量比较高,每年一亩可以收个七八百斤左右,这也缓解了粮食紧缺的问题。

家里也没有牛、马还有骡子之类的牲畜,在农忙时如果要用牲口,一般都要跑到别人家去借,借完之后还要好好地饲养它几天。家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农具,我家农具只有一张木犁,平常还要和其他人共享,那个耙也是要和别家共享。当时我家劳动力不够用,所以在生产时只能和其他人换工,当时没有类似互助小组、帮扶对子的组织,这种情况只有到了土改之后才出现,那种换工也就是自发组织形成的。村里没有族田或者村田,但有一定数量的公田,这种公田租借的租金比较少,比佃主的租金更轻一点,但是一般的人租不到。好像是只有有面子的人才能得到,像我这种有钱有势的人是租不到的。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在土改前,我家与佃主的关系比较一般。我租了别人的田,我给了谷子给他,他也没有照顾我,我上交的租金不会少他的,也不会欠他的,所以没有什么必要要和他攀关系。时常也会和那些收租者发生争执,他们不是嫌田里草没拔干净就是嫌谷子没有晒干,提出各种苛刻的条件,所以有时候真的没办法,要和他们吵架。当发生灾荒或者家里有困难,不能从那个佃主或者富有的农户那里得到救济,他们不急着逼债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得到救济,这个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家与其他的村里农户关系以及与家庭比较富裕的农户家庭关系都一般,我基本上很少和那些人打交道,大家互不干涉。我们河坑村与其他富裕的村子里相比,连人家的贫困户都比不了,所以我们村贫户与富户有生活差距,但是差距不是很大,就只差一点点,没有那么悬殊。和宗族内的成员关系也一般,都是平等对待,对族长还是比较尊重的。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当时想要一块土地是我最大的愿望,因为有了一块自己的土地,就不要向别人借地来种,就不用看别人的眼色活着。

对于租种别人的土地,那当然是低人一等,而且不知道低了多少等!我们贫下中农连吃的都没有,他们还有条件放高利贷,把谷子借给别人。他们的钱和粮食完完全全是从我们贫下中农身上剥削得来的。

听说要土改了,我也没有什么疑惑和担忧。我就是想盼共产党来了,让我们每一家有土地,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我就很满足了。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土改的基本流程

在沙洲坝镇河坑村,土改的基本流程,首先是扎根串连,摸清村中情况,主要是土地情况和阶级情况,并号召发动群众参与到土改中来。由于村上没有地主,所以没有开批斗大会,但是开了诉苦大会,主要是控诉富农对贫下中农的剥削。上级根据诉苦情况以及前期调查所掌握的材料,划定不同的阶级成分,并开大会宣传。宣传完之后,农民自报自己成分,上级逐一审核。成分确定之后,会下榜给公众,让群众予以监督。随之进行了分田分地分房子分浮财。之后还进行了一次土地复查和查田定产,还颁发了土地证。

2.扎根串连

1950年土改工作队来到我们河坑村,当时我年纪轻,不清楚土改工作队员叫什么名字,听我们这搞工作的人讲,那些土改工作队员是从县里面分到我们乡里来,再从乡里分到我们村上。

我当时也参加宣传土改工作政策的会议,我还带领大家喊口号,像什么“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等。

土改工作队来到过我家访贫问苦,主要交流一些日常生活状况的情况,比如我家有多少人口,父母亲的身体状况和从事的工作,还有我家种的地是自己的,还是租借的。那个时候由于我个子比较小,年纪也小,所以没有参加贫雇农的串连。

村里也为土改专门成立了农会,那是1950年成立的,农会的领导就叫农会主任。我当时也是农会的会员,要成为农会的会员,具备的条件概括讲就是要实事求是,要敢于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我作为农会的会员,主要是负责土改的宣传工作,比如宣布开会的时间和日期等。贫农协会包括农会主席和农会委员,还有农会文书,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一样。农会的工作和任务主要是为贫下中农问寒问暖。

