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1948年土改我们家一共有八口人,还算是一个大家族。那时候我父亲可能有四十多岁了,我才十七岁,父亲和母亲他们都是农民嘛,都以种地为生。
(2)劳力情况
我们家有几个劳动力,在家里主要是我父亲和我母亲下地干活。我当时有十七岁就出去给别人干活去了,我是家里面的老大,其他的孩子都小,也都干不了啥事儿。我们家种了别人的十来亩,一般就七八亩地,主要是看情况。另外还要看别人有没有那么多地,或者是愿不愿意租给你。当时租别人的田是一年一收,没有固定。如果要涨价钱或者是不愿意再租给你这种情况都是常有的。当时我们家租了有上十亩地,我父亲母亲在家他们干点事,还有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多多少少能帮一点。
(3)负担情况
土改前家里有四个小孩,主要是几个弟弟妹妹,我的大女儿是五〇年生的。1948年的时候妹妹有十三四岁,弟弟有十五六岁,当时弟弟在念中学,妹妹还在念小学。家里没有老人,我的爷爷奶奶很早去世了,我都没见到面。家里面弟弟和妹妹读书,我们家生活负担那很重。
我跟我爹妈一起干活儿,家里面生活困难。那时候一到冬天,人身上哪都长虱子,因为我们比较穷,衣服也不换也不洗。有句俗语说:“穷人三十的下午都没有饺子吃。”过年是要用饺子来祭祖先。赶到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年年穷,亲戚朋友都借遍了。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
土改前我们家靠给别人种地为生。有时也在外面搞点儿其他的事,贴补贴补生活。我们家的家庭条件在整个村来说还是比较穷,那时候是多数人受穷。村里按照贫富都分了很多等的,但有钱的人就有吃的,没钱的人就没有吃的,大部分人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有的能吃半饱。那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有钱的人他们吃香的喝辣的,像我们这种没钱的又没能耐,家里啥都没有,不像现在人人有饭吃,人人有田种。
(2)生活来源
我们家除了种地,格外也没有做什么小买卖,主要是没有本钱做买卖。我记得在我十岁的时候,农村有灶糖,每年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吃灶糖。我有一个小箱子,可以装十斤糖,就开始买些灶糖,比方说我在这儿买了十斤糖,两块钱一斤,之后我在家整理了,就可以在城里面卖点高价,这样我就能挣个两块或者十几块钱。那时候搞这些小买卖也不容易,中午在家吃点饭,就从这个铺子背着糖转到另外一个铺子,有时卖得完,有时还卖不完。父亲他们在家种地,在地里干的那些活也累。
(3)生活压力
1948年土改之前,养了两只鸡下来,但可以拿到市里面去卖,换点钱。过年的时候可以把喂的猪给卖了,然后买点东西,买点吃的买点穿的,这就是花销。家里生活困难,我们这边也有借债的情况,那时候高利贷很厉害。我们家没借,我们想找别人借,别人不愿借,借了别人还怕你还不起。一般是别人看你平时有钱,然后某段时间困难了,觉得你信得过才借给你。最后还的时候了,给他一点利息,有的是一分利也有两分利,利息的多少都是两个人自己讲好的。我们这有的人没粮食没饭吃的人多了,一般到开春都没有吃的,那就在那田里面去搞点野菜,回来了就蘸着吃。那时候酱油也少,而且还买不起酱油,回来洗了洗,就蘸点盐吃,又苦又涩,不吃饿着也难受。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状况
(1)生产情况
当时我们没有土地,就靠租种别人的土地生活。
(2)租佃情况
我们家种了别人的田,大约有七八亩地,每年会根据自己情况确定租种的亩数,一方面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种那么多土地,另一方面是看地主愿不愿意让我们租种。当时租别人的田,田租是一年一收。
我们家当时没有地,祖上也没有给咱们家留一点地。在解放之前,我们这那没有地的得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大家都穷都没有地,我们家是租的别人的地也不是固定的租某一家的土地。今天租这个人的地明天租那个人的地,那都不一定。反正都是比较近一点的人家,远处的都租不到。当时都是租的地主的土地,穷人都没有土地,租种别人的地是要交租子的,租子是当场就讲好,根据你田地的多少以及土地的质量然后定价钱。田地的质量分很多种,看是属于三流地、黑土地还是黄土地,这些都是分不同的价格。定的这些租子之后有的需要签订契约,有的不需要签字。主要是看对你的信任度,如果对别人比较信任,只需要两家说好,不用签字即可。土地都是现场租,比如说我这个地租给你多少钱,你现场就要给钱我,如果兜里没有多少钱就不能租多少地。这个田租说要交多少地租都是别人说的算,我们也能跟别人讨价还价,比如他要两斗粮,我就跟你讲的给你一斗半粮食,这都是比较灵活的。
