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肖明发,是1930年8月出生的,出生于永新县怀忠镇茶源村塘源组。我也没有读过几年书,当时家里有十口人要吃饭,没有钱来供我读书。因此到了后来入党写入党申请书的时候,因为我识字不多,所以就没有入到党。我是1948年结婚的,第二年就解放了,我当时也满十八岁了,所以就去当民兵,那时当民兵很累,白天就要去操练做操,晚上有时候就要站队,分组去放哨。那时茶源乡政府管辖很大!所以有时当到你的时候,可能一夜就不能回家睡觉,有时候晚上还要去上课。县里的武装部又派人下来教我们,教我们站岗、练操,还有教我们听口令,如果站岗放哨的时候过路人答不上口令,就可能要抓起来审问,严重的时候就直接枪毙。解放初的时候治安比较乱,所以控制得比较严。那时的民兵主要是维持社会秩序,像站岗、放哨、夜巡、抓犯人[37],什么事都要去。当时多严,要搞全民皆兵。平时站岗放哨的时候有口令,过路人口令没有答对,一般情况下就不准过,有时还要扣起来,带到民兵队里去审问。所以管得很严,但是小时候喜欢贪玩,腰间别着一根枪,感觉还有精神。

解放前,我家有十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们三兄弟,我排老二,就是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再加上一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我嫂嫂。

我哥哥解放前结了婚,之后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了,后来自己又逃回来了,解放后我哥哥就参加了解放军,到朝鲜去抗美援朝,后来就死在了朝鲜,没有回来。

(2)劳动力情况

劳动力就只有我爸爸妈妈、我姐姐,还有我四个人,我哥哥去当兵了,不在家。我爷爷奶奶年纪也很大,不能劳作。我弟弟妹妹还小,所以好多事情就是我爸爸妈妈、姐姐还有我四个人一起做完的。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土改之前我一家人都是做田。收入来源也是靠做田来维持生活的。农民不就是要以做田为生,解放前土地粮食产量不高,所以要维持一家人生活,就只能早出晚归到田里去劳作,天天要把农事挂在嘴边。

(2)生活来源

当时除了做田,也有去帮人家做小工,去那些大户人家犁田、割禾。我爹是个篾匠,会做篾筐,还是个泥水匠,所以也有靠这些挣点钱,日子勉勉强强过得下去。

那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会养猪。猪是家里一年的重要的收入,杀了猪,可以把一年欠下的债还清,顺便还可以留点猪肉过年。

(3)生活压力

在土改前,我家生活过的还可以,粮食自种自吃,也没有去卖,交了公粮,基本上够得到一家人生活,也没有到没饭的时候,也多亏了我爹有个手艺,可以赚点钱来周转家里,所以也没什么生活压力。

也没有去别人家借钱。生活还过得下去,所以也没有必要向人家借,借了就要还利息。要不怎么说好多人穷就穷在还高利贷上。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自有土地

在土改前,我家大概有十亩祖田。我们村里当时也就是几户人家,所以每家的田相对来说就比其他村里人要多一些。这十亩田都是用来种水稻,平时吃的菜就种在了旱地上,自己旱地也有四五畦。

当时家里就只有四个劳动力,所以农忙季节的时候做不了那么快,只能一季做四五亩田,其余的五亩多田拿给别人来种,到了粮食收回来的时候,他们就要给我们交租就可以。但我们收租也收不了多少,主要就是不想把这些田荒掉。长满了野草以后根本没法种。

那时一亩地打到的粮食比较少,一亩田能够打到三石谷子就已经很不错了,一石就是一百斤。以前就是没有肥料,只有施家肥在田里,靠养猪、养牛,产生的粪便就用来肥一下田。以前每一家还会建一个土房子作厕所,人平时可以在里面上厕所,之后可以用桶来装那些屎尿来担去田里肥田,你想,没肥料那些禾苗怎么可以长得好,就等于一个人不吃饭,怎么可以长身体?道理就是一个样。解放前也不会讲科学种田,那时既不会去打农药,也没有那些复合肥,农药也不知道怎么来打,化肥到解放前还没有。