3.诉苦与划成分、斗地主

我们村里开过诉苦大会,大家在大会上讲自己的悲惨遭遇,我们也算过剥削账,不过是我们河坑村几个大队串连起来一起进行的。开批斗大会也有殴打辱骂地主,用拳头打那些地主,边打边骂,其他人就喊口号:“打倒反动势力!”我当时年龄还小,所以没有参加揭发地主的罪行。村里人也没有公开给地主说过好话,大家都还是很恨那些剥削者的。

土改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被划为了贫农成分,对于这个划定的成分我很认同,因为我本来就是贫苦出身,属于贫下中农,把我划成贫下中农我很认可。那个划分成分的标准是依据经济状况,还有依据剥削比例来划分,就看哪家没有米下锅,看哪家可以放高利贷等,就根据这个来。对于划成分,工作队和农会都参与了进来,首先是要调查,再要贫农协会审核,再开群众大会,之后通过工会公报。由于村里没有人达到地主的标准,所以就没有人划为地主,总共只有几家被划为了富农,一部分划为了中农,大部分就是贫农和雇农。划成分划了好几次,土改之后还搞了一次复查。

对于地主的土地和财产,他家里有多少财产,要由农会和土改工作队去他家里先查看,看他家有多少人口,这个家还有多少粮食,留下全家人够吃,余下的充公。农会和工作队叫人把那些财产和粮食搬出来,搬出来后,经过农会和工作队共同研究协商,从村子里挑出最苦的农户来作为先救济的人。我当时也参与到了没收地主财产的工作中,那些地主们叫苦连天,说:“您把我的都没收了,我怎么生活?”所以就留一点给他们吃,其余的全部都要拿出来充公。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分配土地的标准是按人丁以及村里耕地的面积来分,那个时候好像是人均一亩地左右。分配土地和财产也召开了分配大会,先宣传分配政策,再召开群众大会,土地由群众讨论,你的土地分得二等,还是人人都也分得到,一等田多少,二等田多少。你提出你的要求,我提出我的要求,但是,把群众提出来的意见归纳起来,由这个农会和土改工作队协商,再通过群众大会怎么样的分法,共同协商。我记得我家分到了4亩多地[6]。全村的人分到的土地一样多,是完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分配财产是根据家庭的贫困程度来决定的,越贫苦可以优先分到财产。当时我家还分到了一张耙,几家人共享的,没有分到牛、马、驴等牲畜。当时我对分到的土地和财产满意,自己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维持一家四口生活,当然满意。

分配土地时,都有集体看田、插标、丈量土地,每一个土地都有插标。那些干部很认真负责,没有出现贪污或者不公平的情况。在分配土地过程中,没有产生什么争执,大家都很服从安排。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我们村的土改是1952年结束的,到1953年又搞了一次复查,清查有没有瞒到土地,清查有没有漏掉的地主,这搞了两三次。复查时也查出了成分划分错误的人。发放土地的时候也发放过土地证。

(2)查田定产

当时县里面组织过查田定产,查田就是查这个田有没有漏掉,定产是按一等、二等、三等来定产。我家当时和其他人一样,采用连片定产量的方法估计田亩的产量。当时也要向国家交公粮、个粮,还有高能粮、超个粮[7]。这个公粮是不给钱的,义务交给国家的,送给工厂、解放军,再学生、学校,这个吃公粮的。个粮是有钱的,按国家标准评价,那时候是九块三毛钱,那是粮种。到了超个粮,首先你家分给你的土地交了公粮,交了个粮,保证你家吃得有剩,吃的有剩的,再根据两个情况,就是看你家人口、分田是多少,这个公粮的标准一亩一个人交多少,或者三十斤谷子,或者四十斤,打比方,或者三十五斤一亩,或者四十斤一亩。但是这个超个粮根据你分得的土地你家吃得有剩,你愿意,只要你愿意卖一百斤两百斤的超个粮,那价格就自己自报。高能粮是自己能够吃饱饭后,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卖高能粮,你家卖多少斤,我家卖多少斤,卖了这个高能粮,之后再公布。当时交公粮的标准很低,每亩大概就交四十多斤谷子,极大地减轻了我们农民的负担。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土改后,分到的地基本上就够一家人生活。家里还种了早晚稻、芋头、柚子、红薯、大豆等作物,产量也是逐年增加。

