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左页才,出生于1934年农历八月份,今年有八十二岁了。我读过两年的书,六岁就跟着我们田南的一位先生读私塾,后来家里没钱,读到八岁之后就没有去了。我三岁就没爹,从小就要帮我母亲下田去劳作,读书的时候做得不是很多,一般是要下了课之后,就要去放牛,割草喂猪。等没有书读了,那就要开始去插秧割禾,等我到十六岁时,母亲也去世了,我三岁没爹,十六岁没娘,那时候还不苦吗?等到土改的时候我也有十六七岁了,那时已经懂事了。
我哥哥1939年被抓壮丁去当兵了,一直到1946年10月的时候才回来!之后就把我嫂嫂娶进来了。我母亲是童养媳,从四五岁的时候就被带到这里来了,后来十四岁就嫁给了我父亲,之后我母亲就生活在这里,那时候她还缠着脚,不能下地做事。
在土改之前有四口人,我母亲、我哥哥、我嫂子,还有我这四个人。
(2)劳动力情况
土改前家里也没有劳动力。我当时也只有十多岁,很多事情也还不懂。我哥哥当兵回来,什么事情也不干,我嫂子也不会干农活。所以家里四个人都不会地里的活,所以当时我母亲就只能请别人帮我们犁田耙田,我和我嫂子就去他们家做几天短工来补偿。我母亲就帮人家点灰施肥,我就帮人家看牛,这样也可以糊口饭吃,也不要人家的工钱。其实这样做,就是到了自己要耕田的时候,也就好开口叫别人帮忙。你只有先帮了人家,人家才会帮你!后来到了互助组的时候,我就和其他农户一起合作,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不怕没有劳动力的问题。互助组本来就是你帮我,我帮你,今天你帮我犁田,我明天就帮你插秧。这样才把这些农活做完。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土改前我家都是以做田为生,我读完书就去放牛掏粪,年龄还小不会做什么。我哥哥抓壮丁逃回来之后,他又什么都不会做。我嫂嫂也不会做农活。我母亲是童养媳,她还缠着脚,也不能下地做事。家里又不会去做点生意,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就只有做田。
土改前我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做田,打下来的粮食卖一部分换点钱作为全家一年的生活支出。
(2)生活来源
我家除了种地也就没有其他收入了,就是靠用死力在田里收谷,靠自己的血汗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3)生活压力
土改前压力肯定很大,如果再晚几年解放,我家就可能要全部饿死了。全家都没有一个顶梁柱,都是孤儿寡母地生活着,又没钱,又不会做事,不饿死才怪。
生活压力再大,也不会去人家借钱,去哪里借?去哪家借?那个时候家家都一样,基本上都是很穷,再说那时候我也不敢去借,怕借了就再也还不起了!所以宁愿自己活得苦一些,我也尽量不去别人家借钱。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自有土地
土改之前我家里还有两三亩,这两亩多田都是祖田,我爷爷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再传给我。当时我记得一亩田可以打到三百斤左右谷子,而且这还是要算好田。
(2)租佃情况
家里的两亩多地肯定不够全家一家人的生活。当时我是租了我们村里的庙田,大概租了五六亩,全部加起来家里就有八亩多田。像那些地主家的田,和他关系不好的人,是租不到他的田的。你如果要租地主家的田,那你一年还要自愿给地主家打几天短工,他才会拿给你租种。
租庙田的话也要还租。租子就是一亩田要还六斗六,一斗就是二十斤,所以一亩就要还一百三十二斤。五亩多田加起来就要六七百斤,地租肯定相当高。做得最好的田才能打到三百多斤,而且很多都是秕谷。交租就要把其中的一半交给庙会,自己辛辛苦苦劳作的,到头来还搞到没粮食吃,日子活得真难呐。
交租的时候是交粮食,当时没有钱,就只能交粮食给庙会。
当时租期是一年一年租,因为可能你今年租种了,明年就不租了,所以都是一年为单位,到了下一年,你还想租就跟庙会的管事人说一下就可以,也不会写什么契约,都是乡里乡亲的,平时都可以看得到,所以也没必要。
如果遇到了天灾,实际上是没有打到那么多的粮食,但庙会才不会管天灾不天灾,到了还租的时候就一定要还。如果你下一年还想租的话,那可以下一年还,但是利息就要加倍了。老百姓受苦就是在这里受苦!