当时我们家租的地要交多少地租是不固定的,今年租十亩地,明年租八亩地,租金都不一样。租金都不讲给钱,大家也都没有钱,主要是给粮食。比如说你租了四亩地,你得给四斗粮,一斗四十斤。我觉得地租都说不好,年头好粮食多了交给地主以后自己还有点余粮,年头不好了照样还要给那些地主,那交了地主之后都没有啥余粮了。假如遇到了旱灾或者是涝灾的话,地主也不会减轻一下负担,比如说我租你的地,今年发生的旱灾或者是涝灾,一颗都没收到,那租金还得上交。那个时候我们家种的地如果租的多,譬如说租十来亩地,种的粮食就可以维持半年,租的少半年都维持不到。那时候给别人干活一天那也就是两毛钱或者三毛钱,再买点衣裳或者再买点油盐酱醋也没啥剩下的了。
(3)牲畜和农具
那个时候我们家比较穷,没有什么农具。农忙的时候如果要耕地,咱们家又没有牛,那当时请别人也请不起,都是自己干呢,没有牛那就不用牛。
(4)生产与合作
我们这也有跟别人换工,这在农村住着有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你帮我干一干几天,我帮你干几天,大家都相互帮助。最后你帮我干得多,我帮你干得少,但是我心里也不糊涂,我多多少少给你点报酬。当时换工那也要管饭,我让你帮我干活我就得安排今天中午的吃饭,谁也不能饿着。当时咱们这也有请工,譬如咱俩是住一个铺子的人都是邻居,关系还不错,我如果有点儿活干不过来,我就可以求你当帮工的,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就是,我给你点报酬,一天给你多少钱,你帮我干两天。
(5)族田
当时我们村没有族田或者公田。共产党在1948年开始分土地,之后田才家家都有了。当时不管家里有几口人,按人口分,一个人三亩地,之前都没有公共的地。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1948年之前,一般租地的贫农跟地主的关系那都不好。每年上交粮食的时候,地主还会挑三拣四的。过年过节的时候,也不用给地主拜年,只有自己家的姑姑、姨娘才有来往,除非是跟地主有特殊的关系,才会给他拜年,一般都不去。
当时地主跟咱们租地的人也有发生冲突,但一般没有太大的冲突。一般的两头人吵架,有一头人折了,他就认了,也就吵不下去了,都没有动刀动枪的。如果遇到灾荒年,不能从富裕农民那儿得到救济,他们也不会给点帮助,你只能饿着或者是外借。田给你种了你一颗都没收成,那都是你的事儿,与他们没关系。
(2)农户关系
我们家跟周围的农民之间关系都不好说,一个村里面即使到现在也有远也有近。处的好脾气对的,这就跟别人的关系好,来往就比较多,那脾气差的,人缘不好的,那跟他的来往就少。我们家跟村长保长的关系都一般,咱们这穷人,不用他也不找他,除非有什么大事儿了才找一下他,平时都不怎么打交道。咱们这个村以前普通农户跟比较富裕的人之间生活差距挺大的。这家虽然没有土地,但生活也挺好,主要是这家人能干,有的人家即使有点儿地,光靠种点地,一个死脑筋,他有时也养不活一家人。
(3)宗族关系
当时我们这没有很明显的宗族关系,宗族意识也不强,生活困难也不会找宗族。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1948年之前,我没有想得到一块自己的土地,那时候国民党在这谁都不敢想这事。最后知道共产党来了,把地都分到个人手里,才有那个想法,谁也没想到不花钱能免费得到土地。
(2)对土地的看法
当时租种地主的地是感觉身份地位都比别人低一点,我们也不羡慕地主有那么多土地,大家都习惯了,也都不生气,这主要是咱们爹妈不行,没攒下地。
(3)对土改的反应
1948年的时候听说要搞土改,那时国民党垮台了,共产党来了就成立了农民会,然后就组织分地主的土地,这都是上面的命令。当时共产党宣誓的时候都说,天下老百姓一个都不能饿着,要让人人有房住,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田种,人人有饭吃,当时也说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个时候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都想不到这些都实现了,而且比以前更好了。土改后,咱们老百姓都拥护共产党,共产党就是在人们受灾的时候拿他给你搞救济粮,不让你饿着,房子倒了给你房住,现在没有房的政府还在给你建房。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土改工作队是在1948年进村,当时工作队下来了就向咱们宣传,让我们拥护共产党,说共产党来了咱们就有衣穿、有饭吃、有田种,让我们走社会主义。土改工作队由区政府下咱们村来,咱们这个村来了三四个工作队员。
(2)土改宣传