国民党的时候也要交公粮,不交那些当官的吃什么?吃西北风吗?那时一亩田要交五六十斤公粮。

交公粮的时候只要粮食,不要钱。你如果没有粮食,有钱的话,那你去有粮食的人家买粮食,然后再自己把粮食担到粮库来。

(2)牲畜和农具

牛是要用来犁田的,没有牛,怎么来做田?牛是重要的用力工具,不能少。那时家里犁耙也有,以做田为生的人家肯定这些东西要有,不可能天天去人家借。借得了今天,那明天你也不好意思又去借。所以再穷的人家还是会置备一套犁耙的工具出来,这样可以方便随时拿起就可以去用。

(3)生产合作

当时我家就只做了四亩多田,四个人来弄也足够了,也不要和人家去换工。自己家这几个人慢慢地弄,四亩多点田弄起来也是比较快的。你要想人家就两个劳动力还要做十多二十亩田,人家还不是一样这样子做完。所以说回来我们当时劳作的还不是特别苦。当时一亩田是会种两季,早稻和晚稻。不种两季,哪里来的粮食为生?像租人家田的人,早稻打下来的粮食就基本上剩不了多少,大部分都拿去交租和交公粮了,所以只有靠你晚稻这一季的粮食来维持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4)庙田

我记得当时村里也有,这些庙田一般是拿给本村的人租种。每一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的时候,庙会里就会搞一个烧包祭鬼的仪式,只要参加了这个仪式,每家每户就可以派一个人到庙会里当天吃一顿饭,粮食就是要今年租种庙田的人家来出。而且还规定了这些庙田轮流由每一家种一年,轮到谁家,谁家就去种,当年庙会七月十五搞仪式请人吃饭要的粮食就由那一家人来承担。庙田就不要交租,如果你租了这些庙田,只要你把庙会搞仪式活动那顿饭弄完了,剩下的粮食就归你家。再说本来田里打到的粮食就不多,如果还要交一下公粮,就基本上没吃了,所以不要交公粮了。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在土改之前,我家与村民的关系比较好。我爸爸是一个比较宽厚的人,平常村里人要做什么东西,我爸爸随喊随到,而且也不收人家的钱。这样村里人也喜欢和我家打交道。

我家与村里有钱的人家关系也很好,我们村里也没有很有钱的人家,大家生活条件都差不多。眼珠子也不会眼高眼低,就十来户人家,大家还是比较团结的。

(2)宗族关系

在土改前,我家与宗族成员的关系也比较好。都是一个祖宗来的,怎么不好?再加上村里就十来户人家,如果自己本族的人不团结,那么其他大村子的人就会欺负我们村。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在解放前,有人去买土地就去那些没钱的人家去买,你拿几多钱给他,然后商量好价钱之后,就把田买过来。我家土地也比较多,没必要再去买土地了。

(2)对土改的反应

1949年解放,过了两年才搞土改,搞土改的时候我就当了两年的民兵了,应该就是1951年的时候。

(3)对共产党的看法

我对共产党也没有太大的印象,就是在小时候记得大人们经常说共产党要打土豪,分田地。当时我家里也有田,也是比较怕共产党也会把我家的田分掉,但后来我长大了,就没有这样想了。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土改工作队就是土改那一年来到村里的,1951年的时候。县里派下来土改工作组到了茶源乡政府,那些土改工作组来茶源乡政府开会,之后就一个村里派一到两个土改工作队员来组织土改。

当时只有一个土改工作队员来我们村搞土改。我们村里人口少,而且也没有地主、富农,基本上都是下中农和贫农,所以搞起土改来就非常快。

(2)土改宣传

土改工作组在茶源乡政府开了会,他们要先开会,确定好土改要多久完成,每个村要派几个土改工作队员下去,他们要根据每个村里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有些村的人多,像厚溪人口多,那么他们搞土改的时间就要久一点,像我们塘源屏山人口少,搞土改的时间就没有那么长。

土改工作队员到了村里,也召集我们老百姓来开土改宣传会议。肯定也要让老百姓晓得国家的政策,老百姓不晓得国家要怎么搞,土改工作队也无法展开工作。那时一天要开好几个会。

当时我也多多少少听得懂他们说的,但是我是民兵,要经常出去巡逻放哨,所以也不会天天去那里听,只是后面听人讲的时候,说土改要怎么怎么搞,我就晓得了。

(3)扎根串连

土改工作队员也不会到每家每户去访贫问苦,那个土改工作队员搞得比较快,一来就开会,过了几天就划成分。当时村里有几个土改积极分子,土改工作队就是靠土改积极分子了解每家每户的实际状况。

