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姓马,叫马如飞。我出生于1937年,今年已经八十岁了。我出生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马叶村,这是一个以马姓为主的村子。同样的,我也姓马,我的家庭在当时村里算是“排得上名”的人家。由于家境阔绰,我家大部分成员都是进过学堂、读过书的文化人。就拿我的伯伯来说,他是村里有名的人物,他给我取名如飞,说是这个马好像会飞一样,快马如飞,寓意我的未来也像一匹驰骋的骏马。大家都说我的名字取得好。在我们的村子,曾经发生过两件大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一件是,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的统治岌岌可危,大批国民党军队被打败,他们被解放军追至衢州,成群涌入我们村庄,当时还年幼的我亲自看见解放军将他们全部俘虏,捕获带走。第二件是,1958年衢州大闹饥荒,人民公社在当地实在“水土不服”,大批浙江人携妻带母、拖儿带女地逃到江西,我也是当时的逃难者之一。来到江西之后,我就在这块土地上扎了根,一直生活至今。对于土改,我的记忆是有的,那时候也有那么大了,但这段记忆大多是与我的老家马叶村分不开的。
(2)劳动力情况
我们家的家境算是村里比较富裕的,我的爸爸妈妈几乎是不劳动的。家里雇了长工、佣人、保姆,那时候这些下人都是有的,小孩子生下来都不用妈妈自己带,有奶妈专门喂奶,奶妈一直养到小孩不吃奶为止。我小的时候就是奶妈带大的。还有家里的长工,我们对他也很照顾,我记得以前家里有个长工是个单身汉,家里人还给他娶了一个老婆。
(3)负担情况
土改之前我家一共有六口人,除去爸爸妈妈,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我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姐姐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其实也就姐弟三人。虽然以当时整个村庄的情况来看这个担子是算重的,毕竟有这么多张嘴要吃饭,但是对于当时我们家而言,负担却也不算太重,养活这一家子的经济实力还是有的。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生活来源
我家的收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种田得来的收入,另一方面是靠收租收来的钱。当时我家是有房子和产业的,我们家自己住的都是有天井的大房子,就像四合院一样,一间嵌着一间。那时候的人都比较讲究,房檐都是翘起来有雕梁的;以前的床架上也雕了很多的花,就跟现在电视上演的一样。这些都是世代传下来的产业,至于传了几代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是前几代留下来的。当时我的爷爷生了四个儿子,等到儿子们长大,要各立门户了,这些钱就拿来分给四个儿子,各家各户地分。以前有一种八仙桌,是那种好大的桌子,他们将大量的银两倒在桌子上分,当时一个八仙桌都不够,桌子都拼了几张。除去金钱,房子也都按间数分掉了。
(2)生活压力
虽然家里原先是个地主之家,但其实过去的地主有百分之七八十也是很苦的,他们的生活并不像现在的人想的那样奢靡,那都是人们的夸张。那些地主家庭就是生活上比较好一点,不用亲自劳动,至于生活水平、吃穿住行则和现在完全没得比。其实我家的生活压力也是有的,就拿吃的来谈,那也是十分拮据,那时候一点咸菜和一点猪肉拌的饭就是美味了。我记得当时我爸爸吃东西都是不忌口、不挑剔的,他吃饭的时候有那么一碗汤,搞一点腌菜,蘸一点酱油,他就能这么吃下去,还吃得很有味道。只有那种当县长、乡长及其以上的官员,才是完全没有生活压力的,他们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而一般农村里的地主生活压力还是很大的。
3.土改前的家庭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我家当时有大概有七八十亩田,自己种是种不完的。我们家自己就种个二十来亩地,那还要雇长工来种,自己不用下地,剩下的就租给别人来种,收租的钱也能占到全家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那时候产量不高,一亩田最多收三百来斤稻子。不过我们家这里自然灾害什么的都没有,我的家乡是平原,那里也没有什么野猪。我们一般种杂粮,比如花生、糖、甘蔗,还有玉米、芝麻,稻子很少,我们那个地方是旱地,稻子微乎其微。
(2)牲畜与农具
