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我叫冯云招,于1930年出生在江西省崇义县长庆村。我1948年从车田村嫁过来的,那边好多地主!我们娘家是贫农,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共是五口人,全家人都是农民。嫁过来婆婆家后有七个人,我们夫妇、一个妹妹、公婆、一个小叔子、一个童养媳,结果解放的时候童养媳走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童养媳都会离开,比如桥头的张金莲也是童养媳,但是她就没有走。

我家有两个年轻男子,我的丈夫和小叔叔,但是国民党时候很严,经常抓壮丁,他们只好躲起来。公公天天都要干活,他年纪大不会被抓去做壮丁,那时候男人们在田上干活,远远看着抓壮丁的来了,便赶紧回去报信,大喊道:“抓人的来了,你们快点山上去躲着!”因为国民党很厉害,被他们抓去当兵的村民都没有回来,村民们在部队里一生病就会没有饭吃,很可怜。家里的劳动力就是我、婆婆和公公。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我嫁过来那会儿家里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家劳动力不足,媳妇们天天要去种田、放牛,我们靠着种田、打一点零工生活。这种情况在村里面比较正常的,大家都差不了多少。

国民党时期生活压力很大。国民党每年要收金钩谷[17]作为粮食税,以前我和我家老头子去干活,看到收金钩谷的人来了,就去杉背那边的山上躲起来,我们就看到那些收谷子的人去我们家里。家里当时没有人,老头子就说看着他们要怎么收粮。结果国民党的人拿着大枪使劲捶我们家里的门,他们不走我们就不敢回去,我老公说早知道就不去藏起来。我家公公从杨屋那边过来打圆场,我们夫妻装作给地主干活刚刚回来,国民党的人最后还是收了家里三箩谷子。快要解放的时候,国民党的人都还要从我们身上刮下来一层皮。我们那时候胆子小,最怕的就是那些兵了!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那时候我们家里应该有三亩土地,都是祖辈上面传下来的,我们这边可以种两季水稻,亩产大概是五百斤,如果年成不好的话就达不到这么多了。交税一般来说就是交三成,就是一亩地一年交三百斤[18],但是政策经常变化。我家里面有一头老黄牛,平时都要我去放牛,有时候公公也会去,基本农具家里都常备着。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我们家解放前没有和别人换工过,土改之后才有,之前只有我们家住在这块地方,别人家离我们家里好远,不会这样换工。以前的人很早熟,十几岁出头就会被带出去干活了,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刚开始孩子们只能帮家里干简单的活,但跟着父母学习慢慢就能掌握技巧了。

租了地主家里的东西都是要准时还,就是自己吃不饱都要先还了地主家的粮食,地主也会直接派人到家里来催粮。有时候我们都还在田上干活,地主的人便直接收走我们一半粮食,那时候没有化肥,产量不高,基本上浇一点大便,还有一点自制的土化肥。以前杨屋文昌的老婆就很有方法,比如安排一个人在前面种土,她就在后面施肥,特别准,这种方法速度快,效率也高。

宗族关系我们这边不注重,我丈夫叫邓昌延,邓在村里面是杂姓。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我对土地没有什么愿望,主要是我自己老是在干活,我一个小女子,就不会去想这些事情了。以前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会羡慕地主家里怎么生活这么好,我们家里却这么穷,我会好奇他们都吃什么穿什么,老是去打听地主家里的生活。我那时候不懂事,现在就不会这么想了,我现在的生活,比地主都更好了。

听到要土改了,我也没什么想法啊,那时候没有觉悟,不知道思考。共产党我倒是知道,我到过埠街上的时候就常常听到有人议论,我知道共产党有红军,其他的也不知道了。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950年工作队就进村了,他们成员中一个叫郭君美,一个杜世芬,还有一个常爱梅,再有一个杨梅过来的叫做杨祖新,那个杨祖新和村民们关系很好,去年都还去了昌文家里面拜访,他也会去人们家里玩。以前常爱梅在广播站,还有一个司从烟,两个人都是女的,土改工作队总共就是四个女的、两个男的。

工作队是上面下来的,他们的政策我好清楚,以前我们家当村长的时候,工作队就住在我们家里,工作队的人过来就到我们家里吃饭啊!什么会议我都去听过,政策都能听懂。那时候开会十分隆重,会到我家这边五土岭,也会去湾上,开干部会就没有这么多人,一般在庙下的杨心珉家里。那时候还要去上民校,没有鞋子我们便只好打着赤脚去,如果是上夜课便还要提灯笼。

扎根串连我没有去,我已经嫁出去了,做媳妇的不方便到处抛头露面。一般没有结婚的人才会到处凑热闹,他们先去乡政府那里听要求,就相当于现在的培训。搞串连的人好辛苦啊,那时候过埠关着有地主,搞串连的就是要去看着地主,不让他们逃跑或者犯事。