土改后,我家的劳动力还是不够用,仍然还要和别人换工。到了1952年,我们村也出现了一些互助小组。大家都是贫下中农,按照几多户人,几多家人,组织这个互助合作。如果你农忙时要插秧,要收割稻子,你家的稻子如果先熟,那大家就要先帮你收了来,再有他,再有我,轮流收。这都是自发组织的,如果轮到你农忙了,你就先给其他人打个招呼,如果轮到张三的插秧,你先粗略通知下明天谁家种田,自备蓑衣、帽子还有雨具来,以防下雨。

那个互助组也是临时的,后来规模不断扩大,首先是互助组,之后是初级社,再是高级社,最后转成了人民公社。那时候,由于我年纪不是很大,农业生产方面没有经验,所以种田之中肯定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这人不会不懂装懂,我如果不知道的,会虚心向别人请教。土改后,我家也要交公粮、个粮,交的公个粮是按人均来交,其中公粮是每人四十多斤,这个是不会给钱的,个粮就两百多斤,个粮是给钱的,公个粮加一起就四百多斤。交了公个粮后,自家的粮食随着生产经验和耕作技术的成熟,慢慢增加了,基本上可以自足。

土改后,我种地的热情当然比以前更高了,这个时候不像封建社会一样,有苛捐杂税,现在自己当家作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当然搞生产的劲头更大。

土改后,我家没有进行土地买卖。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土改后,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解放前,我家是一共吃两餐饭,到了下午,就吃粥,没米我们就吃豆子,拿了些豆子在锅里糊豆子,再放点盐,烧好开水,捣碎,再放点油。土改后,我跟村里的农户的生活差距变化当然大,共产党来了,分到土地给我们,为我们办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秋天穿得单薄。以前像我们,秋冬天打霜时还是在穿背心,有食物都吃不到。

我家里除了种田,也没有其他收入,虽然自己想过,可以做生意,有资本了,有资金了,做点小买卖,农闲时,田也种下去了,肥料也施下去了,就想自己有钱,有资本,做点小买卖,或者是养些鸡鸭,但自己没有资金又没有资本,所以只有想想而已。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土改后,我自己的身份地位当然比土改前更高了,大家讲究人人平等,也不会出现大虫吃小虫,不会你搞我,我搞你,这个强的吃弱的,不会出现这个现象,就像说的人人都平等一样,这是最大变化。我家与其他农户关系和土改前差不多,都比较一般。与其他被划为地主农户关系很不好,我很恨他们。以前地主,我们吃的还没人家用的多,地主又不用工作,他的财产就是靠剥削农民来的,除非没看到他,看到他,就会想起剥削我们的历史。

土改后,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了。土改前,我们又没有吃,没有穿,搞生产没有劲头,但土改以后,共产党分到土地给我们后,可以自己当家作主,又有劳动力,这个自己可以大力发展生产,没有劳动力的,就像刚才讲的,可以给同类的人交换工,就是这样的变换。大家更加团结,关系更加好了。

土改后,我们当然是和贫下中农打交道,富农、地主是我们憎恨的,我们不愿意和阶级分子打交道,所以根据划分成分决定亲疏远近的情况是有的。

我家与村里的干部关系比较亲近,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领导者、带头人,当然尊重他,愿意和他亲近。我与宗族内的关系也是一般,我这个人历来就忠诚老实,这个宗族里头好的我也不会惹,我的个人观点是我不惹哪个,不偷不抢,不欺不诈。人家,比如打个比方就是有权有势的人,我也不会讨好,贫下中农,再穷再苦,我也不会看不起他,正常对待。

