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阶段整理

二 分阶段整理

(一)土改的基础和背景

1.土改前的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

我叫王志平,解放前我家里有四口人,我爸爸、我妈妈、我姐姐,还有我。我爸爸1910年出生,土改的时候他四十岁,我妈妈比他小六岁。我1941年出生,我姐姐比我大三岁,解放那年我才八岁,但是我六岁半就开始读书,所以我对之前的事情记得很清楚。

(2)劳动力情况

我家里的劳动力就是我父母。我和我姐姐,一个八岁,一个十一岁,都在读书,不会去做事。家里的劳动力够用,我父母的劳动力都很强。

(3)负担情况

我家里没有什么负担,就我和我姐姐两个小孩,没有老人,主要是我父母的劳动力很强,两个人养活四个人的负担不是很重。

2.土改前的家庭经济情况

(1)经济状况

我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种植水稻和撑排,我爸爸会撑排,他经常会帮地主和富农家里撑排。我家里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我们整个村应该属于中等,不是很差,能吃饱饭。

(2)生活来源

我家里其他的收入来源就是去帮别人家里撑排,那个时候没有小买卖,撑排是直接通过水运把木头撑到安福,撑到安福之后再撑到吉安去卖。因为当时没有路,没有汽车运货,主要靠水运。我爸爸就是帮地主家里撑木头出去卖,卖的钱归地主,我爸爸拿撑排的工钱,大概是一元钱一天。我家里没有家庭副业,家畜养了一些,当时我家里养了十多只鸡,鸡是要有非常重要的客人来了才能吃,这些鸡不会卖。养了一头牛用来犁田,还养了两头猪,一头自己吃,一头卖给别人。当时的猪肉五角九分钱一斤,一头猪就是一百斤左右,卖一头猪大概六十元。牛肉三角八分钱一斤,甲鱼八角钱一斤,和现在的差距特别大。

(3)生活压力

我家里的生活压力不是很大,因为家里有田,还有劳动力。我爸爸空闲的时候还会出去做事,家里还能供我去读私塾。我家里没有向别人家里借钱,就算自己家里一段时间没有钱,也是自己挤一挤,凑合一下,不会去向别人借钱。

3.土改前的土地经营情况

(1)自有土地

我们当时的田土不叫做亩,而是叫做几石谷田,一般三石谷田就是一亩,我家里有四十石谷田,一石谷田不能打一石稻谷,要打个八折,大致核算一下,我家里就有十三亩田,亩产就是二百四十斤。当时我家里的这些田全部都种了。维持生计的时间有一年,饭够吃,不会去借债。交公粮历史以来就有,一亩田交几十斤,具体多少我记不清楚了,主要是交稻谷,不会交钱,当时的稻谷还有几个品种。

(2)租佃情况

我家里有这么多田,够自己吃也够自己用,所以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也没有买过别人的土地。我家里当时勉强够吃饭,没有多余的田或者东西出租。

(3)牲畜与农具

我家里有牲畜,家里的牲畜是自己一家人所有。当时每家每户都有一头牛,买牛一般不会和别人合伙。我们当时也有换工,换工基本上是谁家里有牛谁就带牛去。犁耙铲锹这些大型的农具我家里也有,但是土车子和搞水车这种农具我们那就没有,因为我住在山里,都是梯田用不了土车子,水车也没有,山里有泉水,有自然的沟渠,山里的田不缺水。

(4)生产合作

我们会有换工,农忙的时候换工和办酒席一样。换工都是关系比较好的一起来换。比如说插秧,插秧就是换工的形式,插秧之前的一个多月就会预定好,哪一天是谁家里插秧,后一天又是谁家里。一般是在播种的时候就把插秧的日子定下来。之前的秧在播种之后要一个月才会插到农田里。插秧的时候轮到你家里,下大雨也要做,因为明天定了别人家里,下雨就是穿蓑衣、戴斗笠去田里干活。

换工的对象就是本村人,不会和外村人换工。我们当地没有技术工,要请技术工都是富田[42]那边的人来这里做工。不存在技术工和普通工换工,男工和女工换工就是女工和女工换,男工和男工换,男工不会和女工换。平时和农忙的时候换工是一样的,牛跟着人走,没有牛工和人工换工。那个时候我们有帮扶组织,就和插秧一样,大家一起来做事,这种互帮互助在历史上一直都有。但都是临时成立的,农忙结束之后就解散。

(5)请工情况

我家里请过技术工来织东西,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家里没有请工,我父母的劳动力很强,我爸爸农闲的时候还会去帮别人做事。那些地主家里、田比较多的人家里就会请工,请工不会优先本村人,有人来这里做事,我需要请工就会请,之前萍乡和宜春[43]人他们做完了自己家里的事情就会来我们这边做工,我们也会请他们,没有排外心理,谁做的事情好就请谁。请工需要付工钱,具体多少钱一天我记不清,因为我家里没有请过工。