(3)牲畜和农具
我们村这里就只有养牛,但我家当时很穷,家里没有牛。没有牛就要去别人家去借,我经常去古竹我舅舅家借牛来犁田。
(4)生产合作
到了农忙季节,像到了拭田、割禾的时候,也不会和别人家换工,一般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如果看到有短工的,就请他们帮一两天忙,然后给他们报酬。
(5)庙田
我们村那时也有庙会,庙会就是相当于祠会一样,只有是本族的人才可以来参加庙会。庙会里也有一点庙田,你租种了庙田,那就到时要交一些粮食给庙会,平时也有一点收入来维持庙会的正常活动。每年七月份的时候还会做一个祷告会,邀请全村的人来庙会里商量一些事,顺便就请大家吃一餐饭。
我大概也就是租了五六亩,还租就是一亩田要还六斗六,一斗就是二十斤,所以一亩就要还一百三十二斤给庙会。还六斗六的租还要是算下等田,好的田还的租还要更多。有时候早稻粮食打下来,还完租子之后,自己还没有粮食吃,那个时候,只能煮点粥来过生活。
那个租子是我家和庙会双方同意的,你不同意他也不会租给你,但是那个租金标准就是庙会的人定的,我们哪有权力和他们讨价还价,你不租那还有很多人在要租,所以自己就只能忍气吞声。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如果遇到灾荒或者家境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几个富裕农户会伸出援手,我们村里就是老八一家地主会这样做!但是他救济的也是他的亲戚,其他人是不会得到救济的。
(2)农户关系
在土改之前,我家与村里其他农户的关系也比较一般,其他人也是看菜吃饭,看你搞得那么穷,他们也没必要天天和你来打交道,所以关系也是一般。
村里也有几家地主,他们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差距很大,就比如说,像我们家连吃都成问题,而那些地主有钱来买枪,还雇人来看护家,这是何等的差距!
(3)宗族关系
我家和宗族里的人关系也一般,再说我当时年纪还小,我和宗族里的人也说不上话,我说的他们也不理我,所以我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在我们村里,这种宗族观念可能不是很突出,人情关系比较淡,宗族就是平时维持一下地方上的治安秩序。当时村里虽然是一个村的,但也分了很多派系的,不同的派系之间表面上和气,但实际上天天在暗斗。今天想搞死这个,明天想搞死那个。你像我们这种贫苦人家,敢去得罪任何一方吗?
一个村里也还会分派别,比如说你家里有人在外面当了官,那我就会害怕,怕你家哪天会夺了权,你哪天就会把我搞掉,所以我必须在你没有搞掉我之前就把你搞死!所以村里有钱的人家就会勾结土匪,那些后来被国民党收编了,叫什么反共救国军,这些土匪手里都有枪,而且下手都很狠,所以我们都不敢得罪他们。那些有钱的人家,又买枪又雇人来保护他家,那些土匪就充当了他们的保护伞,哪家人得罪了那个地主,那些土匪就晚上到那家把人就杀了,很残忍的。
如果家里有困难,村里谁会救济你?都不会,像我这样的家庭,三岁就没爹,十六岁就没娘,经常被人家欺负,所以搞穷了就不会被人看得起。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在土改前,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是我的愿望,想要一块土地都快想疯了,有了自己的土地,我想种什么就可以种什么,这样我就不会再受其他人冷落。但是想归想,土改前谁敢这样想,毕竟世世代代都被地主欺负惯了,所以也就无所谓,有时候想了一下就算了,也没有当真。
(2)对土地的看法
那些地主、富农有那么多地,就是不断地放高利贷,还不起的就只能把自己的田拿给那些地主、富农来抵债。所以地主、富农家的很多地都是通过买来得到的,这都是靠剥削才得到的。非常痛恨他们,他们都基本上可以骑到你脖子上屙屎撒尿,那你还敢反对他吗?所以等到全国解放后,穷人当家作主了,才可以狠狠地出一口恶气。