也没有搞贫下中农扎根串连,搞扎根串连要年轻人去,当时村里也没有几个年轻人,所以也没有搞。

(4)成立农会

农会我们村里没有,我们是直接受茶源乡政府来管,后来茶源乡政府就搞了一个农会。我们村也是由农会来搞土改的。搞起来也非常快,土改工作队一来就到村里来划成分,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财产来确定。

我当时不是土改积极分子,我就是当民兵,后面升到了民兵副队长,不是什么土改积极分子。当时我们村里就只有三个土改积极分子。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的时候我家划的是下中农,和贫农接线。

(2)成分划分

划成分的标准主要是按田的多少,田多的人家就要划为地主、富农,田少的人家就划为贫下中农。因为田是死的,是你的就是你的,它也跑不掉。所以这个是一个硬指标。其次就是要看把田租出去没有,如果出租的收入占总收入比较高,也有划为地主、富农。就是以田亩多少和出租的收入占的比重大小来确定成分,要把这两个归起来,才来判定一家人可不可以划为地主,可不可以划为富农。

划成分的时候肯定是土改工作队来决定,农会里的人敢做这个主吗?其他一些细节方面的事情,就是交给农会去负责处理,土改工作队主要就是领导和组织人来搞,要负全责,一些具体事情就要农会干部来执行。农会干部就是土生土长的,对情况比较熟悉。

当时我们茶源乡也有人划为了死地主,好多也是死地主,因为没有后人了,就剩下孤儿寡母的人,儿子有些就疯了,或者身体有残疾,就只能划为死地主。

(3)划分结果

我们村里没有地主富农,全部划的是贫农、下中农,也没有人划为雇农。

当时茶源乡政府范围内划的地主也算比较多,加起来也就有六七家,台塘刘秃子家、樟塘郭子明家、厚溪刘义和家,我们塘源和屏山都没有地主。其他的好多就是死地主。那些地主家也不是说的那么有钱,走进去也是很普通,就是刘义和家和郭子明家家境还算可以,打地主的时候,还弄出很多东西出来,其他村里的死地主基本上没什么东西好没收的。那时候“打土豪,分田地”,其实就是要把地主家的田分掉,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好分的。

当时成分划了一次,一次就完成了。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我们村里是没有斗地主,厚溪还有樟塘就有斗地主。我当时是民兵,所以就可以经常看斗地主。斗地主的时候民兵去抓那些地主,之前那些地主欺负了老百姓,甚至欠下了血债,现在老百姓肯定要拿他们出一口气。老百姓对那些地主特别痛恨,甚至连那些保长、副保长还有甲长都会揪出来批斗,要他们挂牌子,牌子上写上“反革命”“危害人民”“罪犯”等等,那些地主就要戴高帽子,然后把他们的手绑起来游街,早上游了下午游,要游完我们现在整个怀忠。所以游街一次就基本上是一天,反正就是不能让他们有空闲下来的机会。如果保长、副保长还有甲长欠下了血债,那就会拉去枪毙,当作镇压打击的反革命对象,如果没有欠血债,那就不会被枪毙。当时开地主批斗大会的时候,会先出通知,例如某天要举行地主游街活动,前一天就会发通知,说“某某时候在怀忠街举行地主游行大会,希望各位村民积极踊跃参加,深刻揭露批判反革命某某某的罪行”。

斗地主的时候也会开诉苦大会,当时是叫群众大会。那些吃了地主家亏的人就会站到台上来诉苦,骂那些地主怎么剥削人,那些保长甲长怎么来家里捉人。

开会的时候肯定有人来算剥削账,主要就是算那些保长、甲长抓壮丁时贪的钱。有些保长、甲长也很气人,收了人家的钱,到头来还要把人家儿子抓去当兵,就直接把人家逼到家破人亡,要不说老百姓下狠手来打他们。