(6)族田

我们那里有宗族,但是族田我不是很清楚,族田一般是租给别人种,别人家里交租金。如果宗族里有钱有东西,遇到了灾荒,宗族里就有救济。如果宗族里什么都没有就无法救济。那个时候也有有钱人资助没钱人。

4.土改前的社会交往情况

(1)租佃关系

租佃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工,一种是短工。长工就是一年到头都是在地主家里,帮地主做事,偶尔有事情回去一趟又要很快赶回来。短工就是一天一天做事,工资日结,长工就是一年一年结算。

(2)农户关系

我与其他村民的关系平平淡淡过得去,与富裕人家的关系一般,我不会求他什么事情,他也不会理我们,就是这样平平常常地来往。贫富差距不是很大,因为那个年代物质极其匮乏,就算是地主家里,他们有钱也不舍得用,都埋在地底下,土改的时候全部都挖出来。在资金方面贫富差距倒是很大,但生活上都差不多。

(3)宗族关系

宗族长老是在这个地方有一些威望的人,由辈分最大的人担任,他做事公平和公正。我家里和宗族长老的关系差不多,与宗族成员的关系也是平常来往。遇到灾荒或者遇到困难,如果宗族里有钱就会有救济,但如果宗族里没钱没东西也就没有救济。

5.土改前的土地观念

(1)对土地的愿望

我家里当时有土地,没有要买土地的想法。

(2)对土地的看法

我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比那些没土地的人高一些,人家没有土地那也是没有办法。但是对于那些因为懒而没有土地的人,我就觉得自己的地位比他要高一些。

(3)对土改的反应

我不担心土改,倒是希望土改。土改之后人民更有热情。

(二)土改的过程和经历

1.访贫问苦,扎根串连

(1)工作队进村

工作队是1950年冬天来我们这里,主要有三四个人,都是上面政府派下来的。因为当时的村庄都很小,没有现在这么大。

(2)土改宣传

我没有去参加宣传土改的会议,但是我爸爸去参加了,他当时当了乡长,肯定发过言。我那个时候读了三年书,对于土改的政策能听得懂。

(3)扎根串连

土改没有来我家里访贫问苦,我家里当时不是贫农。但划成分的时候,工作队会一家一户走访核对。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贫雇农串连,大家都是跟着政策走。我不是土改积极分子,但是有人是贫农尖子[44]。我们这里成立了贫农团,叫做农会。我是农会的成员,贫下中农都是农会的成员,划阶级成分、查田定产、开会等一些日常事务都是农会负责。

2.划分阶级成分

(1)土改成分

土改时我家里的成分是下中农,土改的成分我家人一样。我认同我自己的阶级成分,划了这个阶级成分你只能认同。当时划成分不是随随便便乱划,都要经过层层考核,所以划好成分之后也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

(2)成分划分

土改的成分是工作队和农会一起划,工作队主要就是主持工作,他们把握主要的大纲。之前划地主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债利剥削,如你借我一桶稻谷,你需要还一桶半稻谷给我,这个要收取利息,这个是债利剥削。一桶稻谷二十五斤,四桶稻谷就是一百斤;还有一个雇工剥削,就是请长工;另一个是土地出租,有土地剩余就租给别人种,一年交多少租金。要合乎这几种条件才会被划成地主。这三个条件,随便有哪一个都会被划成地主。但一定要有剥削,没有剥削就不会被划成地主。

(3)划分结果

土改的时候划了一次阶级,复查土改又划了一次,当时我们这里有两户地主,其他的我记不清。我们没有划过死地主,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这个期间,比如说之前这户人家有债利剥削,但是到了这三年出现了不可预测的事情,突然很贫穷,家里没有钱,也不会划成地主。因为三年前他就没有剥削,不会划成地主,还有一个这样的标准。

3.挖苦根,斗地主

(1)挖苦根

批斗地主是肯定有的,我记不清批斗了多少次地主,有运动或者有活动就会批斗地主。地主的数量只有两个,所以每次都是批斗那两个地主。我们召开了诉苦大会,诉苦大会的时候就会有人说,什么时候地主吃了他的剥削,旧官吏地主就是有人说,什么时候地主来他家里抓了壮丁,这个都是有人说出来。剥削账这个没有算,也算不清楚,因为他具体剥削了多少很难量化,但是地主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瓜分了,有多的东西都分给了别人,所以也就没有算剥削账。

(2)斗地主

村民有殴打地主的,我记得当时有人拿风车搅水搅到地主身上,还有各种奇怪的斗法。我没有揭发地主的罪行,那个时候年纪还小,我还是儿童团的成员,就是跟着他们一起去玩。当时没有人公开为地主说好话,你为地主说好话就是反革命,但是暗地里说好话的肯定也有,之前和地主关系好的就会同情一下地主,但也不敢公开说出来。我们这没有死地主,也就没有人批斗死地主。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1)没收土地和财产