我的家里是有牛和农具的,但不是谁家都有牛,一般来讲村子里的村民都很穷。如果隔壁邻居要向我们借牛,那租牛人就会让你带着牛来帮他耕一天的地,但是他要你给他回做四天工。牛跟人一起,这就算两个工,那么你就要还他四个工,他的一个牛抵你一个人三天的工。
(3)租佃情况
租佃一般来讲都是农户和地主自己定一个协议,也不用请其他的人来做监督,叫他一亩田交上百斤稻子,就是将粮食给地主。土改之前一亩田满打满算,加上杂粮玉米什么的一起最多也就只有三百来斤,算到顶是四百斤,但是你还要交一百五十斤的租,扣去租你还要用这点粮食养活那么一大家子人,这是很困难的。解放以前生活都比较苦。
(4)请工情况
请工就是讲你农忙的时候,自己抽不出时间来做那么多事,就会临时去叫人家来帮忙。那要是雇工,你就得和人家签订一个合同,这个合同还得是长期的。比如说是一年、半年,这就可以算得上是长期合同。但是雇工一般多出现在地主家里,普通农民家里是雇不起工的,那就最多只有前面讲的请工和换工。我家的那些长工就是雇工雇来的,他们都是我家找来的。我们那里主要是一些平原,没有山,长工就是烧烧豆秆、玉米秆什么的,为家里做一些苦力,那时候的工作也相对单调。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一般农户就是交稻子、交粮食给我们,也没有什么送礼不送礼的。那些种了地主家田的人,一般一亩田就交个一百多斤,最多一百五十斤的谷子,占比例就是三分之一。不过地主家租田的对象是有筛选的,那些连田都租不到的人就只有讨饭了,或是帮人家做做长工,就是说做佣人,现在讲做保姆,其实和现在是一样的,只是条件不同,现在条件更好一点,那时候比较可怜。我以前没有体会到那种苦,后来也感受到了,还穷到过连裤子都没得穿。
(2)农户关系
农村里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不像现在的社会角色那么多。我们家的交往关系具体体现在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在向上方面,是和保长的关系,那时候村里的保长权势很大,他就像现在的村委主任一样,如果农村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纠纷,那他都要被请来,他会专门来帮你调和,解决村里的纷争。此外,还有就是上面要征兵、要抓壮丁,他也会来工作。我们家和保长来往的也不算太多,我爸爸那一代没有碰到抓壮丁的需要,是比我爸爸小一辈的人,他们之中有人被抓去了,我们家没有。
在向下方面,是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我们家里和农民的联系大部分都是关于事务上的,一般和他们沟通交租和收租的事宜。当然,也有一些在我们家打长工的人,我们对他们还是比较和善的。我和我的哥哥姐姐从小都是由奶妈带大的,她们关心我们的生活,我们姐弟几个也很感恩。那时候小,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等级观念,我还和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的长工玩在了一起。
(3)宗族关系
我们村庄是个大村,一共有三千多户,主要就是两个姓。族里也有一个长辈,像族长一样的,他来管理宗族事宜。他一般要你过年的时候交租交到祠堂里,祠堂就拿这个钱来开支。以前我们家里的祠堂也鼓励家族里的人读书,但是读书都是富的人,穷的人哪里有书读呢!读到小学毕业,一年就要二十个大馒头和两斤猪肉,中午、晚上要到祠堂里请客,请大家一起吃。那些不读书的人,就拿不出二十个馒头,也拿不出猪肉,这些请客会餐都是没有的。如果是初中毕业了,那就要有六十个馒头、四斤猪肉,高中那就又要往上加了。当时的这个做法也算是对教育采取的一种刺激、鼓励措施,但是穷人哪里读得起书啊!我是读了书的,可这在村里都占不到人口的百分之十。
5.对土改的反应
那时候听说要土改了我们也很怕,毕竟当时传来的土改消息对我们这些地主阶级是不友好的。家里有这么多的产业,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说因为土改到我们这一辈就没有了!我们也在担心,况且家里有这么多的孩子,上上下下这么多张嘴要吃饭,要是脱离这些田产,就靠我们自己怎么养得起这么多口人!但是当时的农民都是开心的,地主家的田、房、财产什么的都要分给他们了,他们能不开心吗!他们能够住进大房子了,有了自己的农具,这对以前的他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我们村是1949年、1950年土改的,1950年就看到了土改工作队进了村庄。一般土改小组都是从北方来的,什么山东的、东北的都有。他们那边的干部调到我们南方来帮助我们土改,后来本村的干部也参与进了土改的队伍。土改小组一般村里有五六个,本地的农民也有进入土改队伍的,积极分子也会参加。