土改工作队就召集农民到一个地方开大会,然后就讲话宣传说共产党带领我们哪有田种、有饭吃、有房住,一切都为人民。这些都是共产党的干部,他也有宣传咱们怎么搞土改怎么分田地,那就是把村里面的地主的地都收回来了,看村有多少口人,然后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我也参加了,他宣传的政策我也听得懂。
(3)扎根串连
咱们这个土改工作队也有访贫问苦,是到各家各户里面问情况。那时候工作队都不上老百姓家吃饭,那时候要求也很严,这些都是共产党的纪律。我们这也有土改积极分子,土改积极分子都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都是为公,私心都很少。总之一句话,共产党教育的干部,那都是好的。
(4)成立农会
当时咱们这个村也有成立农会,那是土地改革的时候成立的农民会。农民会的干部都是选出来的,主要是选那种生活很苦,又是穷人出身,又能办点事的人,而那有的人又奸又猾,这样的人就不能进入。当时农民会里面有主任、有书记,那时候叫文书,那时候的文书跟现在的会计一样,有武装队长,有民兵连长、委员,还有妇女主任,这是一套班子。这些农民会主要就组织这些人的工作,比如分土地、出勤、出劳务,修道路这些事。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的时候我们家划的是贫农,我们家有一间房子,没有土地,按照当时的划分标准就是贫农,家里的所有人都一样,家里也都同意这种划法。
(2)成分划分
当时划成分有标准,分的还挺详细,从低到高依次是雇农、贫农、小中农、中农、富裕中农、富农、地主共这七个层次。雇农就是什么也没有,他土地、房子都没有,这样的人叫雇农。贫农有房,但没有土地,这样的是贫农。我们家当时定的是贫农,没有地,但有间房。划分主要的还是看土地、财富,有多少地的人划为地主这个就不是很清楚。在一个村,有几个地主,他的地主的田地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也说不清。
(3)划分结果
咱们这个铺子就一个富农,没有地主。我们这儿这个铺子比较穷,剩下的都是中农和贫农。咱们划地主、贫农,划成分划一次就划成功了,有的村还划了三次,主要是有的给他划地主,他们闹矛盾说他没有这么多土地,之后就进行第二次丈量,丈量了不够就划成了富农,或者再给他改成中农,也就是有的人隐瞒的土地,他给旁人一部分,最后来揪出来了,就又会再划一次成分,这是第三次,再给你划什么富农或者是地主。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在土地改革的阶段,也有批斗地主。有的事情他隐瞒,不老实,这样的人就要批斗他。比如说他们家本来有五十亩地,但是他瞒了十五亩地。这时候大家都来批斗他,这叫态度不好。当时我们这也有开诉苦会,就是由干部组织这些受苦的农民,讲他过去的事儿,受过的苦。
(2)斗地主
斗地主的过程中俺们这没有打地主、骂地主的情况,其他地方还是有这种情况。以前地主跟这些穷人打架,穷人打不过他,现在解放了,政府给他做主,这是上面授权可以给他打,那个时候没有人同情地主的,除非有亲戚关系。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当时斗地主之后要没收地主财产,土地都没收了,还有一些副产,包括车、马、粮食这些都没收了。把地主的所有财产都没收了,也会给地主留一部分,比如说粮食,他家的粮食够他们家吃就行,剩下的都拿出来,没收都是人性化的。去没收地主的财产的时候也没有地主不配合的情况,他都不敢反抗。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地主的东西都收过来了,收过来之后再按照人口分配。其他财产也都一样,应该给他拿,就会给他留一点,其他不给也不应该给他的都收回去了,分给农民了。搞分配时共产党的政策讲得清楚,地主也是人,贫雇农也是人,应该给他的都要给他留下。那时候毛主席都说了,人人平等,地主也好,坏分子也好,都讲人人平等。当时俺们家也没分到什么东西,虽然俺们是贫农,但当时收的东西也少,都分给雇农了。我觉得分配工作也挺公平,都是大伙评议。譬如说这头小毛驴是从地主那收过来的,看谁最困难就分配给他。当时不管家里有几口人,反正是按人口分土地,大概一个人三亩地。
(3)分配土地的过程
收了地主的土地,然后就分配土地。土地都是丈量好了按照人口平均分的。每块土地的都编上号,然后按照号每个人来抽,抽中哪个就算哪个。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我觉得挺公平,没有干部贪污受贿的情况。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也有个别的发生争执或者是吵架的情况,因为地都是有差别的,有的人抓得号好,分的地也就好,有的人抓的号不好,分的田也就稍微差一点,因此这就会发生争执。这个到最后,田地差一点的就再多分一点地,这样就解决了矛盾。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咱们这土改是1948年到1949年的上半年,就把地都分给农民手里。土地分完之后没有搞土地复查,这会儿的老百姓都不争了,就是你抓的土地不好,他都认命了。也有成分划错的情况,但最后都改了。土地分完之后也有颁发土地证。