(3)对土改的反应
我是1950年听到要土改的,当时又没有像现在的手机、电视一样可以随时看到新闻,我们是过了很久才知道要土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就是那些地主富农家那个时候就很老实了,既不打人也不骂人,看着他们现在的表现,再和之前的表现一比对,就发现有很多奇怪的地方,他们看起来感觉很紧张,而且还有些地主在捡东西准备逃跑。所以大家当时就在猜,肯定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就这样没过多久,县里就派下来了土改工作队来村里组织土改。
(4)对共产党的看法
我肯定是盼着共产党早一些过来,来得越早,要受苦的日子就越来越少了。想起那个时候,真是非常的紧张和高兴。之前吃得苦、受的难之后再也不要尝一遍了,你说哪个老百姓不高兴?共产党就是我们穷人的救星!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我记得是1950年就开始搞土改,那就是刚刚解放不久。有一个土改工作队员好像是从东北来的,他好像姓蒋,具体名字也忘了。开始就来了那个姓蒋的土改工作队员,后面县里又派下来了一个土改工作组,专门到各个地方来视察,看看各个地方的土改的进度到哪了,加起来也就是四五个人。县里派下来的工作组来到每个村,跟地方上的干部讲清楚阶级斗争,然后就确定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看哪家的财产达到多少,然后就要划为什么成分,都是有标准的。
(2)土改宣传
我记得,土改工作队下村后,就召开了土改政策的宣传会议。他们先要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跟村里的干部进行走访调查,然后再核实谁该划为地主,谁要划为贫农。
我当时也参加了土改宣传会议,只是我就在旁边听他们讲。我当时还年轻,就是十六岁,还没懂事。那时工作组的人天天会来,就是在我们的田南大礼堂里开会,天天在里面上课,愿意去听的也可以去听。
他们说的也基本上听得懂,就是本地人,听是可以听得懂。当时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减租减息”,这个词从打日本鬼子的时候就听过了,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当时基本上天天开会上课,就是要把共产党的土改政策告诉给农会的干部,只有懂了土改才可以开展下去。如果不懂的话,你也可以举手发言,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把之前讲过的土改政策公示出来,让老百姓继续去了解。所以对这些事还是比较熟悉。
(3)扎根串连
土改工作队也会到各家各户去访贫问苦,到每户人家去走访一下,听老百姓讲一下他们受苦的经历,然后再问他们受苦受难的原因在哪里。开始下村的时候来了一次,后面到了土改快要结束的时候也来了一次,当时的干部是好干部,真的是像毛主席说的为人民服务,当时老百姓对他们非常好,村里的人经常会把家里的几个鸡蛋,还有一些土特产,送给那些土改工作队,但是他们一般不愿意拿,只好又让农会的干部把那些东西退回来了。
我当时还不是土改积极分子,十六岁懂得什么?我只是晓得这些事。
(4)成立农会
当时田南村里也有成立农会,到了1957年、1958年的时候还有农会。
农会成立的时间大概是在1951年到1952年上半年之间,不是在土改的时候成立的农会,土改的时候土改工作队开展工作就是依靠当地的干部。为什么没有在土改的时候成立农会?里面还是有很大的原因的。因为这里是老苏区,中央红军长征走了之后,国民党又回来了,杀了好多人。后来到了1949年张国华带兵来解放永新的时候,就只有几个地下党,到了村里把苏区时期的干部重新召集起来了,这些人也就是土改的积极分子。一直到1951年土改差不多结束的时候,为了方便处理地方上的事务,土改工作队就决定要成立了农会。老苏区的时候,国民党基本上把这里的共产党员都抓光了,剩下的党员也没几个,所以都躲起来了。一个人怎么可以跟国民党硬打硬拼?就是说土改工作队开展工作就是依靠早期的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来的,后面才成立了农会。