贫农团就是贫下中农大会,那时候也经常开会,谁组织的会议就谁来说,一般都是易英等人进行主持,他们是老师,能说会道;还有才浪他们也很优秀,很愿意进行演讲,才浪是朱佳峰父亲,现在他们都死了,只有我们还在。

2.划分阶级成分

大家把我家的成分评为中农,这是按照规定来的。我家有一点余粮可以出租,相比于什么都没有的雇农和不干活的地主,我家情况处于中等水平,就评为中农了。大家一起举拳头、投票定成分,没田没土就是雇农,勉强够生活就是贫农,够吃够用就是中农,剥削的就是地主。我们的姓在我们村就没有地主,毕竟我们也是小姓。

我们五土岭这边没有地主,村里其他地方有朱慈茂,他是朱荣德的父亲,被人枪毙了。他很凶恶的,以前是国民党的保长,人家借一石谷子,要给他还三箩。还有就是杨集成,他是良善地主,整座乌龟山都是他家里的,人家和他说我没田没土了,杨集成就说,你如果想要我给一片林地给你,然后就把契约写好了送给别人家。杨集成他就很良善,所以他没有坐牢,他也没有受到大家的批斗。

3.挖苦根,斗地主

诉苦大会还是很多人参加的,以前朱佳峰的父亲才浪就是有名的积极分子。他给我们讲故事,说蛇形岗恶霸地主道俊的老婆以前在河背那边养了鸡,淑梅去那边的大坪上面晒谷子,地主婆子看到有人晒谷便故意把鸡放出来,让它们在竹垫子上到处拉屎。道俊老婆当时在现场,听到别人的控诉十分害怕,便使劲把自己的头去地上磕,说自己做错了事,希望大家原谅。

每到开会的时候就要把地主拉过来斗,有一些人会打地主,以前我们家昌延很老实,看到人家斗架都不会去。有时候觉得地主很可怜,但是也没有人敢去说好话。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地主财产就被大家收上来了,我当时没有去,就不是很明白状况了。财产都收上来后,放在竹垫上面公示,工作队和农会的人组织工作,他们会事先定好分配方案,我家倒是没有分到什么财产。

分土地的时候倒是十分隆重,要牵起绳子先进行丈量,杨屋的田分得特别细,一丘好一点的田分成十几块,十几个人共同拥有一丘田。我们去那里放牛就能够看得到,通常会肥瘦搭配好,如果分到的田比较贫瘠,还会补一些肥沃的土地。我家四个人参加分田,外来的媳妇、新出生的孩子都能参加分田,这些田从那些嫁出女儿的人家抽出来的。

5.土改复查

1953年的时候土改复查,主要是为了查田土山林有没有分配好,那时候没有发现新的地主了。我们家里发放了土地证,后来被我家老头子发疯用火烧掉了。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那时候家里面好像有六亩水田了,比以前多了一亩六分,还是比较不错的了,我们种地热情也很高啊。土地买卖倒是不敢,这是政策的规定。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土改之后村民们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家里的男人乐意留下来干活,所以生活压力相对减轻了不少,但是也没有想过要发家致富什么的。

地主就很可怜了,他们看到贫下中农要低头,不会主动和我们说话,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语录,红色皮子的。就算是杨集成,虽然斗地主的时候没有斗他,别人也不会去抓他,但他的老婆要过来给我们做汇报,我们给他老婆起外号叫肖麻子,她腿脚不好,走路有一点瘸。我家昌文的媳妇就是杨集成家的女儿,所以我们也会看情面,其实肖麻子没做坏事,但她嘴巴坏,就连杨集成自己也不喜欢她,所以就要她来汇报。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以前大家之间的关系都很好,东西一样多就不会私下里去比较,就是会和地主划清界限。上面干部总是住在我家里,因为我家里客厅大,会来我家里开会,那时候的干部就是为民服务的。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土改后每户的地都差不多,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反正就是政策要求的,我们就遵循。和以前一样,我们这里没有宗族观念,同一阶级的农民就是一家人。

修水修路我去得多了,因为这是队里面要求的,我觉得嘛,共产党就是诚心为我们农民想的,就是现在我们生活这么安乐也全靠共产党啊!土改之后我关于土改的疑问解决了,现在就是过好生活的时候了。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集体化之前才有互助组,我们村本来是三个生产队,人多了就变成四个生产队,生产资料全部都要上交。以前在生产队、食堂化的时候,我们家客厅里面搭了很多桌子,杉山咀、五土岭的人便都到我们家里来吃饭。后来我就去炼钢铁了,半个月都不能回家,看着日头上下,看着月亮上下,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坐在山顶上,吹着风一会儿就睡着了,我们炼钢的那个窑子有这个厅那么大。但那些石头烧了也还是石头,所以我后来还是回家了。显而易见就是自己种田效率才高,集体化不利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