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于1935年12月出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龙泉村,1949年开始读书,上过三年学,后因父亲去世,十七岁便开始和长辈下地干活。土地改革前家里有九口人,爸、妈、爷爷、大姐、二姐、我,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的两个姐姐分别是十八岁、十七岁,剩下的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分别是三岁、两岁和一岁。我当时还小,大概十多岁,父母是农民。
(2)劳动力情况
我的母亲是小脚,干不了农活,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给地主干活的,我叔叔是给地主赶车的,我家赚钱的都在不同的地方给不同的地主打工。我十七岁时父亲去世了,我就帮爷爷干活,所以劳动力是很少的。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土地改革前我家就靠给地主打工为生,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生活开销主要就是温饱。我家借过债,借过十元,没有要利息,给地主干活就行。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牲畜与农具
我家没有牲畜和农具,给地主干活,东西都是人家的,家里就出个人去地主那干活就行,没有什么别的收入,没有副业,也没有养鸡养鸭。
(2)生产合作
互助组大概是在一九四几年,具体时间我记不清,好像干了一年就换成高级社。我家当时和老谭家、老霍家、老侯家……应该是五六家,就这么几家合在一起干活挣钱。别人家有劳力我家有车,用别人的人力换我的车力。我家要是没有农具牲畜的话,邻居家要是有,这样我们就可以合作一起干,实在不行给点钱给点报酬都可以。等秋天的时候卖钱,要是不够生活的话,别的农民有多出来的钱可以找给你。
有过换工,换工的时候一般都是男工跟男工换,和亲戚邻居一起。我家和前面老谭家、老霍家还有侯家一起互助组的。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家里的人缘算得上是特别好的。现在周围几个村都没有说我家的坏话的,当时关系也都是特别好的。我搬过家,要是不搬家关系会更好。土地改革前,村民的关系很好,那时候人情味很重,过去的人情重于金钱,现在是金钱重于人情。主要表现就是在现在的人给你干活就必须付给他工钱,不付工钱就不给你干活。在过去只要关系好,白干一个月活都没问题,有时候还不吃你家的饭。
我家当时给村里地主打过工,谁也不惹谁,也不互相说什么。我在当时还是小孩子,和别人家接触不多。和富农关系不敢太好,之后“文化大革命”和合作化,农民们是不敢和他们挂钩的,万一地主富农联合起来到时候跟你作对就很会麻烦,而且就算是贫农也照样会被欺负。
村长和我家关系也一般,没什么交往。农户家生活差距还是挺大,好餐好饭都是地主吃,苞米粥、大饼子蘸酱沾葱就给干活的人吃,吃得也不好,反正就是好的东西都是人家的,普通农民得不到的。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土地改革前没钱,是想买土地,可问题是没钱买,地都是很多钱一亩的,根本买不起,所以说还是不敢想象的。
(2)对土地的看法
对于我这种贫农来说,也就是这些给地主打工的人,太多次受地主欺压,我们当然也想摆脱地主的控制,可是因为没钱还要谋生,只好屈居他人篱下,受苦出力,勉强维持生计。而对于那些中农以上成分的,我们其实还是很羡慕的,中农虽说不上富裕,但最起码不用像那些没地的农民一样给人家打工。富农就是生活再好一点的,地主就不用说,那都是富豪,还欺负老百姓。
(3)对土改的反应
土地改革是打土豪分田地。当时我还小,我的父亲和二舅他们去斗地主,打地主。要领我下去看,我的母亲不让,不让他们领我下去看打地主,害怕吓着我。我的二舅还说没事,一直扯着我的手让我去。打地主那时候我在场,目睹了二话不说两棒子就撂倒地主的场景,还是很惨烈的。
(4)对共产党的看法
