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土改的时候俺们家就三口人,家里有个老人,再加上我跟我老伴,家里还应该没有孩子。家里的老人是一个大爷的哥哥,他有七十多岁了,那时候年纪都大了,啥事儿都不能干了。老伴身体还可以,也能干活,有时出去打工。
(2)劳力情况
那时候家里也没有地,就靠在外面打工养活一家人。家里就我老伴儿给别人干活,可怜的人就给别人干活儿的命。我就在家待着,不怎么外出干活,平时在家做做饭。
(3)负担情况
我家最大的孩子今年有六十八岁了。现在家里有三个小孩。生了有几个孩儿,大儿子出生不久就死了,剩下两个小子和一个丫头。当时几个孩子都还没出生。我身体也不好,就没有下地干活,就我老伴一个人干活。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情况
土改前,我们几代人都是农民,都是靠种田为生。当时我们家也穷,就主要是给别人扛镰刀[2]。我们属于贫农,家里没啥农具,就一个小屋子,啥东西都要用地主的,当时在俺们村里也是比较穷的。那时候给地主打工,挣钱都不定数,那我老伴儿给地主打工,一天也就挣一毛二,当时一毛二就只能买一双袜子。
(2)生活来源
家里面的收入主要是老伴儿在外面打工,家里面也没有啥其他买卖。也没啥钱,只能给别人干活挣点粮食吃。给地主干活也累,种地的都是起早贪黑,每天总有干不完的活,虽然地主没有给规定任务,反正就是吃完饭就去干活。那时候我觉得是我压力还好,老伴挣的钱勉勉强强也够用了,过年的时候了,一般也能买点好的吃。
(3)生活压力
我们家虽然比较贫困,但没有找地主借债或者是借粮食,别人家有借的,当时找地主借钱有利息,那利息不小,穷人不敢轻易借钱借粮。借粮食都是用斗,一个四四方方的斗,再用一个板尺儿一打,打得溜平溜平,这就算是一斗粮。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俺们家没有土地,就是给别人干活挣口饭吃。屋旁边的几分地有时种点菜,没有粮食的时候可以凑合着吃。
(2)租佃情况
俺们家都没有地种粮食,我们就靠给别人干活,给别人干活挣钱。咱们这边没有土地的人一般找地主租地耕种。但也要是有劳动力的,租得起的人才能租地。俺家当时没有租地,也租不起,我们就直接给地主干活,干活可以得点钱。他会直接给钱,有钱了你自个去买粮食吃。
当时俺们附近的人有租地主的田耕种的,也要给地主地租,那时候我感觉地租都不太高,如果觉得高的话你可以不种他的地。我们家不租地主的地种主要是生活没有生活,钱也没有钱,地租着租着,慢慢地都有地种了,那也有粮食吃了。
(3)牲畜和农具
俺们家里面啥都没有,种地都要有牲畜,比如牛、马,我们家那些都没有,就靠给别人干活。去给地主干活,都是用的地主的工具。假如把这个工具用坏了他也不会要我赔,我们也没给地主干几年活,最后都是搞生产队,在生产队干活了。
(4)生产合作
俺们这边也有给别人换工的情况,换工就是你给我干一天的话,我再给你干一天活。我们家也没有跟别人换过工,咱们家没有地,也没有很多活需要跟别人换工。换工都不供饭,换工都是自个吃自个的,如果是雇工在地主家干活,给地主家打地,那是要管饭吃的。家里面我的老伴是雇工,在地主那干活,地主要管饭吃。雇工和地主吃的一样,那时候地主一般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只有到过年的时候了,才会做点水豆腐。我们那也有请工的现象,请工如果是供饭的话就不给钱。
(5)族田
我们这没有分到族田,也没有公田,田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了,像我们这种穷人就没有土地。在合作社之后有集体的田,这之前的没有。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当时我们家跟地主的关系那都不怎么样,挣两个钱都不容易,有钱的人也看不得起没钱的,到现在还不都一样,有钱的都看不起咱们,我们当时都是穷人。过年过节的时候也不用给提他拜年,如果遇到灾荒年,没有吃的,地主也不会救济我们。要么你就去借一点,借了你再还给他,要么你就挨饿,饿死他都不管。
(2)农户关系
当时俺们家跟周围的村民之间的关系那都挺好的,东边两三家,西边两三家,这个村的人都少,大家都在一起能干活,交往也多,关系也都可以。贫农跟富农的关系也都那样,不好也不是很坏,贫困的人跟富裕的人,他们的生活差距就很大了。富人就吃得好,我们穷人也就是有高粱小米就不错了。富裕的人出行有交通工具比如说牛车、马车、驴车,我们只能两条腿走路。
那个时候村里面有村长、保长,那个时候管理村庄的也有一个头头,俺们家一般不怎么打交道,就有事的时候才会找他们,没有事谁也不找。
(3)宗族关系
俺们这没有很强的宗族意识,都是各种各的田,各搞各的生活,那时候大家都穷,也顾不上谁。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那个时候没有想法想拥有一块地,想有地也买不起。就觉得还是给别人干活实在。