(2)土改宣传
再就是开大会了,大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去开,那都是一些土改干部在台上发言,讲的都是一些政策问题。那时候我还小,记不清当时开会的具体场景了,但是开会讲的事情大部分人还是听得懂的,没有沟通的障碍。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们全家都被划分为了地主,不过我们家也确确实实算得上地主了,对于这个结果我们早就心知肚明,也没有抗拒这个安排。当时村里还有一种地主,叫破产地主,他们和我们相比就显得比较委屈了。那些破产地主,他们本质上是带有剥削性质的,也算是地主。虽然也许他现在没有剥削普通农民,但是他之前有,或者说他的祖辈是有的,像他的爸爸爷爷一辈剥削过他人。但是破产地主被打倒时家里是没有什么财产的,因为他的祖宗留下来的田地、房屋,到他手里之后都被他的赌博行为与好吃懒做给消耗掉了,家里财产也都卖掉了,吃老本都吃空了。这种就是叫破产地主,他们也被冠上了地主的称号。
(2)成分划分
其实那时候划分成分都是很简单、很单纯的,有时候就因为你家有了一头牛,你的成分就要比人家高一级了。虽说牛在当时还是比较珍贵的东西,但要是放在现在,牛能值多少钱呢?一头牛就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开。说到贫农,就是那些家里没有田,或者就是靠着几分田为生的人,他们一般是以帮人家打工为生,生活大都比较困苦。还有一种更苦的人就是雇农了,他们不仅没有自己的田,而且还没有家庭,大都是光棍一条,这个处境就更悲惨了,连相依为命的人都没有,生死都是自己的事。中农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他们有自己的几亩田,虽然不多,但是有的也会养一些鸡鸭家禽来作为副业收入,生活还算过得去。富农的生活就更好了,他们家里的田地还是挺多的,不仅养了牛,农具什么的也是一应俱全。但是富农也是靠着白手起家,自己也在劳动,不存在剥削问题,只是比较勤劳而已。地主的生活那就更好了,比富农高一个档次,但是他与富农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剥削,他的田是要拿出去租的,因为自己种不完,所以家境也相对更好。
3.挖苦根,斗地主
(1)斗地主
一般要开大会斗地主了,前一天就会有人来告诉你说,明天批斗大会你要参加,地址、时间都会告诉给你。接着就是在晚上开起大会来,地主一般都是被绑着放在台上,那些贫下中农就在台下看着,然后说一些地主的坏话,说这个地主以前干过什么坏事、为人怎样的不堪,基本就是这种情况。当时很多人都是以一种恨人有、笑人无的心态,地主在那种情况下肯定是被大家所指责的对象,况且地主以前做的事情还不是那么的光彩,但是有时候人性就是如此。批斗完了就把地主家里的地契拿到村委会去,大家围在一起把它烧掉。当时是没有人敢讲地主的好话的,要是讲了就会被冠上勾结地主的帽子。此外,地主也是成为不了积极分子的,地主、富农绝对没有机会成为积极分子;而贫农、中农的机会就大多了。地主、富农哪怕你再积极,再努力,人家都不会放在眼里,因为你的成分已经把你判了死刑。
(2)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分地主的浮财就把地主家里全部的东西都分给别人,好东西全都分给了别人。比如我们家原先是住在正房的,现在正房全部分给了那些贫苦农民了,我们一家人就只能住一间烂厨房。家里什么好的东西都被拿出去分掉了,只剩一些很差劲的家具。当时我的家就分得只剩下了一张床和一个箱子,这件事情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这种生活境况的差异实在太大,哪怕是对于当时尚且幼小的我来说,也逃不开记忆的煎熬。那时候处境好苦,虽然他们穷人也苦,不过相比而言我们比他们更甚。还有分田,那是按照人口来划分的,当然他们也会给地主留一点土地,但都是那些大家不要的、极差的田地。
4.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复查是比较公平的事情,在刚开始土改划成分的时候,有些人因为自己家有人当干部,所以会在成分上做一点手脚,明明家里应该划上高一点的成分,可干部会一手拦下。但是到了复查的时候,这种事情就要被挖出来了,这个还算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谁都不能错划、漏划。还有土地证,那也是发给了我们的。
(2)查田定产