土地改革前面没听说过共产党,土地改革过程中有共产党的工作人员下来指导农民,我这才了解到共产党。当时土地改革工作队也有开会,就是一块研究工作怎么做,按什么步骤进行,共产党搞土改是有计划的,工作队到了村里,也得按政策和步骤走,总之就是领导农民干活的。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1948年,从城里就来了工作队到我们村里,到村子里的没几个人,有的都被大队叫上去别的村。我看到的就小队里有三四个,有一个叫王喜九的人,算是个领导的主席,我还是有点印象的,不过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因为时隔多年。他们进村里把富人的东西分给穷人,还到处调查串门,收集资料用来研究给农民分什么,分多少地。农民没有被子,就分被子分衣裳给农民家。
(2)土改宣传
当时开了斗争会,宣传政策,有这种会议,但我家是没有参加的,他们当时的喊口号的标语我还记得,“打倒地主恶霸,铲除坏蛋不要”,但是我家都是老实人,没有去喊口号游行。
(3)扎根串连
土地改革的工作人员到农民家访贫问苦,嘘寒问暖,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民家要是生活不好,他们就会记下来,等日后分东西的时候就会根据农民家的情况分东西给农民。
(4)成立农会
当时村里成立了农会,那时候叫农民会。我虽然不是成员,但我的父亲、爷爷、老叔、二舅他们是农会里的。农会这些事我就不太了解了。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我家的成分是贫农,是村里、乡里划线,大家评出来的。我家一直以来都是贫农,被划成贫农也无话可说,因为自身的经济状况不好身份地位也不高,所以只能认同被划分的成分。
(2)成分划分
土地改革成分是评议出来的,就是农会、工作队的人一起评议的。村里会划线,规定有多少地的是中农,有多少地是贫农,比如说评我们村的这个二队,写上龙泉村二队,谁家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东西,然后让大家看,看够不够贫农的资格,然后大家举手表决。地无一垄,房无一间,老人家确实是符合这个,而且给农民们分的东西也有类别的,还会给穷的程度划等级,最穷的给多点物资,叫一等物资,中间的稍微好一点的又会给另外数量的物资,叫二等物资。还有不管村子大小,每个村里都有地主,以村来划线。一个村一个标准,以村划线,村村都得有地主富农。
(3)划分结果
当时划分地主划了一次,是乡里评的,算是大家监督评的。我们这大多都是富农,地主少,四个左右。我村子是两家富农,中农有十户左右,贫农能多点,十五六户,雇农的话只有一家。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土地改革批斗地主,就是所谓的打土豪分田地。批斗以及连批斗到总结,大概三回,地主们几乎就都被打死。首先是大家跟地主说作恶的事迹,控诉他,第二天再做个总结,到第三天定案,大家就把地主打死,几个妇女会在门口喊口号。而且还有诉苦大会,内容就是说这个地主当时怎么做坏事,怎么不好,欺负穷人,还有干的活不给工钱或者欠钱了耍赖不给钱。有算剥削账算地主的事,斗地主大家都得发言的,比如说是“我今年挣的钱你没给我”,说一句算一句,两句算两句,必须得说的,我家也发言了,父亲和爷爷还参加了揭发地主罪行活动。
(2)斗地主
当时斗地主斗了一次,打了两个人。斗地主的时候没有人给地主说好话,都不敢去地主家里。暗地里的事我不知道,应该也没有,地主干坏事总欺负穷人,所以没有人会给他说好话。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先开的分配大会,开完会之后就把地主东西全装进大箱子,然后发给这些穷人。大多都分给了贫农、雇农,贫农分的比雇农少一些。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开大会分东西的时候去的都是贫农、雇农,中农都不要东西,而且雇农分到的能好点多点,贫农能比雇农分到的少点,中农什么都得不到的。我家这种贫农分的都是一等地,贫农、雇农都是好地。以前的人老实,不会斤斤计较你家多少地我家有多少地,只要够家里吃够温饱就行。但是没有分到农具牲畜。我家只分到了富农的房子和许多衣裳,我老伴分到了一件紫色的旗袍,还分到了地主家里的搓衣板。
(3)分配土地的过程
看田插标立界这里叫“砍蹶子”“钉蹶子”。分给农民的地两家有个分界,就在两块地中间钉个蹶子,或者弄个长石头挖坑埋上就行。没有起争执,都是统一给的地,就像现在有政策的,几口人给几亩地,不会不公平起争执,分给多少就种多少。
5.土改复查
土地改革是一九五三年结束的,后来没有进行土地复查。没有漏网的地主,那时候划成分都挨家挨户地评,评贫农、雇农、富农、上中农、中农、中下农等等,被评成地主的都被清查,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没有漏网地主,也不存在划错成分,没有颁发土地证。