我觉得村庄风气与土改前有很大变化,土改前,村庄风气不好,赌博、嫖赌、斗殴打架、好吃懒做、卖人贩子都有,但土改后,分了土地,这个村里慢慢地,斗殴打架的、打流淌[8]的、赌博的,慢慢地逐年减少。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土改后,我有了自己的土地以后,当时的心情非常高兴,自家都分到土地,自己可以支配种什么样的作物,或者种其他。

我对贫户和地主富农一样多的土地的这个分法还是很认同的,至少体现了人人都是平等的想法了。对于分多少土地可以满足,我没什么想法,共产党分到多少就多少,我心里就满足。如果有足够的经济财富,我也不想购置更多的土地,首先是没有那么多资金,再者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的土地,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土地卖出去。

土改后,觉得自己比那些与划为地主、富农的地位更高了一些,以前我们贫下中农穷光蛋一个,现在贫苦人可以当家做主,选这个乡村干部,你可以投票,你有权利去选举,当然地位提高了。感觉同一阶级的农民就是一家人。

土改后,我参加修了沙洲水库,担任了河坑的副业主任,花了蛮长的时间造了个挖机,挖了好深。自己带好扁担,排好队,边唱《东方红》边干活,大家的干劲非常足。

土改前后我对党和人民政府的认识和看法也有一些变化。土改前,我们受阶级剥削压迫,把我们的收入都弄[9]了,我们搞生产也没劲了,贫下中农生活也是艰难的,都没米吃,那时候的国民党真的没有为我们老百姓谋利益。土改后,共产党领导贫下中农可以当家作主,提倡人人平等,贫下中农有这个说话权了,感觉共产党是真心为人民谋利益的哈。

土改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我们贫下中农没有土地,没有说话权,受着三座大山压迫,因为有共产党给我们撑腰,我们就与以前相差万倍。

我对土改的看法是,拥护党的建设工作,拥护本村的贫农协会,拥护工作组,把土地改革完完整整按到国家政策做到对人民平等。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对入社意愿的反应

我们村的互助组是1952年成立的,就搞了一年多,然后1953年就转初级社,1954年的冬天转那个高级社,1958年转人民公社。

互助组,就是交换劳动力,你帮我,我帮你,初级社比互助组的规模更高、更大。比如可以交换大型的农具,你有用,可以拿来使用,我有用,可以拿来使用。到了高级社,就把犁耙集中起来,转高级社,大型农具集中来。初级社是比互助合作的机构强一点,高级社的机构更加扩大了,但机构比较笼统,可以把各家各户的大小中型农具收拢,一个人去支配,去管理。

那些生产农具牲口都是自愿交上去的,家里就留下来了篓,犁和耙是几家人共享的。

(2)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的效率对比

我觉得土地还是集体耕种效率高,集体人多力量大。个体自个儿干,毕竟力量小,比不上大家庭温暖,劲头更好。集体化对农业的确有很大的发展,因为集体化生产有大片土地,好种,不是一片两片的,连片种那个优势比一个人家种优势产量有所增加。所以效率高,产量也会增加。

集体化之后,国家又把自己的土地收回去了,很多人认为之前的土改分田地白搞了,但我个人不这样认为。要经历过去,没有经历这个过去,你还得倒回去,村上互助合作,它又到这个初级社,步入初级社,转入高级社,高级社再又转为人民公社,这个要按步骤来的,自己的头脑要分析才能说。我也没有觉得自己的土地又没了的想法。为什么说没有这个感觉,因为我又没欠租,这个土地还是到了我的手里,为什么说这个土地改革又白搞了?不是这样的,把这个土地集中来,是为了统一管理,统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