(2)斗地主

群众也有打地主,那些保长、甲长和地主被老百姓扇耳刮子扇的数不清了。那些保长、甲长强行把人家的儿子抓去当壮丁,后来就死在外面没有回来,他们父母还不恨那些保长甲长吗?现在有机会,还不狠狠地来报一下仇吗?所以那些地主、保长和甲长被打得脸都肿了。土改工作队会叫民兵拦住,否则那些人就会被当场打死。刚才就说了,“人怕伤心,树怕剥皮”,不伤到心了,谁会那么恨那些人?像官山有一个地主被抓去枪毙了。反正那些地主家下场很惨,哪里会把他们当人看了?常常被揪出来批斗。我记得厚溪的地主刘义和,之前就晓得他们家很有钱,那些金子和银圆是用桶来装,所以到了解放来,就把他抓起来,把他家里有的东西全部没收了,土改工作队还怕他把钱藏起来了,所以冬天的时候,把他的衣服全部扒掉,用绳吊起来,让民兵用皮鞭抽,抽完又用冷水泼在他身上,基本上整的不像个人了。

就算斗地主斗得那么狠,那些地主、保长、甲长也不会逃跑,没路逃跑,每条路上都有民兵站岗放哨,还要搜查证件,没有证件就不能乱走。如果逃跑,抓回来就可以当场枪毙。那些欠下血债的地主、保长、甲长受不了这份罪,他们包括他们的子女有的就上吊自缢了,有的就喝毒药了,有的投江自尽。所以这些地主基本上都没有后人。

开大会的时候,也有老百姓公开揭发地主的罪行。地主剥削了我多少,保长甲长抓壮丁,我送了多少礼给他,肯定要一五一十地列举出来。所以只要受过这些人欺负的老百姓,都会上台来揭发。说完后,土改工作队还要审问那些地主、保长和甲长,老百姓说的对不对,一直要让他们心服口服才行。因为我当时是民兵,所以晓得这些事。

也没有人公开给地主说好话,好多人去批斗地主,如果你去给地主说好话,可能会被其他人怀疑是不是拿了地主的好处。这样也会被审问的,所以很多人怕事,也不敢去说好话。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让民兵写封条把地主、保长和甲长的房门封住,然后就要进去一件件东西进行登记,登记之后还要派人把东西全部搬出来,放到乡政府里,到时进行统一处理。

(2)分配土地和财产

田就是按人头来平均分,像那些桌子、椅子,还有床、被子等财产就分给那些家里穷的人家,有的人家也就不会分。像那些财产就是贫农和雇农分到最多,就是说田的分配标准是按人口来平均分配的,财产按贫富程度来分的。

我家之前就有十多亩,所以就没有分到田。犁耙和耕牛自己都有,所以也没有分。当时分配的原则就是有田家里还有些东西的人家就少分一些,没有田家里也没有东西的人家就多分一些,跟多退少补的意思一样。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土改工作队会组织丈田小组去丈田插田标,要重新量过土地,不量过怎么知道田的真正大小?用皮尺先把每家每户的田量出来,用石灰来确定地界,之后你就铲泥在倒了石灰的地方来修田埂。

5.土改复查

土改就是1951年下半年结束的,我们村就搞了半年,和你们屏山一起搞,没有搞好久。土改复查就是1952年。我们村里就是十来户人家,家家户户的情况都差不多,所以复查的时候也没有查出问题。复查完之后,就发了土地证,不发土地证怎么可以让你来管这些田,有土地证才是有效的。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我家在土改后的土地和土改前的土地是一样多,既没有分到田,我也没有分出田出去,还是和解放前一样。分到的田还可以,也够一家人生活,解放前就可够,现在解放了也可够,日子也是一样的过。

土改后一亩田的粮食稍微有点增产,到1951年的时候出现了第一种化肥,就是钙镁磷,当时人人不晓得一亩田里要施多少的钙镁磷肥料,所以就把一桶的肥料掺在一桶水里,然后淋在一块地里,等第二天的时候,这块田里的禾苗全部死了,当时就哭,怎么施了肥料还会把一块田里的禾苗全部弄死了?后来才晓得施的肥料太多了,把禾苗都烧死了。当时肥料比较贵,一包钙镁磷肥料要五六块钱,而且也少。到了施肥的时候,一家只能提着一个桶子去茶源的合作社里去买肥料,一家人最多能够买到一桶子化肥,超出了有再多钱也不会卖给你。当时主要是供应紧张,只能限定每家每户买的量。到了后来大家知道了一桶肥料要配多少水,之后种田就粮食收得比较多。