6.查田定产
我家土地改革后分到的土地都种不完粮食,有很多都吃不完,负担一点都不大。而且交给国家公粮国家还会给农民们钱,也没有觉得交公粮不合理,土地改革时候定的公粮是一亩四五百斤[1]。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合作
土地改革后比之前多了十八亩地,我家之前是没有地的,给地主打工的,后来分地是按照人口来算的,一口人二亩地,所以地就多,生活也进入变好的轨道,完全够我们的生活。大豆、水稻、高粱、苞米都种,地多种什么都行,苞米不像现在高产,大概也就一亩地千八百斤,大豆四百斤,高粱三四百斤,水稻六七百斤。
(2)生产合作
土地改革后家里的劳动力就我和爷爷,后来我的两个姐姐出嫁。我的姐夫用车用犁杖帮家里干活。其实劳动力也不算多,我家的地有十八亩。参加过互助小组,大家一起合着干,算是短期,一年之后就高级社合作化,农业生产上没什么困难,总之感觉还不错。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以前天天给地主干活,地主的脸色不好,挣的就不多,吃不饱穿不暖,当时肯定就着急赶紧干完活走人。土地改革以后分给农民地,虽然也是天天干活,但农民的心里真的是乐呵呵的。土地改革之后家里的生活压力还是有的,我十七岁那年父亲去世,爷爷也老了,整个生活的担子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土地怎么种、怎么收、怎么卖,家里都完全交给我了。我懂事也早,多亏有我的两个姐夫能帮帮我。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就算是粮食多,钱挣得多,生活变好,身份地位也没啥变化。和村民的关系和之前一样,都挺好的。我母亲人缘特别好,和周围这几家人关系都特好。我们不敢和富农地主打交道,有钱有权的人是没有必要和普通农民有什么交流的,所以我们能离远点就离远点。土地改革以后,各家生活差距不太大,各家都有了自己的地,都能够保证饮食需要。我家和互助组那几户的关系挺好。
(2)村户关系
土地改革后,我和农会这些干部的关系一般,基本上谁也不管谁,也没什么变化。土地改革前,地主雇长工就去地里干活,不和地主打交道。土地改革后,地主还是地主,贫农还是贫农,老百姓还是老百姓,没有太大变化,谁也不找谁的麻烦。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人际观
土地改革后我觉得自家地位比地主富农高,但是我家不会欺负地主和富农。但是身份地位提升每天肯定都是很开心的,几个关系好的贫农雇农在一块都能聊一起去,看到地主转头就走,都不会理地主,因为在过去地主们仗着自己有钱有权镇压这些普通老百姓,这时候地主身份下降了,谁都不会理他的。
(2)社会观
队里也没有修路修水利的,但我老伴她们队有,有修过辽河,修过五龙背的那个长岭。那时候叫出劳工,给人家白干活的,出工一个月到两个月。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应该是一九五二、一九五三年时候,互助组一年,第二年就成立三成社[2],三成社干了一年就成合作化,初级社那时候就相当于互助组,之后就高级社。我的老伴的父亲任职过工民组长,然后上下学还给她父亲送过各种通知书,十三岁就上地里干活,拽大绳子打井,一下十分钱,只给我老伴八分钱,让她哭了好久。开始几家合伙种地,和我家一起干活的有四五家,互助组就是干活的商量一下明天给谁干,商量好了一起去干,当时互助组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合作社是都得入的,不入不行。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集体化还是有助于生产发展的,集体化还是比过去自己家干好,车马都有都挺好的,大家一起合作着干也不错。可以互相借农具车和犁杖。自己家干没有农具也没有牲口,种地也比较困难,集体的话还可以互相帮忙。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土地改革分的土地没有白分,给我的感觉都是一样,没什么区别。入社之后男的女的去干然后挣工分是给钱的。如果干一天活,就可以给多点工分。那时候十分就等于四五毛钱,合作化土地归集体所有,会再分一下,土地有好有坏的,薄地多分,好地少分,但这就不能算是土地改革的地,算是合作化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