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陈安义,刚刚解放的时候我才十二岁,在这里的南桥小学读书,那个时候小学都是十五六岁才毕业,小学都要读五六年,我当时也从小学毕业了。当时我的家庭情况总体来说还不错,家里人很多,有十几个人要养活,那时的饮食量很大,一天要吃一斗米,一斗米有二十斤米。那时候的生活也确实是很辛苦,一大家人就吃一些青菜,根本就没什么肉吃的,那时买的猪肉,就在锅里刷一下,等锅里有点油腥了,就开始炒菜。家里之所以这么多人,是因为我有很多的兄弟,家里总共有十二个人的样子,阿公去世了,阿婆[8]还在世,我爸娶了三四个老婆,我那时候还小,我排第二,我还有个哥哥,哥哥是我爸之前的老婆生的。

(2)劳动力情况

家里主要就我爸一个劳动力,我还小,还在上学,弟弟也还小,阿婆就在家里带小孩。

(3)负担情况

因为我爸有剃头的手艺,还耕种了五六亩的公堂田[9],家里也没有病人,就几个小孩,所以家里的负担还算较小。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生活来源

那时候我家里没有田,租的人家的田,分布在新大坑、上寨等地方,还租了张天塘[10]人的公堂田,全部是租的公堂田。当时我爸会剃头,剃头那方面还有收入。

(2)经济情况

那时候公堂田的租金好像要比私人的要低,主要因为那些公堂田很多都在比较偏僻的位置,私人的田,租金是对半分,一人一半。公堂田的租金应该差不多是两三斗米的样子。那时候剃头是收谷子,之前是一个人一年八升谷,后来就九升谷、一斗谷。那时除了剃头的话,就耕田,没什么副业可以做,家里还养了一头猪,农村里的人总会养一些鸡鸭什么的,都是养来吃的,没拿去卖的。

(3)生活压力

因为我爸有剃头的手艺,还耕种了五亩六分的公堂田,收入还算不错,家里也没有病人,就几个小孩,所以生活压力还算比较小。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那时候家里大概租了五亩六分公堂田的样子,一亩田能产四石谷,加起来一共也就能收二十多石谷,这么一大家人也不够吃。当时家里有犁耙之类的农具,但是没有牛。

解放前还没有什么互助组,有相互换工的情况,就是你帮我干一天活,我帮你干一天活,那时候大家常说,割稻子的时候就很多人叫你去帮忙,等到插秧的时候就没人叫你了,可能是因为割稻子的时候就要挑担子[11],插秧的时候就不用。那时也不一定都是同村人相互换,同村人也有,外村人也有,什么样的都有,都是个人自愿的。你让我帮你割两天的稻子,后面你也会帮我割两天的稻子。不过这些都是没什么的工钱的,就换人工。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那个时候要是遇上灾荒什么的,租的公堂田一般不会减租,大部分私人的田都是收对半分的租金,公堂里田租金就少会一些。要是遇上灾荒,没有收到那么多的谷子,公堂也不会有救济一下大家的情况,但是会借一些谷子给大家。

那时公堂里对读书的人也会有一些补助之类的,小学毕业的时候,会将某个地方的土地给你一块,让你收一年的租金。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那时候要是没有土地的话,只要有一点钱了,就会想着去买一些土地。不过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是买不起的,贫下中农、中农也买不起,不过像一些有钱人,家里还是会有能产几石谷的田。

(2)对土改的反应

那时候有些人也很怕自己被评为地主,也会想,要是被共产党抓走就不好办了。也因为这样,很多人都亲自把之前写的地契交回给你,因为买了地都是有契纸的,很多买主就会说:“那个谁谁谁,这个契纸就还给你了,别和别人说是我的田啊。”这种状况很普遍。那时候也没有买主会向卖主把契纸要回来的情况,虽然买主是假意还给他的,但是那时候解放了,契纸还给他的话,那个买地的依据就没了。那时候的田契是写得很清楚的,谁谁谁买了什么田,买了几块,多少石谷,多少钱,都写得很清楚的,签了字的。那时就怕自己会被评成地主,把买了的田还回去,就不要了。

初解放就是减租,后面搞群众运动,照顾穷的人,那些穷的人日子才过得去。后来很多人也看明白了,那些债也一直说“不用还了,不用还了,不过这么多田,你也别上报就好了”,但是哪些是私人的田,哪些是公堂田,还是要上报的,你原来耕的田在哪里就是哪里,有多的就会被分出来。

