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王清华,是江西省永新县芦溪乡南阜村人。我是1935年8月出生的。我读了十五年的书,在当时也是属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所以后来我就从永新师范大专毕业回来家乡教书。
在土改前我家有四口人,我爸爸妈妈、我爷爷和我。我爸爸在永新刚解放时就去世了,他去世时也就只有三十岁。之后就是我妈妈抚养我长大,吃苦耐磨供我去读书。后来我妈妈在三十六岁的时候也去世了,就剩下我和我爷爷两个人。
(2)劳动力情况
劳动力就只有我母亲一个人,我爸爸在解放时就已经去世了,我爷爷年纪也大了,也不能下地做事,我当时年龄还小,还要去学校上学读书,所以家里的农事就基本上是我母亲一个人包了。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在土改之前我家里主要就是以种田为主要的事情,收入也是靠种田来为生。
(2)生活来源
当时家里除了种田,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收入,主要就是靠种田为生。家里也养了几只鸡,有时我妈妈手里有钱的话,也会去养只猪。鸡到了下蛋的时候就会下蛋,平时就是靠这几只鸡生下的蛋来维持一下生活,平时鸡蛋有点多的话就会拿到街上去卖掉,有时这几只鸡一天可以生下四五个蛋,卖掉也能够赚点小钱来维持家庭开支。还要到了过年的时候,就把家里养的猪杀了,留下一点肉过年,其余的肉就卖掉,然后这些钱就作为生活的总收入,要供我上学,还要维持家里的平时开支。
(3)生活压力
土改之前家里生活压力很大,当时我爸爸死了,只有我妈妈带我,就是寡妇带仔,一个女人要养活一家真是不容易。如果没有钱的话,我妈妈也会去人家借钱,家里要吃饭,那时我还要上学。借钱一般会去邻居家借,也会去关系比较好的亲戚家去借,我妈妈是一个勤快老实的人,从来也没有去贪人家的小便宜,借了也就会还,所以家里人还有街坊邻居也比较相信她,只不过去世得比较早。我妈妈借过多少次钱,具体的数字我记得不清楚了,我平常都是在学校,平时要钱的时候我妈妈就准备好了。说回来,我妈妈为了我读书,也是吃了很多苦,记得有一次,我从学校回来,看到我妈妈在鸡圈里小心地看护那几只鸡,嘴里不停地念叨:“下个蛋,这样我就可以给我仔一个礼拜的零用钱。”我当时觉得很难过。我妈妈为了让我能够读到书,从来不让我去田里做事,就是让我好好看书,希望我以后出人头地。
在我的印象中,我妈妈向人家借的最大的一笔钱也就是借到二十块钱,那时候就是我爸爸死的时候,我妈妈就去别人家借了二十块钱,给我爸爸买了一副好一些的棺材,把我爸爸安心送上山。弄完这些事之后,就把剩下来的钱全部拿给我交学费。其实从那一年起之后,我也没有交学费了,因为我把家里的情况汇报了学校,学校也就免了我的学费,所以这也减轻了我妈妈很大的负担,一直读到高中,都一直没有交学费。借了这二十块钱,就是在她死的前一年把钱还清了,因为就是怕如果没有还清,村里的人就会说我的闲话,我妈妈也是为了我以后能够在村里做人,我娘从来不会欠人家的账。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 自有土地
土改之前,家里就只有两亩的田,这两亩田还都是祖田,世世代代留下来的。
那时一拉田[18]就是可以打得四箩谷子,两箩就是一石,就是说一拉就是六分田,可以打得到两石的谷子,大概就是也有三百到四百斤。
土改之前也要交公粮给国民党,不交粮食给国民党,那他们去吃什么?还不是我们老百姓交给他们吗?