农会里主要是有农会主席、农会副主席,还有文书。农会副主席就是农会的主任,文书就是后面讲的会计。开始就这三个人,后面就增加了几个农会的干事。
农会主要是负责搞宣传,因为它是土改之后才成立的,所以农会成立后,就是主要宣传搞互助组、初级社,动员老百姓入社。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的时候我划的成分是贫农,我三岁没爹,十六岁就没娘,那还不惨!从小就要自己犁田割禾,所以解放后划成分的时候我就划为了贫农了。我母亲、我哥哥,我还有我嫂子也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全家划的成分也都是一样。
那些干部到你家一看,看看有什么家具,吃什么,还有几亩田,这些东西马上就可以判定出来,就是这样把每家每户的成分定下来。
我当时也很同意我划的成分,那时可怜,家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穷人家还有什么办法。我家划的贫农成分,确确实实就是贫农,也没有搞虚假的东西。
(2)成分划分
像那些人家,有一些田,而且自己把田全部种完了,也没有请人来帮忙,那就可以划为中农。如果有一些田,也把自己的部分田租出去了,也收了一点租子的话,就划为了上中农。如果自己的田比较多,而且有一半的田都拿去出租了,出租的收入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那么就要划为富农。如果自己的田很多,而且基本上的田全部出租了,出租的收入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就要划为地主。就是依据出租田地的多少和剥削收入的比重来判定什么人该划什么成分。
在划成分的时候,不会先把那些地主富农的东西没收,那些土改工作队会前期走访调查,会先摸底,根据田地的多少,有几处房子,还有多少的茶山来确定。
划成分就是按照田亩的多少来划,打个比方哈,一户人家有一百亩田,但是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是另一户人家只有六十亩田,但是家里藏了二十根金条。那这样子该怎么划分?那就根据眼前的东西来确定,二十根金条这些东西又平时看不到。一百亩田的人家该划地主就是地主,六十亩田的(人家)该划富农就是富农。虽然看起来实际上那家只有60亩田的人家可能要划地主,但是在开始划成分的时候,又不会去没收财产,也不会就去挖浮财。所以吃亏的就吃亏,得利的就得利,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当时的每家每户的成分不是自己报的,开始的时候土改工作队会来摸底,根据那些土改积极分子反映的情况来初步划定成分,那些土改积极分子都是村里人,每家有几亩田,有几亩茶山都比较清楚。等弄完之后,就会开群众大会,然后当众宣布,某某人家有几亩田,几处房子,有几十亩茶山,是不是有这些东西?如果没有搞错,那就会宣布他划的成分,这样就让他自己本人都要心服口服。只有自己的田亩或者茶山数目搞错了,才会在会后和土改积极分子说明情况。还有一点就是以前靠剥削的人家,可能在本村的田比较少,如果在本村来划的话,可能只能划中农,但是实际上他们家是买了其他村子里的人家的田,然后把那些田租出去。后来搞土改的时候,老百姓检举揭发了,所以也会划为地主或者富农。老百姓的眼睛还是很清楚的,谁也不敢隐瞒实情,谁敢隐瞒实情,如果查出来,就会判为反革命罪,解放之初很严的,抓到就会拉去枪毙。
(3)划分结果
