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V起来”与其所在构式的原型辨析

一、汉语“V起来”与其所在构式的原型辨析

现代汉语的粘合动趋短语“V 起来”是由动作动词V 与复合趋向动词“起来”组合而成的一个特殊语块。说其特殊,是因为它在句法中的不同位置分布会导致不同的语义衍生。例如:

(1)五富爬起来了,那个推车人也爬起来了,都没事,只是手擦破了皮。(贾平凹《高兴》)

(2)凤霞哭起来一点声音也没有。(余华《活着》)

(3)说起来,也可以算是一条路上的人,你在厂里总应该尽力帮吴老板的忙。(茅盾《子夜》)

例(1)中谓语位置的“爬起来”代表了“V 起来”的原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其中的“起来”是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边作补语,构式可码化为“NP+V 起来”。例(2)中谓语前位置的“哭起来”代表了“V 起来”在一般述谓句中的隐现,构式可以码化为“NP+V 起来+AP”。例(3)中主语前位置的“说起来”代表了“V 起来”做句首插入语的情况,构式可码化为“V 起来,NP+VP”。由于“V 起来”可同时存在于以上三种构式,并形成不同的位置分布。因此以其为理据性参数考察不同构式的承继关联可谓切中要害。

(一)“NP+V起来”构式的形义分析

“NP+V 起来”构式中的“V 起来”是一个动趋式粘合述补结构,它的语义偏移主要体现在“起来”的语义虚化,溯其轨迹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表示人或物体由下往上的空间位置移动,凸显的是位移义;二是表示动作完成并取得了某种结果,凸显的是结果义;三是表示动作开始进行并继续下去,凸显的是起始义。例如:

(4)一轮红日从河堤后边升起来,耀得我眼前一片金花花。(莫言《牛》)

(5)每天在打折扣,市场上可买的东西很少,钞票存起来。(巴金《随想录》)

(6)其他两门也接着打起来,一大团一大团蓝色的烟花顿时在这个小山谷里连成一片。(魏巍《东方》)

如以上所示,例(4)中的“升起来”凸显了位移义,例(5)中的“存起来”凸显了结果义,例(6)中的“打起来”凸显了起始义。从认知角度分析,位移义属于空间域,表示人或物体由下往上的空间位置移动,符合“起来”趋向动词的语义特征,因而代表的是原型义。需要指出的是,空间位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将概念从空间域投射至时间域的过程中,“起来”的语义虚化衍生出其他两种意义,具体如图3-4所示。

图3-4 “V起来”的语义虚化轨迹(吴为善,2012b:5)

如图3-4所示,起始义是用动态位移过程的整段时间来转喻时间序列上的起点,结果义是用动态位移过程的整段时间来转喻时间序列上的终点。由此说明,“NP+V 起来”中“起来”的三个义项都蕴含了时间因素。

(二)“NP+V起来+AP”构式的形义分析

“NP+V 起来+AP”中的“V 起来”在语义上凸显的还是起始义,表示动作开始并进行下去。需要指出的是,进入谓语前位置后,此时“V 起来”所蕴含的动态时间因素消退。例如:

(7)可有的时候,又一反常态,唱起来干巴巴的。(老舍《鼓书艺人》)

→可有的时候,又一反常态唱起来,唱得干巴巴的。

→可有的时候,又一反常态,唱得干巴巴的。

如例(7)所示,“唱起来干巴巴的”实际上是“V 起来”和“V 得AP”两个小句整合的结果,即便省略“起来”,也不会影响听者对整句话的理解。如此整合的结果是在句法操作上消除了“V 起来”的动态时间因素,表现为AP可用来直接陈述“V 起来”的状态,“V 起来”凸显了“当……时候”的意义。因此“NP+V 起来+AP”转向了对某个事件状态的评述。

(三)“V起来,NP+VP”构式的形义分析

当“V 起来”的评述义逐渐固化时,在构式赋义的制约下,感知类动词“说”“看”“听”“想”“算”等词语表“判断、估量、推测”的语义因子被激活,含此类动词的“V 起来”进一步虚化,成为插说语成分,表示言者在对事实做出判断、估量和揣测时的话语标记。例如:

(8)看起来,一切家畜泅水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李凖《黄河东流去》)

(9)算起来,即便活到今天,他也不过是五十五岁吧。(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如例(8)和例(9)所示,“V 起来”位于句首作小句,凸显了其插说语的用法。由此看来,当“V 起来”处于“NP+V 起来”构式的谓语位置时,构式整体是一种表示实体变化的客观陈述;当处于“NP+V 起来+AP”构式的谓语前位置时,“V 起来”就具有了次话题身份,构式整体是一种表示实体状态的主观评述;而当处于“V 起来,NP+VP”构式的句首位置时,“V 起来”作为插入语已虚化成为话题标记,构式整体是一种表示实体状态的估量评述。由此可见,语块“V 起来”在三个构式中的位置(谓语位置、谓语前位置、主语前位置)与语义虚化程度呈正向共变态势,具体如图3-5所示。

图3-5 “V起来”的句法分布与语义虚化程度(吴为善,2012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