当时就是只靠着这两亩田生活,打下来的粮食够我们一家人吃,就只有三个人。
(2)租佃情况
还没有租种别人家的田,家里就只有我妈妈一个劳动力,犁耙她什么都要来做,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肯定弄不了那么多田。
(3)牲畜和农具
土改之前,家里没有养牛,因为当时也没有钱去买牛来养。如果要种田的时候,就要去人家借牛来耕田。家里的犁耙都还是有的,这些最基本的有,不过当时好多人家犁耙较少,锄头铁锹之类的还是有的。
(4)生产合作
土改之前,我当时还小,我妈妈是一个女人家,如果要耕田,肯定会忙不过来,那么也就会请亲戚帮下忙,当时有时是叫我田南村的姑父还有阳家的姑父来帮我娘耙田,我那时才十多岁了,也不会弄这些事。不过当时我妈妈自己也晓得耕田犁田,所以也不要经常麻烦别人。
(5)庙田
我们村里也有庙田,我们村里就是有庙会,没有祠会,每一年农历七月十五的时候,庙会要搞一次烧包节,包里放着冥钱,专门是烧给在阎王殿里死去的亲人,听说那一天自己家里过世的人会回来,然后会把烧的那些纸钱带到阴间里去用。因为自家种了两亩田,也就没有去种村里的这些庙田,不过当时村里的庙田,谁如果愿意去种,谁就可以去种,只是也要交租金,一亩田也要交四五十的谷子给庙会里。租了庙田后,要交的谷子交给庙会里去就可以。作为庙会里的开支,就是只有靠这点租金。
当时村里也就只有七八亩庙田,一年租下这七八亩田,庙会里也可以收到三四百斤谷子。之后就是用来七月烧包的时候,各家来庙会里吃一顿饭,还有过年的时候,大年初一,到庙会里来拜个年也可以在里面吃顿饭,名称就叫“新年饭”。庙会里收到的粮食就是一年做这两次饭。租种村里的族田,如果遇到了天灾,粮食歉收了,也不能不要交租,如果你不交,那下一年的庙会拿什么来招待人吃饭?只能说没有打到粮食,今年可以不交,也不会额外加利息,到明年的时候你去人家借出粮食来,之后你再把粮食还给那户人家就可以。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前,与村里的人也是保持很普通的关系,我家也不会因为孤儿寡母就会去巴结别人,我娘时常教我做人要有志气,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样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村里有钱的人家和普通人家的生活还是有差距,有田的人家就把田租给那些没田的人家,自己收租,平时还有放些高利贷,所以这些人家还是过得比较好。没钱的人家就要去担“生谷”[19],就是借一石谷子,明天还两石,实际就是高利贷。这样有钱的人就越有钱,没钱的人越没钱,跟现在的社会不是一样的吗?
(2)宗族关系
在土改前,我家与宗族成员的关系也是一般般,不过我娘在村里说话也是有点威望,虽然我娘是个寡妇,但是从来也不怕哪个人,有人欺负我们家,我娘也敢去打架,所以在村里也能镇得住一般的人。平时我娘也是很讲道理的人,人家有困难,我娘也会去帮忙。所以我从我娘身上学到了很多的做人的道理。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那时我也没有想过要多买一些地,一来是当时自家的田都种不完,难道把田买回来荒掉吗?二来我娘当时要供我读书,也没有钱去买土地。
(2)对土地的看法
那时候我们南阜村也没有特别多田的人家,村里大多数就是贫下中农。像古竹、田南有几家地主,田比较多。我们村里的人家田没有很多。
(3)对土改的反应
听说要搞土改,我也没有什么想法,当时不就是感觉要把很多田的人家的田分掉,分给那些没有田的人家。我当时认为应该是比较好搞的。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土改工作队人员是什么时候进到村子里,具体的时间我记不清楚了,我听我妈妈说是1950年下半年的时候来的。
(2)扎根串连
我记得那些土改工作队没有来过我们家,他们主要就是问村里的干部了解情况,我听我妈妈说,就是在登记财产的时候来过我家一回,看了一下我家里的财产,然后做了一下登记之后就走了,其他的时候就没有来过。
(3)成立农会
当时村里成立了农会,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农会,只不过我们南阜村之前没有几户人家,所以也就归到田南村了。所以我们村就是属田南农会来管。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的时候我家是划为贫农成分,家里也是什么都没有,我娘一个人带我生活。我一家人都是划为贫农成分,我家就我爷爷、我娘还有我三个人,一家都是划成了贫农。