我们田南村划了两次成分,后面的土改复查就是对划错成分的人家进行纠正。真正的划成分就是一次,到后来1965年搞“社教运动”的时候又重新划了一次。
当时田南村划了四五个地主,富农倒没有,中农和贫农比较多,也搞不清楚划了多少个了。那些地主被骂为“流氓地主”,实际上也没有这种地主,只是叫的时候就这样叫了。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划完成分之后就会开群众大会斗地主。那时候基本上天天斗地主,大冬天把地主身上的衣服脱掉,就穿着一个短裤,让他们在街上冻,然后还要这些地主扛着棺材去游街。然后让他们在街上走来走去,走到这个村,这个村里的人就会跑出来看一下,跑到那个村,那个村里的人就出来看热闹。斗地主的时候还好玩,我那时还没年纪[10],所以会经常去看批斗地主的事。有时候会把那些恶霸地主吊起来打。
虽然有天天批斗地主,但是很多人还是害怕去参加批斗地主的活动,还不是怕变天。很多人经历过苏区革命,当时很多人参加红军,结果红军一走,国民党重新回来了,对每家每户进行严厉搜查,参加了红军的人,他们的妻子和父母全部杀掉了。所以我们很多人好害怕!就怕去参加了批斗地主,万一共产党又走了,那怎么办?所以有一次教训,老百姓就不敢盲目地做了。再说土改的时候,还有一些土匪躲在山里,万一你冒头了,他们就会把你全家都杀掉,你说谁还敢贸然去参加。一直到了土改复查了,那时候土匪也消灭了,土地证也发了,社会相对比较稳定了,老百姓这才感觉共产党这次不会走,所以老百姓才非常开心。
当时斗地主的时候就要开诉苦大会,我当时也上去诉苦了,我说我三岁的时候爹就死了,今年[11]我母亲又死了。我母亲家里没吃养不起,所以就抱到我家来给我爹做童养媳。母亲说,我爹租了那些地主的田,但是地租很高,还不起,所以就借高利贷,就这样被拖进去了,到最后死的时候都没有吃到一顿饱饭,就是活活地饿死的。我爹死后,就是寡妇带子,受尽欺负和困难,辛辛苦苦地把我拉扯大。她死的时候还不到五十岁,也是没有吃没有穿才饿死的。你说那些地主恶霸该不该死?他们看不起我,连田都不拿给我做。凭什么我们要给他们做牛做马,他们还骑在我们的头上撒尿?他们做的恶我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现在好,共产党来了,为我们穷人翻了身,我还会怕他?就是借他十个胆,他们也不敢对我怎么样!我讲完之后,就跑到那个地主的面前狠狠地抽了他一巴掌,把他的一个牙齿都打掉了,你想我当时有多痛恨他们。
当时不会去算剥削账,除非是欠下了血债,害死了人,才会和那些恶霸地主算剥削账。一般的人家也不敢上去说。以后万一要算他的账了怎么办?所以一般的人家也怕去说,那些家里有人被地主害死了,他们才不会管那么多。
(2)斗地主
斗地主的时候也会辱骂、殴打地主,老百姓有多生气。就是对地主非常痛恨的人家才会,我不是就打了地主一巴掌,但是土改工作队不允许打地主,所以会让民兵拦住,如果不拦住,地主就可能会当场被打死。想起被地主欺负的日子,真是快要把地主的心都可以挖出来。地主做的恶事太多了。就举一个例子,村里的一个地主在他们的菜地里种了一畦包菜。有一天他们菜地上少了两个包菜,那个地主家的人很生气,就让人挨家挨户地去搜。你说两个包菜抵几多钱,非要到各家去搜,说着喊着就要把这个贼抓到,弄得全村人一天都没有安宁,你说这地主有多坏。
斗地主的时候也有人揭发地主的罪行。有些人都是边哭边说,有些人手里拿着臭鸡蛋就往那些地主头上、身上扔,基本上把地主的坏事全部说出来了。也没有人公开给地主说好话,看到快要把地主吃了的阵势,谁敢说?就算地主没有那么坏,谁也不敢吭声。那个年代是普遍仇恨地主的时候,谁敢给地主讲好话?谁敢给地主讲好话,大家就认为他们是一伙的,就要与地主同罪。所以不敢讲。也没有人背地里给地主讲好话,只是大家在平常聊天的时候,也会谈到某某地主还是比较可以的,不是说的那么坏,但不敢公开说。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没收地主家的土地和财产,由民兵来负责站岗放哨,地主家的门上还会贴上封条,防止别人家进去偷东西。然后会派人去登记,登记完之后就把东西拣出来。财产没收之后,就充公。当时有个政策就是“一切东西要归公”,之后又把这些东西分给老百姓。