(2)对土地的看法
当时你地主富农拥有那么多土地,那么多钱我也没什么看法。别人家有车,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挣钱买。以前你想要个块地,但是没能力也买不起,只能给别人干活儿。
(3)对土改的反应
我当时一直待在家忙家务,当时听到外面有什么消息也没太在意,但后来知道是要分土地时还是挺高兴的。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搞土改的时候,俺们这也有土改工作队,也到咱们这个村了。他们来主要是分地。看咱们村有多少地,把这些地都从地主手中收回来,分给农民。当时咱们这个村来了多少工作队员这个我还不清楚了。那时我还比较年轻,才二十多岁,工作队的人岁数稍微大一些,工作队员都是咱们这附近的一些人,有人是从上面派下来的,然后就分配到各个村各个组去,一个村一个组分几个人。
(2)土改宣传
当时他们来也开会了,我当时待在家里面没有参加,具体搞了些啥事我也就不清楚了。
(3)扎根串连
说访贫问苦这些我都没听说过,当时也没有土改工作队员到俺们家来访贫问苦。那时候都是我老伴在外面搞。我们这好像也没有土改积极分子,这些我都没听说过。
(4)成立农民协会
当时俺们这也有成立贫农团,好像是组织大家分田地。这些那时都接触的比较少,时间也太久远了,可能了解的也不是很清楚了。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的时候,俺们家划的是贫农。俺们家当时没有地,就种菜的还有一点儿地,那地都很少很少,就几分地,在那个地头上种点白菜。家里也没有农具啥,总体比较穷。划成分人家直接就给划了,不需要上家里来问,整个村里人都知道,哪家哪家是一个什么情况。那时划成分的其中两个人都是我们村的人。我们家贫农,也确实是这个情况,人们还喜欢贫农,共产党政策真的下来了,像富农、地主那些都要还遭批斗。
(2)成分划分
当时划分成分都有具体的划分标准。贫农就是什么都没有,地主,就是地多,粮食多,钱也多。没有人家多这样差一点儿就是富农,富农一般有多少土地那我都记不清楚了。
(3)划分结果
我们这个村儿铺子小,也没有几个地主。就王代凤、卢海英她们一家。其他都不在咱们村,都搬走了,都出去了。俺们村现在还也没有地主的后代,都已经出去了。像以前有能力的人都搬到市里面去了。在这个铺子,那都是一些平民百姓。当时咱们这个村也没有几个富农,也就一家两家的。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当时咱们这有组织过一次诉苦大会,我记得有一回吃诉苦饭,说要忆苦思甜,就在咱们村里就泡点茶,搞点小菜,就在那儿诉苦。那时所有的人都去,地主也斗完了,去的都是些农民。
(2)斗地主
当时俺们这也有斗地主的情况。就给他个地分了,那时候有土改,工作队他们下来以后,看谁家是地主,然后就去他们家把地给收了,分给农民。把地主的地收了,不过也有给地主留一点地的,他自己耕种。地主的房子也收了,也要给他留点儿住的地方,也都是他自个儿的房子。咱们这里也没有什么大地主,没有特别有钱的地主。他们也是住的破房子,破屋子,也不像别人说的住得那么好。他们吃、穿、住和大部分农民都一样,也不会刻意地去吃好的穿好的,他们也不像其他大地主一样,有钱有能耐,都是自个儿劳动挣的一点儿地,买了一点地。我们这边也没有几家人家了,人都很少,那时地主也少。
收完了之后也都没有打地主、骂地主的现象。这边的地主不是特别坏,地主有这么多地、这么多钱都他们自个儿挣的。这个也不像其他人搞投机倒把这些活动了,都是实实在在地通过劳动得到的。我们这有个地主,就是过些沙地的时候,他就是光着脚过,鞋就放挑篮里面挑着,因为他怕鞋被磨破了、磨坏了。那样的人也是地主,他们的那些钱都是靠自个挣的。咱村这个地主都是土生土长的地主了,他们的祖上也都是农民,都是种地的,就是他们种地稍微比咱们要强一点。
当时把地主的土地和财产都没收了,没有人同情他们,收了他们的地,给农民都分了地,农民都高兴,虽然也没有分到多少地。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咱们这边把地主土地、房子、牲口都没收了,这些也收,也都分给老百姓了。也没有地主不配合的情况,收地主的财产我记得好像也是有专门成立的一个组织他们去收的,还有工作队,具体怎么开展的我都记不清楚了。
(2)分配土地和财产
俺们家还没分到一垄地,也就几亩地。那时候村里地主的土地不多,就王代凤一个人是地主,把他的地给分了村里人,是由工作队给咱们分的地。我们家就分了五亩地,还不到半垄,富农的地那都没有收。俺们家除了分土地,就没有分其他的农具。其他的都没有分到咱们这儿。地主家没有马,就两头牛,分到哪儿去了我也不知道。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在分配的过程中,也就那么点地,就没有搞看田、查田的活动,大家分的都差不多。干部也还比较公平,没有贪污受贿的情况,分地过程中也没有发生争执。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地改革不到一年就结束了。当时也没有进行土地复查。没有成分划错的情况,也没有漏网的地主。