(2)成分划分
划阶级成分的标准一般是按田地来划分,田多的人家就是划地主富农,那时没什么财产,只有田,田多就划地主富农,田少的人家就是贫农、下中农,没田的人家就划为雇农。
(3)划分结果
我们村就划了一次成分,之后就没有再划过了。我记得当时我们村里没有人划为地主和富农,一个村里基本上都是贫农,贫农的人家起码占到了我们南阜村的百分之九十,剩余的百分之十就是中农。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斗地主我们这里当时就没地主,田南村倒是有几家地主,我有时放学了就会那里看一下热闹,反正当时大人站在台上讲话,边讲还边哭,旁边就跪着田南村还有邻村的几个地主,有些大人还又踹一脚给那些地主身上,台下的人就有人喊:“踹得好,踹死他,这个吃人的死鬼。”老百姓又喊口号,又喊打死地主恶霸这样的话,反正台下乱哄哄的,也听不清台上的人在讲什么。
(2)斗地主
当时也有人在台上揭发地主的罪行,那些受了苦的老百姓就会上去诉苦,就是说那些地主、富农怎么欺负人,怎么把自己逼到没饭吃。一个人说完其他人也上去说,反正当时很热闹。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土地分配的标准就是按照人口来分,人口多的家庭就分的田多一些,但是每个人的田分的都是一样。分配财产的标准就是看哪家比较穷!把那些财产分给那些比较穷的人家。
分配土地的时候,我家又分到了两亩田,加上之前的两亩多田,加起来就有四亩多田。那这分到的两亩田就是一般的田,当时我们这里说是“龙水田”,就是说靠天降水灌溉的田。这种田一般只能作一季水稻,之后就要种油菜。
当时我记得每个人可以分得到两亩多田,这两亩田就是分给我的田,因为我之前没有田。除了分到土地,也没有分到耕牛和其他农具。因为我们南阜村没有地主,田南、古竹这两个村的地主做的田做到我们村里来了,我们村里的很多田被他们占了,所以到了土改的时候就是把他们霸占我们村里的田全部没收,分给那些没有田的人家。但是村里没有地主,所以也就不会分财产,像什么牛、犁和耙都没有。当时分配财产的时候是以自然村为单位来分配,有的自然村有地主,就可以分财产,像我们村没有地主,就没有东西可以分。
我们村里的族田分掉了,也是放在普通田的里面。族山土改的时候没有分,后来是收归公家了,由公家来管,所以也没有去管它。
村里的祠堂、祖屋没有分掉,这些是村里共同有的东西,分给谁?你分,别人就不同意。这是村里公共的财产,就没有分掉。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是在1951年开始的,搞了两年就结束了,就是1952年下半年搞完的,到1953年的时候,就发了土地证。土改结束后也搞了土改复查,但是我们村又没有错划了成分,所以也很快就搞完了。
(2)查田定产
当时也组织过查田定产,就是1952年土改结束后就搞了一次。当时有查田小组来村里搞,一个人到你们家来,叫你把每亩田告诉他们,然后就问,比如,这亩田有一亩二分田,你家可不可以打到八百斤的谷子?虽然表面上是让老百姓自己来报产量,但实际上还是由那些查田小组说了算,他们说要打多少谷子就定多少产量,我们也不敢吭声。实际上明明知道一亩田打不到那么多,但看到每家每户都是要报那么多,心里想也就算了。
当时我家定的一亩地的产量是要达到五六百斤,其实很多田打不到这么多,刚才不是说了,就是那些查田小组的人随意写的,也不根据客观事实。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我家拥有的田可以够一家人生活,毕竟人比较少。等到我结了婚,生了孩子之后,就感觉到田有点少了。所以后来就又重新分了一次田。
土改后一亩田的粮食产量增加了,到参加了互助组、初级社的时候,一亩田也可以打得到五六百斤,比之前多了一百多斤。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村里成立了这些互助组,我家也参加了。当时我娘是组里和社里的积极分子,那时大家也是干得热火朝天。参加的互助组是长期的,反正你这上面政策一下来,下面就是开始搞互助组,政策一下来又要立马搞初级社、高级社,这些都是按政策来进行的,然后到1957年就又搞人民公社。
(3)收成情况
土改之后也要交公粮,公家给了你田,肯定要交粮的。当时交公粮一亩田大概要交三十多斤,粮食产量不高,交的也少。到了后面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时候,公粮就统一由社里交,我们农户就不要交了。
(4)生产热情