土改工作队负责来牵头,具体的事情还是由那些土改积极分子来做。没收地主的财产的时候,没收他们的东西的时候真是像敌人一样,但是又不敢有什么动作,都是铁青着脸眼睁睁地把东西捡走了。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土地和财产的时候,按人口标准来分,人多劳动力多,那么田也要多分,农具就也要多分一些。不管男女老少,每个人分的田都是一样的。只是劳动力多的人家,分的农具可能就要多一些。
我大概分到了十几亩田。我家有七八个人,我哥哥和我们一起吃饭,没有分家,我哥养了三个孩子,他们就有五个人,我媳妇是童养媳,也在我们家生活,所以加起来不就是有七个人了。当时一个人可以分到一亩多地,因为当时人口也少,而且也没有田抛荒。哪会像现在的人一样,宁愿坐在麻将桌上都不愿意去劳作,个个都想吃轻松饭。
分到的好田差田一样多,好田也是三亩多,中田三亩多,差田就是三亩多。哪一样都会给你分到。好田就是常年四季都有水,而且泥也比较肥,好田就可以作两季,差田就是只能作一季,到了下半年的时候,天旱就不能作了。所以每家每户都会分到好田和差田。
不同的成分之间,分到的土地也是一样。国家有政策,如果按照老百姓来说,就不会给那些地主分田,就要让他们饿死。但是国家政策规定了,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没收之后,只要是主动配合工作的人,还是会分给他们土地的。
当时没有分到耕牛,当时村里都没有人养牛,那些地主家都不会养牛。那时一头牛很贵的,平常人家是买不起的。
也没有分到农具,那些地主家从来都不做田,哪里来的犁和耙?所以家家就是分到了几亩田,其他的东西也没有。
分到了十多亩田,我很满意,都是按人口来分的,连孩子都有田了,只要有了田,就不怕没吃。古人就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都有田了,还会怕饿死人吗?所以非常感谢毛主席!当时的老百姓高兴得要死。就是因为感恩这一点,我才会兢兢业业地做一个好党员,不乱拿国家一分钱。
当时的茶山在土改的时候没有分,全部归公家了。后来把那些山林都包到各个大队来进行管理,然后大队又把这些山林承包到户,由每家每户来承包一片山林,不准其他人来随意砍柴。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土改后重新去量过田亩的面积,国民党的时候也丈过田,但是每亩田换算的数量不一样,国民党的时候一亩田是六分。所以共产党把地分给老百姓,肯定是要重新把田的面积丈量过。
在分配财产时,一些干部也会徇私舞弊,这种事情在农村就是不可避免的,我和他是亲戚,我是干部,我肯定也会多多少少照顾他们一些。只是这些东西都是小偷小摸的事情,基本上也不会做得太过格,就算人家晓得,也不会把这些事说出来,大家其实心知肚明。
当时分配土地和财物的时候,老百姓都很老实,分到什么就什么,不会去吵架说自己的田不好,不会对田挑三拣四,只挑好的,不要差的。老百姓分到了田就高兴,一直喊口号:“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1953年搞了土改复查,土改结束就搞了一次复查。复查的时候也有查出错划成分,在复查的时候纠正了,划的成分是划高了,本来是划成地主,后来纠正就划成上中农了。
土改复查之后发了土地证,农会就开始登记,第二年就各家领到了自己的土地证。那时的土地证不是个本子,那时的土地证就是一张纸,上面盖了县长马健的公章。
(2)查田定产
土改之后不久就搞了一次查田定产,定的产量就是根据种的田的好坏,种的好田定的产量就高。村里有一个人,很会做田,他的每一亩可以打到七百斤以上的谷子,那是相当了不起的,我们都很佩服,当时能够打到五百斤就已经是最高了,他可以打到七八百斤,真是把人吓死!
