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20余年来,借鉴该理论框架展开的对某个特定构式及其扩展变式的研究成果斐然,方兴未艾。然而在整体上,该理论尚未能够清晰而又系统地表现出其方法论主张和价值(陈满华,2016;陆俭明、吴海波,2018)。究其原因,或许是国内学界对汉语构式的承继描写尚未形成全面自觉与系统实践。“承继”(inheritance)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层级模型:“承”的是构式上下位关联的理据性,“继”的是上层结构的通用性与下层结构的特殊性。截至2020年底,在中国知网(CNKI)上分别以“构式”和“构式语法”为关键词检索2000—2020年的研究成果,获得结果3514条,充分显示了该语法理论的学术热度与应用活力。然而,若继续以“承继”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则所获结果仅有16条。与之不同的是,构式承继在国外学界几乎同期(2008—2018年)的构式研究热点关键词中排名第六(范振强、郭雅欣,2018)。以此为问题起点,本书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承继研究的已有经验,结合汉语构式承继概括的前期成果,探究汉语构式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由表及里的承继描写路径与方法。汉语是“话题—说明”语言,缺乏明显的形态变化,词组和句子是一套结构规则,而且语境依存度高。根据吕叔湘(1979:28)“只停大站,不停小站”的阶层分析法、朱德熙(1985:37)将摆脱印欧语语法研究束缚落在汉语词组本位的观点,以及沈家煊(1991)找出体现汉语特点的变异参数作为研究方向的思路,本书将理据性承继描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于语块变量的扩展性承继描写,二是基于形义变量的辐射状承继描写,三是基于功能变量的耦合度承继描写。
本章主要阐述构式语法及其理论发展,并就构式承继研究加以综述,旨在开宗明义,将构式承继的层级性和理据性作为贯彻始终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