(3)对共产党的看法

那时候土改了,大家都很听话,又分了土地,但是也不是大家都会说共产党的政策好了,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共产党的政策好,大家都怕,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不敢说。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初解放的时候谁知道呢,那时候什么也没有,也没现在的消息那么灵通,不像现在有电视什么的,那时候就靠人传递消息,大家什么都搞不清楚,所以才怕。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那时候土改的话,除了农会,上面还有派土改工作组下来,工作组的人员也全是县城里派下来的,由他们来教大家怎么来分田,因为都是农村人,大家都不知道,农会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分,所以是上面来的人宣传,下面的人就来执行。

(2)土改宣传

听他们讲政策,丈田就丈田,他们说怎么来划分就怎么划。那时候宣传是经常要叫大家过去开会的,但基本上不会问农民的意见建议,只是宣传,上传下达,像是命令式的,上面说什么,下面就做什么。

(3)扎根串连

土改的时候我们这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叫做扎根串连的,也没有听说过评什么土改积极分子的,民兵积极分子倒是有。

(4)成立农民协会

解放军来了就成立了农会,在贫下中农中选,当时也是划了阶级的。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那时候我们家的成分是中农,不是因为我爸有手艺,是因为有犁耙这些农具。要是有这些农具,又有牛的,就算富农了,情况更好一点的,就算是地主了。

(2)成分划分

划阶级的话,也是评成分了,不过那时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来评定成分。后面的话,就以劳动力来划分,你有三石谷田、五石谷田,这都没有争论,争论的就是劳动力,我请了一个长工,就算是剥削,如果是自己的儿子,就不算剥削。你家有那么多的资产,再看你的长工,有长工的话,就算剥削他的劳动力,雇工剥削。为什么某某[12]会被评成地主,就是因为他家有个长工,就差了一个劳动力的事,不是那个劳动力的话,就不会在复查的时候评为地主。

除了看劳动力外,还会看家里拥有的财产情况,如果家里什么都没有,连基本的犁和耙等农具都没有的,就是贫农;如果家里有犁耙的,就是中农、上中农;情况再好一些的就是富农;再更好一些的,就是地主。

(3)划分结果

桅杆下一个地主,我们这上陈屋一个。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那时是农会组织人来斗地主,斗之前会提前说一下,晚上去哪里哪里斗地主,大家都会来。就是让那些和地主有仇的人去斗,诉苦述仇,述来述去,到后面一拳头打过去的情况都有。

(2)斗地主

那时候斗地主的话,会有把他们抓出来批斗,有打骂什么的,大巴掌使劲扇的、拿鞋子打的都有。农会的人说不准打人啊,文斗不是武斗,但打了也没办法的。那时候没有把死了的地主拿来批斗的情况,但是有时候会有批斗已死去地主的儿子的情况。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之前打地主的时候,全部锅碗罐缸都扫地出门,要拿的就自己拿。还有豆种之类的,都给大家分了。那个时候会有很多人看着,这个拿一点,那个拿一点。谁更大胆谁拿。

(2)分配土地和财产

解放后分田地就是拿绳子丈量,每一块田都拿绳子丈量了的,这块是谁的,那块是谁的。量完就在地里插牌子,后面划完之后就开始算几亩几分,算出的亩分全部都还会有底样。这个是你耕的话,就是你的,分田的时候以原来田地的所属关系为主,你耕的田,就还是你耕,一个人一亩的话,你家有十个人,就十亩田,不够的话就在别的地方来补回来。原来的公堂田也是这样,你在租种这块田,这块田也就变成你的了。如果不够的话,就在别的地方补给你,有多余的就拿出来。补的田会有好坏,不会说你耕的好田会划给人家,原来的田好坏都是你耕了,多余的划出来的,不过也存在和工作人员关系好的划的田更好一些的情况,这是事实。整个乡平均每个人多少就给你划分多少田,每家按人口来分,家里有多少人就分多少田。在分配地主财产这方面,像地主的房屋土地什么的,都是自己去拿,拿多少算多少的,没有说大家平均的,也没多少东西,就一些缸什么的,不多,没有什么可分的。那时候没有出现说有人会拿了地主的东西又还回去的,不过有些人会不去拿。实际上我们这里都没有大地主的,我们这的地主也没有那么大的势力,当时我家里没有分到地主的东西。