当时规定了一亩地的产量是要打到七八百斤,不管你打没打到这么多,规定的量就是那么多。所以在这一点上中央就搞错了,根本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到了后面的“大跃进”的时候就更加是,动不动一亩田可以打两千斤,就算到现在,也不可能打到那么多!完全不是实事求是,以为说到了八百斤就可以打得到八百斤。上面要定这么高,为了充这个数,把自己的口粮都交上去了,要不到了1958年的时候没粮食吃,会饿死人?就是上面定的标准太高了,造成老百姓粮食都没得吃。
查田定产的时候也定了交公粮的标准,公粮交的倒不是很多,当时规定一亩田就要交三十斤就可以了。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分到的十多亩田地基本够一家人生活,吃的粮食倒是有,十多亩田打下来的粮食也算比较多,除去公余粮之后,也基本上够一家人的基本口粮。
田里就是种水稻,要解决吃饱的问题,所以田里基本上都是种水稻。土改后一亩地可以打到四百斤左右,那个时候会开始施肥,而且修了水库,所以也不会出现天旱的情况。作一季水稻大概是四百斤,作两季就大概打到六七百斤的谷子。
(2)生产合作
土改后劳动力还是不够用,到了1954年之后就有互助组,就是靠互助组里的人,你帮我我帮你,才解决了不会用犁耙的问题。那时我也开始学犁耙,不能依靠别人一辈子。土改之后,人就基本上不会停下了歇,夏天的时候就要做田,冬天的时候就要去育肥、修堤、修沟、担塘泥,哪里会让你闲下来!那时候昼夜都在田里做事。
村里成立的互助组是临时的,就是搞了两三年,之后就转为了初级社了。互助组的人相互帮忙,帮了别人家做事,也不会要人家拿钱,最多就是你帮我的时候,请你吃一顿午饭。那我明天去你家帮忙的时候,你请我吃一顿就可以,不会拿钱的。
(3)收成情况
交公粮就是一亩田三十斤谷子。交得多的是余粮,余粮交的多少就与你报的产量高低有关系,报得多,那么交的余粮也就要多,报得少就交得少。
交完公余粮之后,粮食基本上就剩一家人生活的口粮,但是也要看收成,如果今年风调雨顺,那就粮食有多出来,如果今天灾害比较多,那么打到的粮食就比较少,所以每一年有每一年的实际情况。
(4)生产热情
土改后,村里人种田的积极性很高,大家做事劲头很大。我记得门前的一个池塘,当把田分下去了之后,不到半天,村里人就把池塘里的塘泥都担完了,他们都把这些塘泥担到自己的田里去了。以前的田又没有肥料,地硬得像块石板。这些塘泥又比较肥,所以担下去,明年的禾苗就可以长得更好。现在把田分到户了,所以大家种田都很有积极性,人都是不管早上晚上,拼命地劳作,就是为了来年能够打到更多的粮食。
(5)土地买卖
没有土地买卖,最多就是劳动力少的人家,会把田租给别人种。后面搞了互助组,相互帮忙,也就也不会把田拿出去了。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后,生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最多就是可以吃饱饭。而且现在又比解放前忙得多,基本上不会让你闲下来,解放前至少作完田冬天就可以歇。现在就不行,要我们天天出工,去山上担茅草来积肥。大冬天还要去修沟,防止来年的泥沙把沟堵住。
家家户户的生活差距也不大,毛泽东在的时候哪有什么差距!当时就是要强调平均主义,不能产生差距,有差距就有可能产生贫富分化,那就有可能产生新的阶级,这是毛泽东绝不允许的。
(2)收入变化
除了种地之外,我也去山里烧窑烧炭卖。我有一个老庚[12],他就是山里人,到了冬天,没有农事的时候,我就跟着他去烧窑,平时把这些炭运出来去卖,一个冬天也可以卖到一百多块钱,很不错,我也可以分到一些钱来贴补家用。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因为是贫农的身份,地位也提高了,否则我怎么可以担任生产队长还有组织委员。就是贫下中农在当时比较好发动,只要一个命令,一个文件就会马上动员老百姓去做。哪里像现在的人一样,各顾各的,一点都没有为村里做点好事的意思。
与村里的人关系跟解放前也差不多,你不撩我,我也不会撩你,各过各的生活。
虽然当时阶级界限划得比较清楚,但是在村里毕竟好多还是自己的亲戚,不能因为他是一个地主或者富农,就和他断绝关系,这也不可能。只是平时不会经常联系而已,但是到了逢年过节还是会相互串门。所以老百姓也不会根据一个人所划成分来决定亲疏远近。
与那些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人关系也一般,村里的地主死的死,枪毙的枪毙了,上吊的上吊了,基本上都是一些死地主,也没有什么后人,所以也没有和他们打到什么交道。