(2)生产合作

土改后,我家的劳动力也还是四个人,我哥哥在朝鲜死了,我嫂嫂就出来做事,这样也多了一个人的力量。当时村里也成立了互助组,当时是一种风潮,基本上一个村里就有几个互助组,他们一起犁田,一起插秧,一起割禾,所以后来越来越多人就开始效仿。我们当时做十多亩田,的确也是比较苦,所以也就搞了一个互助组,这样也减轻了劳动负担。

我记得互助组是临时的,后来不是就搞了初级社,就是把几个互助组合并为一个初级社。

(3)收成情况

土改后也要交公粮,当时一亩地打下的粮食要交给国家三四十斤的样子。所以我们十多亩田就是交五百多斤谷子,一直交到1958年,之后19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就由人民公社去交公粮。

(4)生产热情

我家种地的热情跟以前也差不多,反正解放前打到的粮食交完公粮也是自己的,现在交完公粮还是自己的,所以也差不多。

(5)土地买卖

到了解放后,买卖土地的现象就没有了,谁敢去买卖土地?也没有人来敢买!到了搞集体化的时候,土地是到了集体里去了,谁还敢去把土地卖掉?人民公社的时候,土地归公,不允许土地买卖。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实际上没有解放前过得那么好,到了人民公社管得严的时候,这些手艺不能去外面做了,人根本没时间去想这些事,天天要派你出工,不出工就扣工分,没饭吃,所以做手艺这条路被弄断了,家里的生活情况就比解放前还要差一些。

村里老百姓的生活差距也比较大,任何时候这种差距哪里可以消灭得了?会种田的也马上就富起来了,不会种田的也还不是老样子,照样还是会产生差距。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我自己在村中的身份地位提高了,我也是下中农,和贫农也是一条心。身份地位怎么会没有提高?与那些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人关系也是一般,我之前也没有欠他们什么,他们也没有得罪我,我也没有和他们过不去,想想来说,那时他们还是过得很惨的,冬天还要派出去修沟,夏天天气热的时候还去田里拔草,所以他们也是苦。

(2)村户关系

我家与村里干部的关系还是一样,我也不会撩人犯事,很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事,再加上我也是个民兵副队长,所以和村干部还可以说得上话,总体来说,关系比较不错。

土改后的村庄风气好得多,解放前的时候社会乱纷纷,到处都是做贼的,平常人家都不敢把东西拿出去,你拿出去可能没有过一个小时就会被贼偷走了。到了土改后,人人都有事做,而且把田分下去了,每个人做事也有劲。农场里昼夜都有人在劳作,可想而知当时的人使出全身劲来改善生活。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土改之后,我也去修过水库,屏山的水库我们也去修过,不修水库怎么来灌溉田?修好了水库到底还是好,以前好多田只能作一季,现在就可以作两季,所以有水田就可以作。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1953年的时候开始搞互助组,大概就是搞了两年,到后面就搞初级社。初级社是从1955年的时候开始搞,也就搞了一年多,到1956年下半年就转入高级社了。1958年搞人民公社,当时我们茶源乡就归到了市人民公社里。后面又分回来了。搞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毛泽东的目标是要搞共产主义,所以要每个人都过得是差不多的生活,但是当时把土地已经分配给了老百姓了,要老百姓一下子就进入公社里就有点困难,所以就要一步一步来,先从小规模的初级社开始,一直搞到人民公社。上面说到了人民公社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到现在都还没实现,这也不过是上面的一种手段。

搞初级社、高级社以及人民公社的时候,要把家里的农具和耕牛都交到社里去,社里要统一分配那些农具和耕牛,也有专门的人来保管农具,也有专门的人来照顾那些牛。当时大家是自愿交上去的,当时要去搞人民公社,每个人就要把自己的农具和牛交出去。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当然是私人做田效率高。一个人就要管好自己的几亩田,这样就有时间精力来管,到了集体做田的时候,一来田多,想管也管不了那么多,其次很多人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纯粹是混饭吃,所以搞起来非常不公平。

我还是觉得集体化对农业生产有帮助,土改只不过是把田分下来了,但是它的时间没有很长,但是搞集体化就不同了,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五六年那么长,如果算上之后的人民公社时期,那就更加长。搞集体化把农具集中起来,就有效来分配。再加上修了很多的路和水库,解决了交通和水的问题,就方便老百姓与外界的人进行联系,所以当然是集体化更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