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考察构式语块的移位现象,展开关于汉语定中NV 构式、自致使构式和“V 起来”组合构式的语块移位的承继描写,得出结论如下。

(一)定中NV和述宾VN 的语块互换是一种假性移位

从定中NV 结构起源分析的结果来看,虽然汉语与其他语言接触的结果会对词汇产生比较明显的“借词”效应,比如,“sofa”→“沙发”,“好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但这对句法格式来说却并不尽其然,因为一个新的格式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偶然外因与必然内因的合作作用。

(二)表层形式相同的汉语构式存在非同构的可能性

从对自致使构式受事论元前移凸显致使因的分析可以窥见,现代汉语动结式情况复杂,从表层形式上看起来貌似同构的格式,其实是非同构的。比如“长大了”,“长”与“大”之间虽然存在因果关系,但“长”是非自主动词,无法体现致使义;又如“睡醒了”,虽然“醒”是自主动词,但它同时又是一种非可控的自然状态,因此与“睡”不存在因果关联;再如“笑死了”,“死”的意义虚化,不再表示结果义,只表达了程度义;等等。对此,施春宏(2015a)就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的多重界面的互动机制进行了梳理与探究,这里不再赘述。

(三)简单比附不能成为类型概括的方法

从对汉语中动句也具有通指性解读的反思中不难发现,通过简单比附进行类型概括的方法在研究理念上是值得商榷的。简单来说,英语的中动结构“NP+V+ADV”不是事件性结构,因此不具有施动性和时间性,它主要用来表述主语的状态特征。例如:

(1)Butter cuts easily.(黄油切起来很容易。)

(2)Greek translates easily.(希腊语翻译起来很容易。)

(3)Poetry doesn't translate well.(诗歌翻译起来很难。)

英语中动句的谓语动词往往采用主动句的形式,比如例(1)中的句首主语“butter”,对于谓语动词“cut”而言就是受事。余例解读可类推。英语中动句因此可归为受事主语句,其具备了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英语中动句的谓语动词在形式上必须与主语保持一致,如例(1)—例(3)所示,因为主语都是第三人称单数,所以谓语动词以“-s”的形式出现;二是英语中动句的主语在语义上一般是受事,是谓语动词的可支配论元;三是英语中动句的附加语ADV 一般是副词作后置状语。相较而言,汉语中并不存在能够严格匹配英语中动句的形式。即便是“NP+V 起来+AP”构式,它与英语中动句也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V 起来”的句法属性虽然学界尚无定论,但它一定不是谓语核心,而且能在一定条件下移位至句首;二是构式中的NP是句子的主话题,除了受事角色外,还可以是施事、工具、处所、时间等;三是构式中后边的AP是广义的描述性词语,它才是句子的真正谓语。由此看来,用对译来判断不同语言中的形式是否属于同类构式的观点,其理据是不充分的。