(2)村户关系
我家与村里的干部也一般,这也跟我的本性有关,我也不会去巴结人,也不会在别人面前说好话,我就老实本分地做好自己的事就好,其他的也不会想太多。只要我做得好,迟早也会让人家发现的,日久见人心。
社会风气肯定要好多了!解放前不是有很多土匪吗?三天两头就来村里杀人抢东西,到了解放的时候,那些土匪就被解放军镇压了,然后那些土匪就逃到安福县去了,打算投奔国民党到台湾,后来被解放军发现得及时,基本上都剿灭了。而且解放前的时候没吃的,很多人就去外面讨饭。流氓地痞也比较多,经常把人家的鸡鸭偷走吃掉。土改后就好多了,讨饭的人回来了,家家户户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田,把公余粮交了就好,村庄的社会风气就好多了。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土改之后,分到了土地,我很高兴,只要肯去劳动,就不怕没吃,土地可以产出黄金来。
当时在村里也听到国民党“反攻大陆”的事,国民党还派飞机来空投报纸,空投传单,还有一些信件,目的就是要扰乱老百姓的神经,以为共产党马上又要走。不过上面县里派人到了各个村,乡政府来做宣传,告诉老百姓不要怕,共产党不会走,国民党也打不过来。这样才又把老百姓的心放下。
土改时分到土地的感觉与八十年代土地承包时分到土地的感觉也是差不多一样,都是上面的政策,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只要能够吃饱就可以。
(2)人际观
土改后宗族关系也没什么重要,我们是个小山村,不会讲究那种宗族关系。宗族也不能带来什么好处,族内的人也不会你帮我、我帮你。但是共产党来了,给我们土地,给我们自由,怎么不觉得阶级关系重要?做什么事情必须要先认清楚阶级界限,也就是要分人来做事。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会打浆糊[13]一样。
土改后,在阶级地位上来说,肯定觉得自己比那些划为地主富农的农户地位高一些。贫下中农在那个时候就比较自由,那些地主富农还要天天受到批斗,而且吃的基本上也是一样,我吃粥,他们也是吃粥。怎么不会比他们地位要高?
(3)社会观
我们这里的哪个水库我都参加修过。那时是国家政策要求修水库,为了抗旱灾,所以基本上是全员动员去修,我们上面的繁荣水库当时有十几万人在修,规模相当大!有一次半夜睡觉了,有人在我门前喊:“繁荣水库快要倒了!赶快去修!”我听到连夜就走,背上铺盖就去,我当时带队,那个水库如果倒了,基本上我们永新县就要淹死一大半人。我就带人组成突击队,冲锋去挑泥来堵住缺口,防止堤坝垮掉。经过几天几夜的强攻,才把问题解决。你如果当时不下死心去做,可能就会出现淹死人的情况。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互助组就是1954年那年开始搞,大概就是搞了一年多。1955年搞初级社,1956年就转高级社,搞了两年的时间。然后1957年下半年就变为了人民公社。当时宣扬的“三面红旗”影响很大,又搞“大跃进”,又搞大炼钢铁,提出“以钢为纲”。
搞初级社、高级社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自愿将土地和大型生产工具、牲畜上交集体。这些东西都归公,之后再统一估价,多出来的就补钱给你。然后就把这些农具和耕牛统一调配,分配到各个生产大队,再分到各个组。为什么会自愿将土地和大型生产工具、牲畜上交集体?这也是有现实原因的。那时很多人家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农具,只有要求大家把这些东西上交,然后进行统一分配,才能解决有的生产队没有农具或者耕牛,有的生产队农具和耕牛多余,也是为了平衡每个地方上的生产资料。对于那些没有劳动力也没有生产资料的人家就稍微占了一些便宜了。
交完这些大件东西之后,家里还留了一把铁锹、一把锄头、一根扁担,还有几个竹篓,其他的也没有留下,能够上交的基本都上交了。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个人还是觉得集体化效率高,第一,人员比较集中;第二,原料比较集中,可以把各种劳动工具发挥最大的作用;第三,有统一的组织领导,这样人心就容易聚齐。单干就有些分散,今天做可以,明天去做也可以,比较随意。集体化才不能这样,都要统一出工,统一劳动,所以搞起集体化来还是效率高。
搞集体化对农业发展也是有一点点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