村民之前没田做,现在有自己的田做了,那还不高兴?肯定高兴死了!做了田还不要还租,交完公粮剩下的粮食都是自己的,有自己的粮食吃,那还不高兴?老百姓打起精神来了,天天在田里做事,没事就去池塘里担塘泥扔到田里养肥,还有去山上采茅草烧掉来积肥扬在田里,那时的人做事一把子劲。
(5)土地买卖
土地买卖当时好像没有,我当时还在学校上学,也没有看到有人去买卖田,国家不允许买卖田,抓到要罚款坐牢。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生活压力也不是很大,一般般过,就是种田,也没什么事做了。
(2)收入变化
记得家里除了种地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一直到我大专毕业,回到家乡,在芦溪小学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每个月才有工资。这也就是我的收入来源。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后,我家与本村的村民关系也是一样!平时该叫叔叔还是叫叔叔,该叫爷爷就叫爷爷,还有什么变化?和解放前一模一样。
(2)村户关系
土改后,与村里的干部关系也比较好,我二伯当时在村里当文书。我娘去世后,就剩我一个人,(二伯)对我也比较关照。村里的其他干部看我会读书,也对我比较看重,有时报纸上有不认识的字,也会拿给我看,让我解释给他们听,所以他们也对我很好。
土改后村庄的风气要比土改以前要好很多,之前经常有人来我们的祠堂门前赌博,天旱时,村里的人为了争放水,有时会打起架来。土改后,人人都有事做,也没有经常去赌博,而且有农会干部的协调管理,天旱放水有一定的顺序,一家一户来,每一户都有,所以风气就比以前好多了!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就是在1962年,我听过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谣言。那是前一天晚上有飞机从空中飞过去,有好十几架。当时还以为是解放军的飞机要解放台湾,没想到第二天起来看到漫山遍野都是国民党的飞机扔的传单,我们就在山上到处捡传单。
(2)社会观
我也参加过修水库,不过新修的时候没去,在1967年繁荣水库维修的时候,就是加固堤坝的时候去了。
(3)土改观
我觉得土改对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那时候土地平分,家家户户都分到了田,有饭吃了。当时还有就是上面有统一的领导,全国团结一条心,广播里天天宣传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走共产主义道路。
我觉得土地改革这个政策肯定是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群众的利益着想,为农民的利益着想。土改改变了好多贫下中农的命运,既实现了政治上的翻身,也达到了经济上翻身。如果没有共产党,穷的永远是穷的,富的永远是富的,我们就是要拥护共产党。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互助组应该是从1952年搞起,然后才是在1954年搞初级社。在1956年开始搞高级社,到了1957年下半年就转为了人民公社。当时初级社比互助组要大些,人要多些。高级社又比初级社大一些,人就更多一些。到了人民公社的时候,就大得无边无际,由好几十甚至是上百个高级社合并而来哇,人更加多!我们之后就是属芦溪公社管,之后又分回到南阜大队[20]来了。我对人民公社的印象就是“一大二公”,当时中央讲公社越大越好,还有记得最深的就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凭工分吃饭。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还是单干好,因为单干可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多劳多得。集体就不一样了,有磨洋工的,就是出出进进,出工不出力的人很多,比如说叫他去干一件事,他先休息两三天再去做,如果是单干,一天就可以做完了。
我觉得在人民公社的时候,集体化对农业发展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毕竟那时产量也低,再怎么干活,还是种不好田,不像现在技术发达,科学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