(2)查田定产
土改搞完以后也有搞查田定产,国家有计划看每家产多少粮,全国产多少粮了都有规定。俺们家也要交公粮,我们家分了八亩地。最后了我们交三百斤送到粮库去,然后那边再给我们钱,那收了有一毛多钱一斤的,那最贵的是稻子,有四毛多钱一斤。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后,俺们家分了几亩地。当时分的地后,田里面主要种些啥也都没有固定的。今年种稻米,明年种谷子,再后年种苞米。一亩地的苞米能产个六七百斤,之后有化肥再加上有人工就可以产一千多斤了,到现在可以产到一千三四百斤,种的地基本上够一家人生活。
(2)生产合作
土改后,家里的孩子也慢慢长大了,也能帮点忙,劳动力基本上够用了。土改后没有参与类似的互助组,互助组是在之后搞集体的时候参加。
(3)收成情况
种的作物也不固定。有时种高粱、大豆,有时种苞谷。那时候一亩地的苞米能产个六七百斤。
(4)生产热情
土改之后分了地也感觉种地的热情提高了,种地的更有劲儿了,不过有的人那也不一样,他们有的想做买卖,想多赚点钱的。
(5)土地买卖
土改分了地后,俺们家没有再租种别人的土地,那个时候别人也有租地种的,他自己的土地不想种,想出去打工就可以租给别人种,个别的也有卖地的情况。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分了地生活变化很大。自从解放之后,这生活是步步高,一年比一年强,生活压力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分了地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了。
(2)收入变化
1949年以后,我们家除了种地也还有其他的生活来源,当时俺们家有辆马车可以给别人拉货,挣点钱。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俺们跟村里的农户之间的关系都还可以,大家都能吃饱,能吃能喝好了。俺们跟富农的关系那在邓小平宣布了没有阶级斗争、没有成分论之后才慢慢好了。过去的时候富农地主的子女找对象都不好找。当时说这个,嫁给地主富农的子女就觉得这个受限制。
(2)村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们家跟村干部的关系那都还可以,有事的时候也会打交道。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土改后拥有自己的土地,当时很高兴。当时每家每户都是一样的土地,我觉得这样的分配很公平,大家都有田种,有饭吃就很好。也没有听说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谣言。
(2)人际观
土改之后,广大贫雇农都翻身了,身份地位也提高了。当时也感觉天下贫农雇农是一家人,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差不多了。那时也没有很强的宗族观念。
(3)社会观
土改结束之后,咱们这儿也有兴修水利修道路这类的活动,当时我也参加了,参加修大堤,我还参加了两次,当时感觉共产党领导好,为老百姓干实事。
(4)土改观
土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给农民分到了土地,缩减当时的贫富差距。我觉得土地改革是必要的,也确实给很多老百姓带来实惠。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土改搞完了没多久就进入了互助组。在1953年成立互助组。到1958年就搞集体农庄了,就走高级社,我们一个乡后来就变成了一个集体农庄。集体农庄有庄主席,下面的有队长、大队长,然后到小组有组长,这样一级一级的下来。搞集体所有的东西都要上交给集体,当时上面有政策,俺们都是自愿加入的。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搞集体一开始也还可以,耕种的效率也行。到搞集体农庄的时候,经济效益就不好了。到1960年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吃的,很多人往东北跑,跑到黑龙江那边去,当时饿死了不少人。当时干部搞隐瞒,本来是打一百斤粮食,他说打五百斤粮食,到吃粮的时候没有那些斤数。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土改分了地,之后地又被收回去了,这都是国家的政策规定。我们老百姓只要有饭吃,有田种就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