没收东西的时候我去了,就是去地主家里把地主所有的东西都没收,统一放到一个地方,土改后期就来分地主的东西。

(2)分配土地和财产

分配土地和财产的时候开了分配大会。我家里有田,所以我没有分到田,东西也没有分到。我记得当时我妈妈说要拿地主家里的一把阳伞给我上学用,但是有另外一个人要,他家里是贫农尖子,又是军属,我妈妈就把东西让给他了,所以我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分到。村民分到的土地没有按照阶级,而是按照人口来划分。我家里有农具也有牲畜,所以这些东西我家里没有分到。我家里没有分到东西,所以也没有满意和不满意之说,那些分到了的肯定很满意。分到的土地和财产都是本族人的,因为地主都是本族人。我没有分到房屋和水塘。我们那里没有水塘,靠近山里,有泉水也就没有水塘。族田和族山都分了,地主的山林也分了,山林都分给了私人。祠堂和祖房也全部都分给了那些没有房子住的人。

(3)分配土地的过程

分配土地时没有集体看田,奉行多退少补原则,田多的农户就把多的田给那些田少的农户,直接估算一下。分配的时候很公平,不存在干部贪污或者不公平现象。争执肯定有一些,这个时候就是工作队和农会说了算,他们说东西给谁就给谁。

5.土改复查

(1)土改复查

土改1952年冬天结束,土改之后还进行了一次复查,复查土改之后就开始分田,分山林,分东西,分完之后就下发土地证。你家里哪里有什么东西工作队都非常清楚,全部都写在了那张土地证上。这里也清查了漏网地主,但我们那里没有清查出漏网地主。成分划错的情况很少,划成分的时候就划得特别严格,但是有划错成分的还是会及时纠正过来。

(2)查田定产

查田定产是在土改之后,我家里定的产量是多少我记不清,我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事情。定的产量还是很合理,交公粮的标准也定了。公粮的标准是多少我也记不清楚,反正负担不是很大,那个时候没有出现交完公粮百姓就没有饭吃的这种情况,还是差不多都能吃饱饭。

(三)土改的结果和影响

1.土改后的土地经营情况

(1)生产情况

土改之后我家里有四十石谷田,大致是十三亩,与土改之前的田土没有很大变化,差不多。土改后我家里的土地可以维持生活。田里主要种植水稻,没有种植其他的作物,因为我们那里就算种其他的东西也种不活。要买其他的东西都是翻过武功山去萍乡买。水稻的产量就是二百四十斤左右一亩,和之前的产量差不多。

(2)生产合作

土改之后我家里的劳动力够用,家里四口人,有两个劳动力。土改之后我加入了互助组,互助组就是你帮我做事,我帮你做事,想和谁一起组就和谁组,当时的互助组是临时成立的。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我家里没有什么困难,祖祖辈辈都在家里种田,没有去做过其他的什么事情。

(3)收成情况

我家里上缴多少公粮我记不清。上缴粮食的种类就是水稻,水稻还有很多品种,就比如说麻谷仔、粘连须。上缴完粮食后我家里还能剩两千斤稻谷,粮食够吃。

(4)生产热情

土改后种地热情比以前高了很多,之前没有土的农户分到了土,没有田农户分到了田,种田不受压迫,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有劲。

(5)土地买卖

我没有租种别人的土地,那个时候也没有土地买卖,分田之后就是自己种自己的田。土地买卖是在解放前才有。

2.土改后的家庭生活情况

(1)生活变化

土改之后我家里没有什么压力,就是这样过得去,能吃饱饭就很好,不会想那么多,不会和现在的人一样有攀比心理。土改之后的生活差距不大,地主和富农都被打倒。土改后致富的信心是比以前更足。

(2)收入变化

土改后我家里就是我爸爸会去撑排做副业,但是到了后来也没有,地主的山林都分给了每家每户,所以也就不会出去做事。

3.土改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1)农户关系

土改之后我的身份地位没有什么变化,和以前一样;与村民的关系也差别不大;与地主和富农的关系就不怎么好,看到他们在路上都不会和他们打招呼。

(2)村户关系

土改后村民的关系不会因为成分而有变动,还是保持之前的关系。我与村干部的关系也是平常,与宗族成员的关系一般,与宗族长老没有什么来往。

(3)土地观

土地是根本,有土地才能创造财富。

(4)人际观

土改后宗族关系变得不重要,宗族关系慢慢地没落,土改后我们的地位比地主和富农高一些。

(5)社会观

土改后,我去修建过水库,比如说修建谷口水库那会儿,我就去管食堂,天天去送饭,走很远的路,非常的辛苦。

(6)土改观

土改之后,贫下中农都分到了田土和东西,非常有干劲,感谢土改。

4.土地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1)生产资料入社

互助组1954年成立,互助组成立了两年就是初级社,初级社在1956年,高级社是1957年,我是自愿把我的东西入到合作社里面,之前入社会作价,把所有的东西都登记在本子上。

(2)对集体化的认识

我觉得集体化在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后期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集体化在那个阶段是必然要实行的,这个也是一国的政策环境必然。

(3)对土改的再认识

入社之后,我没有觉得土改白搞了,我觉得土改是必须的,也没有自己的土地又没有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