(2)查田定产
土改搞完了之后,没有听说过搞查田定产。土改之后俺们家当时种的那点地,就不需要交公粮了。之后搞互助组种的地才要交公粮。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那时候家里面田也少,之后种的交点公粮也剩不了多少粮食,有时也不够吃。之后成立生产队,就分粮食吃,那时候分粮食吃也不够吃。也不像现在,那时没有化肥,种子也不好,收不了多少粮食。
(2)生产合作
俺们家当时分的有四五亩地,要耕种的时候需要用劳动工具那就找别人借,那时候能大部分农民都有牲畜,关系都处得比较好都借,我都借过,像农忙的时候,都要用牲畜,大家分开用,毕竟大家的地也不多。
(3)收成情况
那时候我们分到地后,田里面都种点高粱、大豆,也会种点菜都自个吃。那个时候都是四几年,都产不了多少苞米。一年剩下的粮食勉勉强强能维持生活,有时也不够吃呢。
(4)生产热情
土改后分了地,大家都挺高兴的,种地的热情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5)土地买卖
土改之后,我们有自己的土地了,地主的土地也被没收了,就再没有租种地主的土地了,那时也不允许有土地买卖。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分了地,那时候也就那么一点儿地,格外也没什么很大的变化,平时也就是吃小米粥、高粱米,过年也吃不到什么好的。
(2)收入变化
俺们家分到土地后,老伴还是给别人打工。之后打工就和先前不一样了,那时有啥事就干啥事。那时候给别人打工,挣的钱都不多,一天顶多也就一块多钱。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划为贫农之后了,感觉在村里的地位还是高了点。那个时候农民之间的关系还都可以,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一般可以聚在一起唠唠嗑,过年拜年的时候,那是要走亲戚。分了土地之后,不几年就成立了生产队,土改之后,也会跟地主富农他们打交道,该说话的说话,该干啥就干啥。也没有规定说不能跟富农地主他们讲话,但一般的我们跟地主富农这些打交道还是比较少。
(2)村户关系
那个时候俺们家跟村干部的关系那都还行。反正有什么比较难处理的事儿都找他们。村庄风气格外没太大变化。
4.土改后的观念变化情况
(1)土地观
当时咱们家分到地那可高兴了。那在自个儿家种地大家都愿意做,也都乐意干。土改之后,农民都分到地了,每家每户分的地也都差不多,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其实当时也没分到多少地,也都是按人口分的,一家也就分一点地。
(2)人际观
土改之后感觉贫农翻了身,地位也提高了。广大贫农也都很团结,大家关系都挺好的。
(3)社会观
土改搞完了之后,咱们这儿没有搞兴修水利、修道路之类的活动。我们门前的这道还是前几年村里面修的。土改之后,我对党和国家格外也没有什么看法,就感觉那分点土地大家也都乐意,那也挺好的,比什么都没有那是好一些。
(4)土改观
土地改革我格外也没啥很深的印象。我觉得土改这个分点土地也挺好的。如果老伴还在世的话,他记得就比我清楚些。
5.土改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咱们这边应该是在五二年还是五三年的时候就成立的互助组。之后就是搞生产队。互助组就是五家六家成了一堆儿,活儿都在一起干,地都在一块种,牲口也都是一起使用的,之后我打了粮食也是一起分的。之后也有初级社高级社,还要搞人民公社。咱们入社的时候要把土地都交给集体,当时上交给集体,那都是自个儿都乐意,大家都交。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在集体耕种与在自个儿家种地效率差不多。在自个儿种地你也得那么多粮食。有时生产队还得不到那么多粮食了。生产队那时候都算工分粮。
当时搞集体也有它的好处。在集体种地,啥都不用管,干活你就专门地干活,搞管理那有专门搞管理的,都有明确的分工。之后我觉得还是自个儿种地好,在生产队种地,都靠生产队分,那也分不了多少粮食,不够吃。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土地改革的时候是把土地分给了农民,搞集体的时候又把地收回去了,当时大家都乐意在一起种地,这个也不存在白搞了,这都是国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