查田定产就是要你交公粮,除去公粮,那剩下的就是余粮了。就是说粮食要卖给国家,定产就是这样的意思。当时一亩田大概要交七八十斤粮食,这比地主的租金要便宜点。交完公粮剩下的就是留给自己吃的了。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合作
最开始是以互助小组的形式互相帮助。土改虽然将土地分到每个人的头上,但是那时候劳动力不多,所以就搞了一个互助组,就是你帮助我,我也来帮助你。互助组大多是和隔壁邻居在一起,是成片的,而且这是上面分配下来的,就算你不想和谁一起干活或是在一个小组,那也没有办法,都还是要一起。后来,互助组搞了一两年就归集体了。
(2)土地买卖
在土改时不允许将土地私自出售,不过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不像现在这几年农村的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大片的田地荒芜,有些农户就租给人家去种。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我九岁以前是地主,批斗以后开始家道中落。我家也是富过的,你不知道那种生活的落差有多大,你也不知道土改后我家有多苦,我这两个女儿都知道我是吃过很多苦的,她们也可怜,在这样的家庭出生。我还记得那时候她们读书放学回来,看到锅里有饭,她们饿得直接就吃连菜都不要,她们的妈妈还要骂她们。这些艰难的往事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我不能说啊!我不能说解放以前我是地主,我的生活是快活的啊!希望你能理解我这种煎熬纠结的心理。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1958年,那是土改过后了,那时候搞的活动是合作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当时中国大部分的人民都有一种斗怕了的心态,大家都不敢讲实话。但是大家还是会因为你的成分不好而歧视你,就像我以前走出去就被别人问成分,我都不好随便说。那时候讲要均贫富,不能有贫富差距,细致到多种一株南瓜都要拔掉。而且以前的地主,女的嫁老公也难嫁,男的娶老婆都娶不到。讲到我的婚姻,那是在我逃荒到江西来,然后被我的岳父相中,所以就在这里结婚定居了;而我那个逃荒来江西又返回浙江的大伯,他就没娶到老婆,因为地主的成分不好,过了很久,后来他才找了一个老婆,对方也是因为成分不好,所以两个剩下的人就这样在一起了。那时候都是成分不好的配成分不好的。
(2)村户关系
农村里就是这个样子,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交往。一般来说我们这些被打倒的地主因为贫穷了,所以大家对我们就和对待其他人一样。但是我们却会经常在晚上半夜三更的被叫去做事,晚上去搞水坝、挑土,给一些累活、重活给我们干,就是为了惩罚你,谁叫你是地主呢!这也算是区别对待了。
(3)社会观
土改之后有过许多集体活动,但是我没有参加过什么修路活动,我当时是被要求去修的水库,那是大家一起的,那个水库离我现在居住的地方还蛮远。
4.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土改没有几年就开始搞合作化运动了,什么互助组、生产合作,后来又是高级社,高级社后面又是人民公社。1957年、1958年就搞集体化了,互助组搞了一两年就搞低级社,低级社搞了一两年又搞高级社,高级社也搞了一两年。等于说1954年搞完的初级社,1956年搞完的高级社。其实这两个就是名字的区别,反正都是集体,只不过集体经营的范围较大一点,所以名称也改了改。
(2)对集体化的认识
集体化就是说大概一百亩田地,二十户人、十户人集体分着干,但不是讲分到单干,土改是单干,集体化就是集体干活。虽然集体化的粮食产量还算过得去,但是集体化是讲究统购统销的,这就是说家家户户的粮食都要卖给国家,因为国家当时粮食不够充实,那这就是强迫你卖,把你的粮食卖给国家。那时候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还要把粮食上交,这点还是比较残酷的。
其实在中国发展集体化还是太早了一点,中国农民的素质还跟不上集体化的步子,这也是为什么集体化搞了这么久粮食的产量还不上去,当时的中国农民会那么贫穷。如果集体化后来发展得好的话,我也不会背井离乡来到江西。那时候江西的政策比我们浙江要好一点,我们家以前的地很难种出粮食,后面都种不出来粮食,颗粒无收,小孩都没有饭菜吃,那段生活非常的难熬,所以我们就逃到这里来了。我当时也是跟着大部队走,那时候有好多人都往这里逃。在德兴,起码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是我们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