(3)分配土地的过程

那时分土地的时候就是农会说了算,不能和他们讨价还价的,大家也没有去争论过。那时候农民真的是很听话的,上面说怎么分就怎么来。

5.土改复查

后面土改复查的时候,一查就查出了很多黑田,就有复查地主了,我们这里就有两个地主了。那个时候没有说把土地寄放到别人名下去的情况,一般人都不会愿意,很多人会把地藏起来,在一些偏僻地方的土地,就很难被查出来。以前都是会发土地证的,全部家里都有。那时候也没有针对好的田和坏的田进行查田定产,以后大集体收公购粮的时候就把田地分成三等九级了,各个生产队自己来定那些等级。那时候土改还要向国家交公粮,不是很多,大概就产量的百分之几,一亩田三十斤左右,算起来还没以前租公堂田的时候交的租多。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那时候田里面基本上就只种了稻谷,没有别的什么,旱地的话就种一些番薯、豆子。搞副业的话也没有副业搞,也没有小工做的,不是像现在这样,耕田也好,做工也好。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就开始有互助组了,大家相互换工,我帮你干活,你帮我干活。个人之间互相换,人工换人工,不过也有人工和牛工互换的,那时候都大部分人都没有牛,收割水稻的时候,就在互助组里面内部调整人工安排。互助组就只办了两年,后面就初级社、高级社,单干的时间不长。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地主家生活变化

桅杆下的超凡,还有这里的某某,都是地主,这两个人都很有说话权,在公堂里也很有说话权,但是土改后家里房屋没了,土地也没了,什么都没了。

(2)收入变化

毕业以后我没在家里和我爸学剃头,我被分配到归米山钨矿去干活了。我一直是待在矿山上,在1963、1964年左右,才回家里来。之后我爸又娶了另一个老婆,就和我和弟弟说要分家了,那时我弟弟读书也是我在负责,由我来养家以及供他读书,也是因为我有钨矿的这份工作,才能养得起家,那时候的基本工资有一百零五块,我干活也是很不错的,比其他一起去的人工资都高一些,那时候定下来的一个月的任务,我十天就能完成。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后大家和地主走的也不近,大家都害怕,都想着要是把我划成了富农地主就不好了。

(2)村户关系

土改前,公堂里有些相互走动比较多的家庭,土改后就走动比较少了,大家都不太敢。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那个时候,大家分了那么多的田,那么多的房屋,也会害怕要是国民党一回来,土地又没了,也因为这样,有的人会把国民党时期的地契留着。以前的社会情况不同,国民党统治了三十多年,万一国民党又反攻回来,就完了。谁知道共产党之后会怎样,之前就有共产党分了田,国民党又打回来,田又收回去了的情况,这样一下子就分了两次田,大家都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土改观

土改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分了田,不用交租了,以前的话就要交租。之前很多是交了租就没饭吃的,年年借别人的谷。你借别人的谷过荒,借一石谷子,就还要还一石半。如果要还三五石谷子田租的话,你收了十石谷子,还了租,就没多少剩下的了。经常是割了稻子都没米煮,年年借年年借,生活特别苦。以前的人很多都是喝粥的,没饭吃,家里情况好一点的就吃饭,差一点的就喝粥,再差一点的就煮豆角粥喝了,吃番薯都是算情况比较好的了。要是遇到割稻子前半个月没米下锅的情况,很多人都会觉得不要去借米,借了划不来,才半个月,借了一石米,要还一石半,就会喝粥来解决。要是还有五六天就割稻子了家里粥都喝不上的话,就做谷粄吃,把田里更黄一点的稻子,摘下来煮来吃,那个也很不好吃。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互助组之后三两年就分了初级社,后面就这里成立什么社,那里成立什么社。就再以后就是七连社,连在一起,在村里开一个大会。入社之后你的田、地什么的都归入社里了,箩筐什么的也都归到社里了。不过会对这些东西折价,就这个箩筐值一块钱、两块钱,犁耙值多少钱,全部都折价,不过也不会直接给钱你,全部在账上记着。

(2)对集体化的认识

那时候大家都愿意把东西上交给社里,每一个人都愿意。留着干嘛呢?反正全部都转社了,大家都没田耕了,干活的话也是集体一起干,大家也都愿意,不过要是不干活的话,也没有别的可做,也就一起干活了。“文化大革命”前的人是特别听话的,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文化大革命”以后就没那么听话了,不怎么理你了。“文化大革命”前,你说坐牛栏,就坐牛栏,让你坐两天就两天,“文化大革命”以后就说不动了。所以说那时候的人特别听话,土改也进行得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